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子瑀
Fang, Tzu-Yu
論文名稱: 探討嘉南大圳與聚落空間的維生關係之研究—以學甲和官田灌溉區為例
Study on the Subsist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ianan Irrigation Waterwaves and Settlement Space: A Case Study of Xuejia and Guantian Irrigation Areas
指導教授: 曾憲嫻
Cheng, Hsien-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嘉南大圳水利組織維生方式聚落空間
外文關鍵詞: Jianan Irrigation Waterwaves, water-related agencies, livelihood style, Settlement space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嘉南大圳完工於1930年,對嘉南平原的影響以農業生產活動相關的土地價格、農業生產結構、耕作方式及聚落機能為主,相關研究亦涵蓋水力開發史、水利組織發展以及水利開發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2009年「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登錄為文化景觀,逐漸喚起大眾對水圳文化的保存意識,近年來因都市化、農業式微及氣候變遷等因素,水圳周邊的聚落不再以農業發展為主,許多水圳淪為荒廢水溝或都市發展下的排水設施。承上述變遷,本研究以構成嘉南大圳運作體系的水利設施和組織制度,探討水圳與鄉村地區產業、聚落空間的變遷與互動情形,尤其在水圳面對鄉村地區產業轉變之際,其供水方式、角色定位以及與水利會員間的互動關係為本研究探討目的。另外,水利建設、用水型態塑造了聚落景觀,而水圳作為傳統聚落常見的水資源型態之一,是否構成特殊的水圳聚落景觀且影響聚落空間構成,亦為本研究欲探討之面向。
    本研究以學甲區、官田區作為空間範圍,時間範圍起自嘉南大圳完工前的1920年至2018年。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和歷史研究方法、半結構式訪談以及GIS空間分析,將各階段取得的資料相互參照。透過文獻、歷史圖資從區域尺度了解學甲與官田維生方式變遷歷程,GIS空間分析主要應用在維生空間分佈、聚落空間構成以及兩者與水圳距離關係之探討,而訪談內容則以水利與產業、聚落發展為主。
    研究結果顯示,在水利系統與農漁業生產活動的互動情形中,水利建設除了初期提高灌溉面積、農作物單位生產量,自然環境亦影響水圳後續的存留與分佈。1970年代後,養殖漁業、不同作物的耕種區位亦受水圳位置影響,同時水圳與維生方式間的轉變也引起社會關係的變化,而生產空間-漁塭的用水型態,則會依據與水圳的距離產生區域差異。在水圳對聚落生活方式與空間變遷的影響上,雖然傳統聚落中建築、宗廟的座向與配置受風水之水環境格局影響至深,但僅有部分聚落的增長方向及建築物座向受水圳影響,大部分聚落周邊的水圳在考量安全性、管理維護便利性,皆轉以暗渠形式為主。由於水圳為生產設施,在聚落生活、生態面產生的影響較小,在鄉村地區農漁產業發展議題上因現行灌溉制度與維生方式不符,本研究建議日後與維生空間有關的計畫政策如農地重劃區、養殖漁業生產專區、農業經營專區等計畫及地下水管制區等,進行空間規劃時應結合水利單位,並將現況產業與水利關係納入研議,能更有效、公平公正的分配用水,讓上下游地區乃至區域性水資源達到永續發展及公平使用,未來若近一步結合相關空間計畫如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農村社區土地重劃等,將使鄉村地區除了生產面,在生活、生態面亦有更好的發展。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the agriculture-oriented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has begun to face various impacts and challenges. In 2009,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nan Irrigation System as a cultural landscape, the public's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landscape and industry established by the irrigation system was arous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water system faced the changes of settlement subsistence mode in the pas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water conservancy and industry, analyz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organization,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water system on the settlement sp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sistence space and settlement changes are aff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while the changes of water conservancy organiz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action are affected by subsistence mode, planning policy, irrigation system and other factor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pinions of water conservancy units and actual regional water us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future spatial planning of agricultural and fishe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so as to see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air use of water resources.

    摘要I 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定位5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與社會經濟影響6 第二節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與地景、聚落13 第三節 農漁業相關空間計畫概述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研究架構24 第二節 研究方法25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31 第四章 水利設施與水利組織制度32 第一節 灌溉制度與水路設施32 第二節 水利組織36 第五章 水圳與農漁業維生活動之關係41 第一節 維生方式變遷41 第二節 水圳與維生方式引起的社會關係改變50 第三節 養殖漁業與水圳之關係51 第六章 水圳對聚落空間構成與變遷之影響59 第一節 聚落空間範圍59 第二節 聚落增長模式62 第三節 聚落空間構成75 第四節 水利組織的空間特性80 第七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文獻88 附錄92

    外文期刊
    Desktop, E. A. (2011). Release 10. Redlands, CA: 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437, 438.
    Pasternak burton. (1968). Social Consequence of Equalizing Irrigation Access. Human Otganizalion ,27 (4), 332-343.
    有安龍太郎(1935)。土地改良に對する農政問題に就て(一)。臺灣の水利,5(2),12-27。
    東海林稔、財津亮蔵(1934)。嘉南大圳の通水後に於ける土地利用状況に関する考察。台灣農事報,326,28-42。
    南島沓石(1943)。嘉南大圳工事設計。臺灣の水利,13(1),5-34。
    富田芳郎(1933)。台灣的農村聚落型態。臺灣地學記事,4(2),11-14。
    富田芳郎(1954)。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10),1-15。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一續)。臺灣風物,5(1),23-45。
    富田芳郎(1955)。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續完)。臺灣風物,5(6),9-43。
    外文圖書
    Bernard Gallin. (1966). Hsin Hsing, 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外文專章
    Wittfogel, K. A. (2017). The hydraulic civilizations. In Minghi, J. (Ed.), The Structure of Political Geography (1st ed., pp.442-449).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135267
    中文期刊
    吳文星(2000)。八田與一對台灣土地改良之看法。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8,159-170。
    徐明福、吳培暉(1997)。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文化與建築研究集刊,6,1-24。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1998)。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地理研究報告,28,84-105。
    張瑞津、石在添、陳翰霖(1996)。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6,20-56。
    陳芳惠(1979)。桃園台地的水利開發與空間組織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5,50-75。
    陳芳惠(1981)。八德村農村社會變遷的空間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7,76-112。
    陳鴻圖(2001a)。日治時期台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12,117-152。
    陳鴻圖(2001c)。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國史館學術集刊,1,189-223。
    謝繼昌(1973)。水圳和社會文化之適應-籃城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57-77。http://dx.doi.org/10.7116/BIEAS.197309.0057
    蔡嘉信(2011)。「草地」的變遷:一個農村聚落地景的考察。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49(4),89-137。
    張煜權、甘俊二(2020)。對應改變-嘉南平原的農田水利組織與輪流灌溉制度。農業工程學報,68(1),4-18。
    王允瑄(2010)。學甲地區的自然與歷史變遷對聚落的影響。北市教大社教學報,8,101-132。https://doi.org/10.7035/PSCTSCHP.201012.0101
    詹仕鑑(2013)。在陽宅風水考量下綠建築「基地保水」技術原則探討。建築與規劃學報,14(1),1-12。
    中文圖書
    W. Lawrence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 :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揚智。(原著出版於1999年)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初版)。五南。
    吳新榮、張良澤(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國立台灣文學館。
    牧隆泰(1944)。半世紀間臺灣農業水利大觀。台灣水利組合連合會。
    姜玫如、陳斌全、賴勇戎、劉孟芬、井迎瑞(2002)。官田鄉志。台南市官田區公所。https://tm.ncl.edu.tw/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 :理論與實務(初版)。巨流。
    周鍾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初版)。五南。
    陳鴻圖(2009)。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臺南縣政府。
    陳正祥(1993)。台灣地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芳惠(1984)。村落地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心理出版社。
    管倖生(2006)。設計研究方法。全華。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東華。
    漢寶德(2006)。風水與環境。小異出版。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聯經。
    中文博碩士論文
    王貞穎(2010)。探討聚落空間形態在都市規劃過程之演變-以永康鹽行地區舊聚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市。
    吳育臻(2003)。臺灣糖業「米糖相剋」問題的空間差異(1895-1954)。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李佳蓁(2003)學甲市街的聚落發展與歷史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台南市。
    林聖欽(2001)。日本時代臺灣糖業的不均衡發展:以鹽水港地區的農家生計差距擴大為例(1896-1930)。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林燕瑜(2009)。新竹市市郊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茄苳里和南隘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美玲(1999)。嘉義平原的聚落發展-1945年以前。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市。
    陳鴻圖(2001b)。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台北市。
    陳宣伊(2004)。彰化縣王功地區居民維生方式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市。
    陳崇賢(2018)。探討水利設施、農地生產力與人口分布間之關聯性—以嘉南大圳通水前後1905-1939年觀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市。
    陳曉玲(2006)。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岳佳(2019)。以景觀格局分析台江北浮覆地濕地及聚落形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市。
    黃詩驊(2011)。台南新營地區之產業發展及其聚落變遷(1662-1845)。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台南市。
    黃雯娟(1990)。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瑜芬(2015)。瑞穗地區居民的維生活動與聚落發展(1895-2010)。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高雄市。
    張瑋潔(2017)。臺南市龍崗聚落之空間構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台南市。
    葉爾建(2004)。日治時代頭前溪上游地區的環境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市。
    楊婷雅(2018)。雲林縣崙背地區聚落與維生方式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高雄市。
    鄭伊伶(2019)。日治時期台南北門鹽民與鹽田空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台南市。
    鄭虹昀(2019)。麻豆曾文溪溪埔多聚落變遷研究:維生與信仰面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台南市。
    鍾明靜(2004)。水圳空間的領域性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區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縣。
    規劃與研究報告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2015)。文化景觀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吳秉聲 (2018-2019)。嘉南平原水文、農業空間及聚落生活空間之百年變遷與連動關 係之研究-近百年水利設施對嘉南平原聚落空間變遷之影響(子計畫三) (MOST 107-2627-M-006-003-)。科技部。
    曾義興 (2018-2019)。嘉南平原水文、農業空間及聚落生活空間之百年變遷與連動關係之研究-嘉南平原水文變遷與土地使用、產業發展的模式(子計畫一)(MOST 107-2627-M-006-004-)。科技部。
    黃偉茹(2018-2019)。回應國土計畫推行鄉村整體規劃—全球化下臺灣南部地區養殖產業鏈之空間區位研究(MOST 107-2410-H-006-095-)。科技部。
    中文專章
    林瑋嬪(2009)。「風水寶地」的出現:移民與地方再造。載於黃應貴(主編),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299-334頁)。漢學研究中心。
    施添福(1992)。臺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載於陳秋坤、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57-104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施添福(1993)。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載於張炎憲、陳美蓉 (主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 (131-184頁)。自立。
    陳美玲(2010)。學甲地區的集村結構與區域化。載於戴文鋒 (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355-406頁)。臺南縣政府。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