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奐豪
Su, Huan-Hao
論文名稱: 台南地區西拉雅族祀壺文化與其壺器
Pot of Syila
指導教授: 石光生
Suh, Kux-Shiu
陳信雄
Chen, Shin-h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高山族平埔族西拉雅
外文關鍵詞: Animism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提 要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西拉雅的祀壺文化與祀壺儀式使用之壺體,包括富有歷史意義安平壺。祀壺文化的歷史、祭祀與文化意涵,為研究的起點。所論壺器包括過去以及目前仍然被西拉雅所祭祀的各種祀壺、西拉雅族用於祭祀的其他壺器,以及博物館、私人收藏不同類別祀壺壺器。
      研究方法分為文獻運用與田野調查。文獻部分,首先收集、整理並分析有關安平壺與西拉雅的文獻資料。文獻資料的年代、對象範圍,大致集中在荷蘭、日本領臺時期的荷蘭人、日本學者,以及近數十年間學界與民間學者的論述。
      田野調查主要訪問的對象包括西拉雅耆老、民間收藏家、學者、博物館以及地方行政人員。訪問容內容係針對祀壺文化現象、祀壺器物、安平壺被討論、使用、收藏的細節做紀錄與分析。另一方面,也調查自荷蘭、日本領臺時期以來至目前西拉雅使用祀壺、安平壺的概況。
      第一章針對祀壺文化的現象在人類學上的意涵作概略性的說明,並討論臺灣本土與其他南島語系的原住民間類似的祀壺器行為。第二章概述西拉雅,闡述祀壺文化的現象以及歷史背景,基本概念建立後,進入文化脈絡的說明與探討。第三章則採用條理式的歸類整理相關祀壺器物的種類。第四章逐一探討安平壺之文獻分析,依據年代、種類規格、出產地、使用功能以及美學觀。結論探討安平壺與西拉雅族群的關係,探討安平壺為何出現在西拉雅的祀壺文化中?又如何消失在文化舞台時空?並闡述安平作為祀壺器物對西拉雅的影響。

    None

    臺南地區西拉雅族祀壺文化與其壺器 緒論………………………………………………………………………..........2 第一章 祀壺文化………………………………………………………...........9 第一節 祀壺的人類學意義………………………………………………………..10 第二節 亞洲幾種祀壺文化………………………………………………………..13 第三節 臺灣的祀壺族群…………………………………………………………..18 第二章 西拉雅文化與祀壺信仰………………………………………..........23 第一節 西拉雅的歷史與族群分佈………………………………………………..23 第二節 西拉雅的文化特色………………………………………………………..27 第三節 臺南縣西拉雅祀壺文化圈………………………………………………..36 第四節 西拉雅的祀壺信仰………………………………………………………..39 第三章 西拉雅族祀壺文化的壺器……………………………………..........45 第一節 祀壺種類…………………………………………………………………..45 第二節 祀壺的特色…………………………………………………….………….52 第三節 祀壺的意義…………………………………………………………………57 第四章 安平壺的運用與意義…………………………………………..........68 第一節 安平壺的基本屬性…………………………………………………………68 第二節 使用安平壺的族群分佈……………………………………………………82 第三節 安平壺在西拉雅族的意義…………………………………………………87 結論……………………………………………………………………...........92 附錄……………………………………………………………………...........96 參考書目………………………………………………………………..........106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大淵,《島夷志略》,收於《四庫全書珍本》十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
    陳國棟,〈轉運與出口:荷蘭時期的貿易與產業〉,《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53-58。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1996。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漢聲,199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臺南:臺南市政府,2000。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臺北:博遠,1993。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1997。
    李玉洁,《先秦喪葬制度研究》,河南:中洲古籍,1991。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1982。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1978。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1998。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叢書第二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1968,頁154。
    林光謙,〈臺灣記略〉,《澎湖臺灣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頁53-65。
    林勇,〈安平壺與大陸之交通〉,《臺灣城懷古集》,臺南:興文齋,1960,頁229-236。
    林勇,《臺灣城懷古集》,臺南:興文齋,1960。
    林壽晉,《半坡遺址綜述》,香港:中文大學,1981。
    施翠峰,《臺灣民間藝術》,南投:臺灣省政府,1977。
    施翠峰,《臺灣原始宗教與神話》,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0。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12 -13。
    高拱乾,《諸羅縣志》,臺灣叢書第二冊,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1968,頁154。
    國分直一,林懷卿譯,《臺灣民俗學》,臺南:莊家,1980。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著,譚繼山譯、陳昱審定,《臺灣考古誌》,臺北:武陵,1990。
    張良澤編修,戴嘉玲簡介,《原住民寫真&解說集》,臺北:前衛,2000。
    張炎憲、陳美蓉,《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9。
    曹永和、黃富三,《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1980。
    移川子之藏,《南方土俗》,臺北:東方文化,1973。
    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臺灣原住民族映像》,臺北:南天,1995。
    移川子之藏,《南方土俗》,臺北:東方文化,1973。

    連雅堂,《雅言》,臺北:實學社,200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1977。
    郭春暉,《認識平埔族》,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5。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1992。
    陳信雄,《大員紀事-十七世紀的臺灣》,臺南:成功大學, 2003。
    陳信雄,〈試論漢族來到臺澎之年代、歷程與因素〉,《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2001
    陳信雄,《陶瓷台灣》,臺中:晨星,2003。
    陳春木,《臺南地方鄉土誌》,臺北:常民,1998。
    陳柔森主編、葉婉奇譯,《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臺北:原民,1999。
    陳第,〈東番記〉輯入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27。
    陸傳傑,《裨海紀遊新柱》,臺北:大地地理,2001。
    傅正初,《瓷器鑒賞》,桂林:漓江,1993。
    黃士強,《中國全集/考古中國》,臺北:錦繡,1982。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楊森富,《臺南縣平埔地名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2。
    葉茂林,《陶器》,臺北:廣廈,1996。
    達西烏拉灣‧畢馬著,《臺灣布農族的生命祭儀》,臺北:臺原。
    凃順從,《南瀛公廨誌》,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2001。
    劉其偉,《臺灣原住民文化藝術》,臺北:雄師,1995。
    劉還月、李易蓉,《認識平埔族群的第N種方法》,臺北:原民,2001。
    潘英海,《臺灣原住民的歷史源流》,臺北:臺原,1998。
    簡扶育,《臺灣原民族群像》,臺北:幼獅,2003。
    韓槐準,《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新加坡:青年書局,1960。
    廣東省博物館,《潮洲筆架山宋代窯址發覺報告》,廣東:文物出版,1981。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洋絲綢之路文物圖集》,廣東:廣東科技出版,1991。
    劉小幸,《母體崇拜》,雲南:雲南教育,1990。
    王文斌,《赤裸的吶喊》,遼寧:遼寧人民,1993。
    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1999。
    陳文平,《中國古陶瓷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1990。

    二、期刊論文
    George Candidius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第44卷第3期,1994.9,頁200 -228。
    石光生,〈論儺戲的巫教根源〉,《藝術論衡》,臺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第2期,1996。
    石萬壽,〈南化鄉平埔族的村社〉,《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在潘英海、詹素娟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籌備處,臺北,1994,頁380-390。
    朱鋒,〈安平拾錦〉,《臺南文化》,第3卷第3期,1953,頁14-15。
    江家錦,〈平埔族信仰雜記〉,《南瀛文獻》,第3卷第1期,1956,頁17 -25。
    江家錦,〈平埔族信仰雜記〉,《南瀛文獻》,第4卷第1期,1956,頁14-22。
    江桂珍,〈西拉雅族的祀「壺」與「安平壺」之相關性初探〉,《史博館學報》,第17期,2000,頁65-78。
    江樹生,〈荷蘭時期的「安平街」--熱蘭遮市〉,《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1995,頁15-21。
    江樹生,〈熱蘭遮城的歷史與重建〉,《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政府,臺南,1995,頁10-12。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3,頁211-238。
    李亦園,〈臺灣平埔族的祖靈祭〉,《中國民族學報》,第1期,1955,頁125-137。
    李亦園,〈臺灣南部平埔族平臺屋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3期,台北,1957,頁,117-144。
    李國銘,〈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臺灣風物》,第48卷第1期,台北,1998頁100-102。
    孫家昌,〈平埔族西拉雅的宗教建築—公廨〉,《美育雜誌》,第124期,2001,頁22-27。
    翁佳音,〈頭社的阿立祖祭典〉,《臺灣風物》,第34卷第2期,1983,頁98-104。
    國分直一(著)、廖漢臣(譯),〈祀壺之村〉,《臺灣文獻》,第13卷第2期,1962.6,頁90-103。
    國分直一,〈阿立祖巡禮記〉,《民俗臺灣》第2卷,第7/8期,1942,頁6-8、26-27。
    曹永和,〈十七世紀安平史料的介紹〉,《安平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政府,臺南,1995,頁13-14。
    陳信雄,〈安平壺--漢族開臺起始的標誌〉,《歷史月刊》,第3期,2000,頁4-11。
    陳春木,〈東河村平埔族「阿立母」的祭祀〉,《南瀛文獻》,17期,1974,頁137-142。
    費爾巴赫著(Lubwig Sauarbury),林伊文譯,《宗教本質演講錄》,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69,頁22-23。
    黃慶松,〈安平訪古〉,《臺南文化》,創刊號,1951,頁39-40。
    劉益昌,〈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在潘英海、詹素娟編,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所籌備處,2001,頁185-236。
    劉斌雄,〈臺灣的田野是無止盡的寶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頁19-26。
    劉斌雄,〈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第37卷第3期,1987,頁1- 62。
    潘英海,〈「文化叢」與「文化區」:「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474-497頁。
    潘英海,〈「祀壺」疑釋: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在潘英海、詹素娟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籌備處,臺北,1994,466-468頁 。
    潘英海,〈平埔學芻議〉,《探索臺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1998年,頁1-20。
    謝明良,〈安平壺芻議〉,《美術史研究集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第2期,1995,頁77-93。
    劉良佑,〈從臺澎出土之部分貿易瓷標本—坦探討其相關窯口的幾個問題〉,收
    在《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歷史博物館,1994,頁231。
    林鶴亭,〈安平壺與大陸交通〉,《台北文物季刊》,第9卷第2、3期,1960,頁34。
    石睢陽,〈明鄭營盤考〉,《南瀛文獻》,第1卷第1期,1953,頁27。
    傅宋良,〈邵武四都清雲窯址調查簡報〉,《福建文博》,第1卷第2期,1998,頁51。
    林果,〈連江定海出水文物〉,《福建文博》,第1期,1993,頁2。
    葉文程,〈晉江泉州古外銷陶瓷出探〉,《廈門大學學報》,第1期,1979,頁108。
    坂井隆,〈安平壺 アジア群島の貿易—17世紀東南 貿易〉,《東南 考古學》,第15期,1995,頁104。
    小山富士夫,〈安南陶器〉,《陶器講座》,雄山閣,東京,第21卷,1939,頁6。
    菊池誠一,〈ベトナム發現の安平壺〉,《東國史論》,群馬考古學研究會,第12期,頁84-86。
    蔡堃元,〈安平壺〉,《雄師美術》,第30期,1973,頁62。

    陳邦雄,<西拉雅系平埔族之性器崇拜>,《臺灣風物》,第20卷第4期,1970,頁15-16。

    三、學位論文
    王筱君,《臺灣原住民編器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林清財,《西拉雅族祭儀音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