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吟臻
Li, Yin-Chen
論文名稱: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之發展
The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Liu Da Jie
指導教授: 陳益源
Chen, Yi-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文學史版本發展文學史觀
外文關鍵詞: Liu Da-Ji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edition, conception of hi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93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首部文學史著作問世,百年時光荏苒,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能闖盪學界半世紀之久,必有其因。《中國文學發展史》為重要的教學與研究用書,屬於通史性質,出於個人專研,獨力執筆,觀點鮮明,論述切中,清楚勾勒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1949年政權改易,時逢新舊時代交替,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付梓前,便有為數可觀的文學史著作發行,但內容品質參差不一,模糊的文學史意識,缺少理論方法的支撐,讓文學史著作偏於資料彙編,而《中國文學發展史》能夠脫穎而出,即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匯通中西方文藝思想,綰結國內外學者的理論。
    1941-1949年初版《中國文學發展史》運用進化論、社會學的觀點解釋中國古典文學發展中的現象和問題,接續導入唯物論史觀,強調經濟、政治等外緣因子互涉,後又受到馬克思思想啟迪,使1957-1958年第二版、1962-1963年第三版,整體結構趨於完善,受到推重成就斐然。1973-1976年第四版,是最後一次的修改,遭逢文化大革命,社會政經情勢緊繃,受制於「儒法鬥爭」公式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荒腔走板,將中國文學的歷史改得面目全非,劉大杰成為「眾矢之的」。在《中國文學發展史》四個版本中,初版個人文采洋溢,兼容中西方文藝思想,進化論、唯物論並行於內;1957-1958年第二版增「司馬遷與史傳文學」一章,弱化進化論觀點,刪去胡適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言論,凸顯唯物論並加入馬克思思想;而1962-1963年第三版,再新增「清代的戲劇」一章,調整後共三十二章,上溯殷商文學,下迄清代詞曲,此版論述平穩,是四個版本中,內容思想最成熟,在學界接受度、流通率最高;1973-1976年第四版屈就政治監控,「奉旨」修改,最後一次的修訂完全悖離文學史實,劉大杰的聲譽隨之受辱,直至辭世前,抱憾不已。
    本文研究步驟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初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各版本之間的異同比較為主軸,輔以外緣政治、社會情勢分析,旁及諸選本文學史的交互作用,藉此明瞭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術定位與價值。從事治文學史者,也曾檢討劉大杰的文學史觀,背後潛藏的問題是,要尋得合適的文學史史觀難度頗高,學界曾呼籲「重寫文學史」,但重寫的時程跟不上文學研究的腳步,兩者之間存在落差,《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影響力能夠持續發酵,得力於劉大杰從「選」、「寫」、「評」、「敘」架構起範式,至今仍不斷被重版印刷,廣為眾人所用。

    It has been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first book regarding historic literature was published. One of the book nam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written by LiuDajie remains significant due to several reason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teaching references because it contains intellective topics and precise concepts about the develop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although it was analyzed and presented by one author. During 1949, when politics fluctuated and coincided with replacement of new era against the old one, there was indeed a significant numbers of literatures published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 However, the qualities of those publications were pretty uneven. Problems including vague literature concepts and lacking of theoretical support have made the book nothing more than a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book was more successful because it was analyzed by using newer methodology, with a combination of ideas from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ers, as well as the conclusions claimed by the local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 very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explained he phenomen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by adopting the concepts from evolution and sociology. The explanation gradually went deeper into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of economy and politic. It thereafter influenc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edition and was more complete. The forth edition, which is the last time editing was made on this book happen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re a lot of unpleasant socio-political movement took plac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was incorrectly altered, and Liu was accused for the bad editing. To compare all 4 editions of this book, the first edition is full with outstanding personalism,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concepts, evolution and materialism. The second edition has a new chapter of Si 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while the author had included Marxism, reduced the technique of explaining through evolution concepts, and deleted opinions from Hushi and the rest of the bourgeoisie and scholars. In the third edition, author added a new chapter of “musical from Qing dynasty” to have a total of 32 chapters. It has included the literature from Yin and Shang dynasty,to Qing dynasty, and made it a book that is widely studied and accepted due to the mature thoughts in the book. The last edition was edited under the control of politician, and incorrect changes were add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author was ruined and he passed away dealing with guilt. We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four edition of this particular book written by Liu to re-define its value by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his book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decision of setting certain books as academic references. Some other writer who writes about history and ancient literature had also re-analyze the problem behind the viewpoint of Liu ,the rewriting proced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fall behind of the studies achievem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re still in a influence position, when4 steps used by Liu to expla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has become a model: “chosen”、 “written”、”criticism”and “narr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章節安排 6 一、研究步驟 6 二、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劉大杰生平及其文學創作活動 11 第一節 生平事略 11 第二節 劉大杰早期的文學創作活動 14 第三章 誕生:1941-1949年初版《中國文學發展史》 17 第一節《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成書與思想脈絡 17 一、脫穎而出,凸顯現代性 17 二、以三個「切勿」為治文學史的準則 19 三、綰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 22 第二節 初版《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內容特色 23 一、進化論與唯物論並行 25 二、反傳統精神;重視民間文學、俗文學 27 三、對男女問題的反思;印度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28 第三節 眾家文學史對劉大杰的影響 30 一、汲取化用「三胡」之說 30 二、對初版的讚許與針砭 34 第四章 琢磨:1957-1958年第二版《中國文學發展史》 37 第一節 思想改造運動下的修訂 39 一、為人民服務 39 二、反映時代的文學史撰寫 42 第二節 增刪減改:與初版文學史的五點差異 44 一、增列第七章〈司馬遷與史傳文學〉 45 二、章節名稱凸顯作家、作品;主觀意見轉為折衷 49 三、加強對作品分析與文學研究的深化 53 四、刪去胡適、蘇雪林、布哈林、賽珍珠等人的言論 55 五、弱化進化論的觀點 57 第三節 筆戰群儒:對第二版《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批評 58 一、復旦大學學生的批評論文集:《〈中國文學發展史〉批判》 58 二、與茅盾的爭辯: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的問題 60 三、胡念貽等人〈評《中國文學發展史》〉 62 第五章 成熟:1962-1963年第三版《中國文學發展史》 65 第一節 結構更完善,內容更豐富,筆法更平穩 65 一、章節目次的擴充與移動 66 二、精確掌握材料;旁及非主流作家、作品 67 第二節 重版補修:與第二版的五點差異 72 一、刪去外國學者的言論 73 二、強調「階級」的影響 74 三、刪去進化論的觀點 75 四、品評作家、作品的觀點改變 77 五、凸顯文學批評、文藝理論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性 79 第三節 勤於改寫,建立範式 82 第六章 敗筆: 1973年–1976年版《中國文學發展史》 85 第一節 奉旨修改:與第三版之差異 86 一、獨有罕見的「李世民、武則天」專節 88 二、劃分儒法:貶抑儒家,抬高法家 90 第二節 臆造公式:儒法鬥爭 93 一、批林批孔,批儒重法 93 二、混淆史實,遭受批評 95 第七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各顯特色:《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初版到第四版 101 一、發軔的初版 101 二、磨合的第二版 101 三、保值的第三版 103 四、毀譽的第四版 104 第二節 改寫之必要,必要之改寫 105 參考文獻 108 【附錄一】劉大杰生平繫年 115 【附錄二】《中國文學發展史》1941-1949年初版與1957-1958年第二版之目錄比較 120 【附錄三】《中國文學發展史》1957-1958年第二版與1962-1963年第三版之目錄比較 124 【附錄四】《中國文學發展史》1962-1963年第三版與1973-1976年第四版之目錄比較 129 【附錄五】劉大杰1957-1958年第二版《中國文學發展史》與華正書局《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之目錄比較 136

    一、專書
    (一) 文學史著作(依出版時間排列)
    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
    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下)》,上海:中華書局,1949年。
    3、胡 適:《白話文學史上卷》,台北:啟明書局,1957年。
    4、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5、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中)》,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6、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7、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9、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10、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11月臺三版。
    11、蘇雪林:《中國文學史》,臺中:光啟出版社 1971年12月再版。
    1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13、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14、顧 實:《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15、胡雲翼著、江應龍校定:《增訂本中國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16、華正書局編輯部:《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 臺北:華正書局 1982年。
    17、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18、胡雲翼:《新著中國文學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19、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四月臺十二版。
    20、林傳甲:《中國文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3月。
    21、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22、劉經庵:《中國純文學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23、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24、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5、章培恆、駱玉明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26、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6刷。
    27、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28、王忠林等合著:《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9、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二刷。
    30、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31、陸侃如、馮沅君:《中國文學史二十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
    32、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再版。

    (二)研究專著(依出版時間排列)
    1、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教研組編:《中國文學發展史批判》,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2、周玉山編:《五四論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3、〔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民國〕呂思勉評:《史通》,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11月新版一刷。
    4、陸梅林輯註:《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5、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五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6、劉大杰著、陳仿鄰編:《劉大杰古典文學論文選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7、佛洛姆(Erich Fromm)著、徐紀亮、張慶熊譯:《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7年10月再版。
    8、周玉山:《大陸文藝論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9、王一華、白水、趙呈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日志》,濟南:濟南出版社, 1992年。
    10、淡江中文系主編:《五四精神的解咒與重塑:海峽兩岸紀念五四七十年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11、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
    12、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喬默主編:《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研究論著提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14、王國良編:《中國通代文學論著集目正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15、黃文吉:《台灣出版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1949-1994)》,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16、張國嵐編:《俞平伯全集(第伍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
    17、趙敏俐、楊樹增:《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8、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9、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0、陳麥青、楊佳潤編:《老復旦的故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21、楊義:《楊義文存第二卷: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23、許建平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再版。
    25、錢理群:《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6、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陳平原:《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8、楊才先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9、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30、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1、劉兆祐:《中國目陸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二版。
    32、胡可先:《杜甫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33、董乃斌 陳伯海 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第一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美﹞王靖宇著;談蓓芳譯:《金聖嘆的生平及其文學批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5、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36、馬克思、恩格斯(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著;管中琪、黃俊龍譯:《共產黨宣言》,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4年。
    37、梁容若:《中國文學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五版一刷。
    38、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8、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九月第二版。
    39、董乃斌:《近世名家與古典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年。
    40、李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41、茅盾:《茅盾全集補遺(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吳秀明主編:《郁達夫全集‧文論(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43、胡小石:《胡小石文史論叢》,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44、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
    45、陳尚君:《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6、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臺二版。
    47、陳思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1922-1949)》,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二、期刊論文(依刊登時間排列)
    1、余冠英:〈評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卷〉,《人文科學學報》第2卷第1期,1943年。
    2、劉大杰:〈批判胡適的唯心主義的文學史觀點〉,《復旦學報》第二期,1955年。
    3、胡念貽、喬象鍾、劉世德、徐子餘:〈評《中國文學發展史》〉,《文學評論》第1期,1959年。
    4、劉大杰:〈關於《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批判〉,《文學評論》第2期,1959年。
    5、胡念貽、喬象鍾、劉世德、徐子餘:〈關於批評方法答劉大杰先生〉,《文學評論》第4期,1959年。
    6、劉大杰:〈關於中國文學史中的思想鬥爭問題〉,《上海文學》,1959年。
    7、梁容若:〈評中華本中國文學發展史〉,《東海學報》第二卷第1期,1960年6月。
    8、劉大杰:〈魯迅與中國文學遺產〉,《上海文學》,1961年。
    9、陸侃如:〈與劉大杰論杜甫信〉,《文史哲》第4期,1977年。
    10、吳文祺:〈一本荒謬的中國文學史-評修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中華文史論叢》第8輯,1978年。
    11、吳文祺:〈穿鑿附會,指鹿為馬〉,《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78年。
    12、王水照:〈中國文學史編寫工作的教訓—評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78年。
    13、牟世金:〈評新版《中國文學發展史》〉,《文學評論》第2期,1978年。
    14、陳伯海:〈臆造的公式和科學的方法-新版《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讀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79年。
    15、蔣凡、王國安、駱玉明:〈看「風」落筆成書難-評修訂版《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上海文學》第6期,1978年。
    16、韓酉山:〈杜甫有「輕儒重法」的思想嗎?-評《中國文學發展史》(新編)關於杜甫思想的一些論述〉,《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1979年。
    17、黃霖:〈評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書林》第6期,1981年。
    18、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76)〉,《傳記文學》第三十八卷第一期,1981年。
    19、章培恆、談蓓芳:〈獨具特色的文學史家-劉大杰先生評傳〉,《光明日報》,1985年。
    20、王樹榮:〈劉大杰的創作活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7年。
    21、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一卷第一期,1991年。
    22、葉慶炳:〈文學史的多樣性與適用性〉,《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四期(總268),1994年。
    23、龔克昌、向向:〈著名文學史家陸侃如教授〉,《文史哲》第2期,1995年。
    24、金性堯:〈學術良知的升降〉,《博覽群書》第五期,1996年。
    25、林冠夫、林東海:〈緬懷與思考-紀念先師劉大杰先生〉,《文學遺產》第4期,1999年。
    26、章培恆:〈關於中國文學史的宏觀與微觀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
    27、羅宗強:〈文學史編寫問題隨想〉,《文學遺產》第4期,1999年。
    28、俞儀方:〈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學者對德國文學與德國國民性關係的探究-以劉大杰《德國文學概論》為中心〉,《德國研究》第2期第15卷總第54期,2000年。
    29、馮保善:〈百年沉重-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民族藝術》第一期,2000年。
    30、寧宗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與中國社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
    31、戴燕:〈文科教學與「中國文學史」〉,《文學遺產》第2期,2000年。
    32、賈毅君:〈文學史的寫作類型與文本性質-論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的三次修訂〉,《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3期,2001年。
    33、高樹海:〈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史觀探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2002年。
    34、王運熙:〈復旦中文系老教授二三事(上)〉,《文史知識》第3期,2003年。
    35、魏邦良:〈劉大杰和曹聚仁:失去勇氣之後〉,《書屋》第3期,2004年。
    36、史建國:〈劉大杰的「怯懦」〉,《書屋》第8期,2004年。
    37、海客甲:〈試為劉大杰先生辯白〉,《新文學史料》第3期,2007年。
    38、蘇永延:〈劉大杰的早期文學創作〉,《新文學史料》第2期,2008年。
    39、章培恆:〈述學兼憶師友〉,《書城》第12期,2008年。
    40、王基倫〈台灣各大學中國文學史教材之分析〉,《文訊》第279期,2009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蘇永延:《復旦大學文學史傳統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2、王文仁:《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3、劉慎元:《近/現代文學語境中的「中國文學史」書寫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4、陳殊蓓:《五四以來幾部重要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7-26公開
    校外:2014-07-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