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惠鈞
Tu, Hui-Chun
論文名稱: 西拉雅族社會中的豬:以食物、祭物與禮物的角色為例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Pigs in Siraya Society: Food, Sacrifice, and Gift-Giving
指導教授: 謝仕淵
Hsieh, Shih-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西拉雅族獻豬夜祭豬頭殼文化復振
外文關鍵詞: Siraya, Pig Offering, Night Ceremony, Pig Head Symbolism,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62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西拉雅族夜祭儀式中的「豬隻」為文化符號進行深入探討,聚焦其在「食物」、「祭物」與「禮物」三重面向上的多重象徵意涵。研究動機源自筆者對西拉雅文化復振與祭典儀式的長期關注,特別關注夜祭中「獻豬」所承載的核心文化意義。
    首先,本文從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出發,回顧豬由野生到家畜的馴化歷程,分析其如何由食物來源轉化為經濟商品與族群日常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進一步剖析豬隻在祭典儀式中的角色,特別關注豬頭殼作為信仰象徵物,如何成為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文化標誌,並呈現其隨社會變遷而展現的象徵轉化歷程。第三,探討豬隻作為「禮物」與「社會調解工具」的文化角色,特別是在還願、葬禮與部落間社會關係協調等情境中的象徵意涵,呈現其作為倫理與情感維繫媒介的文化功能。
    隨著社會與飲食文化的變遷,豬作為「食物」與「禮物」的角色逐漸式微,而其作為「祭物」的文化象徵則益發突出。特別是在夜祭儀式中,豬頭殼的象徵性角色更加鮮明,成為連結歷史記憶與當代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透過文獻資料與夜祭現場實踐的對照分析,本文指出豬隻文化角色在歷史與當代表現形式中,呈現出持續轉化與再意義化的動態過程,成為西拉雅族文化復振的重要契機。
    本文採文獻分析法與口述訪談法,結合歷史資料與當代田野觀察,建構跨時空的文化理解框架。研究旨在釐清豬隻象徵意涵如何隨歷史脈絡與社會情境不斷轉化,進一步探討此一變遷歷程對西拉雅族群文化復振的潛在貢獻,以回應當前學界對「豬」作為文化符號研究的不足。研究結果指出,夜祭中的豬隻不僅具備物質層次的祭品屬性,更作為族群記憶、文化認同與社會結構重建的重要象徵媒介,體現西拉雅族於當代文化復振歷程中的動態調適與文化創新。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pig as a cultural symbol in the Siraya people's Night Ceremony, focusing on its multiple symbolic meanings across three interconnected dimensions: "food," "sacrificial offering," and "gift." The research is motivated by the author's long-term interest in Siraya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itual practice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ore cultural significance embodied in the act of pig offering during the Night Ceremony.
    Firstly, drawing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the study traces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of pigs from wild animals to livestock, analyzing how pigs transitioned from a food source to an economic commodity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iraya people's daily dietary culture. Secondly, the research delves into the role of pigs within ritual contex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pig’s head as a religious symbol—serving as a critical marker connect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while highlighting its evolving symbolic transformation amid social change. Thirdly, the study examines pigs as "gifts" and "social mediators,"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s of vow fulfillment, funerals, and inter-community relationship reconciliation, demonstrating their role as cultural conduits for ethical and emotional cohesion.
    As society and dietary practices evolve, the roles of pigs as "food" and "gifts" have gradually diminished, while their symbolic significance as "sacrificial offering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within the Night Ceremony, the symbolic function of the pig’s head has become more distinct, serving as a vital medium linking historical memory with contemporary cultural identity. By compar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with contemporary ritual practice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re-signification of the pig’s cultural role across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s, identifying it as a critical driver for Siraya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問題意識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10 第五節 章節架構12 第一章 從馴化到飲食價值的豬16 第一節 豬的馴化與圈養:從野豬到家豬的轉變16 第二節 從日常食物到貿易商品:豬的經濟價值初現21 第三節 當代族人的飲食文化:餐桌上的豬32 小結37 第二章 儀式祭典中的豬38 第一節 祭儀的核心:獻豬38 第二節 夜祭文化的傳承:以頭社部落為例44 第三節 祭祀場域的關鍵角色:尪姨65 小結72 第三章 作為調解與禮物的豬74 第一節 帶有禮物性質與贖罪的豬74 第二節 象徵誠意的豬81 第三節 分肉的共享精神84 小結89 結論90 參考書目94 附錄一 李素鑾女士與李進寶先生之訪談摘要100 附錄二 羅仁貴先生之訪談摘要108 附錄三 段洪坤先生之訪談摘要116

    一、古籍
    1.(清)吳子光撰,夏德儀編輯,《臺灣紀事》,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清)不著撰人,周憲文編輯,《安平縣雜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3.(清)王必昌纂輯,周憲文編輯,《重修臺灣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清)丁紹儀,《東瀛識略》,收入《臺灣歷史文獻叢書》,第6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
    5.(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入《臺灣史料集成 清代臺灣方誌彙刊》,第16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臺一版。
    6.(日)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志》,收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報告》,第1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7。
    7.(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收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第1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

    二、專書
    1.Thomas, Nicholas. Entangled Objects: Exchange, Material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Eric Hobsbawm與Terence Ranger著,陳思仁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3.Pavel Ivanovich Ibis著,劉宇衛編,江杰翰等譯,《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4.中村孝治,《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7。
    5.內澤旬子著,李珮琪譯,《世界屠畜紀行》,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
    6.包樂史、Natalie Everts、Evelien Frech編;林偉盛譯,《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1冊1623年—1635年》,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2010。
    7.包樂史、Natalie Everts、Evelien Frech編;康培德譯,《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2冊1636—1645年》,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2010。
    8.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翁佳音校訂,《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17。
    9.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
    10.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
    11.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12.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
    13.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11。
    14.沈有容、金雲銘,《閩海贈言 陳第年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15.林獻堂著,許雪姬、張季琳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二)一九四〇年》,臺北:中央研究院,2006。
    16.林清財等人,《頭社老君記事》,臺南:臺南市頭社西拉雅文化發展協會,2013。
    17.林清材等人,《結案報告書 淺井惠倫的南台灣錄音》,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18.段洪坤,《阿立祖信仰研究》,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
    19.段洪坤,《臺南市西拉雅族夜祭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 成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2019。
    20.凃順從,《南瀛公廨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2。
    21.江樹生、翁佳音、陳瑢真、林孟欣、Paula Koning,《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雅總督書信集第一冊1622—1626》,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22.江樹生、翁佳音、陳瑢真、Paula Koning、李瑞源,《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雅總督書信集第三冊1629—1636 [1]》,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5。
    23.葉春榮編譯,《初探福爾摩沙 荷蘭筆記》,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1。
    24.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25.郭春暉,《認識平埔族─頭社公廨與太祖夜祭探奇》,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5。
    26.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27.鄭兼才、謝金鑾原撰,方豪主編,〈第四冊 謝金鑾修臺灣縣志〉,《臺灣叢書第一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8。
    28.韓家寶、鄭維中譯註,《荷蘭時代臺灣告令集、婚姻與洗禮登錄簿》,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5。
    2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魏德文發行,《台灣番族慣習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
    3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
    31.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台南:台南縣政府,2006。
    32.臧振華、李匡悌,《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3。
    33.臧振華、李匡悌,《南科出土文物選粹》,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7。

    三、期刊論文
    1.J.J.A.M. Kuepersm著,查忻譯,〈荷蘭改革宗臺灣教會—殖民背景下的宣教(一六二七至一六六二)〉,《臺灣文獻》第58卷第1期(2008),頁1-54。
    2.Shepherd, John R.,〈Sinicized Siraya Worship of A-Li-Tsu〉,《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8期(1984),頁1–81。
    3.W. Ginsel 著、翁佳音譯註,〈荷蘭時代臺灣教會史(1) —臺灣基督教奠基者康德牧師〉,《臺灣文獻》第52卷第2期,(2001),頁271–293。
    4.江家錦,〈從祀壺來談西拉雅族的信仰〉,《南瀛文獻》卷3(1955),頁16-27。
    5.李匡悌、李冠逸、朱有田、臧振華,〈史前時代臺灣南部地區的野豬與家豬,兼論家豬作為南島語族遷徙和擴散的驗證標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2015),頁607-678。
    6.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3期(2009),頁1-38。
    7.邱敏勇,〈臺灣新石器時代豬的畜養和狩獵──利用牙齒標準區分家豬和野豬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2002),頁271-302。
    8.林燈炎譯、林清財校註,〈大庄「沿革」手寫文獻解說與摘譯),《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1987),頁 101-123。
    9.段洪坤,〈為西拉雅的babui發聲──豬在西拉雅的傳統文化意涵〉,《南瀛文獻》第六輯(2008),頁72-81。
    10.陳漢光,〈臺南縣六重溪豬頭売奉祀調查〉,《臺灣文獻》第14卷第2期(1963),頁139-142。
    11.連克,〈臺灣第一家保險公司:臺灣家畜保險株式會社成立始末(1900~1905)〉,《臺灣學研究》,第21期(2017),頁37-72。
    12.曾品倉,〈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頁1-37。
    13.曾品滄,〈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第21卷4期(2010),頁1-55。
    14.曾品滄,〈生豬貿易的形成: 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2期(2014),頁33–68。
    15.曾華璧,〈釋析十七世紀荷蘭據臺時期的環境探索與自然資源利用〉,《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1期(2011),頁1-39。
    16.劉斌雄,〈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37卷第3期(1987),頁1-62。

    四、專書論文
    1.McAnany, Patricia A., and E. Christian Wells. “Toward a Theory of Ritual Economy.” In Dimensions of Ritual Economy, edited by E. Christian Wells and Patricia A. McAnany, vol. 27 of Research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1–16. Leed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8.
    2.李國銘,〈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頁129-208。
    3.李力庸,〈殖民、營養與風尚-日治時期臺灣大眾畜產飲食文化〉,王次澄、郭永吉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異》,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0,頁415-459。
    4.邱馨慧,〈近代初期臺灣原住民的「消費者革命」〉,林玉茹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頁441-477。
    5.潘英海,〈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頁235-256。
    6.潘英海,〈「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莊英章、潘英海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頁299-319。
    7.潘英海,〈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5,頁445-473。

    五、論文
    1.小池拓人,〈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
    2.杜曉梅,〈清代臺灣原住民女性人物與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3.江岳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補給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4.徐翊倩,〈探討臺灣史前時代人類與豬的互動行為──以西寮遺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碩士論文,2021。
    5.徐子懿,〈荷蘭時代臺灣稅課與漢人社會經濟的形成(1624年至1640年代中期)〉,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六、報紙
    1.〈豚の輸入高及費消高〉,《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6年11月20日,第3版。
    2.〈蕃社巡視 小豚屠殺〉,《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7年1月20日,第2版。
    3.〈豚價復起〉,《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9年1月10日,第3版。
    4.〈家猪の放牧を禁ずるの議〉,《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1年4月19日,第2a版。
    5.〈謀及畜產來稿〉,《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1年10月16日,第4版。
    6.〈基督敎部落、頭社 不思議な花瓶“蕃太祖”が 今も尚ほ生神樣のやう〉,《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6年9月18日,第7版。

    七、網頁資料
    1.佚名,《安平縣雜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91056),最後造訪:2024.12.6。
    2.黄逢昶,《台灣雜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19086),最後造訪:2024.12.10。
    3.臺南州,《臺南州產業狀況》,臺灣記憶(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19086),最後造訪:2025.3.1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