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香汝 Lin, Hsiang-Ju |
|---|---|
| 論文名稱: |
增訂商業賄賂罪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riminalization of Private-to-Private Commercial Bribery |
| 指導教授: |
許澤天
Hsu, Tze-T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1 |
| 中文關鍵詞: | 私部門賄賂 、商業賄賂罪 、公務賄賂罪 、背信罪 、民營化 、公私協力 、刑法公務員概念 |
| 外文關鍵詞: | bribery in the private sector, commercial bribery, offenses of official bribery, offenses of breach of trust, privatiz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definitions of public offici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3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2015年將《聯合國反貪法公約》內國法後,對於是否參考公約第21條「私部門之賄賂」就純粹私部門之間的商業賄賂行為進行刑事處罰,仍應審視我國現行法制與社會情狀,探究是否存在增訂商業賄賂罪之需求與必要性。
本研究先從我國現行刑事法對於賄賂行為的管制情形觀察,因我國法主要係以受賄者是否具備公務員身分而異其適用,故研究上先釐清受賄者具備公務員身分所適用的公務賄賂罪處罰範圍;其中,側重探討刑法公務員概念的涵攝範圍,尤其在行政任務私法化的影響下,我國應如何因應與詮釋刑法公務員概念。至於,無法適用公務賄賂罪部分,本文將從附屬刑法的賄賂罪、刑法與附屬刑法的背信罪探討我國法制是否存在私部門賄賂行為管制之侷限。
再者,本文以保護法益觀點探討商業賄賂行為的入罪化問題,從業主權益、公共利益(包含競爭秩序、職務公正行使與公眾信賴)檢視外國法制的立法架構與爭議,另就我國立法院2018年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觀察可能的立法方向與架構問題。最後,本文認為私部門賄賂之管制應兼顧預防與制裁,且衡量刑法的最後手段性,我國立法者若欲規範私部門賄賂行為,可先從高度公共關聯性的特定事業進行管制,並可參照歐盟法制從維護職務公正行使或公眾信賴觀點設計構成要件。
After our government adopte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UNCAC)” as part of the domestic law in 2015, the criminalization of bribery in the private sector become part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needs of criminalizing private-to-private bribery. Firstly, the research reviews the current criminal regulations in Taiwan,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recipient of official bribery and the definitions of public official in the Criminal Code. Also, the study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public official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privatization, and examines the loopholes of applying the “Offenses of Bribery” in Nebenstrafrecht and of the “Offenses of Breach of Trust” in current criminal regulations. Secondly, the research centralizes the violation of legal interests (Rechtsgut) in regard to private-to-private bribery, including the breach of fiduciary duty, the violation of fair competition, the breach of ones’ professional duties, and the violation of public trust. After comparing the legal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draft amendment of the Criminal Code in 2018,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our legislators could take specific areas of enterprise into consideration, especially the areas associated with public interests. Moreover, the legislators could consider adopting the legal structure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design the statute based on the breach of one’s professional duties.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國際刑法與歐洲刑法,二版,2019年10月,元照出版。
2. Petra Wittig著,惲純良、許絲捷譯,經濟刑法,2022年10月,新學林出版。
3. 李聖傑與潘怡宏編譯,德國刑法典,二版,2019年7月,元照出版。
4.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五版,2006年10月,自版。
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2005年9月,自版。
6.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與賴擁連,犯罪學,六版,2020年1月,三民出版。
7.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2007年10月,元照出版。
8. 許恒達,貪污犯罪的刑法抗制,2017年1月,元照出版。
9. 許澤天,刑法總則,三版,2022年7月,自版。
10. 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五版,2023年2月,自版。
11. 許澤天,刑法分則(下)人格與公共法益篇,四版,2022年7月,自版。
12. 詹鎮榮,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2005年9月,元照出版。
13. 詹鎮榮,公私協力與行政合作法,增訂二版,2016年12月,新學林出版。
14. 靳宗立,跨域經濟犯罪與證券交易刑事規制,2013年4月,集義閣出版。
(二)期刊
1. 王玉全,私部門貪腐行為與其侵害法益-刑事立法的準備工作,月旦刑事法評論,第4期,頁40-71,2017年3月。
2. 王效文,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與談意見(二):賄賂罪構成要件之重構-評林鈺雄教授「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9期,頁89-95,2016年1月。
3. 王煦棋與王雲澤,防治商業賄賂保護法益比較與我國立法建議,財金法學研究,第2卷第1期,頁1-28,2019年3月。
4. 甘添貴,刑法上公務員之定義與涵蓋範圍,月旦法學雜誌,第92期,頁26-38,2003年1月。
5. 李進榮,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行為,檢察新論,第23期,頁146-169,2018年2月。
6. 李進榮,背信罪之財產損害,檢察新論,第25期,頁232-257,2019年2月。
7. 李進榮,公司經理人收取回扣與收受賄賂之法律責任,檢察新論,第29期,頁56-71,2021年5月。
8. 吳永乾、張斗輝、陳瑞仁、李聖傑、吳耀宗與曾昭愷,貪污治罪條例與刑法典之整併,月旦刑事法評論,第7期,頁69-81,2017年12月。
9. 吳盈德,證券交易法特別背信罪「違背職務行為」要件的疑義與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412期,頁111-126,2021年3月。
10. 吳耀宗,評析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警大法學論集,第11期,頁107-280,2006年3月。
11. 吳耀宗,論賄賂罪之立法架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4期,頁21-39,2017年3月。
12. 林鈺雄,貪污瀆職罪之立法展望-以結合截堵功能與訴訟證明的基本職務收賄罪為中心,檢察新論,第19期,頁46-73,2016年1月。
13. 林雍昇,實質的刑法公務員概念-兼論職務犯罪之保護法益及不法內涵,律師雜誌,第316期,頁69-85,2006年1月。
14. 林雍昇,民營化下刑法公務員範圍變動的理論初探-以德國法制為借鏡,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3期,頁179-211,2008年2月。
15. 洪培根、林鈺雄、潘怡宏、許恒達與許順雄,商業賄賂罪──借鋻德國刑法第299條商業賄賂罪之立法芻議,月旦刑事法評論,第7期,頁82-98,2017年12月。
16. 孫本初、陳衍宏,「新公共服務」對政府再造的啓示:歷史發展系絡的解析途徑,人事月刊,第36卷第5期,頁9-23,2003年5月。
17. 張天一,論商業賄賂之可罰性基礎及入罪化必要性,月旦法學雜誌,第242期,頁26-40,2015年7月。
18. 張天一,對「行賄外國公務員罪」之檢視與修正建議─以日本之立法經驗為借鏡,交大法學評論,第2期,頁63-125,2017年12月。
19. 許玉秀,公務員概念的立法定義(上)─第十六次修正刑法檢討系列(第十條第二項),司法周刊,第1249期,頁2-3,2005年8月。
20. 許玉秀,,公務員概念的立法定義(下)─第十六次修正刑法檢討系列(第十條第二項),司法周刊,第1250期,頁2-3,2005年8月。
21. 許永欽,我國公務賄賂與商業賄賂罪之研究,法學叢刊,第243期,頁99-134,2016年7月。
22. 許恒達,公務員斡旋賄賂暨影響力交易罪立法芻議,政大法學評論,第150期,頁113-197,2017年9月。
23. 許恒達,商業賄賂罪立法方向評析,檢察新論,第24期,頁48-73,2018年8月。
24. 許恒達,析論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行為及財產損害-評最高法院109度台上字第5765號刑事判決及其歷審見解,台灣法律人,第3期,頁141-157,2021年9月。
25. 許登科,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制中民間機構之法律地位,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3期,頁79-143,2011年4月。
26. 許登科,面對促參法與推動促參案的幾個基本法理初探-以相關法院見解為中心的交互呈現與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34期,頁119-138,2014年11月。
27. 許澤天,公務員身分認定和大學教授假發票案,檢察新論,第17期,頁35-43,2015年1月。
28. 許澤天,法人刑法之構成要件設計,月旦法學教室,第225期,頁35-53,2021年7月。
29. 黃榮堅,從個別化公務員概念看政府採購中的公務員身分-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一三號等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頁287-300,2009年9月。
30. 黃榮堅,刑法上個別化公務員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頁273-334,2009年12月。
31. 曾昭愷、王玉全、林麗瑩與陳子平,招標中的限制競爭協議行為─德國刑法第298條,月旦刑事法評論,第7期,頁99-110,2017年12月。
32. 惲純良,商業賄賂行為可罰性簡析-以2015年德國刑法典第299條商業賄賂罪之修正為鑑,月旦刑事法評論,第4期,頁72-94,2017年3月。
33. 惲純良,商譽損失作為背信罪之財產損害?-評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8號判決,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1期,頁126-140,2018年12月。
34. 惲純良,從歷史發展與犯罪結構論不法意圖在背信罪中的消長-兼評特殊背信罪肥大化的立法趨勢,政大法學評論,第166期,頁1-89,2021年9月。
35. 詹鎮榮,中央政府組織改造:方案與一般法制框架,月旦法學教室,第152期,頁44-53,2015年6月。
36. 董保城,行政助手與委外辦理國家賠償案例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51期,頁150-157,2003年10月。
37. 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立法目的與保護之法益-第一條之詮釋,公平交易季刊,頁1-10,1992年10月。
38. 謝煜偉,論授權公務員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第3期,頁971-1035,2015年9月。
39. 謝煜偉,論金融機構特別背信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5卷4期,頁2031-2092, 2016年12月。
40. 謝煜偉,私部門賄賂罪之可罰性基礎與規範模式,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27期,頁119-177,2021年 4月。
(三)論文集
1. 王士帆,歐盟標準的法人刑法模式,收錄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法學與風範,頁563-584,2018年1月,元照出版。
2. 王效文,企業中的刑事法規遵循,收錄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法學與風範,頁403-416,2018年1月,元照出版。
3. 甘添貴,刑法新修正之公務員概念,收錄於:台灣刑事法學會主編,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頁133-182,2005年9月,元照出版。
4. 吳耀宗,我國刑事實體法應如何與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接軌─以貪污治罪條例公務員貪污犯罪為中心,收錄於:法務部廉政署主編,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國之實踐與展望,頁237-272,2015年12月,法務部廉政署出版。
5. 林志潔,反制跨國企業海外行賄──以美國海外反貪腐法為例,收錄於:法務部廉政署主編,聯合國反貪腐公約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我國之實踐與展望,頁1-11,2015年12月,法務部廉政署出版。
6. 林雍昇,BOT與刑事責任,收錄於:財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十二),頁49-80,2017年1月,元照出版。
7. 陳柏良,是貪污?還是民主政治現實?—初探美國聯邦法制下貪污概念的兩種圖像,收錄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主編,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頁545-583,2017年3月,元照出版。
8. 陳愛娥,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錄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頁323-397,2020年7月,元照出版。
9. 程明修,刑法與行政法有關公務員概念的交錯-從行政法學的角度觀察,收錄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法學與風範,頁517-539,2018年1月,元照出版。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
1. Heine, G. & Huber, B. &Thomas O. R. eds. (2003). Private Commercial Bribery: A Comparison of National and Supranational Legal Structures. Freiburg im Breisgau: Ed. iuscrim.
2. OECD eds. (2008). Corruption: A Glossar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Criminal Law. France: OECD Publishing.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1. Bean, B. W. and MacGuidwin, E. H. (2013). Unscrewing the Inscrutable: The UK Bribery Act 2010, Indiana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 23(1), 63-109.
2. Coffee, J. C. (1991). Does "Unlawful" Mean "Criminal"?: Reflections on the Disappearing Tort/Crime Distinction in American Law, Columbia Law School, Law &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Series, 71, 193-246.
3. Green, S. P. (2013). Official Bribery and Commercial Bribery: Should They Be Distinguished? Horder, J. & Alldridge, P. (Eds.), in Modern Bribery La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p.39-65). Cambridge U. Press Publishing.
4. Rohlfsen, R. J. (2012).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Criminal Commercial Bribery Law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2012, 151-193.
(三)其他
1. Ganivet, F., Stasse, P. and Koski, S. (2021, October. 5), Four years of the Sapin II Law: Lessons learned and what's to come. DLA Piper Global Law Firm. https://www.dlapiper.com/en/us/insights/publications/2021/10/global-anticorruption-perspective-q4-2021/four-years-of-the-sapin-ii-law/.
2.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2005). Combating Extortion and Bribery: ICC Rules of Conduct and Recommendations,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 https://iccwbo.org/publication/icc-rules-of-conduct-and-recommendations-to-combat-extortion-and-bribery-2005-edition/.
3.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3).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3/568/JHA of 22 July 2003 on combating corrup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The European Union.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ALL/?uri=CELEX%3A32003F0568.
4. Ministry of Justice. (2012). Bribery Act 2010: Guidance to help commercial organisations prevent bribery. GOV.UK.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bribery -act-2010-guidance.
5.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9). Convention on Combating Bribery of Foreign Public Official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 and Related Documents. OECD. https://www.oecd.org/corruption/oecdantibriberyconvention.htm.
三、法文文獻
1. BERR, Claude J. (2011), Corruption commerciale, in Répertoire de droit commercial, Paris: Dalloz.
2. Agence Française Anticorruption. (2019). La Peine de Programme de Mise en Conformité.AFA. https://www.agence-francaise-anticorruption.gouv.fr/fr/controles-lafa/controles-des-mesures-judiciaires.
3. Christian Curtil. (2006), Le délit de corruption dans les entreprises. Les Echos. https://www.lesechos.fr/2006/06/le-delit-de-corruption-dans-les-entreprises-57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