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玉如 Lin, Yu-Ju |
|---|---|
| 論文名稱: |
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 |
| 指導教授: |
蘇梅芳
Su, Mei-F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1 |
| 中文關鍵詞: | 總理衙門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9 下載:4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要
咸豐十一年(1861)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結束了清朝傳統之對外關係,開啟中國外交觀念之開端,也使中國正式融入現代的世界體系。除此之外,它對洋務事業的推動,為中國之近代化開創了先例。因此,從外交與近代化的角度看,總理衙門的設置,對中國與現代世界的接軌,實有劃時代的貢獻與意義。
總理衙門初設置時,清廷將其規劃為一臨時建置,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時,即行裁撤;然而,觀諸事態後來的發展,總理衙門似乎逐漸演變成為定制。其設置時間從咸豐十一年二月一日(1861.3.11)正式成立,至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九日(1901.7.24)清廷降旨改為「外務部」止,前後歷經四十年。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重點分為四個部分。其一、考察總理衙門設置緣起,論述清代早期的對外關係,及至北京條約簽訂後,清廷設置總理衙門的原因,並進一步探討總理衙門與軍機處的組織、職權之關係。其二、說明總理衙門職掌範圍,及其於朝中的權責運作方式。其三、論述總理衙門的政治地位,因太后垂簾與恭親王輔政的合作關係,而達到最高峰,其後,慈禧太后藉由朝廷政爭打擊恭親王,使總理衙門出現參議毀謗之聲。其四、探討總理衙門的政治地位因光緒甲申易樞、海軍衙門對總理衙門職掌的分權,以及外交權力重心雙元化對總理衙門的影響,致使總理衙門不再有獨立的主導權,其於朝中的政治地位也不復從前,最後在辛丑條約中被裁撤,而結束其長達四十年的政治運作。
none
徵引暨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史料:
(依筆劃順序排列)
1.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5次印刷。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4月15日再版。
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1982年5月再版。
4.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2月第1版。
6. 巴泰等修纂,《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7. 文海出版社編,《中外條約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11月初版。
8. 文慶等修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9. 王之春,《國朝通商始末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2月影印本。
10. 王彥威、王亮編纂,《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12月再版,影印本。
11. 王闓運,《湘綺樓詩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96年9月第1版。
12. 世續等修纂,《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13.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9月初版,影印本。
14. 何秋燾輯,《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6月初版,影印本。
15. 作者不詳,袁愈嫈譯詩,唐莫堯譯注,《詩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1刷。
16.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1月影印本。
17. 吳語亭編,《越縵堂國事日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6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11月影印本。
18. 奕訢,《樂道堂詩鈔》,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3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7月影印本。
19.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史料旬刊》,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6月初版。
20.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21.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5月初版。
22. 胡思敬,《退廬全集‧審國病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2月初版,影印本。
23. 軍機處原檔編,《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2月影印本。
24. 特登額等修纂,《欽定禮部則例》,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2月影印本。
25. 馬戛爾尼著,秦仲龢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2月初版,影印本。
26. 馬戛爾尼著,劉復譯,《乾隆英使覲見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9月影印本。
27. 馬齊等修纂,《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28. 國史館編,《清史列傳》,《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10日,影印本。
29. 國史館編,《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10日,影印本。
30. 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光緒25年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10月初版,影印本。
31. 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25年刻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10月初版,影印本。
32.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10月第1版。
33. 曹振鏞等修纂,《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34. 梁廷,《粵海關志》,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7月影印本。
35. 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臺1版。
36. 清高宗敕撰,《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2月臺1版。
37.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7月臺初版,影印本。
38.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9.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3月初版,影印本。
40. 賈楨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2年11月影印本。
41. 趙中孚編,《翁同龢日記排印本》,臺北:美國亞洲協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70年臺初版。
42. 趙爾巽、柯劭忞等編纂,《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8月1日初版。
43. 劉體智,《異辭錄》,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2月初版,影印本。
44. 濮蘭德著,陳冷汰、陳詒先譯,《慈禧外記》,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2月初版,影印本。
45. 薛福成,《庸盦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1版。
46. 寶鋆等修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6月影印本。
47. 寶鋆等修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2年11月影印本。
48. 顧廷龍、葉亞廉主編,《李鴻章全集‧電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二)專書
(依筆劃、字母順序排列)
1.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4月初版。
2. 王曾才,《清季外交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2版。
3.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4月初版。
4. 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10月臺7版。
5. 吳福環,《清季總理衙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6.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12月再版。
7. 李宗侗、劉鳳翰,《李鴻藻先生年譜》,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功委員會,1970年6月初版。
8. 李則芬,《中日關係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10月2版。
9. 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11月初版。
10. 李細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1. 周子亞,《外交監督與外交機關》,臺北:正中書局,1944年4月初版。
12. 邵循正,《中法越南關係始末》,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3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12月影印本。
13. 唐瑞裕,《清季天津教案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14. 秦海軒、盧路,《中國皇帝制度》,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5.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外交制度與中外關係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臺灣初版第1刷。
16.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1刷。
17.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6月初版。
18.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3月初版。
19.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1月初版。
20. 傅宗懋,《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7年10月。
21. 趙淑敏,《中國海關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11月出版。
22.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3月15日初版3刷。
23.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24.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2月臺初版。
25.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26. 龍章,《越南與中法戰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初版。
27.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3年12月初版。
28. 謝俊美,《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
29. 藍燈文化事業編輯部,《中文辭源》,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30.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
31.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9月第1版。
32. 寶成關,《奕訢慈禧政爭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33. C•B戈列里克著,高鴻志譯,《1898~1903年美國對滿洲的政策與「門戶開放」主義》,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34. Hosea Ballou Morse and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著,姚曾廙等譯,《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5. Hosea Ballou 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6. John K. Fairbank主編,張玉法主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第十一冊,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3月初版2刷。
(三)期刊論文:
(依姓氏筆劃順序)
1. 王家儉,〈清季的海軍衙門(1885~1895)〉,《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5期,1973年5月,頁109~140。
2.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頁133~156。
3. 王爾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權力之擴張〉,《大陸雜誌》,第20卷第5期,1960年3月,頁152~159。
4. 王明燦,〈奕訢對西方的認識〉,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5. 吳相湘,〈辛酉政變――慈禧太后傳之四〉,《傳記文學》,第19卷第1期,1971年7月,頁71~78。
6. 吳福環,〈南北洋大臣的設立及其與總理衙門的關係〉,《中國近代史》,1991年,第5期,頁14~17。
7. 呂士朋,〈中法越南交涉期間清廷大臣的外交見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頁265~309。
8. 呂士朋,〈清光緒朝之中越關係〉,《東海學報》,第16卷,1975年6月,頁35~79。
9. 李宗侗,〈辦理軍機處略考〉,《幼獅學報》,第1卷第2期,1959年4月,頁1~19。
10. 李宗侗,〈光緒中俄密約之交涉與簽訂〉(一),《傳記文學》,第36卷第4期,1980年4月,頁26~27。
11. 李宗侗,〈光緒中俄密約之交涉與簽訂〉(二),《傳記文學》,第36卷第5期,1980年5月,頁127~132。
12. 李宗侗,〈光緒中俄密約之交涉與簽訂〉(三),《傳記文學》,第36卷第6期,1980年6月,頁124~128。
13. 李宗侗,〈光緒中俄密約之交涉與簽訂〉(四),《傳記文學》,第37卷第1期,1980年7月,頁128~130。
14. 李宗侗,〈敬悼溥心畬大師――兼述清末醇王對恭王政爭的內幕〉,《傳記文學》,第4卷第2期,1964年2月,頁34~36。
15. 李國祁,〈自強運動時期李鴻章的外交謀略與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6月,頁233~260。
16. 杜耀雲、杜華,〈晚清總理衙門的性質和歷史作用〉,《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45~47。
17. 卓遵宏,〈清季外交職權的嬗遞(1839~1861)〉,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7編,自強運動(二)外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0月初版,頁151~183。
18. 周文宣,〈總理衙門的歷史地位述評〉,《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頁92~96。
19. 季雲飛,〈試論總理衙門的設立及其在中國近代化中的作用〉,《中國近代史》,1988年第11期,頁47~51。
20. 段昌國,〈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1858年至186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史組碩士論文,1973年6月。
21. 俞政,〈中法交戰初期和戰之爭的形成〉,《中國近代史》,1988年,第1期,頁67~80。
22. 姜良芹,〈總理衙門與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學習與探索》,1999年第2期,頁131~135。
23. 姜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考〉,《中國近代史》,1987年,第10期,頁21~24。
24. 唐瑞裕,〈天津教案之原因探討〉,《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4卷第1期,1991年1月,頁25~29。
25. 徐中約著,計秋風、朱慶葆譯,茅家琦、錢乘旦校,《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6. 徐雪霞,〈赫德與清季新政――海關、郵政〉,《臺南師專學報》,第18期,1985年6月,頁81~92。
27. 莊吉發,〈清世宗與辦理軍機處的設置〉,《食貨月刊》,第6卷第12期,1977年3月,頁666~671。
28. 郝延平,〈同光新政中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比照〉,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代現代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0月初版,第6編,自強運動(一)通論,頁71~76。
29. 高路,〈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的影響〉,《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1999年2月,頁72~77。
30. 崔萍,〈李鴻章與晚清外交〉,《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頁59~63。
31. 張步先,〈從總理衙門到外務部――兼論晚清外交近代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8年7月,頁67~71。
32. 張秀民,〈從歷史上看中越關係〉,《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頁1~9。
33. 張忠紱,〈清季辦理外交之機關與手續〉,《中國近代史論叢――自強運動》,第1輯,第5冊,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8月臺7版,頁1~15。
34. 張登德,〈清流派與甲午戰爭〉,收入戚俊傑、劉玉明編,《北洋海軍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頁32~42。
35. 梁嘉彬,〈律勞卑事件新研究〉,《史學彙刊》,第9期,1978年10月,頁83~129。
36. 陳思齊,〈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暨其角色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37. 傅宗懋,〈軍機處之設置〉,《滿族文化》,第2期,1982年4月,頁29~44。
38. 傅宗懋,〈清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軍機處之關係〉,《清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7月初版,頁1~151。
39. 傅昌年譯,〈帝國主義的先驅英國東印度公司二百年滄桑史〉,《自由談》,第27卷11期,1976年11月,頁32~34。
40. 惲寶惠,〈關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因果〉,收入溥傑、溥佳,《晚清宮廷生活見聞》,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8日,頁72~76。
41. 趙啟重,〈論中法戰爭中的主戰派〉,《中國近代史》,1991年,第6期,頁115~119。
42. 趙繼組,〈我國海關之建立〉,《財稅研究》,第23卷第2期,1991年3月,頁145~152。
43. 劉玉明、馬洪喜,〈從北洋海軍的創建看李鴻章〉,收入戚俊傑、劉玉明主編,《北洋海軍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頁384~397。
44. 劉光永,〈李鴻章與西太后關係析略〉,《中國近代史》,1992年,第5期,頁74~78。
45. 劉光華,〈中法戰爭以前總理衙門對外政策之研究――清咸豐十年至光緒十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7月。
46. 劉光華,〈晚清總理衙門組織及地位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6月。
47. 劉光華,〈總理衙門設置之前清廷辦理對外事務的機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期,1985年3月,頁123~145。
48. 劉沂,〈試論總理衙門的建立及其歷史地位〉,《中國近代史》,1991年第10期,頁25~30。
49. 劉耿生,〈奕訢與總理衙門的建立述評〉,《歷史檔案》,1990年第3期,頁91~97。
50. 劉熊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及其海防建設〉,收入《中國近代史論叢―自強運動》,第1輯第5冊,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12月臺初版,頁33~55。
51. 劉廣京,〈中國近代化的開始〉,收入劉廣京、朱昌崚編,陳絳譯校,《李鴻章評傳――中國近代化的起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頁3~16。
52. 歐陽錦志,〈論辛酉政變〉,《文史學報(珠海)》,卷9,1972年12月,頁27~57。
53. 盧耀華,〈上海小刀會的源流〉,《食貨月刊》,第3卷第5期,1973年8月,頁9~21。
54. 羅炳綿,〈總理衙門與滿族本位政策〉,收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6月出版,頁161~183。
55. 羅運治,〈康熙帝與木蘭圍場的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4月出版,頁393~435。
二、外文資料:
(一)英文部分
(依字母順序排列)
1. Bruner, Katherine F., John K. Fairbank and Richard J. Smith eds., Entering China’s Service: Robert Hart’s Journals, 1854~1863,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Eastman, Lloyd E., Throne and Mandarins: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 臺北:虹橋書店翻印本,1972年7月.
3. Esherick, Joseph W.,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4. Fairbank, John K.,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臺北:虹橋書店翻印本,1975年3月16日第1版.
5. Fairbank, John K. and Kwang-Ching Liu,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6. Hsü,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7. Hsü, Immanuel C. Y.,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臺北:虹橋書店翻印本,1972年5月.
8. Masataka, Banno, 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 The Origins of the Tsungli Yamen, Cambridge, Mas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9. Meng, S. M., The Tsungli Yamen: Its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10. Wright, Mary Clab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臺北:虹橋書店翻印本,1985.
(二)日文部分
(依姓氏筆劃順序)
1. 石井孝,《明治初期 日本 東 》,橫浜:株式会社有隣堂,1982年。
2. 浜下武志,《近代中国 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 近代 》,東京:東京大 出版会,1990年。
3. 浜下武志、溝口雄三等編,《地域 ―朝貢貿易論》,東京:東京大 出版会,1993年。
4. 野正高,〈總理衙門 設立過程〉,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編,《近代中國研究》,第1輯,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58年9月。
5. 野正高,《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東京:東京大 出版会,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