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俐君
Guo, Li-Jun
論文名稱: 唐詩中的梁宋齊魯─以外來詩人為主軸的地域書寫
The Tang Poems in “ Liang-song”and “Qilu” area:The Geographical Writing of Foreign Poets
指導教授: 廖美玉
Liao, Mei-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梁宋齊魯地域書寫唐代詩歌詩人群體
外文關鍵詞: Liang-song, Qi-lu, Geographical Writing, the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ommunity of poet
相關次數: 點閱:70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梁宋齊魯區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選擇唐代的外來詩人作為整部論文的研究骨幹。內容主要關注在梁宋齊魯區域與唐代詩人,兩者彼此間的情感凝聚和文化建構,所呈現出的詩歌書寫取向。全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回顧並探討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並以人文地理學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界定論文主題「梁宋齊魯」的範圍,「在地」與「外來」詩人的擇取,以及論文中期待開展的「地域書寫」。

      第二章為「梁宋齊魯的歷史文化與唐代發展」,首先從梁宋齊魯的歷史背景及文化起源,建構梁宋齊魯的地域特色。進而再探究唐代梁宋齊魯,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氣候環境的發展概況。最後論及梁宋齊魯的在地詩人與外來詩人群體,以及在地域書寫上的失衡現象。

      第三章為「追尋與失落──外來詩人去留之間的蕩漾」,此章從外來詩人遷移/旅遊的方式、條件、路線、時間,觀察外來詩人遷移/旅遊的選擇。並從外來詩人對梁宋齊魯生活描繪的層面,分析外來詩人至梁宋齊魯的追尋與離開的失落感。

      第四章為「外來詩人筆下的梁宋齊魯」,此章先從宏觀的角度記錄外來詩人筆下的梁宋齊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風土民情的書寫,歷史記憶的刻畫,以及離開梁宋齊魯的記憶。再微觀考究外來詩人們選擇記錄和回憶這些主題的內心世界。

      第五章為「結論」,本章將紀錄撰寫本論文的研究心得,以及希冀本論文將來的開拓與展望,以此作為未來繼續努力的目標。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main research focuses on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writing of foreign poets in Tang Dynasty. It concerns about the emotion and culture between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and foreign poets in Tang Dynasty in the poetry. It ha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showing result at present.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Human Geographie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Basics on the foundation of formerly researchers, it defines the area of “Liang-song” and “Qi-lu”, and the select of “in place” and “foreign” poets, and what is “the Geographical Writing”.

    In Chapter 2, it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in Tang Dynasty. First it shows the character of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from the fa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econd, it researches about politics, economical, society, geography, and climate of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in Tang Dynasty. Third, it talks about “in place” and “foreign” poets in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Chapter 3 confers about the pursuing and hope losing about foreign poets. This chapter discussion from the way, condition, line, time about move/travel. By the way it analyzes the emotion of foreign poets from the writing of living.

    In Chapter 4, it describes the writing in Liang-song and Qi-lu area by foreign poets. The chapter talks about natural landscap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 history memory about foreign poets in the poetry. Furthermore, it probes the memory on their mind.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takes down what I learned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he hope to develop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1 一、論題的提出………………………………………………………………1 二、文獻回顧與討論…………………………………………………………1 (一) 地域書寫……………………………………………………………2 (二) 梁宋地域……………………………………………………………2 (三) 齊魯地域……………………………………………………………3 第二節 論題的界定與取材……………………………………………………4 一、「梁宋齊魯」的範圍………………………………………………………4 二、「在地」與「外來」詩人的擇取…………………………………………5 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方法…………………………………………………………7 一、「地域書寫」的開拓………………………………………………………7 二、研究方法……………………………………………………………………8 第二章 梁宋齊魯的歷史文化與唐代發展 第一節 歷史背景與地域特色…………………………………………………10 一、梁宋地區…………………………………………………………………10 (一)歷史背景……………………………………………………………11 (二)文化形成……………………………………………………………12 (三)地域特色──政治要地……………………………………………13 二、齊魯地區…………………………………………………………………14 (一)歷史背景……………………………………………………………14 (二)文化形成……………………………………………………………15 (三)地域特色──文化古都……………………………………………16 第二節 唐代梁宋齊魯發展概況………………………………………………17 一、 政治環境…………………………………………………………………17 (一) 梁宋…………………………………………………………………18 (二) 齊魯…………………………………………………………………19 二、 經濟環境…………………………………………………………………20 (一) 梁宋…………………………………………………………………21 (二) 齊魯…………………………………………………………………23 三、 社會環境…………………………………………………………………24 (一) 梁宋…………………………………………………………………24 (二) 齊魯…………………………………………………………………25 四、 地理環境…………………………………………………………………26     (一)梁宋…………………………………………………………………27 (二)齊魯…………………………………………………………………28 五、 氣候環境…………………………………………………………………29 (一) 梁宋…………………………………………………………………29 (二) 齊魯…………………………………………………………………30 第三節 唐代梁宋齊魯的詩人群體……………………………………………31 一、在地詩人…………………………………………………………………32 (一)詩人質量……………………………………………………………37 (二)詩僧群體……………………………………………………………43   (三)家族傳承……………………………………………………………45 二、外來詩人…………………………………………………………………48 第四節 在地/外來詩人在地域書寫上的失衡現象…………………………52 一、在地詩人書寫在地的局限性……………………………………………52 二、外來詩人所開啟的多元視角……………………………………………54 小結………………………………………………………………………………55 第三章 追尋與失落──外來詩人去留之間的蕩漾 第一節 外來詩人遷移/旅遊的選擇…………………………………………56 一、遷移/旅遊的方式………………………………………………………56     (一)客寓齊魯、途經梁宋的駱賓王……………………………………58     (二)寓居齊魯、漫遊梁宋的李白………………………………………59     (三)寓居梁宋、漫遊齊魯的高適………………………………………61     (四)省親齊魯、漫遊梁宋的杜甫………………………………………62     (五)客寓梁宋求官的孟郊………………………………………………63     (六)漫遊齊魯梁宋的劉長卿……………………………………………64     (七)途經梁宋的劉禹錫…………………………………………………64     (八)途經梁宋的白居易…………………………………………………65 二、遷移/旅遊的條件…………………………………………………………65 (一)由依親到客寓的駱賓王……………………………………………66 (二)旅資來源多元的李白………………………………………………67     (三)落第隱跡借貸維生的高適…………………………………………68     (四)依親漫遊的杜甫……………………………………………………69     (五)及第後貧困求職的孟郊……………………………………………70     (六)落第遊歷靠人接濟的劉長卿………………………………………71     (七)外放途中的劉禹錫…………………………………………………71     (八)赴任途中的白居易…………………………………………………72 三、遷移/旅遊的路線………………………………………………………73 (一)駱賓王………………………………………………………………73 (二)李白…………………………………………………………………76 (三)高適…………………………………………………………………78 (四)杜甫…………………………………………………………………80 (五)孟郊…………………………………………………………………81 (六)劉長卿………………………………………………………………82 (七)劉禹錫………………………………………………………………83 (八)白居易………………………………………………………………84     (九)李白、杜甫、高適的交會…………………………………………84 第二節 對梁宋齊魯的追尋……………………………………………………86 一、懷志而隱的滄海情………………………………………………………87 二、失意待展的凌雲志………………………………………………………92 三、情感歸屬的第二故鄉……………………………………………………96 四、從人謀食的營求生計……………………………………………………97 第三節 他鄉生活的描繪………………………………………………………98 一、親朋往來的人情網絡……………………………………………………98 二、漁樵耕牧的農圃瑣事……………………………………………………113 三、學仙問道的閒居逸事……………………………………………………115 第四節 離開梁宋齊魯的失落感………………………………………………120 一、遠客異鄉的孤獨感………………………………………………………120 二、渴望返鄉的漂泊感………………………………………………………122 三、京城的召喚………………………………………………………………124 四、生活的困頓………………………………………………………………126 小結………………………………………………………………………………127 第四章 外來詩人筆下的梁宋齊魯 第一節 自然景觀的描繪………………………………………………………130 一、梁宋地區…………………………………………………………………130 (一)山嶺與江湖…………………………………………………………130 (二)城市景觀……………………………………………………………133 二、齊魯地區…………………………………………………………………142    (一)山嶺與江湖…………………………………………………………142 (二)城市景觀……………………………………………………………149 第二節 風土民情的書寫………………………………………………………151 一、人民之性…………………………………………………………………151 二、農村活動…………………………………………………………………154 三、風俗習慣…………………………………………………………………158 第三節 歷史記憶的刻畫………………………………………………………160 一、古人情結…………………………………………………………………160    (一)梁宋…………………………………………………………………160     1、莊子…………………………………………………………………160     2、孔子…………………………………………………………………161     3、宓子賤………………………………………………………………162     4、信陵君、朱亥、侯嬴………………………………………………165    (二)齊魯…………………………………………………………………167     1、孔子與其門生………………………………………………………167     2、諸葛亮………………………………………………………………169     3、魯仲連………………………………………………………………170 二、古蹟朝聖…………………………………………………………………172    (一)梁宋…………………………………………………………………172     1、梁園…………………………………………………………………172   2、蓬池…………………………………………………………………175 3、盧門…………………………………………………………………176    (二)齊魯…………………………………………………………………176     1、秦碑和魯殿…………………………………………………………176     2、堯祠…………………………………………………………………177     3、大庭庫………………………………………………………………178 三、神話傳說…………………………………………………………………178    (一)梁宋…………………………………………………………………179     1、姜太公………………………………………………………………179     2、閼伯…………………………………………………………………180    (二)齊魯…………………………………………………………………181     1、秋胡妻………………………………………………………………182 第四節 離開梁宋齊魯後的記憶………………………………………………181   一、親情………………………………………………………………………182 二、友情………………………………………………………………………184 三、仙情………………………………………………………………………188 四、豪情………………………………………………………………………190   五、閒情………………………………………………………………………192   六、愛情………………………………………………………………………192 小結………………………………………………………………………………193 第五章 結論……………………………………………………………………………196 徵引書目舉要……………………………………………………………………………199

    一、古籍類
    依作者年代排序,同一年代再依作者筆劃排序。

    ﹝春秋﹞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秦﹞呂不韋等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5年)
    ﹝西漢﹞劉向著、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
       限公司,1994年)
    ﹝西漢﹞劉向著、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王充著、韓復智等譯注:《論衡》(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三國蜀﹞諸葛亮撰、﹝清﹞張澍輯:《新校諸葛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年)
    ﹝晉﹞皇甫謐撰、﹝清﹞錢熙祚校:《帝王世紀》,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
    館,1967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晉﹞葛洪集、成林等譯注:《西京雜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梁﹞昭明太子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中:譜天出版社,1975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唐﹞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元結:《箧中集》,《四部文明──隋唐文明卷》第89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唐﹞吳兢編、葉光大等譯注:《貞觀政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五編之四十三》(臺北:新
       興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1965年)
    ﹝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唐﹞蕭穎士:《蕭茂挺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72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1967年)
    ﹝五代‧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宋﹞王欽若等編、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大明王氏出版公司,1975年)
    ﹝宋﹞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洪邁:《容齋五筆》,《筆記小說大觀》(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宋﹞黃徹:《﹝上巩下石﹞溪詩話》,《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第494冊,(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年)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
    ﹝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蘇軾、嚴既澄選註:《蘇軾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年)
    ﹝元﹞于欽:《齊乘》,《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3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王嗣奭:《杜臆》(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明﹞支大綸:《開府封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76側,(濟南:齊魯書社,
    2001年)
    ﹝明﹞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明﹞邵寶:《容春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明﹞周珽輯:《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四庫全書叢目補編》第25冊,(濟南:
    齊魯書社,2001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明﹞姚廣孝等修:《永樂大典》(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明﹞陸釴等纂修:《﹝嘉靖﹞山東通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鍾惺:《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明﹞薛暄:《讀書錄》,《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3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田文鏡等修、孫灝等纂:《河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537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胡德琳修、李文藻等纂:《﹝乾隆﹞歷城縣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第6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高宗御選、張照輯評《御選唐宋詩醇》,《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387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清﹞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聖祖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劉德昌修、葉澐纂:《河南省商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蕭應植纂修:《濟源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76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阮廷瑜:《岑嘉州詩校注》(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年)
    李勉:《管子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邱燮友、李建崑:《孟郊詩集校注》(臺北: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年)
    紀昀總纂:《四庫﹝清﹞全書總目提要‧集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1994年)
    商務印書館編纂:《索引本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1966年)
    陳士珂輯:《孔子家語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黃永武編:《集千家註批點補遺杜工部詩集》(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
    費振剛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二、近人相關研究論
    依書目出版年排序,同一出版年再依作者筆劃排序。

    李善馨發行:《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曹樹銘:《李白與杜甫交往相關之詩》(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2
       年)
    尤信雄:《孟郊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左雲霖:《高適傳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朱謙之等著:《老子釋譯──附馬王堆帛書老子》(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夏敬觀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李潤田主編:《河南省經濟地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年)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張芝:《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Edward J. Mayo, Lance P. Jarvis著,蔡麗伶譯:《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黃松:《齊魯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佘正松:《高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義﹞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杜本禮、高宏照、暴拯群:《東京夢華──開封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程子良、李清銀:《開封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張志烈:《初唐四傑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武金銘:《中國隋唐五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運熙等編:《謝脁與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章必功:《中國旅遊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志孚等著:《中州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勛初:《詩仙李白之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郭永榕:《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郁賢皓:《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1997年,)
    孫宜學:《齊魯風物記》(臺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王恩田:《齊魯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單遠慕:《中原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等著:《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等譯:《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李白評傳》(北京:中
       華書局,2001年)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1年)
    楊朝明:《魯文化史》(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漢卷)──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勛初編:《李白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
       司,2003年)
    王雙懷:《唐代歷史文化論稿》(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3年)
    李孝聰:《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李伯齊:《山東文學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李德輝:《唐代交通與文學》(湖南:長沙人民出版社,2003年)
    邱文山等著:《齊文化與先秦地域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陳炎、李紅春:《儒釋道背景下的唐代詩歌》(北京:昆崙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唐詩人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區》(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
       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周曉琳、劉玉平:《中國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態》(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陳元鋒:《唐代詩人與山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張忠綱等著:《山東杜詩學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張茂華等:《齊魯歷史文化名人》(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梁國楹、王瑞:《齊魯飲食文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郭墨藍等著:《齊魯歷史文化大事編年》(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楊蔭樓、王洪軍:《齊魯文化通史──隨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廖芮茵:《唐代服食養生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杜瑜:《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唐宋間經濟發展地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2005年)
    程有為、王天獎編:《河南通史──第二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
       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郭墨藍、呂世忠:《齊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廖師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王國保:《中原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隋唐五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黃宛峰:《吳越文化與中州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三、單篇論文(期刊、論文集)
    依書目出版年排序,同一出版年再依作者筆劃排序。

    丁沖:〈李白四入東魯始末〉,《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四川:巴蜀書社,1990
       年),頁237-242。
    宮衍興:〈李白占籍東魯地名考〉,《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四川:巴蜀書社,
       1990年),頁280-285。
    劉進:〈杜詩中的鷹、馬意象〉,《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1999年,頁27-32。
    鄺健行:〈杜甫、高適、李白梁宋之游疑於開元二十五、六年說〉,《杜甫研究學
       刊》第2期,2001年,頁59-65。
    王增文:〈關於李白、杜甫梁宋之游若干問題考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
       18卷第3期,2002年6月,頁20-23。
    鄺健行:〈談杜甫論李白詩和杜甫與李白間的「剴切」及「疏曠」的對待關係〉,
       《杜甫研究學刊》第2期,2002年,頁26-35。
    陳敏祥:〈桑弧蓬矢,射乎四方──試探李白的漫遊動機〉,《問學》第6期,2004
       年4月,頁107-127。
    呂正惠:〈長恨歌的秘密──白居易早年戀情的投影〉,《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
       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頁1-12。
    范新陽、顧建國:〈孟郊汴州之行論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6期,2008年,頁93-97。
    廖師美玉:〈漫遊與漂泊──杜甫行旅詩的兩種類型〉,《臺大中文學報》第33期,
       2010年12月,頁225-266。

    四、學位論文
    依書目出版年排序,同一出版年再依作者筆劃排序。

    王朝陽:《戰國秦漢時期梁宋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條件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
       文,2005年5月。
    王彥明:《高適宋中三十年研究》,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

    下載圖示 校內:2012-07-21公開
    校外:2012-07-2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