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沈青廷 Sheng, Ching-Ting |
|---|---|
| 論文名稱: |
人性與道德實踐-荀子與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之比較研究 Humanity and Moral Practice –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Hsuntze's and Aristotle's beliefs of Ethics |
| 指導教授: |
吳文璋
Wu, Wen-Zh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7 |
| 中文關鍵詞: | 荀子 、亞里斯多德 、人性 、道德實踐 |
| 外文關鍵詞: | Hsuntze, Aristotle, human nature, moral practi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2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荀子的倫理思想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做中西觀點比較,探討人性與道德實踐:從根本的人性論出發,終至道德的實踐。第一章就倫理學身為一門道德實踐的哲學,是不論過去、當前、未來都必須重視的人生課題,茲運用中西倫理經典--《荀子》、《尼各馬可倫理學》,先就兩者理論分析,接著對比其異同,最後思考能融合之處。第二章就「倫理」、「人性」與「道德實踐」加以界定說明:道德乃是人類體認天地之德而實踐的行為法則,關係「人際關係」應該如何;倫理除此還包括了「人際實際」應該如何,是人實踐人之主體性,以建構理想社會的和諧秩序,所應遵循的基本規範與實踐法則。第三章由荀子的人性論釋「性」,再論「性惡」乃欲望不加節導所致;再由心論,言以心治性,化性起偽。荀子隆禮義以明分、節欲、養欲,禮是根源於天德的人為社會規範,成就於道德實踐。主觀的心加上客觀的禮義,性是自然生成的,禮是聖人所制,是謂「天生人成」。第四章同樣先論述人性論,強調理性,德性分為兩類:一類是理智德性,一類是倫理德性,理智德性屬思維功能是倫理德性的導航者,倫理德性屬實踐層面由習慣養成,以中道為要。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即是幸福,最高的幸福是理性的思辨活動,自足而不待外求。另以其公正論,關係整體的德性,有「分配公正」與「矯治公正」二類,朝「給予平等者平等的分配,給予不平等者不平等的分配」目標,維繫社會倫理。最後第五章乃綜合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就其相關類同者對比,如人性論、荀子內聖外王、亞氏倫理學的德性與公正。此外,據中西不同視野,另以細項分異同,最後思考可融合之處。依循倫理大方向,尋找道德根源,修身養性培養品德,以奠定倫理價值。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Hsuntze’s thoughts of ethics” and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from Chinese and Occidental perspectives.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humanity and morality.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essence of humanity and ends in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ity. The first chapter is on ethics, a philosophy of morality realization, which must be emphasized and pondered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First of all, "Hsuntze’s thoughts of ethics" and "Nicomachean ethics", the classic works regarding ethic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theoretical analyse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en, the researcher makes efforts to combine the beliefs shared in the classics. In the second chapter, ethics, humanity and morality realization are defined. Morality is the rules of decorums for human behavior and i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human reflection on the rules of the mother nature. Furthermore, it is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ethics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of etiquette and it’s the essence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and utopian societ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perty of humanity based on Hsuntze's beliefs. The immorality of humanity results from lack of abstinence. Humanity must be controlled by consciousness. Humans must endeavor to correct their innate evil desires. Hsuntze emphasizes LIYI, proposes that humans must know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should do and claims the importance of abstinence. Li originates from the rules of the nature and is realized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ity. Speaking of the mental status, it develops and regulates humanity for the purpose of being moral individuals. With the subjective mental status and objective LIYI combined, the human property is innate and LIYI is made by sages, which is so-called “innate but artificial.”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first and then emphasizes the rationality. Moral conduct is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ne is the sensible moral conduct, and the other is ethical moral conduct. The sensible moral conduct can be classified as a function for thinking and is the navigator developed by our habits of ethical moral conduct. Ethics moral conduct belongs to the aspect of realization and mediocrity matters most in it. Happiness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of thinking and argument which is self-contained. In terms of its fairness, the moral conduct related to wholeness is divided into “justice of distribution” and “justice of correction”. It’s hop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abjusted distribution depending on diffevent circumstances and maintain the ethics in the society.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synthesizing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ethics and social ethics. It contrasts related and similar thoughts, such as the theory of humanity, Hsuntze’s divine moral personality but excellent management of politics, and moral conduct and fairness in Aristotle’s ethics. In addition, from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e identified with specifications and finally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thoughts is considered. Follow the general guidance of ethics, seek the essence of morality and develop morality by elevating individuals’ souls and character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value of ethics.
一、原典文獻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冊《易》(北京:商務印書,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九冊《尚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冊《詩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九冊《禮記注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三二冊《朱子語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四二冊《管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三五一冊《莊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朱熹:《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九成:《中庸說殘本三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黃懷信:《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趙歧:《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臺灣開明書局編輯部:《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6年7月臺六版)。
謝冰瑩等註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顧炎武:《日知錄三十二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二、專書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王海明:《倫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3版)。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1986年)。
王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Friedrich Paulsen)著,何懷宏、廖申白譯:《倫理學體系》(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安傑利斯(Peter A. Angele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2004年2版)。
牟宗三:《荀子大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4月臺修2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3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1990年)。
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著,廖申白譯:《倫理學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
余紀元著,林航譯《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吳大品著,徐昌明譯:《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維、哲學、歷史比較出發》(香港:中華書局,2009年7月再版)。
吳文璋:《荀子樂論之研究》(臺南:宏大出版社,1992年)。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6月)。
吳文璋:《儒學論文集-追求民主科學的新儒家》(高雄:復文,2006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李瑩瑜:《《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汪中:《荀子通論》(臺北:中華,1965年)。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苗力田註,苗力田、徐開來譯:《倫理學》(臺北:知書房,2001年)。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高思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2版)。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王旭鳳、陳曉旭譯:《尼各馬可倫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叔本華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姜尚賢:《荀子思想體系》(高雄:復文書局,1990年)。
威爾.杜蘭(Will Durant)著,許大成、董昭輝、邱煥堂、李雲珍譯:《西洋哲學史話》(臺北:協志工業,2004年4月1版25刷)。
柯雄文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論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7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2004年)。
唐凱麟主編:《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出版社,2001年)。
孫振青:《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4月3版)。
高思謙:《中外倫理哲學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張再林:《中西哲學比較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張東蓀:《道德哲學》(臺北:廬山,1972年)。
張傳有:《倫理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 )著,龔群等譯:《德性之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4月3版)。
黃建中:《比較倫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
黃藿:《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黃顯中:《公正德性論-亞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月)。
溫公頤:《道德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臺3版)。
葉海煙:《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1990年)。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臺北:商鼎文化,1997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2)。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羅伊德(G. E. R. Lloyd)撰,郭實渝譯:《亞里斯多德思想的成長與結構》(臺北:聯經,1984年)。
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正義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三、碩博士論文
王慶光:《《荀子》禮樂教化論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禹鎮印:《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研究—從善、德行與快樂談起》(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勻翔《荀子之智德及社會倫理建構之意涵-以攝王於禮、攝禮於德為核心》(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性集:《荀學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禮彰:《荀子人性論及其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程諾蘭:《亞里斯多德倫理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秀宮:《荀子心性論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文郎:《荀子人性論之學理基礎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鄭世強:《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東吳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蘇嫈雰:《荀子「禮」學研究—以性、心、學為基礎》(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四、期刊論文
王大德:〈人性問題之探討〉《鵝湖月刊》,第19卷第2期(1993年8月),頁55。
王邦雄:〈論荀子的心性關係及其價值根源〉,《鵝湖月刊》,第8卷第10期(1983年4月),頁27。
何淑靜:〈孟、告、荀與亞里斯多德對「人性與道德」一關係之看法比較〉《鵝湖學誌》第23期1999.12頁161-176。
杜保瑞:〈荀子的性論與天論〉《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45-60。
周天令:〈荀子由智成德理論的重建與檢討〉《孔孟學報》,第84期(2006年9月),頁113-148。
馬利丹著,李增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0期(1988年10月),頁2-17。
陳平坤:〈荀子的「類」觀念及其通類之道〉《臺大哲學論評》,第31期 (2006年3月),頁77-135。
曾春海:〈荀子與霍布士社會倫理思想之比較〉《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2年)。
楊植勝:〈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對國家的目的論界定與經驗性分析〉《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4期(1994年4月),頁359。
劉振維:〈荀子「性惡」說芻議〉《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7月),頁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