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書永
Jian, Shu-Yung
論文名稱: 宗教犯之研究
Research of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graves,and corpses
指導教授: 薛智仁
Hsueh, Chih-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法益宗教刑法機能褻瀆道德
外文關鍵詞: law interest, religion, criminal law’s mission, blasphemy, moral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國刑法褻瀆祀典毀損屍體挖掘墳墓罪章,在百年法益史的脈絡下又被稱為宗教犯(罪)。宗教犯所保護的法益內容,涉及到刑法的上位概念,刑法與道德、宗教之間的關聯,以及刑法的任務(機能)為何。本文透過百年法益史的耙梳,加以釐清後,得出必須以憲法作為填充刑法的價值面,反對義務保護說與規範論,以發揮法益保護理論的監督批判功能,避免流於獨裁者箝制人民的政治工具,故而採取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
    接著依此檢討我國、日本、德國學說及實務宗教犯的保護法益,檢視是否合致於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剔除不得作為法益保護的內容,例如單純的不道德即不具備法益資格,故而崇尚禮祭的善良風俗便不得作為我國宗教犯罪罪章的保護法益。又感情之喜怒哀樂亦非刑法得以加以干涉保障,從而宗教感情-對死者的虔敬感情、對宗教的尊崇之心,自然亦不在法益保護之列。除了宗教自由以及死者屍體殘存的人性尊嚴而來的屍體完整性及不可侵犯性,其餘學說實務上所認為的保護目的,本文均認為不可採。
    最後,我國刑法250條侵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其保護目的為孝敬人倫的根本,本文亦認為維持三綱倫常並不符合以憲法作為價值面的法益理論,所追求的人格自由權最大限度的開展,故建議刪除該條文。之外本文依所得出的法益,建構該條文的解釋內容,企求達到邏輯的一貫性。如,斂物因無法解釋為具有人性尊嚴的殘存之物品,故也建議排除該構成要件。據此重新檢視我國宗教犯罪之規定希冀符合當今刑法,實質法治國的憲政思想。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 graves, and corpses are also called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 The conception of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 connects with criminal law’s mission. By researching law interest can help us use constitutional law to be law interest theory’s value. Thus we can avoid criminal law becoming dictator’s tool.

    What’s more, after we examine whether offences against religion’s law interest consist with constitutional law’s value or not, we can remove unqualified law interest. For instance, pure immoral cannot be law interest.Likewise, blasphemy and human being’s emotion can not be law interest, either. So emotion of religion or the respect of dead body still can not be protected by criminal law. We can only protect religion freedom and human dignity which stays in dead body.

    Finally, Criminal Code Article 250 is set for filial piety. However, it is not criminal law’s mission anymore rather than personality’s expand so I suggest it should be deleted. In addition, accompanying funerary accoutrements cannot be explained human dignity which stay in dead body.Hance it should be removed out of criminal law. To sum up, after examining offenses against religion’s rule, we hope that it will consist with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of constitutional law’s idea.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順序 7 第三節 用語說明 9 第二章 刑法對於法益理論的需求性 11 第一節 刑法的任務 11 一、法益保護說 11 二、社會倫理保護說 13 三、本文見解 15 (一)回應社會倫理保護說 16 1.健全的道德共識迷思 16 2.刑罰目的設定之盲點 17 (二)支持法益保護說的理由 19 1.刑法不是道德的最低限度 19 2.飄渺虛無的社會倫理 20 3.小結 21 第二節 法益理論檢討 23 一、德國法益理論檢討 23 (一)法益概念的先河-權利侵害說 24 (二)法益的前身-法財侵害說 25 (三)法益初現-規範論 29 (四)法益從邊陲到核心-利益侵害說 30 (五)承接規範論-保護客體論 33 (六)二戰前夕的法益概念 34 1.R.Honig與E.Schwinge的目的法益理論 35 2.弗萊堡學派的法益論 36 (七)納粹時期的法益概念 36 1.基爾學派的義務違反說 37 2.H.Mayer與H.Welzel的法益概念 39 (八)二戰後的法益概念 41 1.Roxin之學說 43 2.Roxin之見解檢討 45 3.文化價值理論檢討 46 4.Jakobs的規範論檢討 47 二、日本學說理論探討 50 三、超個人法益之檢討 51 第三節 本文見解 55 一、規範機能的潛在性 55 二、法益理論描繪輪廓優於規範論 56 三、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 59 (一)採取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原因 60 1.憲法具有最高拘束力 60 2.憲法作為法益理論的接軌 60 (二)不以憲法審查直接代替法益理論 61 1.憲法與刑法有所出入 61 2.法益理論獨有的立法監督性 62 (三)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之內容 62 (四)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排除單純違反道德 64 第三章 宗教犯保護之法益 66 第一節 西方宗教犯之歷史介紹 66 一、上古時期到基督教誕生 66 二、以基督思想為中心的時代 68 三、掙脫宗教束縛的啟蒙時期 69 四、小結 71 第二節 我國宗教犯 72 一、學說 73 (一)宗教感情 73 (二)信仰宗教自由 73 (三)維護善良風俗 74 (四)混合上述見解 74 二、實務 76 (一)侮辱宗教建築物、墳墓罪 76 (二)遺棄屍體罪 76 (三)挖掘墳墓罪 77 三、小結 77 1.學說上複合式的保護法益 78 2.實務上的解釋荒漠 79 第三節 日本宗教犯罪 80 一、學說 80 (一)混合式保護法益-善良風俗、宗教感情、信仰自由、公共平穩 81 (二)單純保護一種法益-宗教自由 82 (三)依類型區分保護法益 83 (四)其他看法 85 二、實務 86 (一)作勢小便案 86 (二)推倒墓碑案 87 三、小結 88 第四節 德國宗教犯罪 90 一、德意志帝國統一前的見解 91 二、舊德國刑法典時期 92 (一)學說 92 1.(個人的)宗教感情 92 2.(公眾的)一般宗教感情 94 3.保護神明 95 4.保護宗教本身 96 (二)實務 96 三、現行德國刑法典時期 97 (一)學說 97 1.維護公共平穩 97 2.保護宗教自由 98 (二)實務 99 四、小結 99 第五節 本文見解 101 一、以憲法為基礎的法益理論檢視 101 (一)善良風俗(單純道德) 101 (二)宗教感情(虔敬感情) 103 (三)公共平穩 105 (四)宗教自由 106 (五)死者人性尊嚴 108 1.「屍體(死者)是否具有人性尊嚴」探討 108 2.死者的人性尊嚴作為刑法保護法益之正當性 110 二、我國宗教犯罪保護法益 112 (一)刑法246條第1項:侮辱宗教建築物罪 113 (二)刑法246條第2項:妨害禮祭罪 114 (三)刑法247條:侵害屍體罪 114 1.屍體及其延生物完整性 115 2.屍體及其延生物不受侵擾 116 (四)刑法248條:發掘墳墓罪 116 (五)刑法249條:發掘墳墓結合罪 116 (六)刑法250條:侵害直系血親尊親屬屍體、墳墓罪 116 第四章 褻瀆祀典屍體挖掘墳墓罪章解釋論 119 第一節 刑法246條第1項:侮辱宗教建築物罪 119 一、保護法益 119 二、構成要件 119 (一)行為客體 119 (二)公然侮辱 120 第二節 刑法246條第2項:妨害禮祭罪 121 一、保護法益 121 二、構成要件 121 (一)行為客體 121 (二)妨害 122 第三節 刑法247條:侵害屍體及準屍體罪 122 一、保護法益 122 二、構成要件 122 (一)行為客體 122 (二)實行行為 123 第四節 刑法248條:發掘墳墓罪 124 一、保護法益 124 二、構成要件 124 (一)墳墓 124 (二)發掘 124 第五節 刑法249條:發掘墳墓結合罪 125 第五章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27 壹、中文文獻 127 <<教科書與專論>> 127 <<期刊論文>> 129 貳、日文文獻 131 <<教科書與專論>> 131 <<期刊論文>> 132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教科書與專論>>
    王振興,刑法分則實用增修本,台北,三民,1994年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台北,元照,2009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修訂三版,台北,三民,2014年
    余振華,刑法總論修訂二版,台北,三民,2013年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台北,元照,2005年
    林東茂,刑法綜覽七版,台北,一品文化,2012年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三版,台北,元照,2011年
    李惠宗,憲法要義六版,台北,元照,2012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四版,台北,元照,2011年
    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台北,元照2011年
    法治斌、董保成,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12年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2013年
    韋伯著,簡惠美譯,法律社會學,台北,遠流,2003年
    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13年
    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七輯,台北,新學林,2011年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台北,元照,2003年
    陳子平,刑法總論2008年增修版,台北,元照,2008年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第三版,台北,自版,1997年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四版,台北,一品,2013年
    陳慈陽,基本權核心之實證化及其難題二版,台北,翰蘆圖書,2007年
    高志明,刑法法益概念學說史初探-以德國學說為主,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俞叔平,刑法分則大綱,台北,遠東,1976年
    張明楷,法益初論第一版,北京,中國法政大學,2000年
    張嘉宏,公務員圖利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四版,台北,元照,2012年
    黃榮堅,性交易與刑法上妨害性自主概念關係之研究,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5年
    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二版,台北,元照,2012年
    曾淑瑜,圖解知識六法,台北,新學林,2011年
    鄭逸哲,德國刑法學者與納粹主義,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敦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台北,1997年
    鄭善印,刑法的目的只有法益保護嗎?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台北,1997年
    趙琛,刑法分則實用下冊,台北,台北監獄印刷工廠,1958年
    熊琦,德國刑法問題研究,台北,元照,2009年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下冊四次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
    蔡墩銘,刑法精義二版,台北,翰蘆圖書,2007年
    蔡墩銘,刑法各論六版,台北,三民,2009年
    蔡墩銘譯,德日刑法典 ,台北,五南,1993年
    劉清景,刑法分則上冊,台北,學知,1996年
    謝開平,刑法之比較與繼受,台北,元照,2012年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八版,台北,新學林,2014年
    韓忠謨,刑法各論,台北,三民,1982年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台北,元照,2012年
    Roxin著、王世洲譯,德國刑法學總論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2005年
    Von Liszt著、徐久生譯,德國刑法教科書,北京,法律出版,2006年

    <<期刊論文>>
    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法學新論第6期,2009年,75至99頁。
    王永茜,論集體法益的刑法保護,環球法律評論35卷4期,2013年,無頁碼。
    古承宗,危險的電子遊戲場?-評析大法官釋字第646號解釋,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頁129至160。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10卷1期,2013年,頁115至177。
    史迪芬.平克著、何建志譯,尊嚴之愚昧:保守派生命倫理學最新、最危險的計策,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2009年,頁1至10。
    李郁強/趙俊祥,論屍體器官移植之法規範,法令月刊62卷12期,2011年,頁202至233。
    李悌愷,論屍體(骨)之法律性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6卷,2004年,頁9至22。
    邱玟惠,屍體之法律性質:物權與人類尊嚴之二元結構初探,台大法學論叢38卷第4期,2009年,頁336至383。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台大法學論叢41卷第3期,2012年,頁982至1053。
    林忠義,身體、屍體與器官之法律定位,法學叢刊53卷3期,2008年,頁129至153。
    冷必元,侮辱屍體應為親告罪,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10年,頁76至106。
    許玉秀,刑法的任務-與效能論的小小對話,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2期,2003年,頁1至14。
    張天一、沈芳伃,二〇一二年日本「動物愛護及管理法」修正之介紹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16期,2013年,頁228至237。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197期,2011年,頁134至151。
    許恒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114期,2010年,頁215至299。
    陳志龍,刑法之法益概念(上),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6卷,第1期,1986年,頁125至141。
    陳志龍,刑法之法益概念(中),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7卷第2期,1988年,頁117至138。
    陳志龍,刑法之法益概念(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8卷第1期,1988年,頁117至173。
    陳家林,竊盜、侮辱屍體若干問題研究,當代法學第10期,2003年,頁145至155。
    黃盛源,唐律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考,法制史研究第5期,2004年,頁1至95。
    曾淑瑜,從人體精子、卵子之法律地位論死後取精之刑法可罰性,萬國法律145期,2006年,頁15至22。
    楊萌,德國刑法學中法益理論的歷史發展及現狀述評,學術界第6期,2012年,頁1至10。
    馮方,竊盜、侮辱屍體若干問題研究,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6年,頁57至60。
    鄭逸哲,法益概念下的構成要件和構成要件適用,軍法專刊54卷6期,2008年,頁103至114。
    蔡維音,人性尊嚴作為法概念之出路,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2009年,頁11至16。
    劉源祥,人性尊嚴概念之應用與檢討:以生物醫學倫理、法律規範為例,法律與生命科學第3卷第3期,2009年,頁17至22。
    謝如媛,刑法與倫常-「殺尊親屬罪」判例選讀,月旦法學教室108期,2011年,頁96至104。
    謝庭晃,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 50卷第1期 ,2006年,頁37至59。
    薛智仁,無故取得電磁記錄罪之解釋與立法,政大法學評論136期,2014年,頁45至128。
    Luis Greco著,李立暐、陳志輝譯,Jakobs的敵人刑法,法學新論22期,2010年,頁45至60。
    Roxin著、許絲捷譯,法益討論的新發展 ,月旦法學雜誌211期,2012年,頁257至280。
    Roxin著,樊文譯,刑法的任務不是法益保護嗎?,刑事法評論第19卷,2006年,頁146至165。
    貳、日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教科書與專論>>
    大塚仁,刑法各論下卷,青林書院新社,1984年
    大塚仁ほか編,大コンメタール刑法第七卷,青林書院,1995年
    大谷實,刑法講義総論新版第四版,成文堂,2012年
    大越義久,刑法総論第三版,有斐閣,2001年
    山口厚,刑法各論第二版,有斐閣,2010年
    山口厚,刑法総論,有斐閣,2001年
    山中敬一,刑法各論第二版,成文堂,2009年
    中山敬一,刑法総論第二版,成文堂,2008年
    中義勝,刑法における人間,一粒社,1984年
    中森喜彥,刑法各論第三版,有斐閣,2011年
    内藤謙,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有斐閣,2007年
    內田文昭,改訂刑法I(総論)補正版,青林書院,1997年
    田中裕藏,宗教犯罪に関する研究,新潟大学大学院現在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論文,2005年
    平野龍一,刑法総論,有斐閣,1996年
    平野龍一,刑法の機能的考察,有斐閣,1984年
    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有斐閣,1995年
    西田典之,刑法各論第六版,弘文堂,2012年
    西田典之,刑法総論第二版,弘文堂,2010年
    伊東研祐,法益概念史研究,成文堂,1984年
    斎藤信治,刑法総論第四版,有斐閣,2002年
    東京刑事法研究會,啟蒙思想と刑事法-風早八十二先生追悼論文集,勁草書房,1995年
    前田雅英,刑法各論講義第五版,東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原田保,刑法おける超個人的法益の保護,成文堂,1991年
    高橋則夫,刑法総論,成文堂,2010年
    高橋則夫,刑法各論,成文堂,2011年
    淺田和茂,刑法総論補正版,成文堂,2007年
    福田平,刑法各論第三版,有斐閣,2002年
    <<期刊論文>>
    小林憲太郎,「法益」について,立教法学85号,2012年,頁485至468。
    中山研一,刑法の機能的考察方法とその問題点―平野龍一著「刑法の基礎」を読んで―,法学論叢81巻 2号,1967年,頁85至105。
    米原謙,国体論と市民宗教のあいだ,大阪市立大学法学雑誌48卷1号,2001年,頁101至142。
    內田文昭,法益侵害と行為無価値の諸問題,神奈川法學40巻3号,2008年,頁744至829。
    田中裕蔵,ヴォルデマール・フォン・ローラント著『宗教犯罪の歴史的変遷』,帝京法学21巻2号,2000年,頁47至97。
    田中裕蔵,ヴィンフリート・ハッセマー著『世俗化された法秩序における宗教犯罪』,帝京法学21巻1号,1999年,頁61至94。
    甲斐克則,刑事立法と法益概念の機能,法律時報75巻2号,2003年,頁7至19。
    伊藤司,刑法における宗教感情に関する一考察--特に188条1項をめぐって,社会科学論集27号,1987年,頁1至54。
    伊東研祐,社会法益に対する罪--風俗に対する罪1(わいせつ罪・賭博及び富くじ罪・礼拝所不敬及び墳墓に関する罪,法学セミナー54巻,2010年,107至112。
    伊東研祐,社会法益に対する罪――風俗に対する罪2(礼拝所不敬及び墳墓に関する罪),法学セミナー55巻,2010年,頁110至111。
    伊東研祐,現代社会における刑法解釈論の機能と視座,刑法雜誌40巻2号,2001年,180至187。
    佐伯千仭,啓蒙時代と犯罪類型,法学論叢(京都大学),39巻 3号,1938年,頁369至419。
    松原芳博,クラウスロクシン「刑法の任務としての法益保護」,早稻田法学82巻3号,2007年,頁255至268。
    長谷川晃,規範衝突的解釈学-道德と法の衝突の実相めぐって,法學69巻6号,2006年,頁179至210。
    金尚鈞,現代社会における刑法の機能,刑法雜誌40巻2号,2001年,頁165至179。
    金尚鈞,刑法における法益論のダイヴァージョン機能,龍谷法学39巻4号,2007年,頁571至596。
    高山佳奈子,先端科学技術の刑事的規制,法律時報81巻5号,2009年,頁24至27。
    高橋則夫,刑法的保護早期化と刑法の界限,法律時報75巻2号,2003年,頁15至19。
    高橋則夫、宿谷晃弘,法益概念とハーム概念,刑法雜誌43巻2号,2003年,頁322至325。
    宮崎真由,「法による道徳の強制」再考(一)―重刑罰の正当化における道徳原理の意義,法学論叢165巻4号,2009,頁77至93。
    植松正,「礼拝所及ヒ墳墓ニ関スル罪」の改正,一橋論叢37巻6号,1958年,頁616至636。
    新谷一幸,一九世紀前半期ドイツにおける犯罪と刑罰に関する一考察--法益思想の導入と宗教犯罪・風俗犯罪の「復活」,法学雑誌28巻1号,1981年,頁106至143。
    嘉門優,法益論の現代的意義(1):環境刑法を題材にして,大阪市立大学法学雑誌50巻4号,2004年,頁96至132。
    嘉門優,法益論の現代的意義(2・完):環境刑法を題材にして,大阪市立大学法学雑誌50巻11号,2004年,頁943至972。
    嘉門優,行為原理と法益論,立命館法学327・328号,2009年,頁192至218。
    齋野彥弥,刑法学の機能とその新展開,刑法雜誌40巻2号,2001年,188至204。
    藤田庄市,「宗教的理想」と「世俗」--オウム法廷に見る「宗教犯罪」の一側面,世界731号,2004年,頁256至264。
    横瀬浩司,尊属殺重罰規定と法の下の平等,中京法学23巻,1989年,頁146至156。
    蟻川恒正,「国民の敬虔感情」と刑事的規制,法律時報81巻5号,2009年,頁28至34。
    瀧川幸辰,啓蒙時代の刑罰思想(一),法学論叢,18巻1号,1927年,頁121至139。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