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石宜蓓 bei, Shih i |
|---|---|
| 論文名稱: |
探討台灣女性閱聽人對於《來自星星的你》的解讀方式 The Research on How Taiwanese females Audience Interprets the drama〝Man From Star〞 |
| 指導教授: |
楊芳枝
Yang, Fang-chih Irene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9 |
| 中文關鍵詞: | 閱聽人 、韓劇 、質化研究 |
| 外文關鍵詞: | Audience, korean drama, Qualitative research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希望可以探討觀看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閱聽人,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如何解讀韓劇的過程,並深入了解閱聽人從中獲得的意義與愉悅為何。在研究架構上上,本研究以接收分析的理論為基礎,探討情境脈絡與影響解讀之間的關係,在研究設計上採取了深度訪談的方法,作為蒐集研究資料的主要途徑。研究結果發現觀看《來自星星的你》的閱聽人在擁有相似的年齡和背景下,受到閱聽人個人經驗與思考的影響下,因而產生「愉悅」、「現實滿足感」、「自我慰藉」;等情感,此外,不同情境脈絡的影響,閱聽人有著明顯的差異性解讀,解讀的結果,所獲得不同的意義與愉悅,本研究的結論希望提供學術界新的研究方向,當劇本的走向,可以引起不同年齡層的共鳴,對閱聽人情感層面的解讀上,是更為重要且具有影響性。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the audiences interpret the context of the Korean drama "Man from star" under the influence context. In this research, recep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assist within this research, special research interests are plac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interpretation. An in-depth interview is used, all ages were interviewed and data gathered from these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中文文獻:
碩士論文:
簡妙如。〈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秦嘉菁。〈電視劇中家庭概念之呈現方式及閱聽人解讀型態之研究─以「中視劇場─花系列」節目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葉文忠。〈台灣引進外國戲劇節目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緯來電視網韓劇經營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
卓珍伃。〈青年學生收看韓劇的文化認同與消費行為〉。(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季欣慈。〈找尋台灣「韓流」的推手-韓國偶像劇的政經結構與文本特性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陳怡君。〈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
顏雅玲。〈從創造文化經濟的角度論台灣電視劇產業之革新:以韓劇發展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李佩英。〈韓劇〈大長今〉之接收分析研究:男女閱聽人對「長今」角色的解讀〉。(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家豪。〈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佳玲。〈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Kim Ji Yoon。〈從「韓國文化熱」論東亞文化認同之圖像〉,〈東亞文化月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許瀞文。〈音樂娛樂節目閱聽人之接收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郭家平。〈台灣女性韓劇迷的收視經驗及認同過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廖家瑜。〈韓劇在觀光上的媒體效應〉,(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婷。〈探討閱聽人對韓劇〈我叫金三順〉的解讀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姿伶。〈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2008)
黃琤琄。〈女性韓劇迷之解讀策略與意義生產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雅玲。〈類型及性別想像:論韓劇的在台接受〉。(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莊淑芬。〈韓劇閱聽人國族認同與身體意象對整型美容商品接受度影響之研究-以韓劇涉入程度為中介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黃怡潔。置入性行銷, 休閒涉入與依附影響關係之研究-以韓劇為例。(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1)。
陳思伃。〈探討消費者電視劇周邊商品態度之研究─以某韓劇為例〉。(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姜明九。〈中國電視觀眾電視劇消費品位元指導〉。(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魏佳瑜。〈從收視到行動: 女性偶像劇迷觀看偶像劇對親密關係之經驗詮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陳雅玲。〈類型及性別想像:論韓劇的在台接受〉。〈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專書:
斯圖亞特·霍爾 (1980):〈編碼,解碼〉,羅鋼、劉象愚譯 (2000),(廣州/譯),《文化研究讀本〉:345-358,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 : 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出版,1996)。
蔡琰。《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2000)。
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蔡秀玲、王淑娟(譯)。《治療亂倫之痛—成年倖存者的治療〉(原作者:Courtois, C. A.)。(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湯允一等譯。Croteau.D. & Hoynes.W.(1999)著。《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台北:學富,2001)。
單葑。《百分百韓劇通:愛戀韓劇韓星全紀錄〉。(台北:朱雀文化,2002)。
李天鐸。《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遠流出版社,2002)。
潘淑滿。《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2003)。
江佩蓉。《想像的文化圖景:韓流與哈韓族在台灣〉。(首爾大學,2004)。
單篇論文:
吳翠珍。(解毒電視?解讀電視!-談媒體素養教育中的電視識讀)(1993)。
楊國樞。〈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見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謝秀芬。〈已婚女性的生活困擾與家庭福利之因應〉(1997)。
謝秉陞、許瀞文。〈以精神分析觀點探討女性網路相簿點閱者認同位置的建構與差異〉。(資訊社會研究,13,229-255,2007)。
岩淵功一。〈日本文化在台灣: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當代》125:14-19,1998)
楊瑪利。〈韓國反敗為勝的祕訣 俺也可以創流行〉,(《天下雜誌》,第256期,2002)。
林亞偉。〈韓劇 亞洲的偶像製造機〉,(《今週刊》,第403期,2004)。
董之林。〈韓流的啟示 上海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開韓劇研討會發言〉,(《當代文化研究網》,2005)。
陳姿伶、周燕麗。〈韓劇愛情態度、愛情價值觀與符號消費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新竹觀眾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學會論文集》〈台灣民眾對韓觀感調查〉,(《遠見雜誌》,第295期,2005)。
莫藜藜。兼顧家庭與工作之婦女就業輔導政策--台灣經驗。「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April),2011)。
陳慶立。〈韓國的國際廣播簡介:KBS WORLD & ARRIANG TV〉(2013)。
曾錚。〈《來自星星的你〉》為何爆紅?〉,(《大紀元》2014)。
蔡宜君。〈千頌伊口紅全球缺貨,台灣從未引進〉,(《蘋果日報》,2014)。
鮑艾謹、王麗琴。〈《來自星星的你》風靡全亞洲‧姐姐妹妹淪陷中“星毒”〉, (《星洲日報》,2014)。
魏喬怡。〈東北亞,來自星星的商機 〉,(《工商時報》,2014)。
賀彩清。<從傳統到現代婦女角色與家務工作>,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15)。
英文文獻:
Alasuutari, P. (1999). Introduction: three phases of reception studies. In P. Alasuutari. (Ed.), Rethinking the media audience: The new agenda (pp. 1-21). London: Sage.
Ang. I.(1985).Watching dollas: Soap 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New
York: Methuen.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Y: W. H. Freeman.
Cho Hae-Joang. (2005). Reading the ‘Korean Wave’ as a sign of global shift, Korea Journal 45:4, pp 147–182.SAGE jourbals,USA.
Doobo Shim. (2006).Hybridity and the rise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Media culture& society, pp.25-44. 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Fiske, J. (1989). Moments of television: Neither the text nor the audience. In E. Seiter,
H. Borchers, G. Kreutzner & E. M. Warth (Eds.), Remote control: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power (pp. 30-49).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Fiske, J. (1987).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Methuen.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 Hall et al.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pp 128-139. London: Hutchinson.
Hanaki, T., Singhal, A., Han, K., Kim, K., & Chitnis, K. (2007). Hanryu sweeps East Asia. How Winter Sonata is gripping Japa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69:3, pp. 281-294
Hobson, D.(1982). Crossroad: The Drama of a soap opera. London: Methuen.
Hoijer, B. (1992). Socio - 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4: 583-603.
Höijer, B.(1998).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reception analysis”, in R.
Dickinson, R. Harindranath, O. Linné (eds) Approaches to audiences, London:
Arnold.
Jenkins, H. (2004). Pop cosmopolitanism. Mapping cultural flows in an age of media convergence. In M. Suarez-Orozco (ed.), Globaliz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millenniu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14-140
Jonathan Cohen(2001)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Cor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Kim, E. & Ryoo, J. (2007). South Korean culture goes global. K-pop and the Korean wave. Korean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4: 1, pp. 117-152
Lee, S. (2003). Seoul Survivor. Straits Times 8 April.
Livingstone, S. M. (1988). Why people watch soap opera: An Analysis of the
explanations of British viewer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 55-80.
Lindlof, T. R. (1991).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media audienc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 35: 23-42.
Lull,J. (1990). Inside family viewing, London: Hutchinson.
Modleski. Loving with a Vengeance: Mass-Produces Fantasies for Women. New York & London: Methuen, 1984. First published in 1982.
Moores, Shaun (1993). Satellite TV as cultural sign: consumption, embedding and articulation
Morley, D. (1980). The ‘Nationwide’ audience: Structure and decoding.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ress, A. (1995). Class and gender in the hegemonic process: Class differences in
Women’s perceptions of television realism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elevision
characters. In O. Boyd-Barrett & C. Newbold (Eds.), Approach to media: A
Reader (pp. 420-429). London: Arnold.
Ravina. (2008) .Introduction:Conceptualizing the Korean Wave. 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Volume 31 (2009), pp. 3–9
Radway, J. (1987).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London: Verso.
Sinclair, J., Jacka, E., & Cunningham, S.(1996). New patterns in global television: Peripheral vis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Tuk. (2013).Who are behind the success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Yang, J. (2012). The Korean wave (hallyu) in East Asia.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Taiwanese audiences who watch Korean TV dramas.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41: 1, pp. 103-147
校內:2023-09-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