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莊惠茹 Chuang, Hui-Ju |
|---|---|
| 論文名稱: |
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 |
| 指導教授: |
沈寶春
Shen, Pao-S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8 |
| 中文關鍵詞: | 銘文 、語法 、動詞 、助動詞 、青銅器 |
| 外文關鍵詞: | inscription, grammar, verb, auxiliary verb, broz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1 下載: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兩周金文助動詞為觀察對象,針對助動詞詞組所呈現的種種現象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首先針對先秦漢語中的助動詞進行定名、定義及界說的工作,根據觀察,兩周金文助動詞的語法功能條件為:1.只出現在動詞或動詞性成分的前面。2.能夠進入「不…不」的雙重否定框架。3.具有動詞的全部或部分語法特點。其語義功能條件為:1.在語義上對句子表述的命題賦予判斷、評估等情態意念。2.所表示的情態意念既不指向句子所述及的對象(主語),也不指向對象的陳述(謂語)。在本章中,並針對助動詞於先秦典籍及古文字中的使用狀況,做了一概要性的描述。
筆者依兩周金文助動詞的詞義特性,將之區分成可能、意願及應該三大類,並分別於第三、四章進行討論。討論的重點著眼於助動詞與動詞結合成的詞組現象,每個助動詞先進行釋形釋義的工作,再依時代順序討論各個助動詞詞組。第五章綜合比較了兩周金文與甲文、先秦典籍助動詞詞組的異同,在這樣的比較基礎下,觀察出兩周金文助動詞異於其他先秦語料的5點特色:1.一詞獨大。2.修飾成分多樣。3.分句句型簡短。4.否定副詞形式多樣。5.大量使用雙重否定結構。
透過觀察,可知先秦漢語中的助動詞乃屬實詞虛化過程中的一個詞類,其在虛化的過程中,依循「詞義引伸」及「固定語法位置」這兩個重要的實詞虛化途徑。助動詞正是適應語法不斷向精密化發展所產生的特殊詞類。
書目
一、民國以前古籍
唐‧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丁度等,《集韻》 (台灣:新興書局) 。
清‧劉淇,《助字辨略》,摘自《叢書集成續編》(69)(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清‧阮元,《經籍纂詁》(北京:中華書局,1995.0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09) 。
清‧于敏中等輯《四庫全書薈要》(景印摛藻堂)(經部第78冊小學類)(台北:世界書局,1986-88)。
二、民國以後專書
三劃:
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08) 。
《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 。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1999.12)。
四劃:
王 力,《中國古文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01) 。
《中國語法理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11)。
《漢語語法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03)。
《王力語言學詞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5)。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06新1版,2001.02) 。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
王國維,《觀堂集林》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984-1994)。
《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0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01.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02)。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卷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06) 。
五劃:
史存直,《漢語語法史綱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
六劃: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2) 。
《殷墟卜辭句法論稿》(台灣:學生書局,1990.03) 。
《甲骨文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08) 。
七劃: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06) 。
《呂叔湘文集》(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
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05) 。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09)。
八劃:
邱德修,《商周金文蔑曆初撢》(台北:五南出版社,1987)。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04初版,1993年影印一版)。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街
1962.08)。
《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出版社,1975)。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09)。
《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1997.06)。
九劃: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92.08)。
十劃: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04)。
唐鈺明,《定量和變換─古文字資料詞匯語法研究的重要方法》(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10) 。
陝西師範大學詞典編寫組編,《古漢語虛詞用法詞典》 (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 。
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05)。
唐 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10)。
容 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
十一劃:
章士釗,《中等國文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10) 。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台灣:大通書局,1971) 。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11)。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03)。
陳美琪,《西周金文字體常用詞語及文例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05)。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攷釋》(1985) 。
《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1)。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1)。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台北:復文出版社,1992.05) 。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06)。
十二劃: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09) 。
張 亨,《荀子假借字譜》(台大文史叢刊之四)(台灣:台大文學院,1965.06) 。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07)。
張玉金,《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09) 。
十三劃: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台北市:大通書局,1974) 。
《高等國文法》(上海:上海書店,1990)。
《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
楊如雪,《文法ABC》(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09) 。
十三劃:
董楚平,《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2) 。
十四劃: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
趙 誠,《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
《甲骨文簡明詞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9) 。
十五劃:
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08) 。
劉翔等編,《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09) 。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4)。
劉 利,《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03)。
臧克和等,《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0)。
期刊論文
三劃:
于省吾,〈釋「能」和「?」以及「??」的字〉,《古文字研究》8。
〈「鄂君啟節」考釋〉,《考古》8 (1963) 。
于 康,〈命題內成分與命題外成分─以漢語助動詞為例〉《世界漢語教學》
1(1996)。
四劃:
方麗娜,〈西周金文虛詞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5)。
六劃:
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1979) 。
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啟節考釋(八篇)〉,《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
七劃:
李學勤,〈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2(1978) 。
〈兮甲盤與駒父?〉《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
〈論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中國史研究》1(1985)。
李 零,〈戰國鳥書箴銘帶鉤考釋〉,《古文字研究》8(1983)。
九劃:
段頁輝,〈論《馬氏文通》的助動詞系統及相關問題〉《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1997.07) 。
胡雲鳳,〈甲金文雙重否定句比較研究〉,《第十三屆全國暨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師院語教系,2002.04) 。
〈秦金文文例研究〉(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十劃
殷滌非、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文物參考資料》4 (1959) 。
容 庚,〈鳥書考〉,《中山大學學報》(哲社)6(1964) 。
徐中舒,〈西周墻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2(1978) 。
十一劃
曹錦炎,〈舒城九里墩鼓座銘文補釋〉,《中國文字》新17期(1993)(香港:中國文字社:藝文印書館)。
〈越王嗣旨不光劍銘文考〉,《文物》8(1995) 。
商承祚,〈鄂君啟節考〉,《文物精華》2(1963) 。
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4(1958)。
陳佩芬,〈繁卣、 鼎及?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2(1982) 。
郭錫良,〈四十年來古漢語語法研究述評〉,《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先秦漢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發展〉,《中國語文》3(2000)。
陳昭容,〈關於『甲骨文被動式』研究的檢討〉,《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05) 。
十二劃:
張政烺,〈中山王 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一)。
張光遠,〈春秋晚期齊莊公時庚壺考〉,《故宮季刊》3(1982) 。
十三劃:
裘錫圭,〈卜辭”異”字和《詩》、《書》裡的”式”字〉,《中國語言學報》1(1982)。
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語言研究論叢》4(1987)。
十四劃:
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與年代〉,《文物》7(1981) 。
趙 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
十五劃:
劉利,〈先秦助動詞“可”的句法語義功能考察〉《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6) 。
〈先秦助動詞「得」字用法的考察〉,《古漢語語法論集》(第二屆國際古漢
語語法研討論文選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十六劃:
盧卓群,〈助動詞「欲」的發展軌跡〉《武漢教育學院學報》5(1996) 。
十八劃:
魏培泉,〈莊子語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12)。
〈古漢語被動式的發展與變機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2(1994)。
十九劃:
羅 端,〈金文中「勿」跟「毋」兩個否定詞在用法上的區別〉,《中國境內語言
暨語言學》1(1992) 。
二十劃: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冊,第40本(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