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姿瑩 Li, Tzu-Ying |
|---|---|
| 論文名稱: |
中國民俗學福建時期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Folklore in Fujian in a Selected Period |
| 指導教授: |
陳益源
Chen, Yi -Yua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9 |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民俗學史 、廈門大學國學院 、《民俗》週刊 、福建民俗 、顧頡剛 |
| 外文關鍵詞: | History of Chinese Folklore Study, Xiamen University Chinese Study institution, Folklore Weekly, Folklore of Fujian, Gu Jiegana |
| 相關次數: | 點閱:55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首要呈現「中國民俗學福建時期」,去定義「福建時期」的意義與始終,並討論其被隱形的原因與被重新凸顯的必要,分列其開端、興盛、影響,討論包含:學人的移動、培植與交往、機構成立與成果、承繼與後續的影響。
分列六章分別為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分期定義與文獻回顧等。
第二章中國民俗學研究的興起與中國民俗學福建研究開端(1918-1925):從五四運動影響到北京大學歌謠運動興起的中國民俗學研究論起,討論當時研究組織與歌謠、民俗事項徵集、田野調查活動到北大國學門的「風俗調查會」等早期民俗學研究的開創期。
福建民俗學研究開端由陳錫襄與董作賓在福建協和大學發起「閩學會」,討論「閩學會」的計畫與對福建文化研究的啟蒙,以及「閩學會」的復活-「福建協和大學福建文化研究會」的成果。
第三章廈門大學國學院研究院與中國民俗學福建研究(1926):時值北京局勢動盪,大批學者南遷加盟廈門大學並籌辦國學院,打造北大國學院翻版並將民俗研究從民間文學擴大到閩南文化、信仰;尚有鄭成功、洛陽橋等區域主題式研究;並引進外籍學者與培養許多後來對民俗、人類學、閩南文化造成深刻影響的學者:如魏應麒、林惠祥等。
此時期除了是對北大的承繼也對接下來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產生重大影響。
第四章中國民俗學研究從「福建」離開與繼續(1927):廈門大學國學院的結束,學者們離開福建加入廣州的中山大學,成立中國第一個民俗學會,民俗學會的架構、計畫、活動等,受到廈門時期的影響。
中國民俗學研究在此時蓬勃發展,發表重要刊物《民俗》週刊,雖然學者們離開福建,但承繼上階段在福建進行的研究主題並未放棄,接續研究並發表,以及許多民間研究人與所培植的後學也紛紛投入民俗學會並發表以福建為主題的研究。
第五章福建民俗學研究遍地開花(1930):民俗學會的影響之下,各地出現分會,福建地區即有廈門、福州、漳州三個分會,分別為謝雲聲、魏應麒、翁國樑主持,發展成果分別出版歷時長短不一的《民俗週刊》;地方故事集、地方歌謠集以及其他民俗研究成果。
第六章結論:綜論從中國民俗學開端到福建時期以及福建民俗研究的繼續發展的整個歷程,學人的移動、培植與交往;機構成立與成果承繼;後續的影響,呈現中國民俗學福建時期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SUMMARY
This dissertation, Chinses Folklore Study in Fujian Period, defines meaning and timeline of “Fujian Period”, and researched the reasons why they were hidden, and its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renaissance of Fujian folklore study.
The timeline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arts with six chapters in the treatise, the beginning, the prosperity, and the influence. By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induction, the treatise uses gathering methods to collect first-handed data, and the raw martials are analyzed and sorted to compose the articles.
From the rise of Chinese folklore study and the dawn of the Fujian folklore study, the gathering in Southeast China, to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al-wide study of folklore, this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asual relationship and impact on folklore study, which points out the value of “Fujian Period” in the field.
一 古籍
【晉】干 寶:《搜神記》卷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何 求:《閩都別記》(上中下)(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年)。
【清】闕名:《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收入王秋桂、李豐懋主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三冊(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二 今人專著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文寶:《弘揚祖國民俗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4月)。
王智章:《漳州歌謠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漳州分會叢書(漳州: 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漳州分會,1933年3月)。
伍遠資:《鄭成功傳說》(廈門:新民書社,1933年)。
朱介凡:《中國民俗學歷史發微》(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頁205。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中國俗文學七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吳藻汀:《泉州民間故事》(泉州:泉州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晉江地區藝術圖片社,1985年8月再版,原1930年,新民出版社印行)。
吳藻汀:《泉州民間故事》第2集,(泉州:泉州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晉江地區藝術圖片社,1985年8月再版,原1930年,新民出版社印行)。
李露露:《華夏諸神:媽祖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汪毅夫:《閩臺區域社會研究》(廈門:鷺江出版社,2004年)。
周忠元:《20世紀上半葉的「俗文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林 堅:《芙蓉湖畔憶三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36。
林國平:〈臨水夫人信仰中的民俗活動及其奧秘〉,《閩臺文化交流》季刊(2008年12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印書館,2011年再版本,原刊印於1934年)。
林惠祥:《民俗學》(商務印書館,1935年)。
林衡道口述、楊博鴻整理:《鯤島探源:臺灣各鄉鎮區的歷史與民俗》(四)(臺北:稻田出版,1996年)。
金關丈夫主編:《民俗臺灣》第一輯,(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施愛東:《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鼓吹與經營》,(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
施愛東:《倡立一門新學科: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鼓吹經營與中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洪永宏:《廈門大學校史(第一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洪俊峰:《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史跡1925-1927》(廈門大學內部資料未出版,2006年12月)。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學術史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范正義《保生大帝信仰與閩臺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容肇祖:《迷信與傳說》中山大學民俗叢書1969年復刊本(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徐新建:《民歌與國學丶民國早期「歌謠運動」的回顧與思考》(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桑 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翁春雪(翁國樑):《福建歲時風俗考》(前行出版社,)。
翁國樑:《福建漳州史跡》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115,原刊印於1935年(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69年)。
翁國聲:《漳州民間故事》,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漳州分會叢書(前行出版社,1931年11月)。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婁子匡:《巧女與獃娘的故事》,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9(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70年)。
張弢:《傳統與現代的激蕩──報刊中的「歌謠運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
陳炎正:〈民間傳說與信仰思維-從大道公與媽祖婆鬥法講起〉,《兩岸學者論媽祖》(臺中:各姓淵源學會,1999年)
陳建憲:《神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4年)。
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陳萬里:《閩南遊記》(上海:開明書局,1930年)。
陳嘉庚:〈致葉淵書〉(集美校委會藏,1923年)。
程薔:《中國地方風物傳說》(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11月)。
廈門大學:《廈大校史資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230。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
劉小雲:《學術風氣與現代轉型:中山大學人文學科述論(1926—194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蔣炳釗:《畬族史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戴冠青:《想像的狂歡──作為文化鏡象的閩南故事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謝雲聲:《福建故事(上),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98(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69年)。
謝雲聲:《福建故事(中),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99(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69年)。
謝雲聲:《福建故事》(下),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100(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69年)。
謝雲聲:《臺灣情歌集》(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所,1999年)。
謝雲聲:《閩歌甲集》(廈門: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所,1999年,內部資料)。
鍾宗憲:〈推原的思維與話語: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的多元現象探析〉
魏應麒:《福州歌謠甲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冊27(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1969年,原刊於1929年)。
魏應麒:《福建三神考》,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叢書冊25原刊於1929年(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魏應麒:《應麒三十以前文錄》(福州:福州師範學校,1935年)。
蘇警予、陳佩真、謝雲聲編:《廈門指南》(廈門:新民書社,1931)。
三 單篇論文
王文寶:〈我國民俗學運動為何興起於北大〉,《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
王文寶:〈我國民俗學運動為何興起於北大〉,《民俗研究》1988年第3期。
甘滿堂、楊珊珊:〈女神與家事.國事:臨水夫人與媽祖的比較研究〉《莆田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13年2月。
冶心:〈福建文化研究會的過去與未來》,《福建文化》第1卷第8期,1933年。
吳效群:〈1918—1937年中國現代民俗學史的啟示〉,《民俗研究》總第44期 ,1997年第4期,2月。
李亦園:〈章回小說《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76期,1994年4月。
李福清:〈臺灣土著民族與大陸南方諸族人類起源神話的比較研究〉收入《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3月)。
汪毅夫:〈福建協和大學與福建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周大鳴:〈中國的早期民俗學研究活動及其成就〉《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施愛東:〈民俗學是一門國學──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工作計畫與早期民俗學者對學科的認識〉《民俗研究》總132期(2017年第2期)。
洪淑苓:〈臺灣民間故事中的「巧女」故事--兼論臺灣民間故事中的「媳婦」形象〉收入陳益源主編《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1月)。
胡萬川:〈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臺灣敗地理傳說之探討〉收入《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范純武:〈明清以來洛陽橋傳說文本的演變──兼論其與華東地方民間信仰的關係〉,《宗教哲學》第36期。
容庚:〈碧霞元君廟考〉收入《妙峰山》中山大學民俗叢書1969年復刊本(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過,《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學術史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婁子匡:〈園丁守護著的花朵-中國早期的民俗學書跟學人〉,(東方文化供應社,1961年)。
康詩瑀:〈臨水夫人信仰的儀式活動:以臺南臨水夫人媽廟為例〉,《民俗曲藝》154期(2006年,12月)。
康詩瑀:〈臨水夫人信仰研究──以地方誌書、史料記載及傳說故事發展為例〉,《史匯》第十期(2006年9月)。
張侃:〈學緣所繫:20世紀初廈門大學國學院的研究設想與學術傳承〉,《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陳育倫:〈對二、三十年代福建民俗學運動的回顧〉,《民俗.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文藝協會,2008年3月)。
陳麗娜:〈從丁、金之兩部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看中國民間故事之文化特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9期(2014年10月)。
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廈門大學國學院:《廈門大學國學院週刊社啟事》,《廈門大學國學研院週刊》第一卷第三期。
廈門大學國學院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集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年)。
楊國禎:〈20世紀20年代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總第177期)。
葉大兵、葉麗婭:〈陳靖姑信仰及其傳說的研究〉收入《婦孺保護神一臨水夫人》(臺中:各姓淵源學會,1999年)。
葉明生:〈壽甯縣下房村的元宵會與請婆神過關〉,《民俗曲藝》第90期。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編印:《新福建》第二卷5、6期~第三卷3、4期(1943年)。
劉一彬:〈福建協和大學對福建文化研究的學術貢獻及其啟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3期。
鄭志明:〈民國百年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研究回顧〉《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8期(2012 年7 月)。
謝雲聲:〈異代同居的天后與吳真人〉《民俗週刊》第61、2期合刊(1928年)。
簡齊儒:〈兇殺、暴力與諧謔-臺灣民間婚外情欲故事的變異〉,胡萬川主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年12月)。
四 外文譯本
[日]直江廣治著,林懷卿譯:《中國民俗學》(臺南:莊家出版社,1980年)。
[日]鈴木清一郎原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信仰》(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美]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美]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 (新譯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德]艾伯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五 學位論文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
張靜怡:《育兒的鬼靈──鬼母育兒傳說故事及其相關民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鄭沛文:《許獬及其作品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六 網路資料
蔡家蓁:〈許獬石坊古蹟重煥光彩〉《金門日報》地方新聞金城報導(2008年1月16日)http://210.69.114.126/1117/1271/1272/145053/?cprint=pt,2018年1月20日瀏覽。
七 報紙週刊
野 夫:〈許獬的金門民間故事〉《金門日報》副刊文學(2017年7月21日)http://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82827/,2018年1月20日瀏覽。
《民俗》第13、14期(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8年6月27日)頁8-15。
《民俗》第25、26期(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8年9月19日)頁36-41。
《民俗》第34期(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8年11月14日)頁26-31。
《民俗》第56期(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9年4月17日)頁26-31。
《民俗》第73期(國立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1929年8月14日)頁26-31
周作人:〈歌謠週刊發刊詞〉,原載於《歌謠週刊》第一號,1922年12月17日,《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學術史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福州分會:《民俗週刊》第38—41期 (1931年12月1日~12月29日)。
陳錫襄,〈閩學會的經過〉,《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1卷第7期(1927年12月)。
陳錫襄,〈閩學會的經過〉,《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第1卷第7期(1927年12月)。
廈門大學:《廈大國學研究院週刊》第1卷第3期,1927年1月18日。
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卷第3期中的第4期預告(1927年1月19日)。
廈門大學國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一卷第三期(1927年1月)。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國學研究院成立大會紀〉《廈大週刊》159期(1926年10月16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國學研究院風俗調查會之發起與進行〉,《廈大週刊》第169期1926年12月15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張陳兩先生調查泉州古跡及關於中外交通史料之報告〉,《廈大週刊》:第165期, 1926年11月27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發掘之計畫書〉《廈大週刊》第158期,1926年 10月9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廈大週刊》第156期,1925年9月25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週刊》第一卷第3期(1927年1月19日)。
廈門大學編譯處周刊部:《廈門大學週刊》第134 、135期(1926年1月2、9日)
葉國慶:〈外洋傳入閩中的物產〉鈔于1928年11月17日,《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6集第66期(1929年1月31日)頁2677-2680。
薛澄清:〈關於編纂古器物與風俗物的目錄之我見〉,《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8 集第92、93合刊(1929年8月7日)頁3684-3686 。
八 展覽
黃華安、黃追日:《民國大家的身影》特展(2018年4月13-2018年5月26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藝術中心),李姿瑩翻攝於2018年4月18日。
校內:2023-06-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