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寶妮
Wong, Po-Nei
論文名稱: 《左傳》楚滅四國地望考辨
A textual distinc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n Chu State Destroying the Four Kingdoms in Zuo Zhuan
指導教授: 黃聖松
Huang, Sheng-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楚國申國息國鄀國賴國
外文關鍵詞: Chu 楚, Shen 申, Xi 息, Ruo 鄀, Lai 賴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次列考據春秋楚所滅申國、息國、鄀國、賴國地望,以《左傳》為核心材料和重要依據,通過戰爭、遷國、盟會等關涉空間活動的歷史事件,佐證各國地望論述。除此之外,本文結合相關研究資料和考古報告,通過「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簡易版)CCTS Lite」等數字地圖資料,分析上述四國空間位置和歷史動線。
    本文由緒論、結論及四章本論組成。首章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目的,回顧前人研究成果,並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考辨申國遷徙動線,前人研究申國地望,存河南滎陽、南陽、信陽三種說法,其中滎陽或為西周申始封地,南陽乃周宣王遷封申所在,信陽乃楚滅其國而存其社稷、遷其公族之所往。第三章考辨息國遷徙動線,總結前人研究息國地望,有河南羅山與息縣二說。河南羅山乃商代息國所在,自周滅商後,該處統治權由姬姓貴族接替,姬姓息國遷往河南息縣。春秋息國故地為楚所取成楚息縣,息國宗族遷往湖北枝江存續社稷。第三章考辨鄀國遷徙動向,前人研究鄀地望,有河南淅川、湖北宜城及鐘祥三說,其中河南淅川乃僖公二十五年《傳》載商密鄀國所在。湖北宜城東南為古鄀國所在,後為楚所據以為鄀地。湖北鐘祥乃楚昭王遷都於鄀地設置都邑之所在,故《傳》載「遷郢於鄀」,二地於春秋楚據時期皆屬鄀地範圍。第四章考辨賴國地理位置,學界就賴國地望有湖北隨縣及河南息縣二說法。春秋賴國位於今湖北隨州隨縣舊殷家店一帶,魯昭公四年(538 B.C.)楚靈王遷賴於鄢,賴國貴族或百姓逃亡於河南息縣沿用賴國故名。末章總結第二章至第五章論點,扼要地回顧四國地望及動向履歷,重申本論文之概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eographic locations of four states conquered by the Chu 楚, namely Shen 申, Xi 息, Ruo 鄀, and Lai 賴,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article uses the Zuo Zhuan(左傳 The Commentary of Zuo) as the core material for examining geomanticism, which is supported by historical events related to spatial activities such as wars, relocation of states, and alliances to argue the thesis of this article.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locations and historical migration trajectories of the above four states by combining relevant research data and archaeological reports with digital map data such as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ime and Space (Simplified Version) CCTS Lite."

    第壹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2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貳章、楚滅申國地望考辨……6 第一節、前言……6 第二節、申國地望考察……7 第三節、春秋申由南陽遷至信陽……19 第四節、楚申縣地望為南陽……32 第五節、小結……45 第叁章、楚滅息國地望考辨……46 第一節、前言……46 第二節、息國地望考察……46 第三節、息國為楚所滅……52 第四節、息國與息縣……57 第五節、小結……74 第肆章、楚滅鄀國地望考辨……76 第一節、前言……76 第二節、鄀國地望考察……76 第三節、鄀國地望變遷……84 第四節、上鄀、下鄀之辨……92 第五節、小結……108 第伍章、楚滅賴國地望考辨……110 第一節、前言……110 第二節、賴國地望二說……110 第三節、「賴」、「厲」之辨……119 第四節、賴國地望釐定……123 第五節、小結……136 第陸章、結論……137 引用書目……139

    一、傳世文獻(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漢.司馬遷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漢.劉向:《戰國策》,上冊:里仁書局,1990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6年。
    三國.韋昭注:《國語》,上海:世界書局,1938年。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劉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84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唐.陸德明著,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元兩朝遞修本為底本對刊清人徐乾學《通志堂經解》本影印。
    唐.李泰著,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李吉甫著,賀次君輯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鄭樵:《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羅泌:《路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王夫之:《春秋稗疏》(長沙:嶽麓書院,2010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點校:《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魏禧:《左傳經世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顧祖禹著,賀次君等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收入賈榮貴、宋志英輯:《春秋戰國史研究文獻叢刊》第三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據清康熙間錢塘高氏刻本。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收入賈貴榮、宋志英輯:《春秋戰國史研究文獻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據清道光九年(1892)廣東學海堂刻《皇清經解》本。
    清.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收入宋志英輯:《《左傳》研究文獻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清光緒間吳縣潘氏刻《功順堂叢書》本。
    清.易本烺:《春秋楚地答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楊守敬:《水經注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據光緒三十一年楊氏觀海堂原刻本。
    清.于鬯:《香草校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張鉞編:《重印信陽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據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影印。
    清.潘守廉:《南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據清光緒三十年刊本影印。
    民國.陳善同:《重修信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影印。

    二、近人著作(以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專書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石泉:《古荊楚地理新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李松儒:《清華簡《繫年》集釋》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何光岳:《中原古國源流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1989年。
    季旭昇主編,王瑜楨等合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郑昌琳著,王杰主编;《楚國史編年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少華:《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6。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中心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中西書局,2011。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彭瑾:《周代媵器試論》,南京:南京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論文,2014年。
    黃鳴:《春秋列國地理圖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臧勵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
    戴均良:《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饒宗頤著,沈建華編:《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論文
    于豪亮:〈論息國和樊國的銅器〉,《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
    王儒林、崔慶明:〈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尹俊敏:〈〈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補記〉,《華夏考古》1999年第3期。
    艾延丁:〈申國之謎之我見〉,《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田成方:〈息器與周代息國、楚息縣〉,《出土文獻》2019年第2期。
    成富磊、李若暉著:〈失德而後禮——清華簡《繫年》「蔡哀侯取妻於陳」章考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朱鳳祥:〈爭霸戰爭中的和平運動——析春秋時期宋國主持的「弭兵」之盟〉,《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6年3月。
    李伯謙、鄭傑祥:〈後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李長周、陳海全、劉國敏:〈春秋時期申滅國後的貴族後裔〉,《文史博覽(理論)》2015年第11期。
    李學勤:〈論仲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李學勤〈論清華簡〈楚居〉中的古史傳說〉,《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吳鎮烽:〈近年所見所拓兩周秦漢青銅器銘文〉,《文博》2006年第3期。
    何光岳:〈申國史考——申國的遷移與楚的關係〉,《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何浩:〈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
    宋公文:〈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滅國考〉,《江漢論壇》1982年第1期。
    邵炳軍:〈兩周之際諸申地望及其稱謂辨析——周「二王并立」時期詩歌創作歷史文化背景研究之四〉,《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3期。
    周到:〈河南息縣古遺址的調查〉,《考古通訊》1958年第3期。
    胡安蓮:〈賴國地望與賴、厲關係論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春秋楚彭射墓發掘簡報〉,《文物》2011年第3期。
    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河南羅山縣蟒張商代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2期。
    晏昌貴:〈楚靈王遷國移民考〉,《江漢論壇》1990年第12期。
    徐少華、尹弘兵、鄭威:〈鐘祥羅山遺址調查簡報〉,《江漢考古》2007年第3期。
    徐少華:〈鄀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江漢考古》1987年第3期。
    徐少華:〈息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分析〉,《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
    徐少華:〈鄂君啟節與戰國中期的楚國疆域形勢〉,《歷史地理》第35期。
    徐少華:〈從叔姜簠析古申國歷史與文化的有關問題〉,《文物》2005年第3期。
    殷崇浩:〈春秋楚縣略論〉,《漢江論壇》1980年第4期。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陳偉:《讀清華簡〈繫年〉札記》,《江漢考古》2012年第3期。
    陳隆文、王琳:〈古賴國地望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4期。
    陳朝霞:〈從近出簡文再析鄀國歷史地理〉,《江漢考古》2012年第4期。
    曹金華:〈也談公元前579年「弭兵」格局破壞之原因〉,《揚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3期。
    張正明:〈巴人起源地綜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
    張吉雲、孫國富:〈包信鎮賴國故地古跡〉,《尋根》1996年第2期。
    張志鵬、尹俊敏:〈南陽市博物館藏上鄀太子平侯匜及相關問題〉,《文物》2020年第4期。
    張清改:〈「申息之師」辯證考〉,《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張曉軍、尹俊敏:〈談與「申」有關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張澤松:〈從息縣賴國城址談古賴國的興衰〉,《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黃盛璋:〈再論鄂君啟節交通路線復原與地理問題〉,《安徽史學》1988年第2期。
    黃聖松:〈左傳「役人」考〉,《文與哲》第18期,2011年6月。
    董全生、李長周:〈南陽市物資城一號墓及其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鄖陽地區博物館:〈湖北鄖縣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
    程欣人:〈隨縣涢陽出土楚、曾、息青銅器〉,《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8。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枝江百里洲發現春秋銅器〉,《文物》1972年第3期。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考古學報》1928年第3期。
    路國權:〈歷史與評述:文獻史學關於春秋史的分期和斷代研究——考古學和文獻史學「二重證據」視角下的春秋史分期斷代研究(一)〉,《西部考古》2017年第2期。
    趙逵夫:〈楚屈子赤角考〉,《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
    歐潭生:〈羅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學報》1986年第2期。
    顧鐵符:〈信陽一號楚墓的地望與人物〉,《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三)專書論文
    徐少華:〈古厲國歷史地理考異〉,收入氏著:《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徐少華:〈彭器、彭國與楚彭氏考論〉,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
    徐少華:〈關於春秋楚縣的幾個性質問題〉,收入氏著:《荊楚歷史地理與考古探研》,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收入氏著:《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增淵龍夫:〈說春秋時代的縣〉,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四)學位論文
    尚詠:《河南東周城址價值、現狀與保護的初步探討》,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起墉:《《左傳》楚、陳、蔡、吳、越交通路線研究》,臺南:台灣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張丹:《南襄盆地出土兩周時期銘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彭瑾:《周代媵器試論》,南京:南京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論文,2014年。
    鄭文路:《楚國基層社會制度研究》,上海: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五)網路論文
    子居:〈清華簡《楚居》解析〉,《中國先秦史》網站,2017年9月23日,網址:http://xianqinshi.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6.html。
    李峰:〈再論周代女性的稱名原則:答吳鎮烽先生質疑〉,《簡帛網》網站,2017年10月6日,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11。
    吳鎮烽:〈也談周代女性稱名的方式〉,《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6年6月7日,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22。
    陳偉:〈岳麓秦簡〈三十五年質日〉「箬鄉」小考〉,《簡帛網》網站,2011年4曰4日,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3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楚居〉研讀札記〉,《荊楚文化網》網站,2011年1月5日,網址:http://chu.yangtzeu.edu.cn/info/1006/1428.htm。
    虞同:〈讀〈楚居〉劄記〉,《簡帛網》網站,2011年4月24日,網址: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6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