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宜琪
Chu, Yi-Chi
論文名稱: 戰後初期台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台大為範圍
指導教授: 施懿琳
Shih, Y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四六事件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大學校園文藝活動台灣知識青年戰後初期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初期,將近四年的時間,是二十世紀以來,兩岸唯一融合的階段。四O年代末期的台灣文學發展,也深深受到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殖民體制的退去,並沒有使得台灣文學獲得順遂的發展。出生於1925年左右的台灣新生代創作者,崛起於這個艱困的年代,並沒有被環境擊退,反而秉持著文學的熱愛,再加上台灣前輩作家的提攜,以文學的健筆,記錄了當時台灣現實社會的景況,以及台灣人民的情感和思維。甚至面對強勢的中國化語境時,他們仍堅持發展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正因為有這一批創作者,才使得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文學的發展不至於因語言政策及政治迫害而中斷,這批新生代創作者,不僅在四O年代末期的台灣文學史留下了重要的文學足跡;同時也是校園裡推展文藝活動的要角。
    戰後初期,隨著高等學府的設立,以及受到中國內戰紛擾的影響,兩岸知識青年得以在台灣聚合。他們以各式各樣的文藝活動,寫實的形式,表達他們的社會關懷。他們甚至將文藝的力量擴展到民間,希望藉此啟發民智,達到建立民主、自由社會的理想。知識青年的力量迅速地在島內結合,正當他們的凝聚力要逐漸壯大時,國民黨政權在內戰中失利,為了避免台灣淪陷,於是當局大舉鎮壓學生運動,盛極一時的知識青年文藝活動,便在這樣的局勢下受到重挫,而趨於消沉。甚至隨著戒嚴時代開始,這些知識青年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而走上不同的生命道途。
    本文的目的,即是在探討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的興起、發展,同時透過對這些文藝活動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說明知識青年的思維,以及他們的社會影響力。最後分析「四六學潮」的爆發經過,說明其對台灣校園環境以及知識青年的生命歷程之影響。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1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範圍 第二節 文獻檢討……………………………………………………………………7 第三節 章節安排……………………………………………………………………9 第四節 研究價值與限制……………………………………………………………15 一、研究價值 二、研究限制 第二章、新聲與新生…………………………………………………………………19 第一節 孕育新聲的土壤:戰後初期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界………20 一、戰後初期台灣的政治環境 二、戰後初期台灣的經濟 三、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 四、從戰後初期台灣的文藝界看新生代創作者的崛起 第二節 高等教育的設立:國立台灣大學與省立台灣師範學院…………………49 一、高等教育機構的接收與設立 二、學生運動興起之背景 第三章、校園創作者與台灣文藝副刊………………………………………………62 第一節 校園創作者與《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63 一、「日文版文藝欄」的設立與龍瑛宗的編輯理念 二、校園創作者在《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發表之作品析論 第二節 校園創作者與《新生報》「橋副刊」……………………………………72 一、「橋副刊」的設立與歌雷的編輯理念 二、校園創作者在《新生報》「橋副刊」發表之作品析論 第三節 校園創作者與《力行報》「新文藝」副刊………………………………118 一、「新文藝」的設立與楊逵 二、《力行報》「新文藝」副刊的特色及重要作品分析 三、校園創作者在《力行報》「新文藝」發表之作品析論 第四章、省立台灣師範學院的學生文藝活動………………………………………136 第一節 「台語戲劇社」及其民謠與台語研究活動………………………………137 一、台語戲劇社的成立 二、台語戲劇社的重頭戲―〈天未亮〉改編概況 三、〈天未亮〉演出後的座談會 四、民謠與台語研究活動 第二節 《龍安文藝叢刊》與《鄉曲》……………………………………………163 一、《龍安文藝叢刊》 二、濃濃台灣味―鄉曲文藝社 第三節 《創作》月刊………………………………………………………………181 一、創刊時間與目的 二、《創作》作品初探 三、《創作》之特色 第四節 銀鈴會………………………………………………………………………194 一、創刊時間與目的 二、《緣草》與《潮流》之內容 三、楊逵與銀鈴會 第五章、國立台灣大學的學生文藝活動……………………………………………212 第一節 「麥浪歌詠隊」在台大……………………………………………………213 一、「麥浪歌詠隊」之形成及其成員 二、「麥浪歌詠隊」的表演活動 三、民歌中所透顯的訊息 四、從「麥浪歌詠隊」的活動引起的評論 第二節 台大其他文藝社團…………………………………………………………244 一、出版刊物型的文藝社團 二、製作壁報型的文藝社團 三、戲劇社 第六章、「四六事件」後知識青年的不同歸趨……………………………………254 第一節 學生自治會與「四六事件」………………………………………………254 一、台大及師院的學生自治會 二、「四六」大逮捕 三、整頓學風 四、「四六事件」後營救工作的展開 五、「四六事件」對校園活動之影響 第二節 生命的夢魘—「四六事件」後兩校學生的去向…………………………272 一、四六之後台大學生的去向 二、四六之後師院學生的去向 第七章、結論…………………………………………………………………………291 參考文獻………………………………………………………………………………296

    一、史料

    (一)雜誌

    1.《台灣文學》(1941 ~1943)原出版者:啟文社,覆刻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2.《政經報》(1945.10.25 ~1946.7.25,共11 期)原出版者:政經報社;覆刻出版社:傳
    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前鋒》創刊號(光復紀念號)(1945.10.25)原出版者: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覆刻出
    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新新》(1945.11.15 ~1947.1.5,1 卷1 期~2 卷1 期),原出版者:新新月報社;覆
    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新台灣》(1946.2.15 ~1946.5.1,創刊號~第4期),原出版者:新台灣雜誌社;覆刻
    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台灣評論》(1946.7.1 ~1946.10.1,創刊號~1 卷4 期),原出版者:台灣評論社;
    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新知識》(1946.8.15),原出版者:新知識出版社;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8.《台灣文化》(1946.9.15 ~1950.12.1,共6 卷27 期),原出版者:台灣文化協進會;
    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文化交流》(1947.1.15),原出版者:文化交流服務社;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10.《國立台灣大學校刊》(1947.10.1-1949.6.5,創刊號-第31期),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
    編。
    11.《南方週報》(1947.12.21,創刊號)、(1948.2.10,第三期),南方週報社。
    12.《創作》(1948.4.1 ~1948.8.9,創刊號~1 卷5 、6 期),原出版者:創作月刊社;
    覆刻出版社: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龍安文藝》(1949,創刊號),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台語話劇社。
    14.《鄉曲》創刊號,1950。

    (二)報紙

    1.《力行報》1948.8.1-1948.11.15。
    2.《中央日報》1949.1-1949.5.30。
    3.《中華日報》1949.2.1-2.28。
    4.《公論報》1948.2.1-1949.5.30。
    5.《台灣新生報》1947.8.1-1949.1949.5.30。
    6.《國聲報》1947.1,2,5。

    (三)「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提供的資料

    剪報
    1.<那個李主席突破防線,這個李主席蒙在鼓裡>,《新新聞》274,1992.6.7。
    2.<四六事件迷雲待解>,《大學新聞報》第682期,1996.4.6。
    3.<這塊土地的二三事(上) >,《大學新聞報》第682期,1996.4.6。
    4.<台大完成調查,四六事件要求政府補償>,《中時晚報》,1997.6.7。
    5.<台大看歷史,四六事件「校園白色恐怖」>,《聯合晚報》第三版,1997.6.7。
    6.<四六事件,台大應還學生清譽>,《自立晚報》第三版,1997.6.7。
    7.<校園白色恐怖,四六事件真相公佈>,《自立晚報》第一版,1997.6.7。
    8.<馬志欽:抓人抓得沒道理>,《聯合晚報》第三版,1997.6.7。
    9.<學生圍警總,大卡車戒備>,《聯合晚報》第三版,1997.6.7。
    10.<歷史定位:學生追求社會正義的表現>,《聯合晚報》第三版,1997.6.7。
    11.<「台大學運的啟蒙種子」,當事人回顧,心頭仍發毛>,《聯合報》第三版,1997.6.8。
    12.<「四六事件」移轉監察院徹查>,《台灣日報》第三版,1997.6.8。
    13.<台大「四六事件」校方决予平反>,《自由時報》第四版,1997.6.8。
    14.<台大四六事件資料小組總結報告將請監察院調查>,《聯合報》第三版,1997.6.8。
    15.<四六事件,校園白色恐怖之濫觴>,《自立早報》第一版,1997.6.8。
    16.<四六事件,校園白色恐怖濫觴>,《中國時報》第三版,1997.6.8。
    17.<四六事件始末>,《台灣日報》第三版,1997.6.8。
    18.<省文獻專輯:四六事件,陳誠下令鎮壓>,《聯合晚報》第二版,1997.6.8。
    19.<師大研究報告16日定稿>,《台灣日報》第三版,1997.6.8。
    20.<校園白色恐怖 「四六」揭開序幕>,《自由時報》第四版,1997.6.8。
    21.<校園白色恐怖濫觴,四六事件報告出爐>,《台灣日報》第一版,1997.6.8。
    22.<從此校園不敢碰觸政治話題,受難者揮不去深沉傷痛>,《中國時報》第三版1997.6.8。
    23.<四六事件,台大提總結報告書>,《自立早報》第五版,1997.6.9。
    24.<四六事件,校園白色恐怖開端>,《自立早報》第三版,1997.6.9。
    25.<劫後餘生,趙制陽憶四六亂象>,《聯合報》,1997.6.11。
    26.<劫後餘生,趙制陽憶四六亂象>,《聯合報》,1997.6.11。
    27.<還白色恐怖冤獄者一個公道>,《中國時報》,1997.6.11。
    28.<四六事件難忘的傷痕>,《聯合報》,1997.6.13。
    29.<汪瀋年從此不敢挑戰人生>,《自立晚報》第三版,1997.6.18。
    30.<「四六事件」師大要討回公道>,《自立晚報》第一版,1997.6.18。
    31.<不少學生精神失常,復課後恐怖氣氛仍籠罩校園>,《中時晚報》第四版,1997.6.18。
    32.<四六事件交監院調查>,《自立晚報》第三版,1997.6.18。
    33.<四六事件研究報告,林玉體:這是師大的不幸>,《中時晚報》第四版,1997.6.18。
    34.<四月六日訂為師大學生紀念日>,《中時晚報》第四版,1997.6.18。
    35.<極機密檔案部分疑撕毀>,《中時晚報》第四版,1997.6.18。
    36.<「四六」報告提出,是否能平反? 趙制陽:應比照二二八補償>,《聯合報》第四版
    1997.6.19。
    37.<四六事件 師大受創比台大重,被迫停課,學生學籍全數重登記受教被奪>,《自立早
    報》第四版,1997.6.19。
    38.<四六事件次年 七名學生被槍斃>,《自立早報》第一版,1997.6.19。
    39.<平反四六事件 師大提研究報告>,《中國時報》第九版,1997.6.19。
    40.<林玉體:師院停課重組,因為校長風骨>,《聯合報》第四版,1997.6.19。
    41.<林玉體請四六家屬來電>,《中時晚報》第四版,1997.6.19。
    42.<師大公布「四六事件」研究報告>,《聯合報》第四版,1997.6.19。
    43.<師大學風保守四六事件的錯>,《自立早報》第四版,1997.6.19。
    44.<誰才是真正四六主角?黃榮村:警總想抓的台大人是師大的3倍>,《中時晚報》第四版,
    1997.6.19。
    45.<盧兆麟雖未被四六事件直接受害卻被秋後算帳,看了社會主義書,被關20多年>,《自立
    早報》第四版,1997.6.19。
    46.<謝東閔:我從頭到尾沒有把學校關掉>,《聯合報》第四版,1997.6.19。
    47.<四六事件還不能走入歷史>,《聯合報》1997.6.20。
    48.<宋家軍兵臨總統府,李連聯軍左右夾擊>,《新新聞》538,1997.6.29。
    49.<兩份四六事件報告書,都在指控一樁悲劇>,《新新聞》538,P78-81,1997.6.29。
    50.汪應楠,<台灣四六學運事件的現身經歷>,《世界日報》第十三版,1997.7.23。
    51.<政府應比照二二八事件之例補償白色恐怖受難者>,《自由時報》第三版,1997.12.25。
    52.<如果不被抓去,我就不會去學考古>,《聯合報》第三版,1997.12.28。
    53.<那天早上「光直,外面有人要來看你」>,《聯合報》第三版,1997.12.28。
    54.<記憶五十年,現在都是歷史了>,《聯合報》第三版,1997.12.30。
    55.<淵博的學識,詩人的想像>,《聯合報》第三版,1997.12.30。
    56.<白色恐怖受難者將獲補償>,《聯合報》,1998.1.6。
    57.<受害者告白,辛酸往事重上心頭>,《台灣日報》第三版,1999.1.3。
    58.<流亡中國 轉眼半世紀 五十週年悼念活動 三月將在福州舉行>,《台灣日報》第三版,
    1999.1.3。
    59.<教育部建議平反四六事件,台大師大調查小組表肯定>,《台灣日報》第三版,
    1999.1.3。
    60.<劉真談四六,未開革學生>,《台灣日報》第三版,1999.1.3。
    61.<學子掙扎死亡線,白色恐怖從天降>,《台灣日報》第三版,1999.1.3。

    其他
    1.<85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重要決議>,《台大校訓》475,1997.6.11
    2.<四六事件>口述歷史訪談綱要
    3.<紀念楊逵因<和平宣言>投獄五十週年,<四六事件>五十週年,文化,文藝晚會手冊>,
    1999.4.5
    4.台大公文 ,致台灣省政府,1997.3.28
    5.台大公文 ,致軍管區司令部軍法處,1997.3.28
    6.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本次校務會議第10案之相關資料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
    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1997.6.7
    7.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國立台灣大學<四六事件>資料收集小組期中報告>,
    1996.5.30
    8.台大行政會議與校務會議處理四六事件,1949.4.6
    9.台大創校六十大慶籌備會,<榮譽與分享>,《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88.11.15
    10.四六事件五十週年台大記者會議程
    11.吳宗蓉,《麥浪歌詠隊》,1987.1.22初稿
    12.國立台灣大學八十五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提案,1997.3.27
    13.麥浪回聲演唱曲目
    14.樊軍,<四六風暴>,《遠望》,1997.1.1
    15.歐龍雲致黃宗樂書,1996.8.24

    二、專著

    1.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那些年,我們在台灣……》(人間出版社:台北,2001.8)。
    2.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噤啞的論爭》(人間出版社:台北,1999.9 初版)。
    3.文訊雜誌社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記要(增訂本)》(台北市:文建會, 1995
    年)。
    4.王育德:《王育德の全集15 王育德自傳》(前衛出版:台北,2002.7)。
    5.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1980.9)。
    6.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
    告》(未出版:台北,1997.6)。
    7.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前衛出版:台北,1989.8.20)。
    8.吳文星:《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2001.12.28)。
    9.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人間出版:台北,2002)。
    10.吳濁流:《台灣連翹》(前衛出版社:台北,1989.2.15)。
    11.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遠景出版社:台北,1978)。
    12.吳濁流:《無花果》(前衛出版社:台北,1988.9)。
    13.宋寶珍、張耀杰:《中國話劇史》(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8.1)。
    14.李敖編:《二二八研究續集(真相叢書37)》(李敖出版社出版:台北,1989.2.28)。
    15.李敖編:《安全局機密文件(上)(下)》(李敖出版社:台北,1991.12.31)。
    16.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台灣舊事》(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台北,
    1995.4)。
    17.林亨泰主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磺溪文化學會編印:彰化,1995)。
    18.林亨泰著、呂興昌編訂:《林亨泰全集》(共十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
    1998.9)。
    19.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允晨文化實業公司,台北,1996.7)。
    20.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二)》(文
    建會出版:台北,1996)。
    21.范泉:《遙念台灣——范泉散文集》(人間出版社:台北,2000.2)。
    22.師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師大「四六事件」研究小組報告》(未出版:台北,
    1997.6)。
    23.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1)。
    24.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玉山出版社:台北,
    1996)。
    25.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惠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基金會出版:台北,
    1998)。
    26.曹禺:《日出》 (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1936年11月初版;1942年12月19版)。
    27.陳永興:《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臺美文化交流基
    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發行:台北,1992.2)。
    28.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98.10)。
    29.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台灣良心》(前衛出版社:台北1989)。
    30.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前衛出版:台北,1989.8.15)。
    31.陳映真、曾健民:《1947-1949 :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人間出版社:台北,
    1999.9)。
    32.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出版:台北,1998.12)。
    33.陳鳴鍾、陳興唐主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出版社:南京,
    1989.12)。
    34.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 第十四卷.資料卷》(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
    版:台南, 2001.12)。
    35.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春暉出版社:高雄,1997.08)。
    36.曾建民編:《新二二史像—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出
    版:台北,2003)。
    37.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北
    京,1993)。
    38.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麥田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94.7)。
    39.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一台灣知識分子之青春.徬徨.探索.實
    踐與悲劇》(人間出版社:台北,1995.3 初版)。
    40.溫彩棠編:《第六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輯》(南市藝術中心:台南,2000)。
    41.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社:高雄,1996.9 再版)。
    42.葉石濤:《追憶文學歲月》(九歌台北,1999.8.10)。
    43.葉石濤:《從府城到舊城 葉石濤回憶錄》(翰音文化出版:台北,1999.9.10)。
    44.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東大出版:台北,1994)。
    45.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台北, 2000)。
    46.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上)》(燿文出版:台北,1998.9.28初版)。
    47.蔡德本:《蕃薯仔哀歌》(遠景出版社:台北,1995年11月初版;1997年9月再版)。
    48.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玉山社:台北,2002.2初版)。
    49.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春
    暉出版:高雄,2002.2)。
    50.鄧孔昭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集》(稻香出版社出版:台北, 1994.2.28)。
    51.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人間出版社:台
    北,2002.2 初版)。
    52.賴澤涵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時報文化:台北,1994)。
    53.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台北,1992.2)。
    54.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Ⅰ(1945-1965)》(業強出版:台北,1993)。
    55.藍博洲:《天未亮—追憶1949 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中,
    2000.4)。
    56.藍博洲:《沈屍.流亡.二二八》(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93.3)。
    57.藍博洲:《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
    2001.8)。
    58.藍博洲:《麥浪歌詠隊—追憶1949 年四六事件(台大部份)》(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
    中,2001.4)。
    59.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94)。
    60.藍博洲:《幌馬車之歌》(時報文化出版:台北,1991.6.20)。
    61.蘇新:《憤怒的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台北, 1993)。

    三、單篇論文

    1.毛文昌:〈《創作》的點點滴滴〉(《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P155-161,1997.3.5)。
    2.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 ~1950)〉(《台灣史料研
    究》第十號,1997.12)。
    3.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八號,
    1996.08)。
    4.林梵:〈讓他們出土——台灣新生報「橋」副刊小說選介〉(《文學界》第10 期,
    1984.5)。
    5.林曙光:〈不堪回首話當年〉(《文學台灣》第4 期,1992.9)。
    6.林曙光:〈台灣光復初期日文寫作的回顧〉(《文學界》第10 集,1984.5)。
    7.林曙光:〈相逢何必曾相識——回憶投稿上海《文藝春秋》〉(《文學台灣》第2期,
    1992.3)。
    8.林曙光:〈感念奇緣弔歌雷〉(《文學台灣》第11期,P20-33,1994.7)。
    9.林曙光:〈難忘的回憶—記台語劇運先驅蔡德本〉(《文學臺灣》第九期,P20-33,
    1994.1.5)。
    10.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
    (私立修平技術學院主辦「戰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2002)。
    11.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第29 卷第4 期,1991.12)。
    12.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0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
    13.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9 ——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97期,
    2001.3)。
    14.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小說的歷史考察〉(陳義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聯經出版:台北,P31-82,1998.12))。
    15.陳建忠:〈戰後初期現實主義思潮與台灣文學場域的再構築〉(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
    究所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11.22)。
    16.陳淑容:〈跨語、跨境、跨時代—賴明弘的漂泊與追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
    所主辦「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11.22)。
    17.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
    研究》第九卷第二期,P146-200,2002.12)。
    18.彭瑞金:〈「橋」副刊始末〉(《台灣史料研究》第9 期,1997.5)。
    19.彭瑞金:〈記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場台灣文學論戰〉(《文學界》第10 期,1984.5)。
    20.游勝冠:〈戰後台灣的反殖民文學〉(《台灣史料研究》第三期,P94-113,1994.2)。
    21.黃英哲〈戰後初期台灣文化的重編(1945-1947)——台灣人「奴化」了嗎?〉《何謂台
    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2)。
    22.葉石濤:〈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五日到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
    (包括家庭欄)重要日文作品資料〉(《文學界》第9期,P77-106,1984.2)。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1.許詩萱:《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
    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
    2.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6。
    3.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6.1 。
    4.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6。
    5.藍建春:《台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6。

    下載圖示 校內:2004-08-01公開
    校外:2004-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