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竺頴
Li, Chu-Ying
論文名稱: 明代鄉、會試二場「表」文研究
A Study on the Documents in the format of Biao for Provincial and Capit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侯美珍
Hou, Mei-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明代科舉二場鄉會試後場明代表程文表文體演變
外文關鍵詞: Two exam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s of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s, official documents in Biao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evolution of Biao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科舉制度隨朝代興亡,實行近300年之久,在拔擢人才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掄才制度,對於一國之運作,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制度的完善與否,與應試方式、考試內容、取錄標準等諸多方面,皆是環環相扣,不可棄置偏廢。
    明代鄉、會試,以三場考試為主,首場試經義,後場(二三場)分別為論、判語、詔誥表,以及經史時務策等內容。「表」為下對上公文,詔、誥、表之公文考試,相當於今日遴選公務人員,必須考試應用文、公文寫作,主要施用在鄉、會試第二場中。
    本論文藉由鄉、會試錄,進行試題的蒐集,觀察試題所呈現的特殊風貌,並以「試題」與「文體」作為主軸進行研究。二場試「詔、誥、表」內科一道,科場雖規定得於「內科一道」,士子有擇題發揮的空間。從試錄選錄程文可見,自明初始,考生即偏愛選表題,僅少數選詔、誥作答。
    明中葉後,獨重表文的現象益加明顯,不但試錄程文僅選表文為式,相較於「詔」、「誥」,針對科場「表」文而編纂的舉業用書,更是不勝枚舉。至於考官出題之偏好,由所蒐集的「詔」、「誥」、「表」試題進行觀察。
    筆者計獲「詔」、「誥」、「表」1132道試題,三種文體多有重複情形,而鄉、會試中所呈現出的情況各有不同。研究方法上,乃藉科舉史料、文獻與引述時人文集之論,層層梳理、推敲及論證,分析偏重「表」文與試題重複現象之因。
    由「文體」與「文學」論之,表體溯源於三代,經時代演變,因應各朝代需求與適用的時機,或受時代風氣影響,表文體類型益加繁盛、多元。到了唐、宋之際,表文多以駢體形式為之,這樣的變革,影響了後來表文的發展。
    至明、清時期,更在科舉考試的促使,與政治氛圍等內外緣影響下,表文遂有譁眾取寵之嫌,呈現出重藻飾、駢儷偶句、徒重形式的應制文章。然而,也因科場競爭激烈,士子為求脫穎而出,贏得主司青睞,故逞其才華全力表現文采。種種限制與困境,皆是影響表文發展與變化的因素。
    本論文以明代科舉試錄中表文為本,藉此探析各時期特殊的表文風貌與表現,擬測考官期待、當時文風之偏好與特色。儘管有諸多對於科場表文的批駁之詞,又或詬病之說,仍不可忽略表文在文學上與時代脈絡下的特性。

    SUMMAR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collection of people at the time of quotations that were organised and analysed, the phenomenon of reoccurrences between Biao and test questions can be found. This thesis cites the writings of Biao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al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of literary presentation. Although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criticisms regarding Biao in the examin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the era it presents still cannot be ignored.
    Key words:Two exam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second parts of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s, official documents in Biao style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evolution of Biao
    INTRODUCTI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lasting for nearly 300 years before the dynasty was ende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The mechanism of selecting talents is an extremely vital part of the operation of a country. Whether the system is comprehensive or not, the process of examination, the content of examination, the admission standards and so on are all closely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cannot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The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based on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s.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which the first part focused on Jingyi and the other two (2nd and 3rd) consist of the contents of commentaries, judgment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Biao is a form of official document from a lower level to a higher one and the tests of Zhao, Gao, Biao were mainly used in the second parts of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s. Question setters collected the questions through the recordings of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s to observe the special features presented in the question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est questions” and “style of questions” as the main research.
    In the second test, “The Choice of Zhao, Gao, Biao’, although the test required the candidate to only choose one, they still had room to choose the question to elaborate on. It can be seen th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candidates preferred Biao whilst only a few chose Zhao or Gao to elaborate on.
    However,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 phenomenal rise of choosing Biao was clearly presented. Not only the fact that the candidates only chose Biao compared to Zhao and Gao but the fact that a lot of the exam records were compiled in the style of Biao were clearly seen. The preferences of the question setters were based on their observation of exams of Zhao, Gao and Biao.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re are 1132 questions consisting of Zhao, Gao and Biao with reoccurrences, and the overlapping of these three styles can be found as well in both township and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collection of people at the time of quotations that were organised and analysed, the phenomenon of reoccurrences between Biao and test questions can be found.
    RESULTS AND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e and literary theory, the form of Biao originat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liest Chinese Dynasties ( Xia, Shang and Zhou).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he dynasties and the timing of application, or influenced by the ethos of the times, the literary style of Biao became more diverse. At the time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iao was mainly written in the form of Pianwen (rhythmical proses characterised by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and such the chang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Biao later on.
    CONCLUS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eve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tu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lo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written style of Biao became nonsensical to the public with its overly-done rhetoric, praise and juxtaposition, gaining itself the ironic name of “unimportance”.This thesis cites the writings of Biao from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ecial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of literary presentation. Although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criticisms regarding Biao in the examin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the era it presents still cannot be ignored.

    第一章 前 言 ………………………………………………………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二章 第二場「詔、誥、表」試題與偏重 ………11 第一節 明代科舉第二場考試內容與文體 …………11 第二節 「詔、誥、表」試題蒐集 ……………………… 18 第三節 試錄選「詔、誥、表」程文情形與出題偏好 ……25 第三章 「詔、誥、表」出題重複情形與「表」體遞變 ………………33 第一節 「詔、誥、表」試題重複情形 …………………………… 33 第二節 鄉、會試中「表」出題類型 …………………………………44 第三節 明代「表」文體的發展與趨勢 ………………………………49 第四章 明代表選中表文形式與各期表程文比較 …………………61 第一節 各類表文結構與格式 ……………………………………… 61 第二節 諸家表選「表文」形式與明代「表程文」之異同 ………………74 第三節 明代各期「表程文」風貌與表現 ………………………89 第五章 結 論 ……………………………………… 117 引用書目 …………………………………………………………… 123 附 錄 ………………………………………………………………133 附錄一:明代鄉試「詔、誥、表」試題彙整 ……………………133 附錄二:明代會試「詔、誥、表」試題彙整 ……………………167 附錄三:明代鄉試錄程文「詔、誥、表」選錄情形 ………175 附錄四:明代鄉試錄中「詔」、「誥」題重複情形 ………185 附錄五:明代鄉試錄中「表」題重複情形 ……………………………197 附錄六:明代鄉試「表」題分類統計 ………………………………201

    一、傳統文獻
    (一)漢至元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司馬遷:《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漢‧班 固:《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宋‧范 曄等纂:《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宋‧劉 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朝梁‧蕭 統輯,唐‧李 善等注:《文選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洪 邁:《容齋四六叢談》,收入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宋‧歐陽脩:《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謝 伋:《四六談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 脫,阿魯圖等奉敕纂:《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
    庫全書》影印清乾隆4年〔1737〕武英殿刻本)。
    元‧郭明如輯:《新編詔誥章表機要》(《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元刻本)。
    (二)明
    王明嶅:《宋四六叢珠彙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
    書》影印明萬曆年間刻本)。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世貞:《弇州山人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影印明萬曆世經堂刊
    本)。
    左懋第:《蘿石山房文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清
    乾隆46年〔1781〕左堯勳刻本)。
    申時行:《賜閒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影印明萬曆刻本)。
    申時行:《大明會典》(《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萬曆刻本)。
    朱荃宰:《文通》(《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天啓刻本)。
    佚 名輯:《李氏世科錄》(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刊本)。
    佚 名輯:《皇明程世錄》(南京: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余繼登撰,顧 思點校:《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李 栻:《困學纂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2年〔1574〕馬文煒刻本)。
    李開先撰,卜 鍵箋校:《李開先全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李叔元:《新鍥名家前後場肄業精訣》(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32年〔1604〕
    建邑書林陳氏存德堂刊本)。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萬曆39年〔1611〕刻本)。
    何大成:《戊午鄉試題名錄》,收入明‧唐 寅:《唐伯虎先生全集‧唐伯虎外編續刻》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歷代畫家詩文集》影印明萬曆42年〔1614〕
    刊本)。
    宋 濂等奉敕纂:《元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堯俞、俞汝楫輯:《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吳 訥:《文章辨體》(《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天順8年〔1464〕劉孜等刻本)。
    吳應箕:《樓山堂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萬曆刻本)。
    茅 坤,張大芝等校點:《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胡 松:《唐宋元名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21年〔1542〕刻本)。
    徐師曾撰,羅根澤校點:《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徐 溥等奉敕纂,李東陽等重修:《明會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學聚:《國朝典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
    刊本)。
    徐 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祝允明:《懷星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 黃:《遊藝塾續文規》(《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萬曆30年〔1602〕刻本)。
    陳仁錫:《皇明表程文選》(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
    影印明崇禎6年〔1633〕刻本)。
    陳 塏:《名家表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影印藏明嘉靖26年〔1547〕刻本)。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崇禎刻本)。
    高 拱:《高文襄公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刻本)。
    茅 維輯:《皇明策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萬
    曆刻本)。
    曹 灼:《表學軌範》(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2年〔1568〕婁東曹氏原刊本)。
    馮 琦:《宗伯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萬曆刻本)。
    曾異撰:《紡授堂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崇禎刻本)。
    賀復徵:《文章辨體彙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程敏政:《明文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湛若水:《格物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 佐:《翰林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 盛:《水東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 盛:《御選明臣奏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 瑜:《雙槐歲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嘉靖38年〔1559〕陸延枝刻本)。
    張 溥:《七錄齋詩文合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崇禎9年〔1636〕刻本)。
    張朝瑞:《皇明貢舉考》(《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刻本)。
    趙維寰:《雪廬焚餘稿》(《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明崇禎刊本)。
    劉 健,謝 遷,焦 芳等:《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年)。
    謝 鐸:《桃溪淨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正德16年〔1521〕台州知府顧璘
    刻本)。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三)清
    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杜受田等修,英 匯等纂:《欽定科場條例》(《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咸豐2年〔1852〕
    刻本)。
    姚 鼐:《古文辭類纂》(《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氏家塾刻
    本)。
    陳維崧:《四六金針》(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海類
    編》刻本)。
    孫承澤:《天府廣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鈔本)。
    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紀 昀等奉敕纂:《御選明臣奏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紀 昀等奉敕纂:《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董 誥等輯:《全唐文》(《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內府刻本)。
    焦 循:《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惲 敬:《大雲山房文稿》(《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同治8年〔1869〕刻本)。
    畢 沅:《續資治通鑑》(《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6年〔1801〕刻本)。
    崑 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光緒25年〔1899〕刻本)。
    張廷玉等奉敕纂:《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蔣一葵:《堯山堂八朝偶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木石居刻本)。
    錢澄之:《田間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清康熙刻本)。
    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
    (一)專書
    丁曉昌、冒志祥等著:《古代公文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丁曉昌等:《中國公文發展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凱旋:《明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萬卷出版社,2012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
    王戎笙等編:《中國考試通史(卷三)》(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史學會主編:《戊戌變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孔慶茂、汪小洋:《科舉文體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宣德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元德:《古代公文文體流變》(揚州:廣陵書社,2012年)。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
    姜亞沙等主編:《中國科舉錄彙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年)。
    高壽仙:〈明代制義風格的嬗變〉,收入朱誠如、王天有輯:《明清論叢》(北京:紫禁
    城出版社,2001年),第二輯,頁428-439。
    陳文新,余來明:《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陳文新:《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莫道才:《駢文通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郭培貴:《明史選舉志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郭培貴:《明代科舉史事編年考證》(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郭萬金:《明代科舉與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冕堂、劉 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楊 芹:《宋代制誥文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葉 曄:《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閔庚堯:《中國公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
    2007年)。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整理:《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
    2010年)。
    劉海峰、李 兵:《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劉海峰:《科舉學導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建明:《明代政權運作與文學走向》(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
    學生書局編輯部輯:《明代登科錄彙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二)碩博士論文
    丁 忱:《駢體公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 年)。
    朱紅霞:《唐代制誥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侯迎華:《漢魏六朝公文批評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 龍:《明代公文變革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薈麗:《宋代公文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
    楊明偉:《魏晉南北朝表文研究》(銀川:寧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糕榮原:《明代奏議研究》(長春:長春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8
    年)。
    (三) 單篇期刊論文
    丁曉昌:〈試論公文文體演變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6年第4期(2006年12月),頁145-150。
    李德虎:〈試論魏晉南北朝章表文發展概況及原因〉,《畢節學院學報》第28卷第10期(2010年6月),頁66-72。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第27卷第
    1期(2010年6月),頁141-176。
    肖 虹、胡明波:〈明代公文寫作理論——以奏疏、詔、表為考察對象〉,《建設與檔    
    案》2016年第11期(2016年),頁17-20。
    呂雙偉:〈晚明四六文流行下的《四六法海》〉,《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2010
    年),頁9-12。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年
    12月),頁475-498。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詔誥表公文考試析論〉,《國文學報》第62期(2017年12月),
    頁125-158。
    胡元德:〈古代公文文學品性的發生機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6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206-209。
    冒志祥:〈宋代公文繁榮原因初探〉,《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2002
    年1月),頁155-160。
    孫書磊:〈明代公文制度述略〉,《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第4卷第2期(2005年6月),
    頁57-62。
    陳維昭:〈東洋文庫藏本《舉業瑤函》與「二三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57卷第6期(2017年11月),頁20-26。
    郭思潔:〈談古代中央集權的加強對公文體式的影響〉,《文教資料》2013年第29期(2013
    年),頁143-144。
    連文萍:〈明代皇帝的詩歌創作與傳播——以明太祖、仁宗、宣宗、世宗為論述中心〉,
    《清華學報》第46卷第2期(2016年6月),頁277-317。
    張獻忠:〈袁黃與科舉考試用書的編纂——兼談明代科舉考試的兩個問題〉,《西南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93-199。
    楊明偉:〈六朝表文略論〉,《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12年7月),頁
    79-83。
    詹 康:〈從王守仁作《山東鄉試錄》談明代鄉會試錄的作者問題(上)〉,《古籍整理
    研究學刊》2013年第5期(2013年9月),頁54-68。
    詹 康:〈從王守仁作《山東鄉試錄》談明代鄉會試錄的作者問題(下)〉《古籍整理
    研究學刊》2013年第6期(2013年11月),頁46-53。
    趙彥昌、姚 迪:〈古代公文政治功能探微〉,《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8卷第5期(2010年9月),頁115–120。
    趙彥龍、吳芊芊:〈西夏公文抬頭制度〉,《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3卷
    第4期(2012年8月),頁77-80。
    蔡惠琴:〈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士人科舉心態之探討——就《明代登科錄》的
    吏治觀論之〉,《輔仁歷史學報》第9期 (1998年6月),頁109-135。
    劉海峰:〈科舉文獻與「科舉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年12月),頁269
    -297。
    劉海峰:〈「科舉」含義與科舉制的起始年份〉,《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第5期(2008年7月),頁70-77。
    劉海峰:〈科舉學與科舉文學的關聯互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6期(2012年7月),頁25-32。
    蕭啟慶:〈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期(2010
    年6月),頁1-36。
    顏丙震:〈明代文牘之弊積重過程探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年第6期(2013年11月),頁65-67。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