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偉帆
Wang, Wei-Fan
論文名稱: 生態廊道觀之都市綠園道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Developing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Urban Greenway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Corridor: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nan City.
指導教授: 吳綱立
Wu, Kang-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模糊德爾菲法生態道路生態都市都市綠園道生態廊道
外文關鍵詞: Urban Greenways, Fuzzy Delphi, Eco-Road, Ecological Corridor, Eco-City
相關次數: 點閱:149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環境異變而帶動對於都市生態環境的重視,生態都市理念的推動現已成為各都市努力的目標。而生態城市涵蓋多元的規劃目標,其中保育及恢復必要的生態系統與生物的多樣性,以及永續的土地使用規劃與管理為重要的核心項目。為加強都市綠化及生物多樣性,建構生態綠廊道已成為主要規劃策略,期能藉由都市綠廊道串聯都市內重要生態綠資源,編織都市生態綠網以形塑都市生態環境。然而,目前都市綠廊道仍多以交通工程及景觀為主要考量,即以人工化的造景及交通工程設施設計為主,如何真正落實生態規劃設計的理念,仍是急待研究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研究嘗試以生態廊道相關理論為基礎,發展都市綠園道評估架構,並以台南市綠園道系統為實證案例之基礎,進行生態廊道觀之都市綠園道評估架構之研擬。
      
      研究結果顯示評估都市綠園道作為生態廊道以滿足「生態廊道功能」之構面最為重要,表示評估架構之核心價值「生態廊道」受到群體決策認定其正確性與重要性。另外,重要評估項目則包含「廊道生物多樣性」、「道路生態規劃原則」與「與環境資源配合性」及重要評估因子有「廊道寬度」、「廊道連接性」、「廊道植栽多樣性」、「廊道周邊棲地數量及面積」、「順應地形地貌」、「道路減量以增加綠地面積」、「人行步道空間設計」、「大型車輛進出限制」、「園道長度與區位」、「與綠地開放空間連接性」、「鄰近生態綠資源」、「土地使用類型」、「土地使用密度及強度」,共十三項。最後,以此評估架構分析結果針對台南市綠園道系統發展現況進行評估操作,並提出相關建議策略以供未來改善之參考。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taken th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is becoming the diligent goal in every  city now. The ecological city contains many objectives. The center project including nursing and resuming the essential ecosystem and biological variety, as well as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green and the bio-diversity of city, constructing the greenway of the ecolog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planning tactics. By the greenway to be connecting the important green resources in the city, then to weave the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of the city, to buil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However, the greenway builds in the city with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at present, so how to really implement the idea of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urgent subject to be studied.
      
      The research tries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urban greenways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corridor, and choosing the greenway system in Tainan city to be the empirical study.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has to sieve out three dimensions, seven projects and 29 factors from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Finally, using this evaluation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present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of the greenway system in Tainan, then proposing relevant suggestion to help improving in the future.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生態廊道相關理論 8   第二節 綠園道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生態道路相關理論 21   第四節 相關案例與實證研究 24 第參章 研究設計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實證地區背景分析 33   第三節 研究設計 47 第肆章 實證研究結果 54   第一節 評估架構初擬 54   第二節 問卷調查結果 62   第三節 實證地區評估結果 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87 參考文獻 附錄

    1. 方維宏、吳綱立,2009,都市園道環境偏好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園道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小璘、何欣怡,2000,以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園道之評估因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二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305~308。
    3. 王小璘、曾詠宜,2003,都市公園綠地區位景觀生態評估之研究,設計學報,第八卷第三期,P53~74。
    4. 王秀娟,2002,綠地計畫之理論與實證,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吳綱立,2003,以都會區生態綠廊理念探討台南市河川流域之土地永續經營策略,全球變遷通訊,7 月,第三十九期。
    6. 吳綱立,2003,建構都會區生態廊道國土規劃策略之研究:以台南市主要河川為例,國科會專題補助計畫。
    7. 吳綱立、郭幸萍、趙又嬋,2007,歷史街區環境改善綜合性評估架構之研究—以台南市府中街歷史街區為例,建築學報,第62 期,P1~22。
    8. 杜文郁、王小璘,1999,都市綠園道生態設計之評估研究-以台中市經國園道為例,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p41~61。
    9. 林立韙,1999,綠地空間系統連接設計之初探,中國工商學報,第二十一期,P303~331。
    10. 林委紋,2004,談生態工法於景觀設計之運用與手法,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第二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1523~1527。
    11. 林怡秀,2008,都市綠園道發展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12. 林信輝、張俊彥,2005,景觀生態與植生工程規劃設計,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3. 林信輝等,2004,植生工程應用植物多樣性保育之探討,朝陽設計學報,第六期,P17~31。
    14. 林憲德,2005,城鄉生態,詹氏書店。
    15. 林鑑澄、胡田田譯,Joe Ravetz 著,2004,都市區域2020:永續環境的整合性規劃,詹氏書店。
    16. 俞孔堅,1998,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7. 洪得娟,1995,邁向生態都市-都市景觀之構成與發展,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159~164。
    18. 洪得娟、顏家芝譯,George F. Thompson and Frederick R. Steiner 著,2000,
    生態設計和規劃,六合出版社。
    19. 洪得娟譯,Henry F. Arnold,1997,都市植栽設計與應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 翁金山,2001,台南市都市設計規劃綱要之研究-都市空間的溯源與演化,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
    21. 張俊彥、洪佳君、曾心嫻譯,Wenche E. Dramstad、James D. Olson、RichardT.T. Forman 著,2006,景觀建築及土地使用計畫之景觀生態原則,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2. 張俊賢、余培威譯,Ali Madanipour 著,1999,都市空間設計,六合出版社。
    23. 張啟德等譯 ,Forman & Godron 著,1996,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田園城市出版社。
    24. 許海龍,2005,生態構法,詹氏書局。
    25. 許照雄等著,2004,永續的道路規劃與設計規範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6. 陳彥良,2002,以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生態網路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27. 郭瓊瑩,2003,水與綠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詹氏書店。
    28. 郭瓊瑩,2006,市區道路生態綠廊道整體建構計畫,內政部營建署。
    29. 郭瓊瑩、王秀娟,1995,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及綠地系統規劃,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P165~172。
    30. 黃榮堯、葉政黌、許維庭,2006,道路建設綠營建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技術學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P19~30
    31. 新見國際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05a,台南市都市風貌整體發展綱要計畫,台南市都發局。
    32. 新見國際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2005b,台南市公園道系統改善計畫暨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台南市都發局。
    33. 劉保廷、張莉欣,2003,以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探討都市道路生態評估因子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八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J11-1~11-6
    34. 劉若瑜,2000,由生態設計觀點評估都市基質之研究-以台中市東區及南屯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35. 歐陽志敏等譯,1994,Jim McCluskey 著,圖解道路形式與都市景觀,田園城市出版社。
    36. 蔡佩真,2004,都市綠網評估體系之建構與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7. 蔡厚男,1997,綠帶在都市景觀生態網絡規劃策略上之潛力與應用:以台北都會區為例,中國園藝,第四十三卷第二期,P92~102。
    38. 蔡厚男、邱銘源、呂慧穎,2003,道路建設與生態工法,展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9. 蔡厚男、蔡淑婷,1999,生物多樣性與都市景觀生態規劃管理,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P1~20。
    40. 蔡銪峰,2005,以城鄉互賴觀點探討休閒農業之永續發展策略,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1. 羅健文、林楨家,2008,都市永續發展之新思維-都市綠廊道網絡之建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七卷第一期,P39~52。
    42. Forman R.T.T.et al, 2003, Road Ecology-Science and solution, Island Press.
    43. Forman, R.T.T., Gogr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wiley and Sons.
    44. Jack Ahern, 1995,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Volume 33, Issues 1-3, P131-155
    45. Little, Charles E., 1995, Greenways for Americ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46. Sim Van der Ryn, 1996, Ecological Design, Island Press.
    47. Soule, M.E., 1991, Land use planning and wildlife maintenance: guidelines for conserving wildlife in an urban landscape.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57(3), P313~323.
    48. Wenche, E. Dramstad, James, D. Olson & Richard T. T. Forman, 1996,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DC: Island Press.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9-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