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文芳
Huang, Wen-Fang
論文名稱: 漢語音韻學相關重要詞彙同實異名比較研究
A Study of Synonymous Translation on Chinese Phonological Glossaries
指導教授: 許長謨
Hsu, Chang-M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漢語音韻學同實異名術語標準化翻譯
外文關鍵詞: Chinese Phonology, Synonyms,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Transl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音韻學是一門歷史悠久而不斷發展的學問,前賢時哲做了大量的研究,累積出豐厚的研究成果,但由於學者們行文論述時,對音韻學詞彙定名的嚴謹度不同,造成部份詞彙具有同實異名的情形,加上二十世紀以來,漢語音韻學融合了西方音韻學的觀點,學者採用西方音韻學已有的詞彙,來對漢語音韻學進行更深入詮釋與多面向的研究,在中西會通時,因翻譯方式、詮釋觀點的不同,使得同實異名的情況更加複雜。
    要學好漢語音韻學,必須對重要詞彙的概念有清楚的認識,同實異名的問題若造成學習的混淆,對於漢語音韻學的學習將會事倍功半,因而不容忽視。站在這樣的出發點,本研究擬以當前幾本漢語音韻學重要著作的詞彙為觀察對象,首先觀察各書重要詞彙同實異名的情形,於研究範圍的書籍中搜羅出音韻學重要詞彙進行歸納,進而從「西方音韻學」與「漢語音韻學」兩種面向進行詞彙分類,透過系統化的整理及比對分析、進行探究。
    透過檢視漢語音韻學重要詞彙同實異名的情形,並將其與「術語標準化」相關的問題相互對應,提出釐清問題後能在教學、學術與文化獲得哪些助益。文末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解決同實異名及術語標準化的問題提出建議,期許能在漢語音韻學科學化的道路上,有助於教學者與學習者。

    Chinese phonological glossary is continually developing knowledge with long historical records. Past academics have conducted lots of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nd resulted many valuable findings. However, these academic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reference to describe Chinese phonological glossaries and resulted in synonyms questions. Also,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ny academics have redefined Chinese phonological glossaries based on the Western perspective and led to the phenomenon of synonym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glossaries when learning Chinese phonology, especially in the issue of synonyms because it may confuse the learner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se questions, this study chooses several important Chinese phonology publications to explore the synonymous phenomenon and categorizes them. Furth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estern and Chinese phonology and summarized them using systematical comparison.

    This study also reviews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phonology and compared it using the method of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ese contributions hope to provide benefits in teaching, academic and cultural research.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resolving the questions of synonyms and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Those would be helpful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phonology field.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V 凡例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文獻回顧與探討 4 1.2.1 語言學工具書 5 1.2.2 音韻學專書著作 9 1.2.3 單篇期刊及學位論文 17 1.2.4 其他相關論述 20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3 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25 第二章 研究流程與步驟 29 2.1 音韻學界說 30 2.1.1 西方音韻學的定義 30 2.1.2 漢語音韻學的定義 32 2.2 中西音韻學詞彙同實異名之對比分析 34 2.2.1 認清問題,初步假設 34 2.2.2 收集資料,做成假設 40 2.2.3 進一步的演證 43 2.2.4 檢驗結論,實際應用 51 2.3 小結 51 第三章 音韻學重要詞彙「英詞中譯」同實異名分析 53 3.1 關於「英詞中譯」的規範 53 3.1.1 政策層次 53 3.1.2 學者看法 57 3.2 翻譯名稱相同 60 3.3 翻譯名稱不同 63 3.3.1 書與書之間的交互比對 63 3.3.2 詞與詞之間的綜合分析 73 3.4 小結 80 第四章 音韻學重要詞彙「中詞英譯」同實異名分析 83 4.1 關於「中詞英譯」的規範 83 4.1.1 政策層次 83 4.1.2 學者看法 85 4.2 傳統漢語音韻學重要詞彙 86 4.2.1 採用音譯 86 4.2.2 採用意譯 87 4.2.3 半音半意 89 4.2.4 音譯意譯並用 90 4.3 現代漢語音韻學重要詞彙 103 4.3.1 採用音譯 103 4.3.2 採用意譯 113 4.3.3 半音半意 119 4.3.4 音譯意譯並用 120 4.4 小結 126 第五章 漢語音韻學詞彙同實異名問題釐清的作用 127 5.1 學術層面 127 5.2 教學層面 130 5.3 文化層面 135 5.4 小結 140 第六章 結論 141 6.1 研究概述 141 6.2 研究侷限 142 6.2.1 資料蒐集 142 6.2.2 詞彙定名 143 6.3 研究建議 143 6.3.1 貫通古今,中西接軌 144 6.3.2 多方交流,求同存異 145 6.3.3 建立索引,便於查找 146 6.3.4 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146 參考書目 149 附錄 157

    A 工具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David Crystal編(沈家煊譯),2007,《現代語言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北京:商務。
    Hadumod Buβmann編(陳慧瑛譯),2003,《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
    R.R.K哈特曼、F.C.斯托克著(黃長著、林書武、衛志強、周紹珩譯),1985,《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1994,《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台北:錦繡。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委會,1992,《中國語言學大辭典》。南昌:江西教育。
    王宗炎主編,1988,《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長沙:湖南教育。
    李宇明主編,2010,《全球華語詞典》。北京:商務。
    杜若愚主編,1986,《語言學名詞辭典》。台北:名山。
    唐作藩主編,2007,《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黃仲珊、張陵馨,1998,《語言與修辭學辭典》。台北:書林。
    溫知新、楊福棉編,1985,《中國語言學名詞彙編》。台北:學生。
    楊士首、楊北寧編著,1994,《古漢語同實異名詞典》。長春:吉林教育。
    陳新雄主編,2005,《語言學辭典》增訂版。台北:三民。
    語言學百科詞典編委會,1994,《語言學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
    語文出版社編,1993,《語言文字規範手冊》。北京:語文。
    B 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Ferdinand de Saussure (高名凱譯) ,2007,《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
    Fromkin, Victoria & Rodman R. & Hyams N. (黃宣範譯),2003,《語言學新引》(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7th)。台北:文鶴。
    George Yule (張文軒譯),1999,《語言學導論》。台北:書林。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rry Norman (張惠英譯),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
    Paul Edouard Passy撰(劉復譯),1977,《比較語音學概要》。台北:臺灣商務。
    刁晏斌,2000,《差異與融合—海峽兩岸語言應用對比》。南昌:江西教育。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
    王力,1996,《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
    王天昌,1995,《漢語語音學》。台北:國語日報。
    王宗炎,1997,《漢英語文研究縱橫談》。北京:北京大學。
    王建軍,2003,《中西方語言學史之比較》。合肥:黃山書社。
    云貴彬編,2006,《語言學名家講座》。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史有為,1991,《異文化的使者——外來詞》。長春:吉林教育。
    朱洪,1995,《語音學發微》。台北:志光教育文化。
    朱少華,2005,《中為洋用--外語中的漢語借詞與漢語語言文化傳播》。北京:中國教育文化。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台北:正中。
    李無未主編,2007,《音韻學論著指要與總目》(上、下)。北京:作家。
    何大安,2008,《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
    何英玉、蔡金亭,2005,《應用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何南林,2008,《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濟南:齊魯。
    沈蘇儒,2000,《論信達雅,嚴復翻譯理論研究》。台北:臺灣商務。
    沙宗元,2008,《文字學術語規範研究》。合肥:安徽大學。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1988,《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
    林燾、王理嘉,1992,《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林燾、耿振生,2004,《音韻學概要》。北京:商務。
    林慶勳、竺家寧,1989,《古音學入門》。台北:臺灣學生。
    林炯陽、董忠司,1996,《台灣五十年來聲韻學暨漢語方音學術論著目錄初稿(1945~1995)》。台北:文史哲。
    竺家寧,1987,《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
    竺家寧,2006,《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台北:臺灣學生。
    胡文仲主編,1994,《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胡裕樹,1995,《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
    胡壯麟,2001,《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高本漢 (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1995,《中國音韻學研究》(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北京:商務。
    高名凱,1995,《語言論》。北京:商務。
    俞允海、潘國英,2007,《中外語言學史的對比與研究》。上海:上海三聯。
    倪立民,1988,《語言學概論》。杭州:浙江大學。
    徐通鏘,2001,《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柯平,1997,《英漢與漢英翻譯》。台北:書林。
    唐作藩,2002,《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許長謨,2010,《漢語語言結構義證》。台北:里仁。
    張培基等編寫,1993,《英漢翻譯教程》。台北:書林。
    馮蒸,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馮志偉,1997,《現代術語學》。台北:農業科學。
    湯廷池,1979,《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移位變形》。台北:臺灣學生。
    湯廷池,1988,《漢語詞法句法論集》。台北:學生。
    湯廷池,2000,《漢語語法論集》。台北:金字塔。
    楊劍橋,2005,《漢語音韻學講義》,上海:復旦大學。
    趙元任,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
    趙杰,2001,《漢語語言學》。北京:朝華。
    葉蜚聲、徐通鏘,1997,《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
    葛本儀,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
    劉曉南,2007,《漢語音韻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劉宓慶,1997,《文體與翻譯》。台北:書林。
    劉宓慶,1999,《當代翻譯理論》。台北:書林。
    劉宓慶,2000,《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
    陳德鴻、張南峰編,2000,《西方翻譯理論精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郭建中編,2000,《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
    董昭輝,1983,《漢英音節比較研究》。台北:臺灣學生。
    董同龢,1998,《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
    謝雲飛,1987,《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臺灣學生。
    龍庄偉,2005,《漢語音韻學》。北京:語文。
    潘重規、陳紹棠,1980,《中國聲韻學》。台北:東大。
    潘文國,1997,《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潘文國,,2002,《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
    鍾榮富,2007,《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
    鍾露昇,1966,《國語語音學》。台北:語文。
    鄒曉麗,2002,《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上海:上海辭書。
    鄒嘉彥、游汝杰,2003,《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濮之珍,1900,《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
    羅常培,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
    羅常培,1963,《漢語語法論集》。北京:中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纂,2008,《國音學》。台北:正中。
    C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于偉昌,2001,〈漢譯外來語言學術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方夢之,2008,〈從譯學術語看翻譯研究的走向〉。《上海翻譯》,第1期,pp..5-9。
    牛喘月,2004,〈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談談中醫名詞術語英譯的原則問題〉。《中西醫結合學報》,2卷6期,pp..474-76。
    王雪松、周美啟,2005,〈試析中醫術語英譯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2卷3期,pp..243-45。
    王玉芬、麥新轉,2008,〈對非文學文本翻譯的探討:以小康社會譯語為例〉。《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3卷6期,pp..96-100。
    王東風,2002,〈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中國翻譯》,23卷第5期,pp..22-6。
    王克非,2002,〈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4卷第6期,pp..458-61。
    向力,2008,〈英漢語言學術語比較研究〉。《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pp..22-7。
    李壬癸,2000,〈七十年來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回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pp.519-39。
    李方桂,1974,〈漢語研究的方向—音韻學的發展〉。《幼獅月刊》,40卷6期,pp..2-3。
    李志江,2010,〈關於科技名詞規範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科技術語》,12卷1期,pp..11-7。
    李宏德、田志東,2010,〈中醫基本名詞術語英譯國際標準化研究述評〉。《中國科技翻譯》,23卷3期pp..61-3。
    吳致君,1994,《漢語借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靜宜,2006,《從《達文西密碼》的繁簡體字譯本看兩岸翻譯技巧及用語的差異》。私立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蓉,2004,《台灣與大陸《哈利波特》系列譯本翻譯策略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家寧,1994,〈中國語言學和中文系〉。《國文天地》,第10卷第2期,pp..92-8。
    竺家寧,1996,〈台灣聲韻學當前的研究狀況〉《音韻學研究通訊》,第17、18期pp..36-7。
    竺家寧,1996,《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微縮資料)(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微縮小組),執行單位: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竺家寧,1996,〈兩岸外來詞的翻譯問題〉。《華文世界》,第81期,p.17。
    竺家寧,2010,〈台灣近年來聲韻發展的特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Vol.11, No.3, pp.92-8。
    岳延紅,2010,〈科技術語構成及其翻譯〉。《當代教育論壇》,第7期,pp..90-91。
    周有光,2010,〈漫談科技術語的民族化和國際化〉。《中國科技術語》,12卷1期,pp..8-10。
    孟凡娜、薛少一,2009,〈歇后語的文化意蘊和英譯策略〉。《科技信息》,25期,pp..181-82。
    況新華、吳丹,2009,〈語言學術語譯名規范化芻議〉。《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第11卷第3期,pp..56-60。
    侯國金,2009,〈語言學術語翻譯的系統一可辨性原則〉。《上海翻譯》,第2期,pp..69-73。
    姚榮松,2003,〈海峽兩岸新詞語的互動問題〉。《現在化研究》,專刊第33卷。
    姚榮松,1989,〈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上)〉。《漢學研究通訊》,第8卷 第1期。
    胡永近,2010,〈語言學專業詞匯翻譯現狀及其譯名標準化探討〉。《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第1期,pp..16-9。
    許長謨,2010,〈漢語結構中音韻譯詞同實異名之問題探究〉。《2010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543-555。
    張曉勤、任澤湘,2009,〈語言學術語譯名的規範化摭談〉。《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第4期,pp..27-33。
    張渭毅,2002,〈中古音分期綜述〉。《漢語史學報》,第二輯,pp..27-37。
    張伯瑜,2004,〈中國音樂術語的英譯問題與解決方法〉。《中國音樂學》, 3期,pp..19-22。
    黃昭厚,2010,〈談談科技術語的審定與統一〉。《中國科技術語》,12卷1期,pp.. 18-22。
    黃海翔,2009,〈孫子兵法軍語英譯策略探析〉。《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第2期,pp..16-22。
    溫昌斌,2009,〈近代中國關於科技譯名統一實踐工作要點的認識〉。《中國科技術語》,11卷4期,pp..16-21。
    溫昌斌,2008,〈近代以來的漢語術語學研究〉。《中國科技術語》,10卷1期,pp..7-13。
    趙忠德,2004,〈關於語言學術語的統一譯名問題〉。《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84期,pp..51-3。
    董琨,2010,〈關於語言學名詞審定工作的體會〉。《中國科技術語》,第二期,pp..7-8。
    劉青,温昌斌,2009,〈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差異問題分析與試解〉。《中國科技術語》,第2期,pp..65-9。
    劉青、溫昌斌,2009,〈談對外交流中的中文術語譯介問題〉。《中國科技術語》,11卷2期,pp..5-7。
    劉素萍,2010,〈唐詩中「青」字不同的英譯解析〉。《科技信息》,18期,p.145。
    歐陽利鋒,2010,〈淺談「五行生克」的源流及英譯〉。《中國科技翻譯》,23卷2期, pp..4-7。
    郭愛萍,2007,〈規範翻譯方法―科技術語標準化之關鍵〉。《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4期,pp..106-9。
    魏瑾,2009,〈李杜詩篇的人文意蘊與英譯策略〉。《外語學刊》第3期,pp..105-8
    戴林、李開平,2006,〈從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英譯看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化〉。《中華中醫藥學刊》,24卷5期,pp..877-78。
    鄭述譜,2006,〈試論語言學術語的特點〉。《外語學刊》第130期,pp..51-4。
    羅常培,1936,〈舊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東方雜誌》,33.1,pp..393-410。
    羅選民,2004,〈論文化/語言層面的異化歸化翻譯〉。《外語學刊》,第1期,pp..102-6。
    蘇金智,1994,〈台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語言文字運用》,第4期,pp..90-6。
    D 相關網站
    中國漢語言文學網 http://www.hanwenxue.com/index.html
    現代漢語 http://www.modernchinese.com/
    國立編譯館-學術名詞資訊網 http://terms.nict.gov.tw/search_b.php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