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奕安 Lin, I-An |
|---|---|
| 論文名稱: |
臺灣傳統漢式建築司阜寸白簿與卦書之研究 The Study of Craftsman Handbooks fo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 畢業學年度: | 10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9 |
| 中文關鍵詞: | 寸白簿 、卦書 、匠師手冊 、司阜 、大木作 、土水作 、吉利尺寸 、神煞 、儀式 |
| 外文關鍵詞: | Craftsman handbooks, Measurement methods, Malignant deity, Traditional ceremony,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寸白簿與卦書一般俗稱為「匠師手冊」,是司阜個人為了方便記憶或傳承之用的一種書面文件,其內容多為執業過程中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識。以寸白簿與卦書為主作為文獻史料的研究得以一窺傳統漢式建築營造在技術面背後所牽涉多個領域的龐大知識體系,並解開司阜在傳統漢式建築規劃設計與營造過程中所要思考的各種事項。本研究旨在討論過去相關研究中所收錄之寸白簿與卦書,以其主要涉及領域分為:吉利尺寸、神煞、儀式三大方面進行探討並嘗試解析其內涵。此外透過內容的比較從中得出「通性」與「差異性」,另將比較結果與司阜之背景相連結來探討彼此間可能的關係。
研究發現整個知識體系不論屬於哪個範疇皆與傳統漢民族的宇宙觀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以干支、五行、八卦等符號所建構出的「宇宙系統」被認為是宇宙運行的法則。因此不論是在建築尺寸上以相應的度量單位再配合「數」(數值)的適當操作,而構成一個與整個系統相聯繫的實際尺寸而應用在建築上。又或者營建過程中在時間安排上亦需對神煞有所避忌以確保過程皆與系統相契合使之能夠順利進行。至於儀式之目的則是在物理層次構造物的興築外,在精神層次上進行領域建構,並確保整個工事在天地人三才和諧的狀態下進行。
在吉利尺寸的推算上學界對其運作方式與規則在過去已有相當大程度的了解,而本研究發現在大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部分步驟之作法與選擇卻是相異的,以寸白法為例包含「寸白的吉凶認定與選擇」及「寸白與坐山在五行屬性上的關係」兩者皆有較大差異性存在。至於神煞方面與擇日系統不同的是司阜以「避凶」角度出發以確保工程能順利進行,因此大多記錄與營建相關並會帶來負面影響的煞以求避忌之道。至於各儀式類型在寸白簿與卦書中記載的情形則因司阜工別而異,如此可見大木與土水司阜在營建過程中何時具有主導的角色,至於存在儀式步驟中的部分差別則主要因地區不同所致。總結上述可以歸納出差異性之層級:有大至地域與族群者,也有依工作性質、工別者,甚至又有屬於司阜個人的特殊作法。
SUMMARY
Craftsman handbooks(匠師手冊)fo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called Tshùn-Pe̍h-Phōo(寸白簿, in Southern Min / Minnan) or Gua-Shu(卦書, in Hakka), which is the document as a memo and passed down by Sai-Hū(司阜, Craftsman). The content is mostly about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of Sai-Hū’s practice. Tshùn- Pe̍h- Phōo / Gua-Shu not only provides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behind it, but also shares the experience Sai-Hū ha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view Tshùn- Pe̍h- Phōo / Gua-Shu included in other studies, and analyze the conten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measurement methods(吉利尺寸), ”malignant deity”(神煞), and ceremonies(儀式). Genera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conclud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sult and Sai-Hū’s background are also analyzed.
Our study shows that no matter which category the above knowledge is in, they share a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smology. The cosmological order is comprised of Ganzhi(干支, Stems-and-Branches), Wuxing(五行, Five Elements), and Bagua(八卦). As the result, manipulation of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timing avoids malignant deities, thus making construction proceeded with no obstacles. The ceremonies delineat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erritory. Additionally, it creates harmony among heaven, earth and beings.
Furthermore, our study shows the variety of measurement methods share the same manipulation principles. However, some critical steps are quite different. As for malignant deities, apart from recording the date selection of good (擇日), Sai-Hū documents the misfortunate time and direction to make construction proceeded peacefully. With regard to ceremonies, they vary with Sai-Hū’s occupations. As the result, the leader at each construction stage could be identified. And some procedures in ceremonies also vary from place to place. In 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of Sai-Hū differs from places, occupations and subjective opinions.
INTRODUCTION
There are three common contents in Tshùn- Pe̍h- Phōo/Gua-Shu as the following:
Measurement methods (吉利尺寸), “Malignant Deity” (神煞), Ceremonies (儀式). They are all essential knowledge of Sai-Hū (司阜, Craftsman). Since the purpose of Tshùn-Pe̍h-Phōo / Gua-Shu is to memorize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Sai-Hū’s practice, it is rather personal and unlike ordinary books. The four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ocuments via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shùn- Pe̍h- Phōo/Gua-Shu.
2. Sai-Hū of carpenters and plasterers are mainly the leade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e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shùn- Pe̍h- Phōo/Gua-Shu and relations with Sai-Hū ‘s occupations.
3.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each Tshùn- Pe̍h- Phōo/Gua-Shu.
4.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Tshùn- Pe̍h- Phōo/Gua-Shu and Taiwa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five Tshùn-Pe̍h-Phōo / Gua-Shu from related sorts of studies are analyzed. The studi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groups:
1. Investigation of Sai-Hū’s techniques.
2.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irst, we classify the samples via the geographic work area of Sai-Hū and their occupations. Second, we collec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tents in Tshùn-Pe̍h-Phōo / Gua-Shu. Third, we compare the contents and interpre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NCLUSION
1. The contents of Tshùn-Pe̍h-Phōo/Gua-Shu reveal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smology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time-space complex. Bot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timing should comply with cosmological order.
2. Points out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Sai-Hū should have when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following capabilities:
a. Measurement is not only a basic skill of construction, but also creates harmony among heaven, earth and beings.
b. Malignant Deity which related to I-Ching (易經) is used to decide the timing of construction.
c. Ceremonies are used to delineate the territories and comfort people living in the house.
The above knowledge is always classified by Sai-Hū to enhance his authority.
3. Difference - Sai-Hū’s knowledge differs from geographic work area, occupations and subjective opinions.
史料、古籍
《陰陽風水講義》
《御定星厯考原》(清)
《欽定協紀辨方書》(清)
《類編曆法通書大全》(明)
《洪潮和通書》(清)
《剋擇講義》
《擇吉會要》
《正三元楊公祖師心法》
《陽宅集成》
《真傳地理秘訣》
《魯班經》
《魯班寸白簿》
參考資料
牛曉霆、王逢瑚、朱長嶺,2006年,〈魯班尺的深入研究〉,《古今匯流》,(5):10。
田中大作,2005年,《台灣島建築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江錦財,1992年,《金門傳統民宅營建計畫之研究—空間形式及其尺寸之計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艾定增,1998,《風水鉤沉-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李允鉌,2014年,《華夏意匠》,中國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
李重耀、李學忠,1999年,《台灣傳統建築術語辭典》,台北市:藍第國際。
李哲揚,2009年,《潮州傳統建築大木構架》,中國廣州市: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乾朗,1979年,《臺灣建築史》,台北市:北屋。
李乾朗,1995年,《台灣傳統建築匠藝》,台北市: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1999年,《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2000年,《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三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2002年,《台灣傳統建築匠藝四輯》,台北市: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2003年,《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出版。
李乾朗,2005年,《大台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
李乾朗、閻亞寧、徐裕健,1996年《清末民初福建大木匠師王益順所持營造資料重刊及研究》,台北市:內政部
李豐楙,1991年,〈煞與出煞一個宇宙秩序的破壞與重建〉,《民俗系列講座》頁257-336
李豐楙,1999年,〈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132,頁36-41。
杜正勝,1995年,〈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頁213-268。
林世超,2014年,《台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林邦輝,1981年,《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毅,1991年,《金門傳統建築保存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君,2009年,《以數位方法再現台灣傳統大木構架丈篙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宜君,2012年,《傳統漢式大木作落篙–許漢珍疊斗式落篙技藝》,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宜君,2017年,《厝落有致:廖枝德的大木作世界》,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林營宏,1995年,《由澎湖四櫸頭內之儀式行為探討住屋領域之界定》,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會承,1987年,《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台北市:藝術家圖書。
林會承,1990年,〈台灣傳統家屋中的儀式行為即其間所隱含的家屋理念與空間觀〉,《賀陳詞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
呂理政,1990年,《天、人、社會是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邱上嘉,1990年,《台灣一般傳統木構造民宅營造技術的多樣性研究:以嘉南平原地區匠師訪談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彥貴,2013年,《臺灣文化資產法現行「民俗類」登錄項目的分類討論》,2013南系古建裝飾藝術學術研討會,台中市:大龍峒保安宮
邱博舜,1997年,《中國傳統營建上樑儀式史料之調查與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案報告。
邱博舜,2006年,〈貪狼諸詞來歷初探〉,《文資學報》第2期,頁1-35。
邱博舜,2009年,《傳統大木匠師風水知識體系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11年,《高雄市市定古蹟旗山天后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洪千惠,1992年,《金門傳統民宅營造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澍顯,2005年,《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梁世智篙尺技藝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榮益、劉道超,1994年,《神秘的擇吉》,台北市:書泉。
易金木譯注、午榮(明)編,2008年《魯班經 建築和木工營造經典指南》,台北市:山岳。
徐明福,1990年,《臺灣傳統民宅及其地方性史料之研究》,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
徐裕健,1980年,《台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置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裕健,1998年,《大木匠師陳專琳(煌司)技藝調查暨保存計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胥志強,2007年,〈尋歸時序——論擇日習俗中的生命隱喻與時間直觀〉,《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第1期。
馬少峻,2011年,《台灣傳統大木司傅梁紹英作品之研究 ─ 以林口鄉竹林山觀音寺、桃園縣觀音鄉廖氏宗祠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彤,1991年,《澎湖地方傳統民宅營造法探微》,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彤,2001年,《金門與澎湖傳統民宅形塑之比較研究--以營建中的禁忌、儀式與裝飾論述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張宇彤,林世超,2016年,《葉根壯生命史紀錄計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張宇彤,林世超,2017年,《指定大木作技術保存者梁紹英技術保存紀錄計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張宇彤,林世超,2018年,《重要保存者廖文蜜及其保存技術調查記錄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張孟珠,2007年,《六堆地區傳統民宅匠師之建築調查研究─以後堆地區為例》,台北市:文津。
張孟珠,2016年,〈六堆地區客家傳統民宅營建匠師職場歷程初探:以後堆為例〉,《客家研究》第一卷第二期,桃園市、新竹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曹志明,2005年,《傳統尺寸演變與其意義關係之研究-以魯班尺式為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祐菖,2009年,《六堆傳統民居匠師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2年,《金門家廟建築營造技術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輝隆,2008年,《高雄『後勁』地區傳統民居特徵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慧,2006年,《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民宅營建儀式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伯,2017年,《傳統大木匠師廟宇修復邏輯之研究-以陳天平修復拱範宮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翠慧,2007年,《運用3D雷射掃描技術探討台灣日治時期祠廟建築疊斗式木構架之尺寸計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梁湘潤,1981年,《神煞探源》,新北市:行卯出版社。
游舒婷,2009年,《明清通書中民宅修造擇吉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建軍,1997年,《中國古代建築與周易哲學》,新北市:淑馨。
程建軍、孔尚朴,1994年,《風水與建築》,中國南昌市: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楊適槐,2005年,《傳統漢式建築設計師侯金樹作品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2001,《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玉珍,2005年,《傳統大木匠師陳便廟宇作品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芳佳,2000年,《傳統大木匠師許漢珍廟宇作品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鄢良,1994年,《三才大觀 : 中國象數學源流》,中國北京市:華藝出版社
劉秀美,2000年,《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美、鍾心怡、徐明福,2003年,《台灣客家傳統夥房屋「卦書」之初步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
劉秀美,2002年,《六堆、新竹地區傳统建築匠師手册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第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
劉秀美、鍾心怡、徐明福,2003年,〈六堆、新竹地區傳统建築匠師手冊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論文發表》。
劉舜仁、李楊勝,1996年,〈建構閩南傳統建築的模矩系統〉,《東海學報》第37卷,頁87-109,台中市:東海大學。
劉敬明,2005年,《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侑樺,2017年,《廟堂之巔:許漢珍的大木作世界─指定大木作技術保存者》,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趙崇欽建築師事務所,2008年,《高雄縣第二級古蹟鳳山龍山寺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縣文化局。
閻亞寧,1996年,《板橋林本源園邸三落大厝之調查研究 》,中國工商專科學校。
鍾心怡,2001年,《新竹縣客家傳統夥房屋卦書之基礎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校內:2022-02-02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