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鈞淑 Hsu, Chun-Su |
|---|---|
| 論文名稱: |
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 Textual Memory and Identifications in Ooshen Event |
| 指導教授: |
陳萬益
Chen, Wa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7 |
| 中文關鍵詞: | 再現 、認同 、霧社事件 、集體記憶 |
| 外文關鍵詞: | Ooshen Event, collective memory, identification, represent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4 下載:3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30年代發生的霧社事件,是台灣史上最受矚目的原住民族反抗事件,從1930年至今,事件以各種方式存留於
人們記憶之中,長達七十多年的時光,史料的挖掘與詮釋持續進行,本論文以「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為題,考察文本中的霧社事件呈現了何種記憶內容,記憶所建構的認同圖像為何?
首先將霧社事件相關文本進行蒐集研究,以時代縱深為主軸,從集體記憶的角度切入,考察時代中的文本如何與文本中的時代進行對話,歷史書寫過去,也是現在,更指向未來,霧社事件在每個當代如何被記憶,記憶的操作空間、書寫如何呈現認同的形構與成員的邊界。
其次,從再現的政治觀察再現者的權力與再現的內容,過去戒嚴體制的國族論述與歷史記憶,民族主義與父權結構的結合,優勢族群與男性主導的記憶書寫,原住民如何被再現,歷史中的女性面貌為何,兩者的被再現反映了威權政治的單一視角與意識型態;八零年代以降民主運動興起與解嚴後,多元的聲音紛紛浮現,邊緣挑戰中心思維,批判歷史的詮釋霸權,女性、庶民、原住民等透過書寫或言說,解構大敘述以重建歷史主體,這些敘事結構影響了人們的經驗建構、也反映了族群認同的變遷與個人或群體間的利益與權力關係,霧社事件記憶文本的考察有助於我們了解不同主體如何透過記憶再現進行位置的挑戰與資源的競逐。
Ooshen Event(霧社事件), which happened in 1930, was known for the aborigines’ resistance in Taiwan history. Past events have been being within the memory of people from 1930s to now. Resear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about historical events have been exploring. This thesis entitled Textual Memory and Identifications in Ooshen Event focused on the ways that Ooshen Event represented and its graphic accounts.
First,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exts, which were related to Ooshen Even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accounts in different 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llective memory,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exts and ages. All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became history. What is happening now also makes history. History might be the references for future people. In different ages, people’s identifications with Ooshen Event would be influenced by the ways that it was recorded and remembered.
Second,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in police again discl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written accords. Under martial law, national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accords; nationalism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superior ethnic and masculine writing re-emerged. How were aborigines depicted? Besides, how did historical records comment on female role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aborigines and females in written accords, in fact, reflected the single voice and ideology under authoritarianism. However, multiple voices replaced the single voice after the movement of democraticism and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The critiques of hegemony; the discourses on females, common people, and aborigines not only deconstructed grand narratives but also reconstructed subjects’ status in history. Obviously, multiple voices had impacts on constructing people’s experien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revealed the changes of ethnic identific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and power. Focus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textual memory, the researcher hoped this study would help the reader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subjects reconstructed their positions through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一、 專書
◎ 霧社事件相關論著
‧鍾肇政《馬黑坡風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年9月
‧陳渠川《霧社事件》,台北:地球,1977年3月
‧李永熾.《不屈的山嶽:霧社事件》,台北:近代,1977年
‧邱若龍《霧社事件》,台北: 時報文化,1990年
‧布興‧大立(高萬金)《寧死不屈的原住民: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嘉義:信福,1995年
‧中川浩一/和歌森民男,林聰富譯《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台北:武陵,1997年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台灣秘史-霧社事件至抗日全貌》,台北:武陵,1983年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出版,1998年
---------《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8年
---------《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與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麟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2000年10月
‧魏德聖《賽德克.巴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年11月
‧Yabu Syat /許世楷/施正鋒主編《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霧社事件研究企劃,台北:前衛,2001年2月
‧戴國煇編著《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
日本:社會思想社,1981年6月;中譯本魏廷朝翻譯,台
北:國史館出版, 200年4月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
述歷史(I)(II)》,翰蘆圖書,2004年
‧河原功《台灣新文学運動の展開》,日本:東京研文社,
1997;中譯本莫素微翻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
本文學的接點》,台灣全華科技圖書,2004年3月
‧嚴云農《賽德克.巴萊》,台北:平裝本,2004年10月
◎ 一般論著
‧陳虛谷《虛谷詩集》,莊幼岳編校,台北:中華詩苑,1960年
‧吳新榮《震瀛隨想錄》,著者印行,1966年
----------,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震瀛詩集》,新營:台南縣文化中心,1997年3月
‧余光中《白玉苦瓜》,台北:大地,1978年1月
‧王詩琅著,張良澤主編《王詩琅全集》,高雄:德馨,1979年6月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1987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復刻版,東京:青史社,1989年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91年;中譯本陸平舟/間舟子共譯,台北:人間,2004年
‧葉啟政《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11月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台北:龍文,1992年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台北:前衛,1992年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年12月
--------------------《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1992年12月
-------------------《想念族人》,台中:晨星,1994年3月
--------------------《帶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1997年1月
-------------------《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1999年
‧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王志弘、夏鑄九 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4年
‧藍博洲《尋找被凐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1994年12月
‧謝森展、古野直也《台灣代誌》,台北:創意力,1995年
‧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5年6月
‧鍾肇政《怒濤》,台北:前衛,1996 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1996年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1996年9月
----------------《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台北: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12月
‧黃昭堂《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年11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年
‧國立編譯館《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1997年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4月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 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1998年
‧賴和著,林瑞明主編《賴和全集五–漢詩卷》,台北:前衛,2000年6月
‧鍾肇政著,錢鴻鈞、莊紫蓉主編《鍾肇政全集》,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經,2000年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台南:南一書局,2000年2月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2000年
‧石之瑜、黃競涓編輯《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台北:翰蘆圖書,2001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
‧舞鶴《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麥田,2002年
‧施政鋒、許世楷、布興.大立編《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台北:前衛,2002年6月
‧莫里斯.哈布瓦赫(M.Halbwachs)《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1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9月
‧謝肇禎《群慾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北:麥田,2003年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五上,桃園:仁林,2005年
二、 單篇文章或論文
‧增永吉次郎 <第七、八學年入學兒童調查>,《台灣教育雜誌》110號,臺灣總督府學務部,1911年(明治44年)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政策大綱の通達〉,《詔勅令旨諭告訓達類纂》,1941年3月昭和16年,頁605
‧張其昀 <日月潭紀勝>,《自由談》1卷3期,1950年6月,頁8
‧佚名 <看櫻花.弔霧社–深山窮谷放光明>,《新南投》1卷4期,1952年,頁4-5
‧雲萍 <台灣山胞的抗暴精神-可歌可泣的霧社事件>《中國一周》183期,1953年10月26日,頁10~11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第八節霧社事件>,《台灣省通志稿卷九:革命志抗日篇第三章反日行動》,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4年
‧介凡 <霧社瞻禮>,《晨光》3卷3期,1955年5月1日
‧王世慶譯 <日本國會紀錄中的霧社事變>,《台灣文獻》第6卷第3期,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9月
‧溫吉編譯 <霧社事件與新理蕃政策>,《台灣蕃政誌》,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57年12月
‧楊一峰 <薄遊霧社有感霧社事件憶及西藏抗暴慨然有詠>,《暢流》19卷6期,1959年5月,頁12
--------- <霧社廬山之旅>,《暢流》19卷6期,1959年5月,頁11–12
‧劉枝萬 <霧社事件>,《臺灣日月潭史話附錄》,南投埔里:著者自印,1951年8月;後收於《南投文獻叢輯七:南投縣革命志稿第二章》,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59年6月
‧陳其銓 <南投記勝–二、霧社風雲>,《暢流》雜誌31卷4期,台北:暢流半月刊社,1965年4月,頁24-27
‧洪敏麟譯 <關於霧社事件概況說明書>,《台灣文獻》第16卷第4期,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年12月
‧范榮堂 <霧社山胞抗日運動的真像(一)、(二)>,《中國一周》817、818期,台北:中國一周雜誌社,1965年12月,頁21-23
‧蜂矢宣朗 <《霧社》備忘錄-佐藤春夫與台灣>,日本:《天理大學學報》第24卷第5號,1973年3月
‧臺後學 <花崗一郎、二郎之忠奸問題–紀念霧社抗暴事件四十三週年>,《中華雜誌》第11卷,1973年10月,頁48-54
‧王詩琅 <也談「霧社事件」的文學>,《台灣文藝》43期,1974年4月,頁62-64
‧蜂矢宣朗<文藝作品所描寫的霧社事件> 日本:天理大學國語國文學會編《山邊道》第20號,1976年3月
‧柯起予 <廬山溫泉命名之由來>,《南投文獻叢輯》23輯,南投縣政府編印,1977年4月,頁110-111
‧<霧社事件-霧社山胞抗日史蹟>,《南投文獻叢輯》26輯,南投縣政府編印,1978年7月
‧水野遵 <台灣行政一斑>,1895年;收於陳錦榮編譯,洪敏麟主編《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
‧呼嘯 <山之旅>,《中華文藝》15卷1期,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8年3月
,頁21-24
‧姜穆 <載酒前去載詩歸-霧社的櫻花似血>,《中華文藝》15卷1期,1978年3月,頁33
‧娃丹 <「出草或蕃害」是原住民抗漢的義舉>,《原住民》5,1987年6月30日
‧許木柱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 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1989年,頁127-156
‧瓦歷斯.諾幹 <從「二二八」反省原住民歷史>,《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年,頁145~152
‧瓦歷斯.諾幹 <隨想錄-關於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思考>,《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年
‧瓦歷斯.諾幹 <「霧社事件」將成絕響?-台灣泛原住民運動的思考>,《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年12月,頁163-169
‧瓦歷斯.諾幹 <一個原住民的文化大夢-原住民文化建設的藍圖>,《番刀出鞘》
台北:稻鄉,1992年,
‧Lewis A Coser著/邱澎生譯 <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1993年11
月,頁20-39
‧孫大川 <原住民文學的困境-黃昏或黎明>,《山海文化》創刊號,1993年11月,頁97-105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
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頁27-51
‧迷走 <台港電影中的原住民形象塑造–幾部影片的分析>,《山海文化》第1期
1993年11月,頁24-28
‧Lewis A Coser著,邱澎生譯 <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91期,1993年11
月,頁20-39
‧王明珂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卷3期, 1994年9月,頁119-140
‧夷將‧拔路兒 <臺灣原住民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文化》雙月刊4期,1994 年,頁22-38
‧尤稀.達袞(孔文吉)<原住民與傳播媒介之批判:建構原住民自決的反論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主辦,1994年,頁97-127
‧藍博洲 <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歷史起點-霧社抗日蜂起的啟迪>,《尋找被凐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1994年12月,頁33-69
‧黃琪椿 <農村與社會主義思想:吳新榮日治時期詩作析論>,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主辦「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1995年11月4~5日
‧ Renan Ernest著,李紀舍譯〈何謂國家?〉,《中外文學》24卷6期,1995年11月,
頁4-18
‧Ringmar,Eric(1996)Identity,Interest and Action: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孫大川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山海文化》12期,1996年,頁91-106
‧陳芳明 <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誤讀張大春《撒謊的信徒》>,《中外文學》25卷第四期,1996年,頁149-154
‧柳本通彥著,林淑惠譯〈霧社 證言──Obin Tadao的半生(上)(下)〉,《台灣史料研究》第7期,1996年2月,頁152-172
‧吳乃德 <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年7月,頁5-39
‧王明珂 <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期,1996年10月,頁34-40
‧黃昭堂 <第二次大戰前「台灣人意識」的探討>,《台灣淪陷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6年11月,頁81-109
‧蕭阿勤 <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1997年3月,頁247-296
‧Anthony D. Smith, “The ‘Golden Age’ and National Revival,” in Geoffrey Hosking and George Schopflin eds., Myths and Nationhood (London: Hurst & Company, 1997),
‧又吉盛清著,潘淑慧譯 <台灣教育會雜誌-再版記及內容介紹(下)>,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三卷第三期,1997年3月31日
‧夏春祥 <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台灣社會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57-96
‧翁秀琪、陳慧敏 <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築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第4集,政大傳播學院出版,2000年7月,頁1-84
‧關曉榮 <民族抗暴史不容扭曲利用>,《原住民族月刊》第6期,2000年11月
‧鄧相揚 <「莫那.魯道」在臺灣史上的地位>,發表於「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1年10月23-24日。
‧陳虹文 <日本據台殖民教育政策之研究>,《台灣教育史研究通訊》第18期,台灣教育史研究會發行,2001年12月,頁2-8
‧蕭阿勤 <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籌備處, 2002年6月,頁181-239
‧洪長源 <莫那魯道古戰場巡禮>,《台灣月刊》236期,南投:台灣省政府編印,2002年8月,頁66-68
‧郭明正 <認識莫那.魯道>,《南投報導》,南投縣政府編印,2003年2月,頁11~16
‧陳龍廷 <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賴和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獎佳作,2003年
‧蕭阿勤 <認同、敘事與行動:臺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5期,2003年6月,頁195-250
‧陳翼漢 <博物館的藏品是誰的?幾個文物回歸例子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7卷第3期,2003年7月,頁35-52
‧盧建榮 <鍾肇政《怒濤》中的屠殺與記憶政治>,《台灣後殖民國家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年8月
‧Butalia,Urvashi <沉默的問題:分治、婦女與國家>李玉霞譯,輯於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1月,頁98-123
‧陳順馨 <女性主義對民族主義的介入>輯於陳順馨.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2004年1月,頁1-26
‧查特濟(Chatterjee Partha),<婦女與民族>,陳順馨、
戴錦華選編《婦女、民族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2004年1月,頁255-287
‧李文茹 <文學‧歷史‧性別──以性別角度探討霧社事件文學>,山海的文學世界—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2005年9月
三、學位論文
‧林淑媛《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 布興.大立(高萬金)《從原住民的觀點探討霧社事件的
神學意義及其宣教神學的應用》,台南神學院碩士論文,1991年
‧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
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淑雯《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 吳金鏞《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
碑的建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 林慧姃 《吳新榮研究--一個臺灣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
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年
‧何華欽《二二八歷史敘事的爭奪及其社會效應:歷史的敘
事分析》,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 陳麗珠《臺灣電影中原住民形象之研究–論述工業下的
它者圖像》,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6年
‧ 溫浩邦《歷史的流變與多聲-「義人吳鳳」與「莎韻之
鐘」的人類學分析》,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論文,1996年
‧ 魏貽君《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莊世鴻《論歷史詮釋權》,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1998年
‧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
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 董思齊《不確定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台灣國家認
同的困境》,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謝肇禎《群慾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月卿《舞鶴的小說美學》,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 陳秋櫻《民族主義的性別意涵-以日據時代的台灣島內民
族主義為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 董恕明《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
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 蘇雅蓉 《「矮黑人」事件報導之論述分析》,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四、報刊媒體
‧蔡惠如(蔡鐵生)<祝台灣民報創刊>,《台灣民報》第1號,1923年4月15日
‧<冷語>欄《台灣新民報》338號,1930年11月8日
‧<霧社事件的疑問人物/花岡一郎是什麼人?溫純忠厚而寡言,師範同窗友某氏談>,《台灣新民報》339號,1930年11月15日
‧《台灣新民報》341號,1930年11月29日
‧虛谷 <敵人> 原作無題,《台灣新民報》345號,1931年1月1日
‧一村 <隨筆>《台灣新民報》345號,1931.1.1
‧陳逢源《台灣新民報》345號,1931年1月1日
‧<社說-霧社事件清算-目前的虧損/未來的教益>,《台灣新民報》346號,1931年1月10日
‧<台灣民眾黨本部-提議修改綱領政策,注意無產階級的權益>,《台灣新民報》346號,1931年1月10日
‧《台灣新民報》347號,1931年1月17日
‧雪嶺 <霧社蕃人蜂起的真相與我們左翼團體的態度>,《新台灣大眾時報》第2卷
第1號,1931年3月
‧ 時潭 <碧血英風弔忠魂>,《中央日報》,1953年7月15日,第5版
‧ <山胞抗日紀念碑昨在霧社揭幕,楊肇嘉代表俞主席致祭 山胞舉行盛大歌舞紀念>,《中央日報》,1953年7月16日,第4版
‧<山胞抗日真相大白/霧社事件記載有誤/花岡一郎花岡二郎並非烈士/山胞曾經自相殘殺、於日人幕後指使/省文獻會根據人證、推翻以前兩種說法>,《中國時報》1973年8月29日
‧ 戴震 <霧社血櫻引起考證山胞/抗日史蹟猶存/莫那道率六番社/剷除日軍鷹犬/洪敏麟入山查訪、有人目睹經過>,《中國時報》,1973年8月29日
‧<霧社山胞抗日史考證發現新資料/花岡一、二郎是日方的「英雄」供奉忠烈祠本末倒置>,《聯合報》1973年8月29日
‧社論<忠奸莫辨>《聯合報》,1973年8月29日
‧<褒貶人物馬虎不得,推翻史實尤須謹慎>,《中國時報》,1973年8月30日
‧<霧社山胞抗日事件/黑白是非必須明辨/洪敏麟發表多年來考證結論/是根據十分確切的人證物證>,《聯合報》,1973年8月31日
‧林武彥<霧社山胞抗暴史實有待客觀深入查證/烈士遺族現在仍居住仁愛鄉/盼文獻會往訪早日澄清疑竇>,《中央日報》,1973年8月31日
‧ <英雄骨骸作標本,不容如此大不敬/省文獻會編纂洪敏麟建議,重視莫那道霧社抗暴史實>,《中華日報》北部版,1973年9月5日,第3版
‧<高永清等說明霧社事件經過/為花岡一、二郎忠貞作證>,《中央日報》,1973年9月7日
‧<霧社山胞抗日事件花崗兄弟實際參與/文獻會邀學者商獲結論二郎亦應予入祀忠烈祠>,《聯合報》,1973年9月9日
‧<忠與奸>,《中央日報》,1973年9月9日
‧<花岡一郎花岡二郎忠奸之辯告一段落/當年參加起義七位山胞敘述霧社抗日戰役經過>,《聯合報》,1973年9月10日
‧ 劉文漢、葉際藻 <莫那道與霧社抗日事件>,《中華日報》,1973年10月27日,第3版
‧<紀念莫那魯道今日舉行公祭,將由省主席謝東閔主持>,《中央日報》,1973年10月27日,第6版
‧<莫那魯道忠骸昨公祭後安葬,謝主席曾親切慰問遺族>,《中央日報》,1973年10月28日,第6版
‧ <山地阿公阿婆暢遊台北基隆/霧社抗日英雄讚美今日生活美滿>,《中央日報》, 1978年10月25日,第3版
‧ <再來一次霧社事件?山地問題很嚴重 立委危言嚇壞人>,《聯合晚報》,1988年7月22日,第11版
‧鍾肇政<迷幻的二七部隊真相-讀鍾逸人著『辛酸六十年–二二八事件二七部隊長鍾逸人回憶錄』>,《民眾日報》,1988年9月10日
‧瓦歷斯.諾幹 <「霧社事件」將成絕響?-台灣泛原住民運動的思考>,《自立晚報》,1990年10月28日
‧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臺灣時報》,1990年11月19~20日
‧鍾肇政<重建台灣精神-寫給鍾逸人著『辛酸六十年』>,《民眾日報》1995/1/21, 第24版
‧<原聲報社論>,原住民社區重建工作團創刊發行,2000年11月15日
‧ 于國華<公視風中緋櫻重現霧社事件–首部原住民語發音連續劇 獲文建會補助>,《民生報》,2003年1月3日,第A12版
‧ 曹銘宗<萬仁拍霧社事件 原住民鬧「統獨」太魯閣族人拒絕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聯合報》,2003年5月30日,第B06版
‧ 王萱儀 <賽德克巴萊 霧社英雄寫史詩>,《自由時報》,2003年11月25日
‧ 魏郁桄<連宋電視新文宣:無論先來後到都是臺灣人>,《中央日報》,2004年2月8日,第2版
‧ 褚姵君<風中緋櫻引爆網路日韓大戰–日方媒體訪萬仁,韓國網友同情台灣人>,《民生報》,2004年2月20日,第C08版
‧《聯合晚報》,2004年7月8日
‧《聯合晚報》,2004年7月9日
‧<新霧社事件>,《中央日報》,2004年7月23日,第4版
‧ <阿公莫那魯道若在世 早就出草了>,《聯合報》,2004年7月25日,第A02版
‧ 李名揚<高中歷史公聽會–場外互罵,場內搶麥克風/統獨人士互罵「日本走狗」、「不是台灣人」臨時登記發言/有人批都是政治而非學術語言>,《聯合報》,2004年11月15日,A31版
‧ 顧美芬<原住民教師:莫那魯道才是國父>,《台灣日報》,2004年11月15日
‧ 馬英九 <紀念台灣光復一甲子─重溫先賢典範/再造台灣精神>,《中國時報》,2005年10月25日
‧范凌嘉<馬英九祭莫那魯道:漢人都是外來者 >,《聯合報》,200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