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青蓉
Yang, Ching-jung
論文名稱: 茶業文化景觀之指認 - 以杉林溪茶區為例
The stu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for a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A case study of SunLinkSea tea region
指導教授: 傅朝卿
Fu, Chao-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茶業文化景觀茶業文化景觀杉林溪
外文關鍵詞: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SunLinkSea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景觀此一領域在台灣早已開始探討多年,在學術上也曾從文化景觀的角度探討過林業、漁業等台灣早期開發的產業活動,然而在台灣眾多產業當中,茶業是清朝時期已開始發展且目前仍然依舊還在進行的產業之一,在台灣產業文化的保存議題下雖已有人在關注,但多數僅描述與紀錄茶的歷史、生產、製造等茶業活動,並未曾從文化景觀的角度來探討茶業。本研究試圖以文化景觀之角度,從整體茶業生產流程來思考,茶業、人和土地之關係。
    「文化景觀」是指人類與土地互動之結果,「茶業文化景觀」即是人類透過社會、經濟、政策、土地等活動之影響,在最適切發展茶業的自然環境中開墾土地,隨著時間的演變,孕育出茶業本身獨特之文化。本研究釐清構成茶業發展所需條件,提出自然條件、人類活動、時間演變、有形元素、無形元素為茶業文化景觀之必備要素,試圖建構區域獨特之茶業文化景觀的調查、檢視與評估之作業流程及方法,並以杉林溪茶區做為主要案例之研究。
    烏龍茶為台灣最早發展之茶業,經過歷史發展興衰,前後歷經包種茶、紅茶、綠茶,至今又回到以烏龍茶為台灣茶業經濟發展主流。杉林溪茶區以生產高山烏龍茶為主,是近二十年才開發的新興茶區,雖為新興茶區無顯著的歷史做支撐,但擁有大片的茶園景觀,以及完整且真實的茶業文化,並且在茶區內可明顯看到與前一世代興盛的竹業交錯之獨特景觀,且至今仍持續演變中。本研究係以茶業文化景觀之檢視與評估流程來探討杉林溪茶區之茶業發展,判斷此區域對台灣高山茶業發展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並探討作為茶業文化景觀之潛力。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landscape has been researched at Taiwan for many years. Academically, the early developed industry activities of Taiwan, including forestry, seashore and so on, are also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However, among the many Taiwan industries, the tea industry is one of the industries that have started to develop since the Qing Dynasty and still remain in the process until now. Although it has caught som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topic of preservation of Taiwan cultural industries, most efforts are focused merely on the description and record of the tea history or the tea activities, lik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 It has never been explo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 industry, human action and land through the entir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tea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land.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means that human beings cultivate land through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economic, policy, and land activities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ea industry. As time went by, the unique tea region evolves its own unique tea cultur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clarify the requirements for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bring up that the necessary elements of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include natural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time transformation, tangible elements, and invisible elements, to try to build a operating process and method for surveying, reviewing, and evaluating the unique regional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ake SunLinkSea Tea Region as the main subject for case study.
    Oolong tea was the earliest developed tea industry at Taiwan. Aft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aiwan tea industr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m Oolong to Pouchong, Green tea, and black tea, finally it is Oolong tea that comes out now and become Taiwan tea industry mean development priority. The main product in SunLinkSea Tea Region is high mountain oolong. This region is the emerging tea region developed in the last 20 years. As an emerging tea region, in spite of lacking significant history to support, it continues to evolve until today with the landscape of large tea gardens,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ea industry culture, as well as the unique landscape seen clearly in the area that the tea industry and the bamboo industry ever thriving in last generation coexists.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unLinkSea Tea Region with the process of reviewing and evaluating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to determine the major meaning and value of this region on high mountai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for being tea industry cultural landscap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1-1-1 研究動機 1-1 1-1-2 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3 1-2-1 研究方法 1-3 1-2-2 研究流程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5 1-3-1 空間範圍的劃定 1-5 1-3-2 時間範疇的界定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陳述 2-1 第一節 理論基礎 2-1 2-1-1 世界文化遺產保存 2-1 2-1-2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 2-6 2-1-3 台灣文化景觀相關學術研究 2-10 第二節 茶的定義與類型 2-13 2-2-1 茶的定義 2-13 2-2-2 茶的類型 2-14 第三節 茶業發展過程 2-17 2-3-1 世界茶的發展 2-17 2-3-2 台灣茶業的變遷 2-22 第四節 台灣茶業文化景觀保存的必要性 2-30 第三章 茶業文化景觀的定義與內涵 3-1 第一節 構成茶產業發展所需條件 3-1 3-1-1 茶葉生長與製茶的自然條件 3-1 3-1-2 茶業生產流程 3-7 第二節 茶業文化景觀的辨析 3-16 3-2-1 茶業文化景觀及其形塑過程 3-16 3-2-2 茶業文化景觀的必備要素 3-17 3-2-3 茶業文化景觀的價值 3-30 第三節 茶業文化景觀的檢視與評估 3-32 3-3-1 茶業文化景觀檢視基礎 3-32 3-3-2 茶業文化景觀檢視方法 3-34 3-4-4 茶業文化景觀真實性與完整性的評估 3-41 第四節 茶業文化景觀的識別與認定 3-46 3-4-1 茶業文化景觀登入基準項目識別 3-46 3-4-2 茶業文化景觀評估流程 3-46 第四章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分析與評估 4-1 第一節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基礎調查 4-1 4-1-1 歷史背景 4-1 4-1-2 研究範圍劃定 4-7 4-1-3 杉林溪茶區土地區位分布現況 4-10 第二節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分析 4-16 4-2-1 自然條件 4-16 4-2-2 人類活動 4-20 4-2-3 時間演變 4-26 4-2-4 有形元素 4-28 4-2-5 無形元素 4-42 第三節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檢視 4-49 4-3-1歸納獨特區域之茶業文化景觀因子 4-49 4-3-2檢視必要條件之強度 4-50 4-3-3檢視不同時期之條件強度 4-51 第四節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評估 4-53 4-4-1 真實性的評估 4-53 4-4-2 完整性的評估 4-57 4-4-3 杉林溪茶業文化景觀價值評估 4-59 4-4-4 杉林溪茶區茶業文化景觀的識別與認定 4-61 第五章 結論 5-1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3 參考文獻 參-1

    文化景觀參考文獻
    Coleman,V.(2003).Cultural Landscapes Charette Background Paper, Parramatta, N.S.W.:NSW Heritage Office。
    R.J. Johnston,《人文地理學詞典》,柴彥威等譯,北京,2004年。
    Sauer, C. O.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
    文芸,《2006年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觀考察成果實錄》,〈文化景觀登錄作業準則及指定程式〉,台北市,2006年。
    王逢君,《評估區域作為文化景觀的潛力-以金瓜石與水湳洞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鑫,《國際文化景觀管理機制及潛力點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史晨暄,《文化多樣性背景下對文化遺產真實性、完整性的思考》,第十屆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李光中,《2006年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觀考察成果實錄》,〈文化景觀緣起涵義和國際發展現況〉,台北市,2006年。
    李光中,《2006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文化景觀源起涵義和國際發展現況〉,2006年。
    李光中,《文化景觀緣起涵義和國際發展現況》,2006年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2006年。
    林會承,《台灣古蹟保存體制之變遷》,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傅朝卿,《文化資產執行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
    傅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第一單元之1:建築保存的理論》,2009年。
    傅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第二單元: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標準》,2009年。
    傅朝卿,《建築保存理論專題討論-第四單元:文化景觀與文化路徑》,2009年。
    傅朝卿,《高雄縣文化景觀第一期普查計畫》,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8年。
    傅朝卿,《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年。
    游郁嫻,《林業文化景觀之評估-以阿里山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馮淑娟,《文化資產法規彙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6月,頁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執行指導方針》第一條,1992年。
    鐘均玟,《濱海區域文化景觀型塑之研究-以台江地區漁業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茶參考文獻
    Christian Manil,Marie Zbinden 著,袁糧鋼 議,《品茶》,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Rubin Ron / Gold, Stuart Avery著,劉鐵虎、李芸玫譯,《讀茶》,閱讀地球文化出版,2003年5月。
    方若徽,《竹經》,台北文獻十、十一、十二期合刊,1965年。
    向玫蓁,《中國茶的秘密》,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池宗憲,《台灣茶街》,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2002年6月,頁52。
    池宗憲,《我的烏龍茶》,美麗殿文化事業出版,2006年3月。
    余寶婷,《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台灣茶園空間變遷之研究〉,第27 期,1997年。
    吳淑娟,《戰後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變遷研》,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勝,《景觀工程細部CAD圖集:圍墻、擋土墻、欄桿》,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文雄,《山坡地菓園機械-單軌到搬運機械試驗研究》,農業工程學報,1976年12月。
    林木連,《製茶技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2002年。
    林木連等,《台灣的茶葉》,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9年11月。
    林啟三,《南投縣茶業發展史》,南投縣文化基金會,1995年。
    林馥泉,《烏龍茶及包種茶製造學》,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茶葉傳習所,1956年。
    南投縣政府,《南投好茶傳承與創新》,南投縣政府,2010年6月。
    南投縣政府主計處編,《南投縣統計要覽》,南投:南投縣政府,1976年至2009年。
    范增平,《台灣茶人採訪錄》,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范增平,《台灣茶業發展史》,台北市茶商同業公會,1992年11月,頁39。
    范增平,《生活茶葉學》,萬卷樓圖書,2001年。
    范增平,《茶藝學》,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
    范增平,《喝杯好茶》,膳書房文化事業出版,1999年12月。
    范德光,《台灣製茶工業五十年來的發展》,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2004年。
    唐美君,《口傳文學之採集》,台北:食貨,1980年。
    徐英祥,《台灣省茶業改良場場誌》,台灣省茶業改良場,1996年12月,16頁。
    張玉璜,《文化性資產清查操作參考手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張明雄,《台灣茶文化之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4年2月。
    張富偉,《台灣烏龍茶產業文化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漢卿,《茶業改良場建場百週年紀念—茶葉行銷及茶藝文化研討會專刊-台灣茶葉的運銷》,桃園楊梅︰茶業改良場,2001。
    連雅堂,《臺灣通史》,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5年1月。
    郭大玄,《台灣茶葉生產與製茶工業發展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10期,1997年。
    陳玄,《氣象因子對茶樹生長之影響》,茶葉產製技術研討會會刊,1992年。
    陳宗懋,《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陳東達,《茶葉縱橫談》,浩園文化,1994年。
    陳哲三,《竹山鎮志》,竹山鎮公所,1999年。
    陳尊賢、許正一,《台灣的土壤》,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陳慈玉,《台北縣茶業發展史》,稻鄉出版社,2004年。
    陳煥堂、林世煜,《台灣茶》,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欽泉,《坡地作物產業發展對環境影響之研究-坡地檳榔、高山茶、高冷蔬菜之個案》,九十一年度科技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年12月。
    陸羽 原著,吳智和 撰述,《茶經》,金楓出版社,1996年。
    陸羽 原著,沈冬梅 校注,《茶經校注》,台北市:宇河文化,2009年10月。
    黃世輝,《竹藝竹情在竹山》,竹山鎮公所,1999年7月。
    黃淑鈴,《性別分工、家庭與勞動力市場再結構: 南投高山茶區婦女採茶組織的個案研究》,1998年。
    黃謄鋒,《茶園省水滴灌設施介紹》,茶訊,2009年7月。
    廖慶樑,《台灣茶聖經》,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
    廖慶樑,《茶樹不是造成土石流元兇》,農友月刊,2002年1月。
    蕭淑文,《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業改良場」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頁151。
    蘇明道,《多目標噴灑灌溉系統效率評估模式之研討》,農業工程學報,第40卷 第4期,83年12月,頁47。

    網路資源
    Arctic Climatology and Meterorology:http://nsidc.org/
    Baidu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8e9954c34028915f804dc2a0.html。
    Tea Board of Kenya(肯亞茶葉委員會):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en&tl=zh-TW&u=http%3A%2F%2Fwww.teaboard.or.ke%2Findustry%2Fgrowing_production.html&anno=2
    WERC//水環境研究中心:http://www.cc.ntut.edu.tw/~wwwwec/eco-engineering/eco_eng/eco_eng2.htm。
    WERC//水環境研究中心:http://www.cc.ntut.edu.tw/~wwwwec/eco-engineering/eco_eng/eco_eng3-3p1.htm。
    中醫藥資訊網:http://www.ccmp.gov.tw/public/public.asp?selno=714&relno=714&level=C。
    台灣茶訊:http://www.tea520.com.tw/education02_info.asp?id=1。
    台灣茶訊網站:http://www.tea520.com.tw/tea_meeting01_info.asp?id=58。
    本草綱目資料庫:http://bencao.infolinker.com.tw/。
    全國法規資料庫,《工業及礦業團體分類業標準》: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earchContent.aspx?pc=J0030027&k1=%E8%8C%B6&k2=&k3=&k4=&kwid=3236&cd=2010/10/10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G0370013。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20001。
    竹山都市計畫說明書:http://up.nantou.gov.tw/urban_book/06/01/620321.pdf。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http://www.swcb.gov.tw/class2/index.asp?ct=laws&m1=10&m2=55&AutoID=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http://kminter.ttes.gov.tw/teais/internet/front/main.js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網頁:http://kminter.ttes.gov.tw/teais/internet/front/main.jsp?type=107&tearecordid=79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http://tea.coa.gov.tw。
    金原機工廠:http://jin-yaun.myweb.hinet.net/jya5.html。
    南投縣政府:http://travel.nantou.gov.tw/nantou.asp?View=%B3%C0%A8%A6%B6m。
    茶業改良場,http://tea.coa.gov.tw/ch3-1.htm。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http://www.exfo.ntu.edu.tw/cht/。
    愛自由旅遊網,http://www.izy.cn/travel_guide/f53/0_0_12092_1_0_0.html。
    網路資料:http://www.cc.ntut.edu.tw/~wwwwec/eco-engineering/eco_eng/eco_eng2.ht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hk/台灣高山茶。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經濟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茶。
    臺灣主要之土壤之分佈與特性:http://www.ac.ntu.edu.tw/soilsc/soilsc/taiwan.htm#Kind。
    臺灣烏龍茶史略述: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tea1/1-2.html。
    蕭仁傑、陳伯三、林秀薇,《茶產業的困境與競爭力》,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Taiwan Thinktank: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2005年9月。
    環保署,環境地理資訊系統:http://gis.epa.gov.tw/NewIndex.aspx。

    圖籍資源
    地理臺灣資訊庫編著,《大台中都會圈地圖王》,台北市:戶外生活,2006年12月。
    國土利用調查成果資訊網,《國土利用調查圖》:http://lui.nlsc.gov.tw/LUWeb/。
    國土資訊系統-土地基本資訊資料庫全球資訊網,地籍圖資網路便民服務系統:http://easymap.land.moi.gov.tw/。
    農林航空測量所,《正攝圖-復興寮(二)95203040》,拍攝日期2009.01.03。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