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兆軒
Kuo, Chao-Hsuan
論文名稱: 青少年網咖熱的憲法爭議探討-以青少年的基本權保障為核心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e-d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民主原則衡量模式法原則理論國家目標條款基本國策保護義務擴散作用客觀法功能理論人格權集會自由次文化社群青少年自我認同身體不受傷害權青少年基本權憲法理論多元文化主義自由主義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網路遊戲網咖
外文關鍵詞: Schutzpflicht, Staatszielbestimmung, Prinzipstheorie, Ausstrahlungswirkung, Persönlichkeitsrecht, Versammlungsfreiheit, Recht auf körperliche Unversehrtheit, Grundrecht, Verfassungstheorie, Multiculturalism, Liberalism, Online Game, Cyber Café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青少年的網咖熱是台灣在新世紀的顯著社會現象,面對這個現象,成人社會祭出法規範的強硬管制手段以緩解此一熱潮,台北市政府率先訂定了「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中央政府的「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條例草案」亦刻於立法院審議當中。這兩部法令固然獲取(或即將獲取)民意機關的認可,然其正當性是否就此確然毫無疑問,本論文要正面地提出質疑。質疑的武器來自於憲法,因為所有的國家權力行使都必須接受憲法的檢驗和審視,本是憲法學再三強調的基本信念,管制網咖的法令自然不能例外。因此研究者要從青少年受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切入,辨證網咖法令的合憲性,嘗試對於此一公共政策議題提出合於法釋義學專業要求的理性分析,至於成功與否則留待讀者的評價。本論文共分為六章,除首章的基本鋪陳和最末一章的簡單總結外,其餘各章的簡要內容為:

      第II章簡要介紹了網咖之名的由來和歷代網咖的演化過程,以及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的基本規範內容。第III章歸結出成人社會管制網咖的四項基本主張,分別是:網咖為特種行業、提倡青少年的正當休閒活動、促使青少年回歸學校與家庭及防止網咖成為青少年的犯罪溫床。針對這四個觀點,本論文從自由主義憲法的立足點一一加以檢視,發現均有難以自圓其說的理論缺憾。主流論述的相關論點固不足取,惟仍可挖掘出「防止青少年身心受到危害」的共同關懷,這點足以通過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審視,而其在憲法上的開展方式則是藉助青少年的身體不受傷害權。基於此一基本權的擴散作用及保護義務兩項作用方式,國家有積極介入的作為義務,截斷危害源對於青少年身體不受傷害權所造成的影響,這點同時也賦與國家進行網咖管制的憲法正當性,網咖條例成為促使青少年身體不受傷害權完整實現的媒介,以確保青少年的身心成長免於外在的扭曲。

      第IV章的討論建立在社會學、大眾傳播學既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從中歸納出青少年網咖熱為成人社會所刻意忽視的嚴肅意義。青少年網咖熱起自於青少年對於同儕團體的強烈需求,第二代、第三代網咖的問世,適巧提供一個虛實交錯的即時互動空間,讓青少年得以悠遊其中建構對於自我的認同,進而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在此一事實基礎上,筆者隨即對其進行憲法的評價,亦即青少年網咖熱在憲法上應當被賦與的規範意義。結果發現,青少年網咖熱可以為憲法保障的集會自由與人格權所涵攝,兩者並產生價值聚積的現象。透過基本權作為消極權限規範的客觀法功能,可資得出國家不得立法管制網咖事務的論斷。第V章運用了法規範論上的原則理論,嘗試以衡量的模式解明第III、IV兩章的衝突。結果發現,網咖條例並不是實現重構後之主流論述的最佳工具,國家機器其實可以選擇其他的政策工具同樣有效地達成主流論述「防止青少年身心免於外來危害」的訴求。即使假定網咖條例為最佳的實現工具,亦可看出其未能充分兼顧青少年集會自由與人格權的保障,網咖條例的具體規範內容幾近半數均非憲法所欲。

      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論文主張,透過現行法令的確切執行,以及各種行政管制手段的靈活運用,即足以達成保護青少年身體不受傷害權的原始目標,另立新法管制網咖實非必要之舉,反而將造成青少年集會自由與人格權的過度侵害。從根本上徹底放棄該條例的後續立法工作,方屬上策。若非以完成立法顯示國家對於青少年網咖熱的關心,則應儘量避免某些合憲性頗富疑義的規制內容,否則同樣將釀成過度侵害青少年集會自由與人格權的惡果。在此同時,立法過程中應設法容納青少年族群對是項公共政策的觀點。惟有兼顧程序與實體兩個面向上的憲法正當性要求,資訊休閒業管理條例的立法方得以中策稱之。若未能毅然拒絕似有神效、實則違憲的規制內容,又無法在立法過程中力求謙遜,賦與青少年應得的發言空間,則誠屬有識者不忍卒睹的下下之策!

    none

    I 緒論 1   §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 2 文獻回顧 5   § 3 論文的基本立場 7   § 4 研究範圍及架構 24 II 網咖與網咖立法 27   § 1 網咖簡史 27   § 2 網咖管制的規範基礎 32   § 3 網咖條例與憲法的關聯性 37   § 4 小結 42 III 網咖管制的主流論述及重構 45   § 1 網咖管制的主流論述 45   § 2 關於主流論述的若干疑義 54   § 3 主流論述的重構 76   § 4 小結 91 IV 青少年網咖熱的憲法評價 93   § 1 認真看待青少年網咖熱 93   § 2 青少年網咖熱涉及的基本權 105   § 3 青少年網咖熱涉及的基本權功能 115   § 4 小結 118 V 檢視網咖條例 119   § 1 主流論述與青少年網咖熱的衝突與化解 119   § 2 第一原則在事實範圍內的最大實現可能性 129   § 3 第一原則在法律範圍內的最大實現可能性 137   § 4 民主原則與網咖條例 182 VI 結論 195  § 1 研究成果與立法建議 195  § 2 後續的研究可能 197  § 3 在國族主義之外:無權力者的權利 198 參考文獻 201 附錄: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 221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華民國網路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http://www.tcid.org.tw/foreword.php。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http://www.youth.org.tw/。

    中國時報
    -〈台北市有萬千家長老師做後盾〉,2001年6月14日,6版。

    王淑女
    -〈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2期,1996年12月,
     頁99-123。

    王順民
    -〈網住青春-網咖條例〉,下載自http://www.npf.org.tw/ PUBLICATION/ SS/ 090/SS-C -090-185.htm。

    向陽公益基金會
    -《e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告》,下載自http://www.tosun.org.tw/
     database/900528/網咖新聞稿(1)%20(2).doc。

    自由時報
    -〈網路管理高標準,合格率不到一成〉,下載自http://
     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jun/13/today-c2.htm。

    江宜樺
    -〈評介「陌生的多樣性」〉,《二十一世紀》,69期,2002年2月,頁149-153。
    -〈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的發展與困境〉,收於:氏著,《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2001年,初版,頁285-317。
    -〈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自由民主的理路》,頁3-22。
    -〈民主政治的意義〉,《自由民主的理路》,頁23-48。
    -〈當代兩種自由主義之爭〉,《自由民主的理路》,頁171-204。
    -〈自由主義的憲政民主認同〉,收於:氏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
     國家認同》,頁99-135。
    -〈社群主義與歷史文化共同體〉,《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頁75。

    呂啓元
    -〈從民意調查之數據論「台北市電腦網路遊戲業管理自治條例」草案〉,
     下載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C-090-140. htm。

    何希皓
    -《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以德國法為中心,並論我國之情形》,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何春蕤
    -〈成年人是否忘了年少輕狂〉,《聯合報》,1997年1月17日,11版。

    李令儀/羅慧雯/許家馨譯,Esther Dyson著
    -《版本2.0》,台北:大塊文化,1998年,初版。

    李建良
    -〈基本權利的理論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
     《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175-209。
    -〈淺談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法學》,47期,2003年6  月,頁121-140。
    -《從公法學之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  月。
    -〈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 北:學林,2003年2月,2版,頁55-102。
    -〈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學林,2000 年,1版,頁1-57。
    -〈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  (二)》,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頁325-376。

    李惠宗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2年,初版。
    -〈憲法工作權保障之系譜〉,收於:劉孔中/李建良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台 北:中研院社科所,1998年6月,頁347-392。

    李震山
    -〈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0  年,初版,頁1-21。
    -〈從憲法觀點論身體不受傷害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165-181。
    -〈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頁302-322。
    -〈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於:劉孔中/陳 新民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三)上冊》,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頁355-  394。

    李謀榮
    -《公民權理論之研究-以Kymlicka理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7月。

    李鴻禧
    -〈釋憲制度本質之探討〉,收於:《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  會,1981年,頁449-460。
    -〈現代國際人權的形成與發展概說-兼談第三代國際人權問題〉,收於:氏著,《憲法與 憲政》,台北:自版,1997年,初版,頁92-101。

    李鴻禧譯,蘆部信喜著
    -《憲法》,台北:月旦,1995年,初版。

    吳乃德
    -〈認同差異的假象和族群衝突〉,《中國時報》,2004年5月12日,6版。

    吳庚
    -《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版,2003年,初版。

    吳崑玉
    -〈網咖、泛道德化與壞學生〉,《中國時報》,2001年6月14日,15版。

    吳齊殷
    -〈政治思考為體,道德訴求為用:看台北市政府虛擬的「網咖管理條例」〉,《人本教育 扎記》,145期,2001年7月,頁20-23。

    林士淵
    -《校園資訊休閒教室設置功能機制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2年12月。

    林山田/林東茂
    -《犯罪學》,台北:三民,1995年,增訂初版。

    林三欽
    -〈論基本權利之侵害〉,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 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頁471-496。

    林子儀
    -〈言論自由與內亂罪〉,收於:氏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月旦,1993年, 初版,頁170-185。

    林火旺
    -〈自由主義可否包容多元文化論?〉,《社教雙月刊》,100期,2000年12月,頁20-27。
    -〈西方社會困境與儒家家庭倫理〉,《宗教哲學》,2卷2期,1997年4月,頁8以下。
    -《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初版。
    -〈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收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社 科所,1998年,頁379-409。

    林正文
    -《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2002年,初版。

    林希展
    -《大眾媒體的網咖休閒論述-從語藝分析的觀點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年7月。

    林明鏘
    -〈論基本國策〉,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 法》,台北:月旦,1997年,初版,頁1461-1480。

    林東茂
    -〈刑事政策及其相關學科〉,收於:氏著,《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  南,2002年,2版,頁416-430。

    林東泰主持
    -《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1997年。

    林柏蒼
    -〈網路咖啡屋:卡布其諾裡的網際空間〉,《網路通訊》,58期,1996年5月,頁70-75。

    林紀東
    -〈德國威瑪憲法之研討〉,收於:氏著,《憲法論集》,台北:東大,1991年,再版,頁 289-310。

    林深靖
    -〈失竊的世代〉,下載自《南方社區文化網路》,http://www.esouth.org/
     sccid/south/south000925.htm。
    -〈多元文化主義架構下的權力關係-再談失竊的世代〉,下載自《南方社區文化網路》, 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001103.htm。

    林奐廷
    -《論我國網路政策與法律問題-網路咖啡店的產業與法律定位及其管理之道》,私立東吳 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8月。

    林超駿
    -〈初論多元文化主義作為我國原住民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以Will Kym- licka與其對手間 之辯論為起點〉,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法治與現代行政法
     學》,台北:元照,2004年,初版,頁310-335。

    周甫亮
    -《青少年在網咖中的次文化認同建構初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月。

    法治斌/董保城
    -《中華民國憲法》,台北:空中大學,1997年,修訂再版。

    徐明珠
    -〈網咖本無罪,打壓不如規範〉,下載自http://www.npf.org.tw/ monthly/
     00106/theme-149.htm。

    桑品載
    -〈弱化的思想〉,《中時晚報》,2002年2月25日,2版。

    洪玲容
    -〈酷哥辣妹說什麼?談新新人類流行語〉,《學生輔導通訊》,70期,2000年9月,頁76- 87。

    洪鎌德
    -《法律社會學》,台北:揚智,2001年,初版。

    施慧玲
    -〈家庭、法律、福利國家〉,收於:氏著,《家庭、法律、福利國家》,台北:元照,  2001年,初版,頁1-33。

    翁曉玲
    -〈新聞報導自由與人格權保護-從我國與德國釋憲機關對新聞報導自由解釋之立場談   起〉,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 2002年,初版,頁85-114。

    盛子龍
    -〈撤銷訴訟之訴訟權能〉,《中原財經法學》,2001年12月,7期,頁1-46。

    許志雄等
    -《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1年,2版。

    許宗力
    -〈基本權的起源與發展〉,《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頁84-90。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2-80。
    -〈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教室》,4期,2003年2月,頁80-88。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11月,頁64-75。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
     頁50-60。
    -〈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 與實務(二)》,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頁85-122。
    -〈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1996年,2版,頁  117-213。

    許育典
    -〈人的自我實現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建構〉,《教育研究月刊》,2000年10月,78期,  頁13-37。
     -〈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6期,2003年4月,頁36-39。
    -〈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期,2002年12月,頁38-  49。
    -〈台灣學術網路的教育性及其不當資訊管制:兒童與少年人格開展的保護觀點〉,《教育 政策論壇》,7卷2期,2004年8月,頁205-228。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初 版。
    -〈論宗教自由的保障與實質法治國的實踐〉,收於:劉孔中/陳新民編,《憲法理論與實 踐(三)上冊》,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2年,頁265- 353。

    許育典/翁國彥
    -〈當我們抵制色情如鴕鳥〉,《中國時報》,2004年1月10日,13版。

    許春金主持
    -《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其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1996年5月。

    郭孟璋
    -《利用網咖從事犯罪及其偵防對策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年6月。

    陳文卿
    -〈因應青少年網咖文化之我見〉,《諮商與輔導》,198期,2002年6月,頁53-55。

    陳云生譯,亨利.馬爾賽文/格爾.范德唐著
    -《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台北:桂冠,1990年,初版。

    陳世運
    -〈網咖、寬頻網路、線上遊戲之共同體關係〉,《資訊與電腦》,258期,2002年1月,頁 10-14。

    陳怡安
    -《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國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  月。

    陳怡凱
    -《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秀容
    -〈社群的互動與人權:關於社群權利的一種思考〉,收於:陳秀容/江宜樺編,《政治社 群》,台北:中研院社科所,1995年,頁315-344

    陳奎憙
    -〈青少年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546期,1996年6月,頁2-7。

    陳俞霖
    -《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2003年3  月,初版。

    陳敏
    -《行政法總論》,1998年,初版。

    陳富添
    -《網咖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6月。

    陳新民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1995年。
    -《行政法學總論》,台北:自版,1992年,3版。
    -〈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  北:自版,1992年,3版,頁181-284。
    -〈論憲法委託之理論〉,《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頁37-94。

    陳慈陽
    -《憲法學》,台北:元照,2004年,初版。
    -《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1997年,初版。

    陳曉開/袁世珮譯,Don Tapscott著
    -《N世代》,台北:麥格羅希爾,1998年,1版。

    陳愛娥
    -〈代議民主體制是民主原則的不完美形式?〉,《警大法學論集》,4期,1999年3月,頁 17-47。
    -〈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於:李 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頁 235-272。
    -〈憲法作為政治之法與憲法解釋-以德國憲法學方法論相關論述為檢討中心〉,收於:翁 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初版, 頁711-738。

    陳耀祥
    -〈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 為討論核心〉,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  北:元照,2002年,初版,頁115-142。

    陳櫻琴
    -〈營業管制判決之研究〉,《中原財經法學》,1996年10月,2卷,頁115-145。

    黃茂榮
    -〈法律解釋〉,收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版,1993年7月,增訂3 版,頁277-322。

    黃俊龍譯,James Tully著
    -《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台北:聯經,2001年,初版。

    黃素蓮
    -〈青少年文化的省思〉,《學生輔導通訊》,20期,1992年5月,頁19-25。

    黃舒芃
    -《行政權力管理醫療體制的民主正當性基礎-以台灣全民健保制度為中心》,國立台灣大 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黃錦堂
    -〈自由權保障之實質論證之檢討-以德國基本權衝突判決為初步檢討
     〉,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2000年,頁196以下。

    童世駿譯,Jürgen Habermas著
    -《在事實與規範之間》,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1版。

    張志彰
    -〈淺談青少年次文化〉,《學生輔導通訊》,20期,1992年5月,頁5-11。

    張培倫
    -《族群差異權利之道德證成-秦力克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之可能性》,國立台灣大學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張智超/虞孝成
    -《網咖.連線遊戲e軍突起》,台北:聯經,2001年。

    張春興
    -《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1987年,初版。

    張嘉尹
    -〈論「價值秩序」作為憲法學的基本概念〉,《台大法學論叢》,30卷5期,2001年9月, 頁1-32。
    -〈環境保護入憲的問題〉,《月旦法學》,38期,1998年7月,頁86-96。
    -〈基本權理論、基本權功能與基本權客觀面向〉,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 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初版,頁29-70。
    -〈憲法解釋、憲法理論與「結果考量」-憲法解釋方法論的問題〉,收於:劉孔中/陳新 民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三)上冊》,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2年,頁1-32。

    傅鏗/姚欣榮譯,John Gray著
    -《自由主義》,台北:桂冠,1991年,初版。

    資訊教育與網咖座談會
    -《訓育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9月,頁2-15。

    趙善如
    -〈我不要黯淡無光的青春期-談青少年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9期,1995年7  月,頁92-97。

    蔡英文譯,John Gray著
    -《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巨流,2002年,初版。

    蔡震榮
    -〈我國電動玩具管理之探討〉,《月旦法學》,1996年10月,17期,頁24-33。

    楊皓清
    -《憲法變遷與修憲政治-民主轉型國家的因應策略及其侷限》,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葛克昌
    -〈婦女政策之憲法基礎-憲法增修第十條第六項意旨〉,收於:黃宗樂教授祝壽論文集編 輯委員會,《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台北:學林,2002年,1版,頁179- 199。

    雷文玫
    -〈再訪社會權〉,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下)》,台  北:元照,2002年,初版,頁571-600。

    賈馥茗
    -《教育心理學》,台北:空中大學,1991年,初版。

    劉宗德主持
    -《特種娛樂營業管理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7年,初版。

    葉延燊譯,W. G. Beasley著
    苤m現代日本的崛起》,台北:金禾,1992年,初版。

    葉俊榮
    -《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99年,初版。

    蔡明殿
    -《人權筆記》,高雄:春暉,2004年。

    蔡宗珍
    -〈關於威瑪憲法的幾點思考〉,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 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初版,頁605-630。

    蔡英文
    -《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天城》導論,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初版,頁4-10。

    蔡維音
    -《社會國之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1版。

    鄧紅風譯,Will Kymlicka著
    -《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初 版。

    劉莘譯,Will Kymlicka著
    -《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聯經,2003年,初版。

    錢永祥
    -〈自由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座談會發言,《當代》,1998年3月,132期,頁87-107。
    -〈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收於:氏著,《縱欲與虛無之上:現 代情境的政治倫理》,台北:聯經,2001年,初版,頁179-236。
    -〈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 境裡的政治倫理》,頁295-316。
    -〈自由主義為甚麼關切平等?-當代的一個看法〉,《縱欲與虛無之上》,頁347-370。

    賴玉梅
    -《社群主義與當代自由主義法律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賴志強
    -《論法規則與法原則的區別》,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賴柏偉
    -《虛擬社群:一個想像共同體的形成》,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9月。

    蕭文生
    -〈基本權利侵害之救濟〉,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 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頁476以下

    蕭高彥
    -〈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收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社 科所,1998年,頁487-509。

    魏麗香
    -《青少年沉迷網咖之經驗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7月。

    叢日云
    -《在上帝與凱撒之間-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 初版。

    謝瀛洲
    -《中華民國憲法論》,1971年,14版。

    顏厥安
    -〈法效力與法解釋〉,《台大法學論叢》,27卷1期,1997年10月,頁1-23。
    -〈自由主義與憲政體制之建立〉,收於:李鴻禧等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台北: 元照,2002年,初版,頁419-454。
    -〈法與道德〉,收於:氏著,《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1998年,初版,頁31-76。
    -〈法、理性與論證〉,《法與實踐理性》,頁95-212。
    -〈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收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 院社科所,1998年3月,頁153-194。

    瞿海源/錢永祥/顧忠華
    -〈反對心靈改革運動:哲學、歷史與社會的批判〉,《中國時報》,1997年5月10日,10  版。

    蘇永欽
    -〈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路徑〉,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 公法新論(上)》,2002年,初版,頁739-772。
    -〈財產權的保障與大法官解釋〉,收於:氏著,《違憲審查》,台北:學林,1999年1月, 1版,頁75-148。
    -〈經濟憲法作為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基本規範〉,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   治》,台北:元照,2002年,初版,頁135-161。

    蘇彥圖
    -《立法者的形成餘地與違憲審查-審查密度理論的解析與檢討》,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羅淑貞
    -〈網路咖啡屋如何轉型〉,《廣告雜誌》,113期,2000年10月,頁120-124。

    顧忠華
    -〈自由主義與德國的命運〉,收於:氏著:《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  1999年,初版,頁234-248。
    -〈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頁350-379。

    二、德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首字母排列)

    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2.Aufl., Frankfurt am Main 1994.

    Badura, Peter
    -Arten der Verfassungsrechtssätze,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I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159.

    Bleckmann, Albert
    -Staatsrecht II - Die Grundrechte, 4 Aufl, Köln 1997.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Demokratie als Verfassungsprinzip, in: J. Isensee/ P. Kirchhof (Hrsg.), HStR 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22.

    Britz, Gabriele
    -Kulturelle Rechte und Verfassung, 1. Aufl, Tübingen 2000.

    Erichsen, Hans-Uwe
    -Allgemeine Handlungsfreiheit,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 152.

    Glaeser, Walter Schmitt
    -Schutz der Privatsphäre,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129.

    Isensee, Josef
    -Das Grundrecht als Abwehrrecht und als staatliche Schutzpflicht,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 2 Aufl., Heidelberg 1995, § 111.

    Kloepfer, Michael
    -Versammlungsfreiheit,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 143.

    Kriele, Martin
    -Einführung in das Staatslehre, Opladen 1994.

    Lorenz, Dieter
    -Recht auf Leben und körperliche Unversehrtheit, in: J. Isensee/P.
     Kirchhof(Hrsg.), HStR VI, 2 Aufl., Heidelberg 1995, § 128.

    v. Mangoldt, Hermann/ Klein, Friedrich/ Starck, Christian
    -Das Bonner Grundgesetz-Kommentar, 3 Aufl , München 1985.

    Pieroth, Bodo/ Schlink, Bernhard
    -Grundrechte-Staatsrecht II, 17 Aufl, Heidelberg 2001.

    Rüfner, Wolfgang
    -Grundrechtsträger, in: J. Isensee/ P. Kirchhof(Hrsg.), HStR V, 2 Aufl.,
     Heidelberg 1995, §116.

    Sommermann, Karl-Peter
    -Staatsziele und Staatszielbestimmungen, Tübingen 1997.

    Stern, Klaus
    -Idee der Menschenrechte und Positivität der Grundrechte, in: J.Isen- see/P.
     Kirchhof(Hrsg.), HStR V, §10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1-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