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佩家
Hsieh, Pei-chia
論文名稱: 黑色團塊下的情感交疊-李錦繡早期作品析論(1975-1982)
Entangled Emotions under the Black Mass-Analysis of Early Works of Lii Jiin Shiow(1975-1982)
指導教授: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土美術仲生黑色團塊人物畫
外文關鍵詞: Li Jhong Sheng, indigenous arts, Black Mass Portraits
相關次數: 點閱:127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李錦繡1975-1982年的「黑色團塊人物畫」作品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中黑色團塊在人物畫中的演變。筆者在此所謂「黑色團塊人物畫」,乃出自於蕭瓊瑞的〈自由與自在-李錦繡的生命與藝術〉文中之黑色不規則團塊於人物畫中所產生的演變而定名(以下均以此為命名)。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李錦繡如何在當時保守又封閉的學習環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中,跟隨李仲生的腳步並展現自我?而黑色團塊人物畫的形式風格為何?隨著黑色團塊的演變,李錦繡的創作心理特質為何?本論文從藝術史與藝術作品的軸線進行探討,並試著以繪畫心理分析的角度詮釋與分析李錦繡的創作思維,筆者研究得知:
    一、70年代的台灣藝壇與學院教學瀰漫著鄉土美術的思維,但李錦繡卻追隨李仲生現代繪畫的腳步,並利用負片的特性來表現人物,創造出一種異於現實世界的虛幻境界。這樣個人化鮮明與獨特的創作思維,造就了她日後在台灣藝壇上不凡的藝術資質。
    二、在形象上,可說是具象與抽象的融合;而觀察其色彩,則用色曖昧混濁,但畫面卻充滿張力;在線條方面,受中國書道影響,展現其自我的生命韌性;此外,其空間,虛實穿透,使渺小的個體穿越不同場域,綜觀宇宙。
    三、黑色團塊的出現,除了讓畫面產生一股穩定感與重量感之外,它也是畫面不安定的一股勢力。隨著黑色團塊的變化,不僅襯托出主體的形態,也使觀者的視線跟著移動。畫面人物雖然是主角,但黑色團塊彷彿是他者的介入,使主觀與客觀兩者平行並存於同一個空間。
    四、即使當下的印痕再深刻,記憶也會隨著時間褪去色彩,僅剩一股隱隱約約、依稀是如此、介於似有似無間的模糊,李錦繡繪畫捕捉的正是這樣難以言語精確表達出的片斷。
    關鍵詞:黑色團塊人物畫、李仲生、鄉土美術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works of Lii Jiin Shiow entitled “Black Mass Portraits” completed during 1975-1982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lack mass in the portraits. The so-called “Black Mass Portraits” used by the author here comes from Siao Cyong Ruei’s paper, “Free to be Herself-The Life and Arts of Lii Jiin Shiow,” which sheds light on the changes of the irregular black masses that appear on the portraits (the name black mass will be used in this connotation throughout this paper). This paper mainly delves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did Lii Jiin Shiow manage to follow the footsteps of Li Jhong Sheng for self-realization in such a conservative, clo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How to define the style of Black Mass Portraits? What are the mental traits of Lii Jiin Shiow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the black mass? This paper follows the axis of arts history and artworks and attempts to dissect and interpret the creative ideology of Lii Jiin Shi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inting psychoanalysi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I. During the 1970s Taiwan’s arts circles and schools were saturated with the ideologies of indigenous arts. Yet Lii Jiin Shiow chose to follow the path of Li Jhong Sheng in modern painting and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blocks to render human beings, creating a fantasized world that is beyond the physical realm. The unique, highly personal ideas gave birth to the exceptional works she created later in Taiwan.
    II. The image is blending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renderings. The colors are shady and muddy, yet the picture is full of tens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lines demonstrate the tenacity of life. The physical and ethereal spaces are intertwined to allow the insignificant subject to penetrate different fields to view the entire universe.
    III. The presence of the black masses creates a sense of stability and weightiness in her rendering. It is also a power underlying the restlessness. Changes of the black masses highlight the shapes of the subject and sway the sight of viewers. The person portrayed is indeed the centerpiece of the picture, yet the black mass is like an intruder that causes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o coexist in the same space at the same time.
    IV. No matter how deep the mark may be at present, the memory will fade out with time to the extent where the only thing left is an indistinguishable, seemingly present vagueness. What Lii Jiin Shiow captures in her painting is such a segment that cannot be accurately depicted by word.
    Keywords: Black Mass Portraits, Li Jhong Sheng, indigenous arts

    圖目次..……………….……………......................... 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2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10 第二章 創作思維的形成………………………………………………11 第一節 學院體制內的理念……………………………………………12 第二節 當時台灣藝壇的潮流…………………………………………17 第三節 現代繪畫的師承-李仲生(1912-1984)…..…………….30 一、突破傳統油畫…………...……………………………………..31 二、純繪畫性……………….………………………………………..33 (一)形而上的心理表現…………………………….………..34 (二)藉材質表達心象世界…………………………………….35 (三)保持中國人特有的氣質…………………………….....35 (四)獨創的繪畫面貌……………………….………………..36 三、抽象的超現實主義……………………...……………………..37 四、畫出精神的真實性…………………….………………………..39 第三章 以繪畫再現記憶………………………………………………40 第一節「黑色團塊人物畫」之取向與來源………………………….40 一、攝影技術的影響-負片的應用……………………………….…40 二、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的影響-精神 與潛意識的探討………….............................…46 第二節「黑色團塊人物畫」之特質………………………………….50 一、以親友為中心之人物圖像………………………………..…….50 二、強調個人主觀之視覺感受……………………………..……….53 第四章 「黑色團塊人物畫」之形式分析……………………………58 第一節 人物呈現之方式………………………………………………59 第二節 空間表現之類型………………………………………………61 一、團塊重疊的空間……………….………………………………..61 二、垂直與水平面交錯的空間…………………….………………..62 三、留白的空間…………………………….………………………..63 四、人物排列的空間…………………………….…………………..64 第三節 色彩表現之特質………………………………………………66 一、脫離大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66 二、違反光線原理……………………………...…………………..67 (一)表現人物抽象形體…………........…………….....67 (二)陰影用來分離互相重疊的事物………………………...68 (三)陰影作為氣氛的表現…………………………………...68 三、概念化呈現………………………………………………...…..69 (一)表現事物特質並突顯其原貌………………………….…69 (二)建構畫面純粹的秩序…………………………….....70 第四節 線條表現之特質……………………………………………..71 第五章 團塊移動的軌跡………………………………………………73 第一節 圍繞:1975-1976年之作品……………………………….74 第二節 遮掩:1977-1978年之作品………………………….…..83 第三節 立體化:1980-1981年之作品……………………….....89 第四節 穿透:1982年之作品……………………………….…...93 第六章 結論……………………………………………………………99 引用文獻 附錄 【附錄一】李錦繡相關黑色團塊人物畫之年代分類(1975-1982) 【附錄二】李錦繡紀事年表 圖版

    一、中文書籍

    文建會,《李錦繡作品集》,台北:文建會,1993。
    王家誠,《了解兒童畫-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台北:藝術圖書公 司,1975。
    台北市立美術館,《竹凳的移動:李錦繡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5。
    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尋找藝術轉變的關鍵時刻》,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東門美術館,《李錦繡素描集》,台南:東門美術館,2005。
    倪再沁,《藝術家(二)台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
    時報出版社,《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
    阿諾德.豪爾澤著,《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1988。
    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5。
    高雄市立美術館,《蔓蕪:陳幸婉、李錦繡、邱紫媛、曾愛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
    陳輝東,《兒童畫的認識與指導》,台北:大江出版社,1970。
    新生態藝術有限公司,《黃步青.李錦繡作品集》,台南:新生態藝術有限公司,1992。
    清華大學藝術中心,《楊世芝/另類視覺的經驗》,新竹:清華大學藝術中心,1997。
    榮格著,劉國彬、楊德友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
    華特.班雅眀著,許绮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出版社,1990。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曾長生,《台灣美術評論全集-李仲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曾肅良,《眺望文化群島-曾肅良藝文評論集》,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黃舒屏等撰文,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培根Francis Bacon》,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
    葉頌姿譯,《心理分析與藝術家》,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6。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詹眀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出版社,1989。
    蔣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嘉義市文化局,《藝術路上.自在觀:李錦繡返鄉紀念畫集》,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6。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台北: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臻品藝術中心,《薛保瑕,1993-1997》,台中:臻品藝術中心,1997。
    賴瑛瑛,〈台性藝術的歷史面向〉,《女藝論》,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 》,台北:東大書局,1991。
    蕭瓊瑞,《李仲生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紀蕙,《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2005。
    謝東山,《殖民與獨立之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1991。
    Gerald D. Oster & Patricia Gould著,呂俊宏、劉靜女譯,《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Michel Hoog 著,林志明譯,《賽尚》,台北:時報出版社,1997。
    Susan Sontag著,陶潔、黃燦然譯,〈義大利攝影一百年〉,《重點所在(Where The Stress Fall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3。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攝影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二、期刊

    林保堯,〈7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藝術家》,第346期,2004,頁186-188。
    高歌,〈一握泥土的真實-我看席德進的畫〉,《雄獅美術》,第9期,1971,頁37-42。
    楊墀,〈家園的記憶圖騰-70年代台灣美術或鄉土美術話語的稀釋擴散〉,《藝術家》,第346期,2004,頁202-206。
    薛保瑕,〈台灣當代女性抽象化之創造性〉,《現代美術》,第78期,1998,頁15-16。
    逸雲,〈一年來的音樂〉,《雄獅美術》,第94期,1978,頁132。

    三、論文

    馬嫻育,《當代南台灣繪畫藝術識別的自我追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論文,1997。
    劉聖秋,《70年代台灣鄉土美術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論文,2000。

    四、英文書籍

    Barthes Roland﹐Camera Lucida﹐Trans. By R.Howard﹐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1.
    Vaizey﹐Marina﹐The Artist as Photographer﹐New York:Holt﹐Rinebart and Winston﹐1982.

    三、網路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gb/6/6/13/n1349798.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7-14公開
    校外:2008-07-1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