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劉拯華 Liu, Zheng-Hua |
|---|---|
| 論文名稱: |
山下出泉:清代兒童的生活經歷及其社會化(1680-1820) Fresh Spring: 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Childre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s Socialization during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
| 指導教授: |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03 |
| 中文關鍵詞: | 十八世紀及其前後 、兒童 、技術 、文化 、性別 、法律 、生活 |
| 外文關鍵詞: |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Children, Technology, Culture, Gender, Law, Lif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79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中國歷史與社會發展脉絡來看,十八世紀及其前後呈現出一個連貫的狀態。此時社會平靜、經濟和文化勃興,西方生活方式尚未進入。本文從兒童生育與健康的技術開始,再到童年的文化與娛樂活動,以及女童經歷的性別化塑造,以及他們與外部法律的接觸,來描繪十八世紀兒童成長生活中的豐富樣貌,同時去觀察成人社會的價值和理想如何轉化爲兒童社會化的實踐。這種社會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主要的傳統社會化,即兒童不斷成長,從懵懂天真到掌握社會價值觀,成人如何看待和對待他們;其次是新的互動,也就是兒童如何對社會和成人施加反作用力。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社會化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十八世紀,當時的技術認爲孕育依賴哲學作用。人們將對身體和血緣延續的理解轉化現實世界生産的技術,形塑了兒童的初始。保胎分娩技術體系,顯示胎兒健康和成人是不可分割的。此外,一個兒童的健康與祖先、家庭和醫生、社會存在著關聯,疾病及其治療是他們童年的經歷。
在兒童文化方面,清代選擇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强調社會和整體價值,相信兒童深受時間和環境的影響。家訓與啓蒙活動協助和塑造了兒童成長的規範,開啓智慧,幫助他們與道德建立終身聯繫,保證子孫適應社會秩序。當時的游戲非常多樣,且具備社會化的功能。
古老的「男女有別」觀一直是中國性別制度的組成部分,十八世紀的有別觀出現轉向。許多女子入世,進入了傳統意義上男性所屬的文學世界,這無疑影響著許多女童的童年。但女童們無法完全脫離儒家規範和性別制度,依舊要學習傳統女教。爲了維持社會秩序,女紅成爲女童必備的能力,纏足也深層次彰顯了母親的權力。
法律融入了社會秩序,把兒童納入其中。與儒家倫理和長幼有序有關的五服制罪,對兒童來說是一種不平等却起到保護作用的制度。法律對兒童犯罪的容忍度較高,彰顯出兒童是法律的體恤對象。而從文本規定中,能够清楚地獲悉成人在盡力保護兒童。實際的審判案例也顯示法律會盡可能地對犯罪兒童謹慎處理,但在面對兒童被害案件時,司法又透過嚴苛重刑來進行最大程度的兒童保護。
十八世紀的兒童們生活經歷豐富,在他們出生成長的過程中,傳統成人社會對他們實施社會化的影響。這種社會化以一種特定的道德秩序爲支持,表明成人社會透過技術、文化、性別化、法律等層面,在漫長的時間裡影響和塑造著十八世紀兒童們的生活和意識形態及行爲模式,同時成人也會因兒童的反饋作用而做出適應改變。本文不僅展現了兒童的生活經歷,還顯示出兒童的成長如同清泉入渠,沿著社會挖好的溝渠前行。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histor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18th century and its surrounding showed a coherent state. At this time, the society was calm,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were booming, and the Western lifestyle had not yet enter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echnology of children's fertility and health, then to the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of childhood, the gender shaping of girls' experience, and their contact with external laws, to describe the rich appearance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life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to observe how the values and ideals of adult society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practice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This kind of socialization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the main traditional socialization, that is, how adults treat and treat children when they are growing up, from being ignorant and naive to mastering social values; the second is new interaction, that is, how children exert reaction on society and adults. In this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socialization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believed that gestation depended on philosophy. People transform the understanding of body and consanguinity into the technology of real-world production, shaping the beginning of children.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birth protection shows that fetal health and adults are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a child's health is related to his ancestors, family, doctors and society. Diseases and treatment are their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children's culture, the Qing Dynasty chose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emphasizing social and overall values, believing that children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ime and environment. Family precepts and enlightenment activities help and shape the norms of children's growth, open up wisdom, help them establish lifelong contact with morality, and ensure that children and children adapt to the social order. At that time, games were very diverse and had social functions.
The ancient concept of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s always been a part of China's gender system. Many women have entered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world of men after their entry into WTO, which undoubtedly affects many girls' childhood. However, girls can not completely break away from the Confucian norms and gender system, and still need to learn from the traditional female educ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needlework has become a necessary ability for girls, and foot binding also shows the mother's power.
The law is integrated into the social order, including children. The family law, which is related to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order of children, is an unequal but protective system for children. The law has a high tolerance for children's crimes, which shows that children are the object of law's sympathy. From the text, it is clear that adults are trying their best to protect children. The actual trial cases also show that the law will deal with the criminal children as carefully as possible. However, in the face of child victimization cases, the judiciary uses severe punishment to protect children to the greatest extent.
Children in the 18th century have rich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birth and growth, the traditional adult society has influenced their socialization. This socialization is supported by a specific moral order, which shows that adult society has influenced and shaped the life, ideology and behavior pattern of children in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culture, sexualization and law. Meanwhile, adults will adapt to the feedback of children. This paper not only shows children's life experience, but also shows that children's growth is like a spring into the canal, along the well dug ditch of society.
主要參考文獻
一、文獻史料
(一)史籍、典籍、檔案:
(周)不著撰人,(唐)孔穎達疏,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孔子著,(魏)何晏註,(宋)邢昺疏,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論語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周)左丘明著,楊伯峻註,《左傳》,北京:中華書局,1990。
(周)孟子著,(漢)趙岐註,(宋)孫奭疏,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孟子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姬昌、姬旦、孔子等著,(魏)王弼註,(唐)孔穎達疏,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周)莊子,《莊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不著撰人,(漢)鄭玄註,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周禮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漢)班固,《漢書》,《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漢)戴聖著,(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疏,十三經註疏委員會編,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晋)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王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校註,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令狐德棻,《周書》,《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杜佑,《通典》,《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長孫無忌等著,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魏征,《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宋)範曄,《後漢書》,《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善長,《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明)李賢、萬安,《大明一統志》,明萬曆十六年楊氏歸仁齋刻本。
(清)允祹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王先謙著,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王有孚,《秋審指掌》,收入楊一凡主編: 《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清)全士潮,《駁案彙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清)李玉鳴、來保,《欽定大清通禮》,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
(清)李光祚,《長洲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官修,《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林則徐修,《廣南府志》卷四,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清)林恩綬,《秋審實緩比較成案》,收入林慶彰主編,《晚清四部叢刊》,據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清)皇太極,《太宗文皇帝聖訓》,《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清)祝慶祺,《刑案匯覽全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清)素爾訥等著,霍有明譯註,《欽定學政全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清)康熙《蘇州府部匯考八》,收入《古今圖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34。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清)張廷玉等,《皇朝文獻通考》,《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
(清)劉良璧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台銀經濟室,1960。
(清)薛允升著,胡星橋、鄧又天,《讀例存疑點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93。
馬建石、楊育裳,《大清律例通考校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
(二)政書與文集:
(漢)班固,《白虎通》,《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班昭,《女誡》,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漢)劉向,《烈女傳》,張濤譯註,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
(漢)劉向,《說苑·善說》,明嘉靖二十六年何良俊刊本。
(南朝梁)顔之推著,檀作文譯註,《顔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2007。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鄭氏,《女孝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宋)司馬光,《司馬光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司馬光,《家範》,《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司馬光,《涑水家儀》,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淸順治三年李際期宛委山堂刻本。
(宋)朱熹,《小學集註》,《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詩集傳》,《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車若水,《脚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高承,《事物紀原》,《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程頤,《伊川易傳》,《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蔡沈,《書經集傳》,《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佚名編撰,《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十卷》,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二年飛來山人刻本。
(元)陶宗儀,《南村綴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劉岳申,《申齋集》,《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歐陽玄撰,趙孟頫書,《許熙載神道碑》,清早期渤海藏真本拓本。
(元)蕭惟鬥,《醴泉縣廟學記》,《全元文》第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明)呂坤,《四禮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呂坤,《閨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重刻本,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5。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
(明)許相卿,《許氏貽謀》,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本。
(明)薛瑄,《薛文清公讀書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王士祿,《然脂集例》,清世揩堂藏板。
(清)王筠,《教童子法》,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王豫,《江蘇詩征》,卷168,道光元年焦山海西庵詩征閣刻本。
(清)王蘊章,《然脂餘韵》,收入《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清)石平士,《童蒙急務》,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據蜀北蒼溪河西東岳場賈氏竹橋齋藏版重印本。
(清)佚名,《燕京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
(清)吳慶坻,《曾氏女訓》,天津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十四年刻本。
(清)吳熾昌,《續客窗閑話》,北京: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藏本。
(清)李晚芳,《女學言行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乾隆五十二年丁未謐園本。
(清)李晚芳著,劉正剛輯,《李菉猗女史全書》,濟南:齊魯書社,2014。
(清)汪心農,《隨園女弟子詩選》,民國七年掃葉山房石印版本。
(清)沈之奇著,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卷4,清道光二十六年鴻雪樓刻本。
(清)阮安,《廣梅花百咏》,清道光十二年文選樓家刻本。
(清)屈大均,《重修翁源縣學碑代》,收入《翁山文外》,清宣統二年上海國學扶輪社印本。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新北:臺灣文海出版社,1987。
(清)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征略》,收入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
(清)施襄夏,《弈理指歸》,北京:藍天出版社,1998。
(清)胡方,《鴻桷堂詩文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訓》,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孫奇逢,《孝友堂家規》,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孫奇逢,《孫征君日譜錄存》,《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袁枚,《範西屏墓志銘》,收入《小倉山房文集》,卷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清嘉慶一年刻巾箱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清)袁枚,《牘外餘言》,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高拱京,《高氏塾鐸》,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崔學古,《幼訓》,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特藏清康熙三十年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本。
(清)張伯行,《小學集解》,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張庚,《國朝畫徵續錄》,清同治八年三元堂刻本。
(清)張英,《聰訓齋語》,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張履祥著,恆力校譯,王達增訂,《補農書校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清)張鑒,《阮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章學誠,《婦學》,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章學誠,倉修良註,《文史通義新編新註》,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莊盤珠,《秋水軒詞》,收入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清光緒二年思補樓木活字印本。
(清)陳宏謀,《教女遺規》,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
(清)陸世儀,《思辨録輯要》,《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傅以浙著,順治禦定,《禦定內則衍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惲珠,《國朝閨秀正始集》,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清道光十六年紅香館板。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卷三,北京:綫裝書局,2015。
(清)焦循,《裡堂家訓》,《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楊複吉,《婦學跋》收入吳省蘭輯,《藝海珠塵》,清嘉慶聽彝堂藏版。
(清)翟灝,《通俗編》,西南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六年無不宜齋刻本。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清)蔣伊,《蔣氏家訓》,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鄭觀應,《增定盛世危言新編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錢咏,《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藍鼎元,《女學》,清光緒津河廣仁堂所刻書本。
(清)蟲天子,《香艶叢書一集》,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8。
(清)魏象樞,《寒松堂集》,北京圖書館古籍分館藏康熙四十七年刻本。
(清)羅天尺,《五山志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顧祿,安原寬校對,《清嘉錄》,日本天保青雲堂本。
胡曉明、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初編(下)》,合肥:黃山書社,2008。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8。
[日] 中川忠英著,方克、孫玄齡譯,《清俗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三)醫書
(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收入吳潤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第16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明)傅山,《傅青主男科》,收入《傅山臨證醫書合編》,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明)魯伯嗣,《嬰童百問》,收入吳潤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第16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清)王錫鑫,《幼科切要》,收入陸拯主編,《近代中醫珍本集》,兒科分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清)吳道源,《女科切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吳瑭,《吳鞠通醫案》,收入《吳鞠通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吳瑭,《溫病條辯》,收入《吳鞠通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清)吳謙,《幼科種痘心法要旨》,收入《醫宗金鑒中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清)吳謙,《兒科心法要訣》,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清)李用粹,《舊德堂醫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清)沈又彭,《女科輯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清)沈金鰲,《幼科釋迷》,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清)沈金鰲,《婦科玉尺》,收入吳潤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第15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清)周震,《幼科醫學指南》,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
(清)芝嶼樵客,《兒科醒》,中國中醫科學院藏清嘉慶十八年甘棠博愛堂刻本。
(清)亟齋居士,《達生篇》,清光緒二十四年北京富文齋刻本。
(清)俞震,《古今醫案按》,據清宣統元年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清)夏鼎,《幼科鐵鏡》,收入吳潤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第16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清)徐大椿,《女科指要》,清光緒十八年湖北官書局刻本。
(清)徐大椿,《病家論》,收入(清)黃奭編,《漢學堂知足齋叢書》,第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藏本。
(清)徐靈胎,《洄溪醫案》,收入徐衡之主編,《宋元明清名醫類案》,上海:上海書店,1988。
(清)張曜孫,《産孕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陳念祖,《女科要旨》,福州:福建科學技學出版社,1982。
(清)陳復正,《幼幼集成》,收入吳潤秋主編,《中華醫書集成》,第16冊,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清)程文囿,《程杏軒醫案》,收入何世英主編,《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
(清)程文囿,《程杏軒醫案初集》,收入曹炳章編,《中國醫學大成》,第37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程文囿,《程杏軒醫案輯錄》,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清)葉天士,《幼科要略》,收入《臨證指南醫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
(清)葉其蓁,《女科指掌》,清雍正二年書業堂刻本。
(清)蕭壎,《女科經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清)謝星煥,《謝映廬醫案》,收入何世英主編,《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
(清)魏之琇,《續名醫類案》,收入何世英主編,《歷代兒科醫案集成》,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5。
(四)族譜
(明)于樹滋,《于氏十修家譜》,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于氏木活字刻本。
(清)王心敬,《豐川家訓》,清光緒三十四年三原永遠局刻本。
(清)姚壽昌纂修,《桐城麻溪姚氏族譜》,清光緒四年刻本。
(清)項汝瑚修,《安徽徽州仙源東溪項氏重修族譜》二十六卷,清光緒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
《毗陵長溝朱氏宗譜》,紫陽堂藏清光緒鉛印本。
《潜陽程氏宗譜》,燕翼堂藏清宣統三年重鑄鉛印本。
姚國楨纂修,《桐城麻溪姚氏族譜》,民國十年木刻活字印本。
陳周棠校補,《洪氏宗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二、著作
中文(含譯註):
[德] 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法] 菲利普·阿利埃斯著,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法] 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著、羅杰•夏蒂埃,馬勝利譯,《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布爾迪厄與夏蒂埃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法] 讓-皮埃爾·內羅杜著,張鴻、向征譯,《古羅馬的兒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法] 魏丕信著,徐建青譯,《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法] 謝和耐著,耿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美] 大衛·埃爾金德,周毅、王忠勇、黃少政、劉惠明譯,《兒童與青少年:皮亞杰理論之闡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美] 蒂洛、克拉斯曼著,程立顯、劉建譯,《倫理學與生活》,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美] 杜威著,彭正梅譯,《我的教育信條:杜威論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美] 費俠莉著,甄橙等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 弗裡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美]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美] 韓書瑞、羅友枝著,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美] 華勒斯坦著,劉鋒譯,《開放社會科學:重建社會科學報告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美]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2007。
[美] 加雷斯·皮·馬修斯著,陳國容譯,《哲學與兒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美] 孔飛力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中國妖術大恐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美] 孔飛力著,謝亮生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的軍事化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美] 羅莎莉著,丁佳偉、曹秀娟譯,《儒學與女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美] 曼素恩著,定宜莊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美] 彭慕蘭著,史建雲譯,《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 施堅雅著,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00。
[美] 泰勒·何德蘭,[英]坎貝爾·布朗士著,王鴻娟譯,《孩提時代——兩個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兒童生活》,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美] 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譯,《洪業:清朝開國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美] 蕭公權著,張皓譯,《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美]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閨:宋代的婚姻與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意] 艾格勒·貝奇著,申華明譯,《西方兒童史(上卷):從古代到17世紀》、《西方兒童史(下卷):自18世紀迄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英] 白馥蘭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英] 白馥蘭著,吳秀杰、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王志英,《袁枚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王稚庵,《中國兒童史》,上海:上海兒童書局,1932。
王銘銘編,《西方人類學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王曉麗,《中國民間生育信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王躍生,《十八世紀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份》,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江達智,《傳統中國生育禮俗中的性別控制》,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16。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杜立輝、劉雪燕著,《家族·文化·社會:明清黃河三角洲杜氏家族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吳雪梅,《回歸邊緣:清代一個土家族鄉村社會秩序的重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邱澎生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
余新忠,《中國家庭史·明清時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沈大明,《〈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宋大川,《唐代教育體制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0月。
林永匡、王熹,《清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1996。
周德昌、王建軍,《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定宜莊,《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胡俊、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施義慧,《童年的轉型——十九世紀英國下層兒童生活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姚靈犀,《采菲錄正編》,天津:天津時代公司,1936。
姚靈犀,《采菲錄續編》,天津:天津時代公司,1936。
姚靈犀,《采菲錄三編》,天津:天津時代公司,1936。
馬志冰,《中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馬庚存,《中國近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
徐梓、王雪梅編,《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徐儒宗,《人和論——儒家人倫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郭松義,《清代社會環境和人口行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陳瑛珣,《清代民間婦女生活史料的發掘與運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
曹大爲,《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常建華,《明代溺嬰問題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79。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建民,《明清長江中游農村社會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費成康,《中國家族傳統禮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鄭天挺,《清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晋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1。
鄭曉江,《中國生育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熊秉真,《幼幼: 傳統中國的繈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綿延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8。
熊秉真,《安恙: 中國近世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劉咏聰,《中國古代的育兒》,臺北:商務印書館國際公司,1997。
劉廣安、沈成寶,《清代法律體系辨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生育問題:殺子、溺女、墮胎》,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潘貴玉,《中華生育文化導論》,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
戴逸,《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
戴康生、彭耀編,《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藍海正、劉彩梅,《中國教育史》,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瞿同祖,《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鐘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 臺北:里仁書局,2000。
外文:
Evelyn S. Rawski, 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9.
L.de Mause. The History of Childhood, Jason Aronson, Inc.; 1St Edition Press, 1974.
L.Stone.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Harper Perennial Press, 1983.
Linda A. Pollock: Forgotten Children: Parent-Child Relations from 1500-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三、期刊論文
王永平、劉冬梅,〈唐代兒童竹馬游戲及其文化內涵〉,《唐史論叢》,第1期(2010),頁295-308。
王其慧,〈從宋代風俗畫中看兒童游戲的多樣性〉,《體育文史》,第6期(1991年),頁11-12。
王美芳,〈清朝西南地區義學的經費來源與管理〉,《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7期(2007),頁27-84。
王躍生,〈1750-1791年中國家庭成年子女數量的考察〉,《中國人口科學》,第5期(1999),頁29-37。
史梅,〈清代中期的松陵女學〉,《東南文化》,第11期(2001),頁57-59。
左松濤,〈新詞與故物:清季以來所謂「私塾」問題的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2008),頁69-82。
吳寶琪,〈宋代産育之俗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頁39-45。
李文瀟,〈淺析建築中的女性空間〉,《山西建築》,第19期(2009),頁13-14。
李伯重,〈「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7),頁11。
李伯重,〈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6),頁9。
李金蓮,〈中國民間的月經隱語與文化變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2008),頁30-33。
杜立輝,〈古代家學的和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以明清時期黃河三角洲杜氏家學爲例〉,《廣西社會科學》,第1期(2010),頁125-128。
邢鐵,〈宋元時期的家庭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04),頁28-33。
周榮,〈略論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商品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點〉,《社會科學動態》,第 3 期(2000),頁48-50。
俞金堯,〈西方兒童史研究四十年〉,《中國學術》,第4期(2001),頁298-336。
俞啓定:〈理想目標與現實制約──略論儒家教育理念與古代傳統教育制度的矛盾〉,《教育學報》,第13卷第4期(2017),頁105-111。
施義慧,〈近代以來西方童年觀的歷史變遷〉,《廣西社會科學》,第11期(2004),頁143-146。
胡福貞,〈中國古代兒童游戲今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頁3。
胡慶華,〈清朝學校教育制度的變遷〉,《科教文匯》,第9期(2014),頁129-131。
孫家紅,〈視野放寬:對清代秋審和朝審結果的新考察〉,《清史研究》,第3期(2003),頁33-38。
徐承波,〈試論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的變化〉,《人民論壇》,第29期(2013),頁205-207。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家庭地位芻議:從考察「三從」之道切入〉,《婦女研究論叢》,第3期(1996),頁33-37。
高若辰、高銘暄,〈清代秋審與當代中國死刑覆核程序的比較研究〉,《法治研究》,第4期(2016),頁52-63。
張倩,〈論我國古代贖刑制度〉,《溫州大學學報》,第6期(2013),頁109-114。
張國旺,〈論元代的女童教育與女教書〉,《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頁46-52。
張國剛,〈論唐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其與子女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第3期(2007),頁207-249。
張曉紅,〈游戲與兒童健全個性的構建〉,《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1),頁82-83。
清華大學出土文物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第6期(2009),頁73-75。
畢民智,〈徽州女祠初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頁5。
郭松義,〈清代男女生育行爲的考察〉,《中國史研究》,第2期(2006),頁147-174。
郭曉靈,〈清代的義學與蒙學教育〉,《青年與社會》,第3期(2014),頁209。
陳小潔:〈中國傳統司法判例情理表達的方式:以《刑案匯覽》中裁判依據的選取爲視角〉,《政法論壇》,第3期(2015),頁114-124。
陳玉英,〈唐代蒙學教學思想的基本特點〉,《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12),頁126-127。
陳延斌、張琳,〈宗規族訓的敦族睦鄰教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齊魯學刊》,第6期(2009),頁25-30。
陳貞臻,〈西方兒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評者〉,《新史學》,第15卷1期(2004),頁167-190。
陳樹平,〈玉米和著薯在中國傳播情况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1980),頁187-204。
陳寶良:〈明代傳統的女性觀念及其歷史轉向〉,《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07),頁178-184。
程方、馬曉雪,〈清代山東婦女的婚姻與生育狀况〉,《東岳論叢》,第11期,(2009),頁87-92。
馮志偉:〈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探究〉,《産業與科技論壇》,第11卷11期(2011),頁161-162。
黃延廷:〈清代刑事司法中的比附〉,《北方法學》,第4期(2011),頁143-154。
黃雲姬:〈論我國古代兒童教育思想的歷史成因〉,《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6期(2016),頁60-64。
黃嫣梨,〈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與婦女地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頁10。
楊曉東:〈探析布羅代爾的總體史學觀——長時段理論與多元新史學觀的緣起〉,《知與行》,第2期(2019),頁152-156。
葉憲峻,〈清代臺灣的社學與義學〉,《臺中師院學報》,第18卷2期(2004),頁45-69。
鄒志勇,〈唐代蒙學述略〉,《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1),頁44-47。
褚艶紅,〈20世紀美國的明清婦女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第6期(2012),頁72-81。
趙克生,〈童子習禮:明代社會中的蒙養禮教〉,《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2011),頁131-138。
劉永華,〈清代民衆識字問題的再認識〉,《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第2期(2017),頁96-110。
劉春萍,〈南宋婚姻家庭法規範中婦女地位芻議〉,《求是學刊》,第6期(1996),頁96-100。
鄭珊珊、謝謙,〈晚明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以善書的討論爲中心〉,《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13),頁100-103。
蘇亦工,〈清律「光棍例」之由來及其立法瑕疵〉,《法制史研究》,第16期(2010),頁195-243。
四、學位論文
王小英,〈兒童游戲意義的多維視角解析〉,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3。
王堅,〈從華夷之辨到大一統——清代史論研究—1640年代—1860年代〉,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15。
王晶,〈論清代的「子孫違犯教令」罪〉,青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7。
吳冠穎,〈清代的「家內秩序」與「國家統治」-以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吳靜芳,〈積善與用藥:明代求子方法的傳播與應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呂逸,〈中國古代兒童游戲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6。
李秋橘,〈清代女詩人汪嫈年譜〉,淮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4。
李璇,〈明清兩朝的禁書與思想專制〉,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
李璇,〈明清兩朝的禁書與思想專制〉,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
卓美月,〈唐代家訓所表現之家庭教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侯慶凱,〈論清朝文字獄産生的原因〉,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
紀智閔,〈曖昧的姦情: 清代乾隆時期男同性性犯罪問題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範育菁,〈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0。
郅美麗,〈宋代蒙學教育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
翁越,〈宋代兒童的家庭教育〉,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3。
高嘉琪,〈生育、養育、教育——唐代育兒文化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張學鵬,〈清代「立嫡子違法」律例研究〉,南開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9。
陳進德,〈明清啓蒙教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05。
陳慶容,〈明代兒童制義教習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4。
曾蕙雯,〈清代台灣啓蒙教育研究(168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舒愛珍,〈明代童蒙教材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楚江,〈清代舉人額數的統計〉,湖南大學嶽麓學院碩士論文,2012。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形象的建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論文,2010。
劉莉,〈清代教育小說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
蔡艶卿,〈清代兒童及青少年教養問題研究——以臺灣爲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鄭升,〈清代家庭教育小說研究〉,新疆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
五、詩詞小說
(唐)元稹,《有鳥》,收入《禦定全唐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收入《禦定全唐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白居易,《觀兒戲》,收入《禦定全唐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李白,《長干行》,收入《禦定全唐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收入《禦定全唐詩》,《欽定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宋)蘇轍,《學士院端午帖子二十七首夫人閣四首》,收入《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明)馮夢龍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收入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曹雪芹,《紅樓夢》,長沙:嶽麓書社,1987。
七、報紙
張勃,《耕耤親蠶勸農桑》,《光明日報》2012年5月3日,第12版。
胡興東,〈中國古代判例制度形成的法文化語境〉,《人民法院報》2016年7月8日,第5版。
評論員,〈古代「兒童」是哪個年齡段〉,《北京晚報》2017年6月1日,第3版。
張佐良,〈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卯峒土司向氏:愛國盡職 孝友傳家〉,《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8月21日,第7版。
李景峰,〈「豐川家訓」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2019年10月12日,第11版。
八、網頁資料
(宋)方逢辰,《名物蒙求》,據清康熙三十二年趙鳳翔、趙慎徽刻《小四書》本,卷1,國學大師電子全文(http://www.guoxuedashi.com/a/4472oxrr/57601z.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4.1。
(宋)朱熹,〈朱子家訓〉,國學典籍網(http://ab.newdu.com/a/201608/30/234.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3.26。
(明)王澈,〈王氏族約〉,成都監察委(http://www.ljcd.gov.cn/show-18-34141-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3.25。
(明)裴濂整理,裴氏家族修訂,〈河東裴氏家訓〉,豆丁網記錄山西運城裴氏家族藏民國初年本(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15/21/27543175_499388938.s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3.25。
(唐)皮日休,《原弈》,國學網電子全文(http://www.guoxue.com/?p=4543),最後檢索日期2020.4.15。
(唐)韓愕,《歲華紀麗》,據明代經德堂刻本收錄,國學大師電子全文(http://www.guoxuedashi.com/a/6666ruuz/62819l.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4.3。
(唐)顔師古,《漢書註》,書籍大全電子全文http://ab.newdu.com/book/s83128.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4.15。
(清)杜堮,〈杜氏述訓〉,中華杜氏網杜氏文化專欄(http://du.zupu.cn/wenhua/315083.j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3.25。
(清)陸隴其,《治嘉格言》,平湖市圖書館據清同治七年上海道署本收錄,平湖市圖書館電子全文(http://www.phlib.com/wenzhai/wenzhai.php?id=160),最後檢索日期:2020.4.10。
(清)鄒聖脈,《幼學瓊林》,在線漢語詞典電子全文(http://xh.5156edu.com/page/z1344m7338j20021.html),最後檢索日期2020.4.2。
(清)趙翼,《陔餘叢考·弓足》,國學導航電子全文(http://www.guoxue123.cn/biji/qing/gyck/030.htm),最後檢索日期:2020.4.20。
(清)〈道光厦門志〉,卷2,分域略二,〈學記〉,厦門地情網(http://www.fzb.xm.gov.cn/dqsjk/gqz/dgxmz/),最後檢索日期:2020.3.28。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