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鄭安佑 Cheng, An-Yu |
|---|---|
| 論文名稱: |
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以臺南市(1920年-1941年)為例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Urban Space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conomic Dimension-A Case of Tainan City from 1920 to 1941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0 |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變遷 、都市計畫 、經濟活動 、臺南市 |
| 外文關鍵詞: |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Urban plan, Tainan City, Economic activi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5 下載:3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都市史與經濟史的脈絡中,本次研究透過聚落研究方法,以1920年至1941年臺南市為例,討論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研究目的之一,藉文字史料,掌握臺南市市區擴張的歷史過程。研究目的之二,由統計史料掌握上述過程中的經濟活動狀況,指認不同經濟活動的分佈情形。
本次研究首先以歷年市區、都市計畫為市區擴張過程的表現。其次在經濟活動的產值與分佈變化上,本次研究引入經濟史研究方法,以「產業」為分析工具。比較臺南市與臺南州、臺灣各產業產值;在臺南市內部則分析產業分佈。最後以市政及公共建設的發展來分析經濟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1920年至1941年臺南市的市區、都市計畫不僅是持續的政策,並且以第二、三級產業的成長為其動力。各項市政與公共建設則刺激了豐富的經濟活動。長期、宏觀來看,歷史情勢、社會結構,公、私部門的作為都影響了經濟發展與空間變遷。
Taking Tainan city(1920-1945) as case studie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urban space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conomic dimens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economic history. By the documentary source books about urban planning, the first purpose of research is to make the expanding process of urban district clear. By the statistic data about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o analyze the expanding process of urban district.
This thesis, firstly regards urban plans over the years a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expanding process of urban district in Tainan(1920-1945). Secondly, lead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economic history into settlement studying by taking “industry” as tool. So as to analyze the produc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economic activities. Not only comparing the productions of Tainan city with Tainan state and Taiwan, but also making out the inner distributions of the city. Finally,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y and space by the developments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onstructions.
The urban plans from 1920 to 1941 are not only constant policies, but empowered by economic growth. All kinds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onstructions stimulates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long-term viewpoint, the developments of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s of space are affected by historical conjuncture, social constructio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不著作者(1919)《臺南廳報》。
不著作者(1920-1940)《臺南市報》。
不著作者(1920-1940)《臺南州報》。
不著作者(1920-1940)《臺灣總督府府報》。
加藤光貴(1939)《臺南市讀本》。臺北:成文出版社。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 城條港區為例(1624-1926)》。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培輝、徐明福(1995)〈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吳聰敏(1991)〈1910年至1950年臺灣地區國內生產毛額之估計〉。《經濟論文叢刊》19(2):127-175。
吳聰敏(2004)〈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臺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2(3):293-320。
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2004)《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臺北: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
林玉茹、李毓中(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會承(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林滿紅(1979)〈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研究之綜合評介〉。《史學評論》1:161-209。
松野周治(1997)〈貿易收支不均衡と国際收支の展開-戦前期を中心に-〉。日本貿易史研究會編,《日本貿易の史的展開》:105-134。日本:三嶺書房。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類〉。《臺灣史與臺灣史料》:131-184。臺北:自立晚報。
施添福(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與社會》,39-7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犖善、施蓓莉譯(1997)《經濟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柯志明(1989a)〈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日據台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4):75-126。
柯志明(1989b)〈回應瞿宛文的評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4):129。
柯志明(1992a)〈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臺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構(1925-194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95-258。
柯志明(1992b)〈答葉淑貞的評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267-272。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從屬與發展》。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柯俊成(1998)《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924-1945)》。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勝雄(1979)〈臺南市都市計畫志(上)〉。《臺灣文獻》30(2):229-281。
凃兆彥(1991)《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高淑媛(2003)《臺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臺灣工業與政策分析》。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玉璜(1994)《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宗漢(1980)《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
張漢裕(1955)〈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三二種:74-128。臺北:臺灣銀行。
莊慶達、趙聚誠(2000)《經濟名詞釋典》。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陳致中(2008)《1945年以前半路竹聚落空間之構成》。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震東(1985)〈日據時期台南市人口之研究〉。《臺南文化》新19:141-194。
富田芳郎(1943)〈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5
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黃世孟編譯(1991)《臺灣都市計畫講習錄》。臺北:胡氏圖書。
黃武達(1997)《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基本史料之調查與研究》,臺北:文化大學。
黃武達(2006)〈臺灣都市地圖史料之利用價值〉。《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附冊1:導讀2,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淑貞(1992)〈評柯志明著〈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259-265。
葉淑貞(1994)〈台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經濟論文叢刊》22(2):127-167。
葉淑貞(1996)〈臺灣工業產出結構的演變:1912-1990〉。《經濟論文叢刊》24(2):227-273。
網珊(1957)〈臺灣工業之特徵〉。《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五三種:74-97。臺北:臺灣銀行。
臺南市役所編印(1921)《臺南市統計書第一回》-(1928)《臺南市統計書第八回》。
臺南市役所編印(1926)《臺南市ノ工業》。
臺南市役所編印(1940)《臺南市商工人名錄》。
臺南市政府(1997)《續修臺南市誌卷首》。臺南市: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勸業協會編印(1934)《臺南市商工案內》。
臺南州役所編印(1920)《臺南州第二統計書》-(1941)《臺灣州第二十三統計書》。
臺南州役所編印(1928)《臺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3年版)》-(1940)《臺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15年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1946)《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1946)《臺灣省統計要覽》。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編印(1920)《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大正9年版)》-(1941)《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昭和16年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20)《臺灣水產統計(大正9年版)》、(1928)《臺灣水產統計(昭和3年版)》-(1941)《臺灣水產統計(昭和16年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20)《臺灣林業統計(大正9年版)》-(1941)《臺灣林業統計(昭和16年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20)《臺灣商工統計(大正9年版)》-(1940)《臺灣商工統計(昭和15年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20)《臺灣農業年報(大正9年版)》-(1941)《臺灣農業年報(昭和16年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41)《臺灣工業統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印(1941)《臺灣商業統計》。
臺灣總督府編印(1920)《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統計書》-(1941)《臺灣總督府第四十五統計書》。
趙紀春編譯(1993)《英漢統計學辭典》。臺北:五洲出版社。
潘志奇(1957)〈臺灣之社會經濟〉。《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五三種:20-43。臺北:臺灣銀行。
樸齋(1957)〈臺灣之自然經濟〉。《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灣研究叢刊第五三種:1-19。臺北:臺灣銀行。
賴建誠(2003)《年鑑學派管窺》。臺北:左岸文化。
鍾順利(2006)《臺灣日治時期五大都市之公設消費市場建築》。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宛文(1989)〈對柯志明〈所謂的"米糖相剋"問題〉的一些意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4):127-129。
簡貞玉、宋承先、壽進文、唐俊雄、唐振彬、章雷譯(2006)《現代經濟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蘇秀梅(2001)《歷史空間再現之研究-以臺南市日治時期末廣町為例》。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