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惠瑞
Huang, Hui-Jui
論文名稱: 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會經濟活動
指導教授: 陳玉女
Chen, Yuh-Ne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比丘尼明代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宋元以後的比丘尼被冠上「三姑六婆」之名,帶有歧視與貶抑的意味,至明代,這種對比丘尼輕視的情況更為嚴重。之所以如此,在某種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關連。明中葉以後,經濟的發達促成佛教更加發展,也讓佛教進一步世俗化,但僧俗間過度的交往,卻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使得世俗得以看清僧尼的種種缺失,致使其形象遭受損傷。因此,經濟的繁盛,實是造成佛教道德日趨低落的誘因,而江南地區在當時為全國經濟最發達之區,所以教團腐化的情況也最為嚴重。
      明代士大夫經常以「不事生產」來攻擊僧尼,事實上,社會經濟的發展,卻提供僧尼許多謀生管道,舉凡寺田的經營、經懺活動、檀越布施、印造經冊等,皆是寺院獲取經濟的方式,可見其經濟來源的多樣化。除收入外,寺院亦有所支出,如購買香燭鮮果、日用貨品等,其中對於建材的需求,尤為寺院對市場的最大消費。而當寺院在努力從事興建工程時,無形中也促成市場消費的發展,提供人民就業的機會,使得寺院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逐漸形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寺院的種種經濟活動,比丘尼也參與其中,紡織、經懺、信眾布施都是她們獲取經濟的方式。透過這些活動,比丘尼與社會密切往來,但卻因而產生不少社會問題,從而形塑出其負面的社會形象,引來外界非議,尤其擔心她們與婦女的交往。部分尼僧的操守相當為人詬病,她們所表現出的好色、貪財,在在使人感到鄙夷。面對這種情形,士大夫乃於公私兩方面,禁止婦女與比丘尼接觸,他們站在傳統禮教的觀點,抨擊尼僧的社會經濟活動。事實上,從佛教本身而言,部分尼僧的行為也確實違反戒律的要求,她們放縱情慾,違背戒淫的規範;在從事經濟活動中,又經常做出非份之舉,貪財、妄言。戒律的鬆弛無法約束尼眾的行為,也讓教團亂象持續惡化。
      比丘尼輕忽清規戒律的存在,未能專心修行,讓世俗對她們感到不屑。不過,在面對世俗攻擊時,佛門也做出回應,一些明末大師建立叢林,制訂清規,要求僧人自律,就是希望能夠藉此匡正教團頹風。不止僧侶從事教團振興的工作,比丘尼亦實際參與其中,孝義庵可說是比丘尼振興戒律的代表。在孝義庵規約中,特別重視嚴禁門戶的問題,嚴格規定尼眾的活動,阻絕尼眾與外界的交往,使孝義庵成為一個封閉性的比丘尼教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世俗的非議,展現出比丘尼自律自清的一面。

    none

    目錄 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時空界定…………………………………1 第二節 研究回顧……………………………………………………7 第三節 史料取材與研究內容………………………………………13 第二章 江南佛教與經濟的發展關係…………………………………15 第一節 江南社會與佛教發展概況…………………………………15 第二節 寺院的經濟來源……………………………………………26 第三節 寺院的商品消費……………………………………………45 第三章 比丘尼的社會經濟活動與戒律的廢弛………………………61 第一節 比丘尼在寺院經濟勞動力中的角色………………………61 第二節 比丘尼與社會的互動………………………………………71 第三節 戒律廢弛下的比丘尼社會形象……………………………84 第四章 比丘尼的經濟活動規範與戒律的振興………………………97 第一節 比丘尼的守戒情形…………………………………………97 第二節 比丘尼教團振興戒律的實例―以孝義庵為例……………112 第三節 孝義庵的現實問題…………………………………………128 第五章 結論……………………………………………………………147 參考文獻…………………………………………………………………153

    一、官書典籍
    王同(清),《唐棲志》(台北:文海,出版年不詳)。
    牛若麟(明)纂,《崇禎吳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毛鳳韶(明)纂,《浦江志略》(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冊,台北:新文豐,1985)。
    王懋德等修,陸鳳儀(明)等編,《金華府志》(台北:成文,1983)。
    汪文炳、蔣敬時、何鎔(清)纂修,《富陽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編輯指導委員會編,《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3)。
    李東陽等奉敕撰,申時行(明)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1976)。
    李國祥、楊昶主編,《明實錄類纂》(武漢:武漢出版社,1992)。
    李琬修,齊召南(清)等纂,《溫州府志》(台北:成文,1983)。
    李銘皖等修,馮桂芬(清)等纂,《蘇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
    余繼登(明)撰,《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宗源瀚等修,周學濬(清)等纂,《湖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
    陳子龍(明)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國聯圖書,1964)。
    陳文燭(明)修,《萬曆淮安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陳和志修,倪師孟、沈彤(清)纂,《震澤縣志》(收入戴鞍鋼、黃葦主編,《中國地方志經濟資料匯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
    張時徹(明)等纂修,《寧波府志》(台北:成文,1983)。
    陳善(明)等修,《杭州府志》(台北:成文,1983)。
    陳夢雷編,楊家駱(清)類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1977)。
    黃健彰校,《明世宗實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校印,1964)。
    黃紹文(明)纂修,《嘉靖六合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程楷(明)等纂修,《天啟平湖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趙錦修,張袞(明)纂,《江陰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5冊,台北:新文豐,1985)。
    劉彥心(明)重梓,《嘉靖太倉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懷校鋒點校,《大明律》(瀋陽:遼瀋書社,1990)。
    龔嘉儁修,李楁(清)纂,《杭州府志》(台北:成文,1974)。

    二、筆記、小說、文集
    丁丙(清)輯,《武林掌故叢編》(台北:台聯國風,1967)。
    三藏佛陀耶舍(後秦)譯,《四分比丘尼戒本》(收入《大藏經》第22冊,律部一,中華文化佛教館大藏經委員會影印,1956)。
    王士性(明)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1997)。
    王世貞(明)撰,《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1970)。
    王圻(明)撰,《稗史彙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編,第5冊,台北:新興,1974)。
    王廷紹(清)編述,《霓裳續譜》(收入馮夢龍(明)等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
    王維楨(明)撰,《槐野先生存笥稿》(台北:文海,1970)。
    王錡(明)撰,《寓圃雜記》(北京:中華,1997)。
    田汝成(明)撰,《西湖遊覽志餘》(台北:木鐸,1982)。
    田藝蘅(明)撰,朱碧蓮點校,《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1992)。
    弘贊(清)編,《木人剩稿》(收入《明版嘉興大藏經》第35冊,台北:新文豐,1987)。
    西周生(明)輯著,韓進廉校點,《醒世姻緣傳》(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4)。
    如巹(明)續集,《緇門警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新修大藏經》第48冊,台北:新文豐,1983)。
    西湖漁隱主人(明)撰,于天池主編,《歡喜冤家》(台北:漢源文化,1993)。
    安遇時(明)編集,《百家公案》(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二輯,第4冊,北京:中華,1991)。
    佚名(明)編撰,《山水情》(收入苗深等標點,《明清稀見小說叢刊》,濟南:齊魯書社,1996)。
    吳沛泉(明)彙編,《案傳明鏡公案》(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十二輯,第4冊,北京:中華,1991)。
    李春芳(明)編次,《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七輯,第1冊,北京:中華,1991)。
    余象斗(明)編述,《案傳皇明諸司公案》(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六輯,第4冊,北京:中華,1991)。
    芙蓉主人(明)輯,《癡婆子傳》(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第24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5)。
    李綠園(清)著,《歧路燈》(台北:宏業,1983)。
    李樂(明),《見聞雜錄》(台北:偉文,1977)。
    吳遷(明)編,《郭青螺六省聽訟新民公案》(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三輯,第4冊,北京:中華,1991)。
    沈德符(明)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1997)。
    孟元老(宋)撰,《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1985)。
    周汝登(明)撰,《東越證學錄》(台北:文海,1970)。
    范祖述(清)撰,《杭俗遺風》(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九》,台北:廣文,1962)。
    性統(清)編輯,《續燈正統》(收入《卍續藏經》第144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
    周楫(明)纂,陳美林校注,《西湖二集》(台北:三民,1998)。
    范濂(明)撰,《雲間據目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2編,第5冊,台北:新興,1978)。
    郎英(明)撰,《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2001)。
    姚叔祥(明)撰,《見只編》(北京:中華,1985)。
    姚舜牧(明)撰,《藥言》(收入《楊忠愍公遺筆(及其他五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袁中道(明)撰,《珂雪齋前集》(台北:偉文,1976)。
    徐光啟(明)撰,石漢聲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台北:明文,1981。
    高明註釋,《大戴禮》,台北:台灣商務,1984)。
    笑笑生(明)撰,《全本金瓶梅詞話》(香港:太平書局,1982)。
    唐寅(明)撰,《僧尼孽海》(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第24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5)。
    袁景瀾(清)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凌濛初(明)著,《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光復,1998)。
    凌濛初(明)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1991)。
    孫點(清)撰,《歷下志遊》,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十》(台北:廣文,1962)。
    陸人龍(明)著,《型世言》(收入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第2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陳玉秀(明)選校,《新刻海若湯先生彙集古今律條公案》(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501冊,上海:上海古籍,1993)。
    陸圻(清)撰,《新婦譜》(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6冊,台北:新興,1974)。
    張岱(明)撰,《陶庵夢憶》(台北:漢京,1984)。
    梧岡主人(清)編次、臥雪居士評閱,《空空幻》(收入苗深等標點,《明清稀見小說叢刊》,濟南:齊魯書社,1996)。
    張肯堂(明)撰,《 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
    陶宗儀(明)纂,《說郛》(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五編,第2冊,台北:新興,1979)。
    陳奕禧(清)撰,《皋蘭載筆》(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十》,台北:廣文,1962)。
    陶望齡(明)撰,《歇庵集》(台北:偉文,1976)。
    張萱(明)撰,《疑耀》(北京:中華,1985)。
    張萱(明)撰,《西園聞見錄》(台北:明文,1991)。
    陸粲(明)撰,《庚巳編》(北京:中華,1997)。
    陳確(清)撰,《陳確集》(台北:漢京文化,1984)。
    張履祥(明)撰,《楊園先生全集》(台北:環球,1968)。
    張翰(明)撰,《松窗夢語》(北京:中華,1997)。
    張應俞(明)撰,《杜騙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超永(清)編著,《五燈全書》(收入《卍續藏經》第144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
    無名氏(明)著,《諧佳麗》(收入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第2冊,四川:巴蜀書社,1993)。
    葉夢珠(清)撰,《閱世編》(台北:木鐸,1982)。
    黃宗羲(清)編,《明文海》(台北:台灣商務,1977)。
    葉盛(明)撰,《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馮惟敏(明)撰,《僧尼共犯》(收入王實甫(元)等撰,《孤本元明雜劇》第4冊,台北:台灣商務,1977)。
    屠隆(明)撰,《白榆集》(台北:偉文,1977)。
    湛然圓澄(明)撰,《慨古錄》(收入中國佛教會編,《續藏經》第114冊,台北:中國佛教會,1967)。
    馮夢龍(明)編,《增廣智囊補》(收入《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6冊,台北:新興,1978)。
    馮夢龍(明)編撰,楊家駱主編,《警世通言》(台北:鼎文,1980)。
    馮夢龍(明)編撰,楊家駱主編,《喻世明言》(台北:鼎文,1980)。
    馮夢龍(明)編撰,《醒世恆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馮夢龍(明)編述,《掛枝兒》(收入馮夢龍(明)等編,《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
    黃標(明)撰,《庭書頻說》(收入張伯行輯,夏錫疇(清)錄,《課子隨筆鈔》,台北:文史哲,1987)。
    葉德輝(清)等撰,《書林餘話》(收入《書林清話》,台北:文史哲,1973)。
    達珍(清)編,《正源略集》(收入《卍續藏經》第145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
    溫璜(明)撰,《溫氏母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717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趙學敏(清)輯,《本草綱目拾遺》(台北:宏業書局,1985)。
    黎澄(明)撰,《南翁夢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十八編,第4冊,台北:新興,1977)。
    醒世居士(明)編集,吳明賢校點,《八段錦》(收入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第2冊,四川:巴蜀書社,1993)。
    謝肇淛(明)撰,《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1977)。
    歸正寧靜子輯,匡直淡薄子(明)訂,《國朝明公神斷詳刑公案》(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四輯,第3冊,北京:中華,1991)。
    藍鼎元(清)撰,《鹿洲初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冊,台北:文海,1975)。
    嚴北溟、嚴捷注,《列子譯注》(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
    釋晦山(清)撰,《現果隨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三編,第10冊,台北:新興,1974)。
    釋袾宏(明)撰,《往生集》(收入《大藏經》第51冊,史傳部三,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大藏經委員會,1955)。
    釋袾宏(明)著,《蓮池大師全集》(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釋袾宏(明)著,《竹窗隨筆》(台北:法爾,1988)。
    釋蓮池(明)著,釋永欣譯,《緇門崇行錄》(高雄:佛光,1985)。
    釋震華(民國)編撰,《續比丘尼傳》,收入《比丘尼傳全集》(台北:佛教出版社,1983)。
    釋憨山著,福善日錄,通炯(明)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台北:新文豐,1992)。
    顧炎武(明)撰,《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明倫,1970)。
    顧起元(明)撰,《客座贅語》(北京:中華,1977)。
    顧錄(清)撰,《吳趨風土錄》(收入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九》,台北:廣文,1962)。

    三、佛寺志
    王亨彥(民國)撰,《普陀洛迦新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0冊,台北:明文,1980)。
    朱諫(明)撰,胡汝寧重編,《雁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10冊,台北:明文,1980)。
    吳之鯨(明)撰,《武林梵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7冊,台北:明文,1980)。
    汪孟鋗(清)撰,《龍井見聞錄》(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22冊,台北:明文,1980)。
    宋奎光(明)撰,《徑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31冊,台北:明文,1980)。
    李翥(明)撰,《玉岑山慧因高麗華嚴教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20冊,台北:明文,1980)。
    吳樹虛(清)撰,《大昭慶律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6冊,台北:明文,1980)。
    岑學呂(民國)編,《雲居山志卷》(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15冊,台北:明文,1980)。
    杭世駿(清)撰,《武林理安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21冊,台北:明文,1980)。
    周應賓(明)撰,《重修普陀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9冊,台北:明文,1980)。
    孫治(清)撰,《武林靈隱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23冊,台北:明文,1980)。
    郭子章(明)撰,《明州阿育王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1冊,台北:明文,1980)。
    陳沂(明)撰,《獻花巖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13冊,台北:明文,1980)。
    盛時泰(明)撰,《牛首山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13冊,台北:明文,1980)。
    許國誠、高一福(明)撰,《鹿泉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43冊,台北:明文,1980)。
    張惠衣(民國)撰,《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二輯,第13冊,台北:明文,1980)。
    項士元(民國)纂,《雲棲志》(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葛寅亮(明),《金陵梵剎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3冊,台北:明文,1980)。
    戴明琮(清)撰,《明州岳林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15冊,台北:明文,1980)。
    釋畹荃(清)撰,《明州阿育王山續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第一輯,第12冊,台北:明文,1980)。
    釋傳燈(明)著,《天台山幽溪別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三輯,第11冊,台北:丹青,1985)。
    釋廣賓(明)撰,《天竺寺志》(收入杜潔祥主編,《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26冊,台北:明文,1980)。

    四、專書
    1、中文
    D.L.Carmody著,徐鈞堯、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丁鋼,《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1988)。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1994)。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討》(台北:稻鄉,2002)。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新文豐,1990)。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1988)。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三聯書店,1994)。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書局,1989)。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2002)。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余岢、解慶蘭,《金瓶梅語佛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等譯,《妙善傳說-觀音菩薩緣起考》
    (台北:巨流圖書,1990)。
    周心慧主編,《明代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洪丕模,《中國名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夏荊山、婁玉田主編,《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北京:新華書店,1998)。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6)。
    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北:稻禾,1991)。
    勞政武,《佛教戒律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1999)。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劃: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8)。
    雷從雲,《眾神的殿堂-古代宗教建築》(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2002)。
    蔡鴻生,《尼姑譚》(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1990)。
    盧玲,《屈辱與風流-圖說中國女性》(北京:團結,2000)。
    譚松林主編,連立昌、秦寶琦著,《中國秘密社會‧第二卷元明教門》(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釋見曄,《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社,1999)。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88)。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圖書,1995)。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外文
    川勝守,《明清江南市鎮社會史研究-空間と社会形成の歴史學-》(東京:汲古書院,1999)。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說》(台北:新文豐,1979)。
    荒木見悟,《雲棲袾宏の研究》(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5)。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思想史の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82)。
    陳玉女,《明代仏教社会の地域的研究–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九州大學東洋史學博士論文,1995.10)。

    五、學位論文
    王平宇,《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李雪萍,《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雅雯,《雲棲袾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徐一智,《明末浙江地區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以雲棲袾宏、湛然圓澄、密雲圓悟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釋見曄,《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
    所博士論文,1997)。

    六、期刊
    1、中文
    D.Amarasiri Weeraratne原著,陳秀美譯,〈中國的比丘尼制度〉(《普門雜誌》,221,1998),頁40~44。
    Paul Ropp著,梁其姿譯,〈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新史學》,2:4,1991.12),頁77~116。
    丁雙雙、魏子任,〈論唐宋時期喪葬中的佛事消費習俗〉(《河北學刊》,23:6,2003.11),頁151~155。
    王仲,〈明清江南農業勞動中婦女的角色、地位〉(《中國農史》,14:4,1995),頁49~57。
    江燦騰,〈從齋姑到比丘尼―台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105,1996.10),頁22~32。
    宋仁桃,〈淺議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出家之現象〉(《江南社會學院學報》,4:3,2002.9),頁51~54。
    李玉珍,〈台灣比丘尼與二部受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2002.5),頁23~29。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2002.12),頁147~176。
    邱仲麟,〈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收入《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4),頁305~327。
    李伯重,〈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3,1996),頁99~107。
    李伯重,〈「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3,1997),頁10~22。
    呂阿滿,〈佛教的烏托邦-寺院經濟與慈善事業〉(《佛教文化》,23,1991.11),頁5~10。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收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1994),頁251~270。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6),頁139~178。
    范若蘭,〈近年我國關於宗教婦女觀與婦女地位研究評述〉(《世界歷史》,1999年第3期),頁87~88。
    依華,〈佛光山比丘尼所做的社會事業〉(《普門雜誌》,221,1998),頁45~48。
    南炳文,〈明代的寺觀經濟〉(《南開學報》,4,1991),頁46~54。
    星雲,〈比丘尼僧團的發展〉(《普門學報》,9,2002.5),頁233~245。
    徐志平,〈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農專學報》,17,1988.4),頁25~34。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入《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9),頁137~159。
    高若蘭,〈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雲漢學刊》,4,1997.5),頁59~75。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入杜正勝編,《吾土與吾民 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台北:聯經,1993),頁143~187。
    曹大為,〈中國古代的庵觀女子教育〉(《中國史研究》,3,1995),頁3~12。
    陳玉女,〈試析台港地區二十世紀後半期之佛教研究動向〉(《佛教圖書館館訊》,27,2001.9),頁1~12。
    陳玉女,〈明五臺山諸佛寺建築材料之取得與運輸〉(《成大學報》,27,2003.6),頁55~98。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3:1,2004.9),頁38~88。
    曹仕邦,〈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佛學學報》,8,1985.7),頁159~191。
    許周鶼,〈論明清吳地婦女的經濟地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3),頁98∼103。
    陳美華,〈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中華佛學學報》,11,1998.7),頁311~327。
    陳美華,〈有關「比丘尼」的英文書籍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23,2000.9),頁73~78。
    陳美華,〈「另類」女性:從一個新聞剪報檔案談台灣比丘尼形象的再現〉(收入《台灣宗教研究》1:2,2001.10),頁43~83。
    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2002),頁295~340。
    陳進偉,〈明初江南詠佛詩及其史料價值〉(《史學集刊》,1993年第3期),頁35~46。
    許智銀,〈論北魏女性出家為尼現象〉(《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6,2001.11),頁42~45。
    陳學文,〈明清江南的香市〉(《歷史月刊》,132,民1999.1),頁126~128。
    無常,〈中國比丘尼教團的成立〉(《普門雜誌》,35,1982),頁19~23。
    黃敏枝,〈宋代婦女的另一側面-關於宋代的比丘尼〉(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567~655。
    黃清發,〈唐代僧尼的出家方式與世俗化傾向〉(《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1,2002.3),頁89~92。
    傅貴九,〈明清的寺田〉(《南開史學》,1,1980),頁127~152。
    楊孝容,〈中國歷史上的比丘尼〉(《法音》,162,1998),頁13~18。
    蔡文婷,〈菩提道上女兒多〉(《亞洲研究》,25,1998.1),頁91~105。
    鄭樹平,〈明雜劇《僧尼共犯》簡論〉(《泰安師專學報》,11:1,1998.3),頁31~34。
    默如,〈比丘尼之受戒法〉(《菩提樹》,32:1,1983.12),頁40~42。
    簟如,〈尼眾律儀的探討〉(《獅子吼》,29:4,1990.4),頁15~21。
    蘇美文,〈亂象中有新生:論明末清初比丘尼之形象與處境〉(《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7,2003.5),頁227~243。
    蘇美文,〈女性禪師語錄的書寫意識-以明末《伏獅祇園語錄》為個案〉(《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9,2003.12),頁283~297。
    羅偉虹,〈宗教與婦女的心理需求〉(《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2期),頁32~37。
    羅麗馨,〈明代紡織手工業中婦女勞動力之探討〉(《興大歷史學報》,9,1996.6),頁21~43。
    釋見曄,〈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討〉(《東方宗教研究》,4,1994.10),頁67~101。
    釋昭慧,〈有關受具前階規制之種種-沙彌(尼)、式叉摩那與「異學四月共住」規制之研究〉(《法光學壇》,4,2000),頁19~39。
    釋能融,〈早期佛教僧眾教育略談〉(《中華佛學研究》,4,1990.3),頁59~125。
    釋惠敏,〈中土比丘尼傳承與西藏比丘尼僧團之重建〉(《佛學研究中心學報》,3,1998),頁1~19。
    釋惠敏,〈比丘尼受戒法與傳承之考試〉(《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9),頁327~346。
    釋傳道,〈台灣佛教兩性平權新思維運動〉(《當代》,55=173,2002.1),頁72~81。

    2、外文
    陳玉女,〈明嘉靖初期における議禮派政權と佛教肅正-「皇姑寺事件」を考察の中心にして-〉(《東洋史論集》,23,199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1-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