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鍾均玟 Chung, Chun-Wen |
|---|---|
| 論文名稱: |
濱海區域文化景觀形塑之研究─以台江地區漁業為例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a Seashore Cultural Landscape:A Case of Fishery in Tai-Jiang District |
| 指導教授: |
傅朝卿
Fu, Chao-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4 |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景觀 、台江地區 、漁業 |
| 外文關鍵詞: | cultural landscape, Tai-Jiang district, fishe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4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有感於世界遺產不應僅是自然與文化的單純組合,1992年新增「文化景觀」此類別,闡述人類與其自然環境交互作用下的多樣性表現形式,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類各群體連結社會關係所衍生的文化內涵,在時間歷程中與環境共生之展現。台灣則於2005年修訂《文資法》新增文化景觀於資產類別,意涵著台灣文化資產的概念逐漸脫離單一有形建築的保存,逐漸轉變為區域性的多面向複合形式。
本研究以台江濱海地區的漁業活動為操作案例,首先釐清國際上對於文化景觀的定義與詮釋,建構漁業文化景觀的內涵,以作為後續台江濱海地區漁業文化景觀之評估依據。文化景觀強調〝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本文以『自然條件』與『人類活動』兩大面向,探討形塑台江濱海地區漁業文化景觀之構成要素,人類因地制宜發展出「沿岸漁撈」、「淺海養殖」、「陸域鹹水魚塭養殖」及「曬鹽」等特殊土地利用技術,以及「產業活動所衍生的生活空間及文化」,涵括有形、無形元素形塑區域文化景觀內涵;進而提出文化景觀的特質,藉以強化台江漁業文化景觀的核心價值及多樣性文化,最後進行全面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之檢視。
台江濱海地區在長時間自然演替下,至今漁業活動仍持續性演變,展現實質物體的更迭與精神維度的傳承,呈現有機且持續性的漁業文化景觀;但隨著都市化及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下,漁業生產空間受到壓迫,造成多數的生產地景面臨碎化的不連續,而台江濱海地區是少數區域能保有完整景觀資源,是人文歷史活動與自然生態資源交互作用之具體實踐,因此台江濱海地區具有作為漁業文化景觀之潛力。
Due to the awareness that world heritages should be more than a simple combination of nature and culture, UNESCO created a new category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1992 to illustrate the variety of format expressions from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the cultural content that resulted from the connec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to their societies and their symbiosis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ourse of time. In Taiwan, the government amend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ct in 2005 to include cultural landscape as a heritage category. This reflected the fact that the concept of a cultural asset in Taiwan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preservation of individual, tangible architecture to a 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composite format.
In this study, we will examine a case study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fishery in the Tai-Jiang seaside district. First, the paper will clarify the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content of fishery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basis for assessment for the Tai-Jiang seaside district fishery. The concept of a cultural landscape emphasizes the “co-product of nature and mankind”.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amine the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 that make up the Tai-Jiang seaside district fishe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Giv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local residents have shaped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elements to shape the contents of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by developing unique land util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coastal fishery”, “shallow sea culture”, “inland seawater fish culture”, “salt drying” and “conducting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at shaped living space and culture”. The paper will then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ultural landscape; th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help enhanc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Tai-Jiang district fishery landscape and its diversified culture.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paper will present a full examination on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shery in the Tai-Jiang district has been constantly evolving through the course of time and it has demonstrated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objects and heritage of spiritual dimensions to present an organic and sustainable fishery cultural landscape. However, the boister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dustries has suppressed the fishery’s survival and resulted in the discontinuity of numerous production landscapes through fragmentation. The Tai-Jiang district is one of the few districts that have fortunately retained their full cul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It serves as a living and concrete exam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ctivities of man and th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As such, the Tai-Jiang district promises ample potential to become a fishery cultural landscape.
【中文書籍】
中國鹽政實錄編纂委員會編,《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台北市:經濟部,1987。
中國科技大學,《第十屆文化遺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台北市:中國科技大學,2007。
中國科技大學,《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台北市:中國科技大學,2007。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0。
王鑫,《國際文化景觀管理機制及潛力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加藤光貴著,《昨日府城.明星臺南: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南》,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200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譯,《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跨政府保護委員會,2006。
李素芳,《台灣的海岸》,台北縣:遠足文化,2001。
李光中、李培芬著,《台灣的自然保護區》,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
邱俊銘主編,《台南市沿海地區劃設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可行性評估成果報告書》,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3。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縣:知書房出版,台北市,1996。
林德政,《安南區志》,台南市:台南市安南區公所,1999。
周耀烋、蘇偉成編著,《臺灣漁具漁法》,台北市:農委會漁業署,2002。
周俊霖,許永河著,《南瀛鐵道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7。
波多野想等人,《國際文化景觀保存哲學交流論壇會》,〈挪威與台灣之文化景觀保存哲學與管理方法〉, 2007。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臺南縣志=卷五經濟志》,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0。
胡興華,《拓漁台灣》,台北市:台灣省漁業局,1996。
胡興華,《話漁台灣》,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0。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
胡興華,《台灣的養殖漁業》,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
翁義聰、王建平、侯平君,《四草濕地─野生動物的庇護所》,台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2002。
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台灣鹽業遺址史料回溯與潛力景點開發規劃》,台南縣: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
涂順從,《南瀛產業誌》,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同白,《臺灣之水產資源》,〈臺灣之虱目魚養殖〉,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冊)》,臺北市:南天書局,1993。
陳永芳,〈南瀛產物誌〉,臺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陳艷秋,《七股舞琵琶》,台北市:紅樹林文化,2003。
陳丁林,《南瀛鹽業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4。
國分直一,《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市:武陵出版,1991。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編著,《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選輯》,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2003。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編著,《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紀實》,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2003。
莊玉珍、王惠芳,《台灣的濕地》,臺北縣:遠足文化事業,2001。
張繡文,《臺灣鹽業史》,台北市:臺灣銀行,1955。
張復明等著,《臺灣。鹽:鹽來如此》,台南縣: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2002。
黃詩涵,《第四屆海岸濕地生態及保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野鳥協會,1998。
黃文博,《南瀛俗諺故事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1。
黃明惠、黃明雅等著,《南瀛聚落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
黃博文等著,《南瀛探索(上冊)》,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4。
曾汪洋,《臺灣之鹽》,台北市:臺灣銀行,1953。
傅朝卿翻譯,《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市:台灣建築文化,2002。
傅朝卿等人,《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傅朝卿計畫主持,《高雄縣文化景觀第一期普查計畫》,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2008。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的漁港》,台北縣:遠足文化,200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漁業之研究(第一冊)》,台北市:臺灣銀行,197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水產資源》,台北市:臺灣銀行,195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稿》卷四 經濟志水產篇,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趙文榮,《南瀛內海誌》,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6。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四-經濟志水產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蔡炅樵,《白金歲月台灣鹽》,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盧嘉興等著,《輿地纂要》,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
鍾東榮等人,《1993北汕尾迎媽祖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專輯》,臺南市:台南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1993。
鍾東榮主編,《1993北汕尾迎媽祖鹿耳門天后宮文化季專輯》,臺南市 :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1993。
謝玲玉,《南瀛漁鄉誌》,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2000。
戴昌鳳,《台灣的海洋》,台北縣:遠足文化,2003。
【外文書籍】
農林水產業に関連する文化的景觀の保存‧整備‧活用に関連する検討委員會,《農林水產業に関連する文化的景觀の保護に関する調查研究(報告)》,文化庁文化財部紀念課,2003。
Adrian Phillips,《Culture Landscapes:the Challenges Conservation》,〈Cultural Landscapes: IUCN’s Changing Vision of Protected Areas〉,World Heritage papers 7,2002。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水產業視察復命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10。
【學位論文】
孔慶麗,《臺南沿海養殖村落的生態─虎尾寮與雙春的個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王柏山,《臺灣水產養殖業之區域發展─型態、過程與機制》,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1997。
王逢君,《評估區域作為文化景觀的潛力-以金瓜石與水湳洞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8。
石佳惠,《高雄縣永安鄉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時空變遷》,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錦珠,《台灣鹽業器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7。
何金鑄,《台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李健盟,《台灣鹽產業文化景觀資源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周茂欽,《滄海鹽田變遷中的漁村-青鯤鯓聚落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俊霖,《佳里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1623-1945)》,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洪一平,《王功地區蚵田文化景觀及產業發展之研究》,96年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台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陳肅容,《七股潟湖區漁業生態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俊安,《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形成的空間歷程:以台南縣濱海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游凌雀,《七股鹽場鹽工生活變遷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廖秀梅,《生態旅遊的地方認知─以台南七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蔡文彬,《工業遺址到生態文化村─台南安順鹽場個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謝美華,《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
蘇美如,《蘭陽平原散村文化景觀之形塑與特質-以礁溪玉田地區「竹圍」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中文期刊】
林曉薇,《都市與計畫》,〈文化景觀保存與城鄉發展之研究─以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巴那文工業地景為例〉,V.35:3,頁217,2008。
洪一平,《漁業推廣》,〈臺灣牡蠣養殖 王功首屈一指〉,V.265,2008。
胡興華,《中國水產》,〈台灣重要養殖漁類現況〉,V.571,2000。
胡興華,《中國水產》,〈台灣漁業發展的過去與未來(一)~(三)〉,V.576-578,2000-2001。
陳立欣,《中國水產》,〈虱目魚的養殖與改良〉,V.622, 2004。
陳文樹,《漁業推廣》,〈牡蠣的養殖採收與利用〉,V.239,2006。
黃清雲,《中國水產》,〈鹹水養魚池築造簡述〉,V.60,1957。
黃清雲,《中國水產》,〈談利用自流井之虱目魚越冬池〉,V.72,1959。
傅朝卿,《世界遺產》,〈銘刻在地球上的830處記憶刻度〉,V.1,2007。
趙文榮,《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清代台南地區移墾社會的建立(1683-1895)〉,V.1,1999。
《漁業推廣》,〈台灣的漁業文化〉,V.214,2004。
謝銘煇,《中國水產》,〈水車的功能及使用時機〉,V.634,2005。
【其他】
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人百年老照片資料庫
鹽光文教基金會提供老照片
傅12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第一單元:建築保存的理論/定義與分類〉,成功大學課程講義,2007。
【網站】
台灣國家公園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台南縣政府文化局終身學習網路教材─前進鹽村http://nanyingsalt.tnc.gov.tw/index.htm
臺南縣海洋教育資源網,http://163.26.132.6/xoop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常民生活老照片,http://163.32.121.205/khm2/introduce2.asp
康熙台灣輿圖,http://163.22.14.153/~KSmap/nuke/
國家文化資料庫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台南縣七股海岸保護協會 http://tw.myblog.yahoo.com/pigocoast
李光中,《世界遺產系列(4)-從UNESCO世界遺產及IUCN保護區新趨向談文化景觀劃定(上)》,台灣國家公園網站http://np.cpami.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27&Itemid=1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