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蔣麗娟
Chiang, Li-Chuan
論文名稱: 魏晉南北朝泰山羊氏研究
The Study of the Yang Clan in Tai Shan Prefecture during Wei-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ies
指導教授: 蔡幸娟
TSAI, HSING 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泰山羊氏家族
外文關鍵詞: Wei-Jin and Southern & Northern Dynasties, Tai Shan, Yang Clan, family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泰山羊氏自東漢以來逐漸興起,不僅為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亦為清流名士,且在政治上多有傑出表現。漢末魏初,羊氏因與曹魏皇室及司馬氏通婚,於魏晉時期更加發展,不僅壯大了家族的實力,更進一步躋身西晉政局的權力核心。同時,在西晉代魏的過程中,更由於羊祜、羊琇等人的特殊表現,使家族勢力更為強大,影響政局頗深。惟因受晉末政治鬥爭及永嘉之亂的影響,泰山羊氏雖隨晉室南渡,但勢力已開始逐漸衰弱。然而基於其家族仍有善儒學文才與政治謀略之家學家風,因此羊氏族人在東晉時期大多仍能審度時勢,或善用機會出仕,或遇難選擇隱遁避禍,以保全家族發展。進入南北朝後,由於此時期的南北政權交替頻仍,加上族人或有因戰亂流布南北者,因此家族便出現分化以及各自發展的情況,各脈宗族間彼此聯繫已不如前朝緊密,以致家族影響力也大不如前。大抵而言,北方的羊氏族人以軍功見長,南方的羊氏族人則在為政及文采方面較有表現。可惜自侯景亂後,南朝的羊氏族人深受打擊,勢力大衰,於史傳中已不見記載。留在北方的羊氏族人雖一時亦受重用,但因後繼無人,自北周以後族人便鮮少出現傑出表現者,因此入隋之後,羊氏漸衰,唐後,便寂無所聞。本文便試圖先從泰山羊氏的源流加以考證,進而探討其在東漢時期的發展及崛起背景,並且透過對家族成員的從政、文化與經濟活動的各方面表現來加以分析,進一步勾勒出其家學家風的家族特色,從而瞭解此一家族得以在魏晉時期的政治舞台佔有一席之地,後又在南北朝後逐漸衰弱的原因。

    The Yang family of Tai Shan has been rising sinc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family is not only a big family in high-ranking people but also celebritie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politic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and early Wei Dynasty, the Yang family have married to the Cao Wei Royalty and the Si Ma family, so the Yang family is more powerful. In addition, the Yang family is at the core of the political center. Meanwhile, owing to the great performance of Yang Hu and Yang Xiu, the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s is getting strong. However, their power is declining or account of the political struggle and the Chaos of Yang Jia even though the family has moved to the south with Jin Royalty. Nevertheless, the Yang family is good intellectuals and is good at political strategy, so they can still survive or even make good use of opportunities to be officials. But sometimes they can’t help maintaining a low profile to make the family develop in the Eastern period. After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it’s a time when political authorities after a lot and some of the family are dispersed because of war; therefore, the family is divided and separate, developing on their own. Because the connection is not as strong as the former dynasty,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is decreasing as well. On the whole, the northern Yang family is skilled at the military and adventures while the Yang family in the south is well-performed in politic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It’s a pity that the south Yang family’s power is declining drastically after the Chaos of Hou Jing and they are no longer recorded in history. Though the Yang family in the north is quite influential for a time, they have been few men doing well since Northern Chou. Therefore, the Yang family is getting weak in Sui Dynasty. After Tang Dynasty, they are heard no more.
    In the thesis, I try to prove the origin of the Yang family is Tai Shan first. Then, I try to prove the family’s ri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amily’s fields in politics, culture and economics, I can depict the features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ir political status in Wei Jin Period and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ir decline in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第一章 緒論.......................................1 一、 研究動機.......................................1 二、 文獻回顧.......................................2 (一) 間接論述─相關家族史研究.......................................2 (二) 直接論述─以泰山羊氏為主的研究成果.......................................4 三、 章節安排.......................................5 四、 預期成果與可能遭遇的困難.......................................7 第二章 族勢萌興─羊氏源流與東漢時期的崛起.......................................8 第一節 羊氏源流與早期的分布.......................................8 一、羊氏源流.......................................6 二、羊氏族人地理分布與遷徙情形─先秦至漢代.......................................10 第二節 東漢時期的崛起.......................................12 一、仕宦從政與個人表現.......................................12 (一)、懸魚之德:羊續.......................................12 (二)、天下清苦:羊陟.......................................14 二、婚姻與交遊狀況....................................... 16 (一)、婚媾狀況.......................................16 1. 陳留蔡氏.......................................17 2. 魯國孔氏.......................................19 3. 潁川辛氏.......................................20 (二)、與名士的交遊往來.......................................21 第三節 小結.......................................24 第三章 蓬勃興盛─曹魏與兩晉時期的發展.......................................25 第一節 曹魏時期與司馬氏的結合.......................................25 第二節 皇親權貴:西晉時期的發展.......................................35 一、定國台輔:羊祜....................................... 35 二、倚勢驕橫:羊琇 .......................................43 三、廢立由人:羊獻容.......................................46 四、才德兼備:羊祕一脈.......................................50 第三節 避難存續:東晉與十六國時期的發展.......................................51 一、餘蔭猶存:東晉時期的家族表現.......................................52 (一)、四伯八達:羊暨一脈.......................................53 (二)、開枝散葉:羊忱一脈.......................................58 1. 當朝輔政:羊楷一脈.......................................59 2. 一時美器:羊權一脈.......................................62 3. 治軍佐政:羊濟一脈.......................................65 二、兩國皇后:羊獻容在前趙時期的政治參與.......................................67 第四節 小結.......................................69 第四章 分散衰弱─南北朝時期的發展.......................................71 第一節 南朝時期:羊綏一脈及其支脈的發展.......................................71 (一)、輔國定制:羊輔一脈.......................................71 (二)、弘懿之望:羊玄保一脈.......................................75 (三)、奉國守義:羊鴉仁.......................................79 第二節 北朝時期─羊規之一脈的發展.......................................81 一、流布南北:羊祉一脈.......................................82 (一)、酷吏剛烈:羊祉.......................................82 (二)、忠臣風尚:羊深、羊肅.......................................84 (三)、叛魏投梁:羊侃.......................................88 二、清白良吏:羊靈引一脈.......................................94 三、忠烈報國:羊瑩一脈.......................................96 第三節 小結.......................................97 第五章 家學與家風的展現.......................................99 第一節 文武兼備的家風傳統.......................................99 一、由地方而中央:善軍事謀略的政治表現.......................................99 二、清廉傳家的家風美德.......................................104 三、重門第、別士庶的婚姻風尚.......................................105 第二節 重經學、兼玄佛的家學傳統.......................................109 一、《誡子書》:儒教家學的充份展現.......................................109 二、世崇玄佛.......................................111 (一)、玄儒兼治.......................................111 (二)、崇佛之風.......................................116 第三節 小結.......................................119 第六章 結論.......................................120 附錄 〈泰山羊氏世系表〉....................................... 123 參考書目 .......................................124

    一、史料
    令狐德棻等(唐),《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司馬光等(宋),《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63。
    司馬遷(漢),《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左丘明著(春秋)、韋昭注(吳),《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
    李百藥(唐),《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李延壽(唐),《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李延壽(唐),《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杜佑(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杜預注(晉)、孔穎達(唐)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楊柏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1981。
    沈約(梁),《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房玄齡(唐),《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林寶撰(唐),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姚思廉(唐),《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姚思廉(唐),《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范曄(南朝宋),《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班固(漢),《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陳壽(晉),《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楊衒之著(北魏)、楊勇校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08(重印)。
    劉知幾(唐),《史通》,台北:台灣商務,1983。
    劉義慶編(南朝宋),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1991。
    鄧名世撰(宋)、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2006。
    蕭子顯(梁),《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魏收(北齊),《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嚴可均編(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八月三版。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上海:上海古籍,2002。
    釋寶唱(晉),《比丘尼傳》,收入吳立民等主編《佛藏輯要》,成都:巴蜀書社,1993。

    二、專書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1991。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
    朱大渭等著,《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
    宋杰,《兩魏周齊戰爭中的河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台北:稻鄉,1999。
    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李建中、高華平著,《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庄:河北人民,200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郢,《羊姓史話》,南昌:江西人民,2001。
    周淑舫,《東山再起:六朝紹興謝氏家族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岡村繁著、陸曉光譯,《漢魏六朝的思想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2009(重印)。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
    胡志佳,《門閥世族下的司馬氏家族》,台北:文史哲,2005。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2005。
    胡阿祥,《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與僑流人口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二版。
    秦躍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8。
    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5。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1992。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臺灣商務,1994。
    陳寅恪原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知書房,1995。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1994。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陶賢督,《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台北:聯經,1979。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1994。
    劉蓉,《漢魏名士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鄭欽仁、李明仁譯著,《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1999。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三版,1995。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古籍,2007。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世族》,台北:聯經,1993。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1995。
    朱良志、詹緒左譯釋,《比丘尼傳》,高雄:佛光,1996。
    張美莉、劉繼憲、焦培民著,袁祖亮主編,《中國災害通史(魏晉南北朝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

    三、期刊論文
    川勝義雄著、夏日新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的成立〉,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2。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毛漢光,〈中古家族之變動〉,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毛漢光,〈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毛漢光,〈晉隋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毛漢光,〈緒論: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陳寅恪先生「關隴」理論之拓展〉,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王蕊,〈北朝時期的泰山羊氏〉,《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5年4月),頁80-83。
    甘懷真,〈中國中古士族與國家的關係〉,刊載於《新史學》2卷3期,1991年9月。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田餘慶,〈後論•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收錄於氏著《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6月。
    田餘慶,〈釋「王與馬共天下」〉,收錄於氏著《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6月。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錄於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谷川道雄,〈北朝後期的鄉兵集團〉,收錄於氏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2004。
    谷川道雄著,邱添生譯,〈六朝時代的名望家支配〉,收錄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
    周郢,〈泰山羊氏金石考〉,《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頁90-94。
    周郢,〈新發現的羊氏家族墓志考略〉,《岱宗學刊》,1997年第3期,頁48-57。
    胡志佳,〈惠帝羊皇后與西晉政局─兼論羊氏家族的發展〉,《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胡曉明,〈論惠羊皇后與晉末政治〉,《許昌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頁40-43。
    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收錄於朱雷、唐剛卯編著《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2006。
    唐長孺,〈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展〉,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
    孫英林,〈羊烈夫婦墓志考略〉,《南方文物》,2006年3月,頁137-139。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收錄於氏著《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西元398年─西元534年)〉,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徐高阮,〈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1969年3月),頁87-125。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1963年5月),頁505-558。
    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上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6。
    郭熹微,〈論魏晉禪代〉,《新史學》8卷4期(1997年12月),頁35-80。
    韓寧平,〈羊祜:玄儒兼修的政治家〉,收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湖北教育,2009),頁576-583。
    曹文柱,〈西晉前期的黨爭與武帝的對策〉,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頁104-120。
    王蕊,〈徐兗籍士族與東晉前期政治〉,《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2008年9月),頁22-26。

    四、參考工具書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1982二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