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毅君
Kuo, Yi-Chun
論文名稱: 色與德──歷代西施書寫之研究
Beauty and Virtue: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Writings of Xi Shi Throughout History
指導教授: 李淑如
Lee, Shu-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5
中文關鍵詞: 西施書寫
外文關鍵詞: Xi Shi, Writing, Beauty, Virtue
相關次數: 點閱:51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西施是中華文化中經典的美人,有關她的故事書寫,等同男性對於女性凝視之下的書寫,因此可以從中見得對於西施之色與德的評價,可以分為純粹討論西施之色,或者當德色同時出現時,所形成的德色相成、德色衝突。西施一詞,自先秦以來,為一個籠統、開放的詞彙,也因著沒有正史的侷限,因此有更多緣飾附會的空間,可以不斷接收、承載文人群體的創意,使西施在文學中的形象,逐漸變得明確、立體、多元,又在民間傳說誇飾附會下得到了發展,甚至成為了獨立的文化現象。
    本文爬梳先秦至清代涉及西施之色與德的文本,透過歷時性的文本考察,統整出在宏觀視角之下,西施在中華文化中的發展史。可以發現,對於其色雖然偶時有不同的看法,但西施本就是美人的泛稱,故在其色的認知上並無太大的歧異。然而,涉及西施之德的書寫,卻有了特別的現象。持有德論點的作品,給出的理由是一致的;而認為西施無德的作品,則說法不一,呈現出文人面對德色衝突的反應:即使面對有功於越的西施,卻因紅顏禍水的原罪,而需努力作出回應與理解,實則,若干作品卻在議論之間,看出了邏輯錯謬以及論述短處,也間接證明,德色衝突是有待商榷的課題。而也正是因為德色衝突的說法充滿著遺憾,才使得更多人喜愛、同情西施,並繼續傳頌、延伸她的故事。

    Xi Shi is a beauty in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and her story writings, which examines women from a male perspective, reflects the evaluation of Xi Shi's beauty and virtue. It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pure description on the beauty of Xi Shi,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of virtue and beauty formed when her virtue and beauty appear simultaneously. The term 'Xi Shi' has been a general and open word since the pre-Qin period. As a synonym for 'beauty', it also makes literati have more room for imagin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constraints, allowing the term 'Xi Shi' to continuously expand and carry the creative ideas of the literati circles. Its image in literature gradually becomes clear and stereotyped, forming a diverse and full appearance, and cultural allusions gradually become rich and colorful. Moreover, under the embellishment of folk legends, this term has development and even become an independent 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beauty and virtue of Xi Shi from pre-Qin to Qing Dynasty, and through a diachronic textual examination, it conclud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Xi Shi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find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occasional different views, generally speaking, Xi Shi is a general term for beauty, so there is not much difference in the comments on her beauty. However, there is a conflict in the writings of virtue in the story of Xi Shi. Works that hold the same argument for Xi Shi's virtue provide consistent reasons, while works that believe that Xi Shi lacks virtu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presenting the different response and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i in fac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virtue and beauty: even when facing Xi Shi,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due to the original sin of beauty and misfortune, there are logical error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arguments of some works, which indirectly prove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virtue and beauty is a topic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argument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virtue and beauty is filled with regret that more people love and sympathize with Xi Shi, who will continue to spread and extend the legendary story of Xi Sh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當代西施研究與文獻回顧 4 一、西施生平考據 6 (一)西施的結局 6 (二)西施的身分 7 (三)與西施有關的地景 7 二、文學中的西施故事研究 8 (一)人物形象與時代的價值觀 8 (二)西施故事中的文化符號 9 (三)性別視域下的西施 10 第二節 問題意識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12 一、蒐集與整理 13 二、考辨與訂正 13 三、剖析與論證 13 四、定位與評價 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4 第二章 先秦、兩漢的西施書寫情形 17 第一節 先秦、西漢西施文化之萌芽 17 一、美色威脅性 17 二、兩時期的西施書寫 22 (一)美人的符號 22 (二)西施的下落 28 (三)典故的初型 29 第二節 東漢西施故事之濫觴 33 一、禍水論 33 (一)禍水辭源 34 (二)論述底定 34 二、故事的定調 37 (一)確立西施的情節 37 (二)西施故事的情節書寫 39 第三章 魏晉六朝、隋唐的西施書寫情形 45 第一節 魏晉六朝西施文化之繼承 45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美化 45 (一)色的承襲 45 二、典故使用與創新 50 第二節 隋唐西施文化之繼承 52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大化 53 (一)色的比較 53 (二)德色關係 57 二、典故使用與創新 60 (一)西施的樣貌狀態 60 (二)西施的神態 61 三、西施故事的情節書寫與立意 71 (一)西施的身分 71 (二)西施的結局 71 (三)書寫與立意 76 第三節 魏晉六朝、隋唐西施故事之變形 80 一、魏晉的神鬼書寫 80 (一)神女書寫 81 (二)西施身分及文化 83 二、文人與神女西施之豔遇 88 (一)豔遇敘事傳統 88 (二)魏晉豔遇西施敘事分析 91 (三)隋唐豔遇西施敘事分析 93 第四章 宋代、元代的西施書寫情形 97 第一節 宋代西施文化之繼承 97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深化 98 (一)色的比較 98 (二)德色關係 113 二、典故使用與創新 118 (一)為見西施輸錢一文 118 (二)西湖比西子 119 三、西施故事的情節與書寫立意 124 (一)敘事人稱視角 124 (二)西施的結局 128 四、書寫中對西施的評價 130 (一)褒美 131 (二)貶抑 133 (三)平反 141 第二節 元代西施文化之繼承 142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變化 142 (一)色的承襲 142 (二)德色關係 144 二、典故使用與創新 146 (一)「賽西施」 146 (二)西湖西子 147 三、西施故事的情節書寫與立意 148 (一)詩、曲中的詆毀之作 149 (二)詩、曲中西施的無主體性 150 (三)西施在戲劇中的敘事情形 151 第三節 宋代、元代西施故事之變形 152 一、宋代、元代文人與西施豔遇敘事分析 153 二、宋代、元代以西施為名之事物 156 (一)花 156 (二)飲食 157 (三)曲牌名稱 159 第五章 明代、清代的西施書寫情形 161 第一節 明代西施文化之繼承 161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深化 161 (一)色的承襲 162 (二)德色關係 163 二、西施故事的情節書寫與立意 166 (一)《浣紗記》 166 (二)《東周列國志》 192 (三)《倒浣紗》 196 (四)《五湖遊》 205 第二節 清代西施文化之繼承 206 一、美人文化符號的繼承與深化 207 (一)色的承襲 207 (二)德色關係 208 二、典故使用與創新 218 (一)《紅樓夢》 218 (二)西湖西子的原意想像 225 三、西施故事的情節書寫與立意 227 第三節 明代、清代西施故事之變形 235 第六章 結論 240 參考書目 248

    一、原典文獻
    [周]宋玉:〈神女賦〉,收於[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 年)
    〔周〕尸佼著:《尸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周〕毛亨、毛萇輯:〈豳風.伐柯〉,《毛詩》,收於〔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周〕左丘明:《左傳》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左丘明:《國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周〕宋玉著:〈神女賦〉,收於〔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周〕屈原著,〔漢〕王逸注:《楚辭》,收於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
    〔周〕東方朔著,〔漢〕王逸注:《楚辭》,收於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四部備要》(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
    〔周〕晏嬰:〈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晏子春秋》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荀子及其弟子:《荀子》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莊子著,饒宗頤、陳鼓應、蔣麗梅編:《莊子》(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周〕莊子:《莊子》,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慎到著,〔清〕錢熙祚校:〈威德〉,《慎子》收於王雲五編:《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周〕管仲:《管子》,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周〕墨子:《墨子全書》(臺北:華志文化,2019年)
    〔周〕墨翟:《墨子》,收於《百子全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韓非:《韓非子》收於老子等:《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秦〕呂不韋,陸玖譯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漢]杜恕:《體論》,收於[唐]魏徽等撰:《群書治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袁康著,錢培名校:《越絕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漢〕毛萇傳述,〔宋〕朱熹辨說:《詩序》,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王褒著:〈四子講德論併序〉,收於〔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枚乘:〈七發〉,收於[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漢〕桓寬:〈遵道〉,《鹽鐵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班固撰,〔清〕句容陳、立卓人疏證:〈五行〉,《白虎通義》上集,收於王雲五總編纂《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漢〕班昭:〈女戒〉,收於〔南朝宋〕范瞱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訂:《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李添富總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6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董仲舒:《董膠西集》,收於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漢〕趙歧等編:《孟子》,收於〔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趙曄:《吳越春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漢〕劉向:《洪範五行傳》,收於王謨輯:《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漢〕劉向著,〔漢〕王逸注:〈九歎.思古〉,《楚辭》,收於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四部備要》
    〔漢〕劉向著,王守謙、喻芳葵、王鳳春、李燁譯注:《戰國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 : 中華書局,2011年)
    〔漢〕劉向編,許嘯天點註:《戰國策》(上海:群學社,1926年)
    〔漢〕劉安著,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漢〕劉安著:《淮南鴻列解》(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劉安編,沈雁冰選注:《淮南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漢〕劉楨:〈魯都賦〉,收於〔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三國]曹植:〈七啟〉,收於[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三國]曹植:〈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收於[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晉]干寶,陶潛著:《搜神記》(上海:掃葉山房書局,1928年)
    〔晉〕王嘉:《拾遺記》,收入熊光憲選輯點校:《古今逸史精編.西京雜記等八種》(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明〕吳琯校:《拾遺記》(臺北:商務書局,1969年)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點校:《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晉〕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1998年)
    [北朝齊]魏收:〈美女篇其二〉,收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藝文印書館,2003 年,景上海涵芬樓藏汲古閣刊本)
    〔北朝齊〕祖珽《修文御覽》引《吳越春秋》,收於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南朝宋〕范瞱:《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南朝宋〕劉義慶:《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
    〔南朝宋〕鮑照:《鮑參軍集》,收於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 集部》(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收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蕭綱:〈棹歌行〉,收於〔明〕張天如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掃葉山房書局,1925年)
    〔南朝梁〕蕭繹:〈夕出通波閣下觀妓詩〉,收於〔明〕張天如輯:〈梁元帝集.詩〉,《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掃葉山房書局,1925年)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朝陳〕陳叔寶:〈採蓮曲〉,收於〔明〕張天如輯:〈陳後主集.樂府〉,《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南朝陳〕顧野王著,顧久雄、顧德明、顧恒一輯注:《輿地志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隋〕佚名:《窮怪錄》,收於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
    〔隋〕陸法言撰,〔宋〕陳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廣韻》(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陸廣微:《吳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孔穎達:《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臺北 : 中央圖書館縮影室)
    〔唐〕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收於〔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長孫無忌著,許嘯天整理:《隋書經籍志》(上海:群學社,1931年)
    〔唐〕姚思廉:〈羊侃傳〉,《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范攄纂:〈苧蘿遇〉,《雲溪友議》,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陸廣微著:《吳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古今逸史本)
    〔唐〕詳未人:〈美人篇第一〉,《琱玉集》,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歐陽詢主編,木鐸出版社編輯:《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鄭還古:〈沈亞之〉,《博異志》,收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後晉〕劉昫:〈列傳第一〉,《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後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收於桐鄉、陸費逵總勘:《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王應麟著,欒保群等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司馬光著,〔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圖書局,1962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宋〕朱熹原著,黃慶萱導讀:《易本義》(臺北:金楓出版社,1997年)
    〔宋〕佚名:《異聞總錄》,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光著,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白蓮〉,《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廣記》(北京: 中華書局,1961年)
    〔宋〕林登:《續博物志》,收於〔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 中華書局,1961年)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宋〕胡仔纂:《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收於王雲五總編纂:《萬有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翁挺:〈無錫膠山竇乳泉記〉,《無錫縣志》,收於王雲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1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劉斧:《翰府名談》,收於〔宋〕阮一閱撰:《詩話總龜前、後集》(新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蘇軾著,史良昭、朱懷春編:《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耶律鑄:〈芍藥〉,《雙溪醉隱集》,收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元〕陳深:〈曉望吳城有感〉,收於〔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元〕楊景賢:《西游記戲文》(北京:北京匯聚文源文化,2015年)
    〔元〕趙明道《陶朱公范蠡歸湖.第四折》,收於《元人雜劇鈎沉》(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錄於新文豐編輯部:〈乙部.藝林學山七.西施〉,《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1989 年)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上海:開明書店,1935年)
    〔明〕李贄:《李溫陵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
    〔明〕汪道昆:《五湖遊》,收於〔明〕沈泰輯,〔清〕鄒式金編:《盛明雜劇初集》(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周清源:〈邢君瑞五載幽期〉,《西湖二集》(上海:上海雜志公司,1936年)
    〔明〕張夬等編,〔明〕路邁輯:《苧蘿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陳絳:《金罍子》,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1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湯顯祖原著,〔明〕王世貞編,襟霞閣主譯:《艷異編》(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上海:文藝出版社,1936年)
    〔明〕馮夢龍編:《情史》,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馮夢龍編:《醒世恆言》(上海:生活書店,1936年)
    〔明〕闕名:《倒浣紗傳奇》卷上,收於吳書蔭主編:《綏中吳氏抄本稿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上海:文明書局,1916年)
    [清]王弼、阮元:《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清]袁梅:《詩經譯註》(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清〕:衞泳:《悅容編》,收於〔清〕張潮、楊復吉、沈懋悳等編纂:《昭代叢書》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毛先舒:〈吳宮詞〉,收於劉琦,郭長海,呂樹坤譯註:《清詩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清〕王筠撰集:《說文解字句讀》,收於王雲五總編纂:《萬有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余鵬年:《餘鵬年》,收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佚名:《曲海總目提要補編》,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四十一編》(臺北:新興書局,1986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沈德潛等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
    〔清〕金聖歎,陳曦仲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清〕夏敬觀、趙熙著 ; 曾克耑纂集:《梅宛陵詩評注》(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徐石麟:《坦庵浮西施雜劇》(清順治刊坦庵六種本景印),收於鄭振鐸輯:《清人雜劇二集》(北京:龍門書店,1969年,據長樂鄭氏景印本)
    〔清〕張宗泰校補:《竹書紀年》(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清〕陳棟:〈苧蘿夢〉,《北涇草堂外集三種》(據景吳興周氏藏嘉慶中刊北涇草堂集本),收於鄭振鐸輯:《清人雜劇二集》(北京:龍門書店,1969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香港:中華書局,1960年)
    〔清〕黃奭輯:《河圖》,收於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 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聖水艾居士編:《豆棚閒話》(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趙翼著,李學穎、曹光甫校點:《甌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顧成天:《楚詞九歌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據上海圖書館藏乾隆六年刻本影印)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二、今人專著
    (一)專書
    天鷹:《中國民間故事初探》(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1年)
    毛晉編:《六十種曲》(上海:開明書局,1935年)
    王心湛校:《賈子新書集解》(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
    王心湛校勘:《春秋繁露集解》(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五南圖書,2012年)
    王雲五總編:《李太白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世界書局編輯部主編:《全宋詞》(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
    吳則虞編:《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芽:《中國歷代妝飾》(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
    周明初:《山海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岳珍著:《碧雞漫志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林素娟:《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有富:《唐代婦女生活與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國學整理社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張之純編著:《淮南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進、侯雅文等:《王維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張敬註譯:《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楊建新主編:《西施傳說》(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上海:上海書局,1983年)
    陸侃如編:《宋玉》(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年)
    傅光明:《插圖本新解紅樓夢:在文學館聽講座》(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
    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隋森編著:《元曲選》(臺北:宏業書局,1982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馮保善注譯:《新譯古詩源》(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黃錦堂編注:《詩經今釋》(臺南:大夏出版社,199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堯後火德」說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
    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劉省齋註釋:《三字經註解》(臺南:大行出版社,1997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人文,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籛園主人編次:《山海經》(上海:隆文書局,1924年)
    錢玉趾︰《九歌全新解譯》(成都︰巴蜀書社,2000)
    錢鍾書:《錢鍾書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蘇雪林:《九歌中人神戀愛問題》(臺北:文星出版社,1967年)
    〔俄〕車爾尼舍夫斯基著,周揚譯:《生活與美學》(上海:新中國書局,1949年)

    (二)期刊論文
    尹麗麗:〈明末戲曲散出選本中的《浣紗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10年第1期),頁124-128。
    牛沛酈:〈明傳奇《浣紗記》的戲劇結構〉,《今古文創》(2022年第31期),頁4-6。
    王偉:〈「紅樓女性」與曹雪芹的西施情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頁72-77。
    甘子超:〈試論《浣紗記》的思想突破與藝術創新〉,《語文學刊》(2004 年第2 期),頁24-28。
    田素義:〈西施與范蠡考〉,《齊魯學刊》(1993 年第5 期),頁22-26。
    任海天:〈傷悼與反思:晚唐詠史詩的焦點指向〉,《北方論叢》(1998年第3期),頁78-82。
    向柏松:〈中國水生型創世神話流變系統論〉,《民間文化論壇》(2009年第05期),頁38。
    朱福生:〈論魏晉志怪小說產生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2月),頁56-58。
    何春環:〈論董穎 《薄媚》大曲中西施形象的創新與影響〉,《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頁70-76。
    何劍平:〈宋之問《浣紗篇贈陸上人》與唐代社會文化〉,《新國學》(2012年6月),頁15-45。
    李淑芹:〈古典西施戲研究綜述〉,《戲劇之家》(2021年第29 期),頁17-19。
    李淑芹:〈試論唐詩中西施形象的重塑〉,《文化學刊》(2021年3月),頁57-59。
    李淑芹:〈論唐前西施故事的接受〉,《西部學刊》(2021年6月),頁115-117。
    李萬堡:〈「紅顏禍水」論源于周人對商代的女性文化否定〉,《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7年9月),頁18-23。
    肖偉:〈文學作品中西施浣紗形象探源〉,《滁州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25-27。
    季學原:〈《五美吟》──林黛玉的歷史指向〉,《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三輯),頁25-39。
    金寧芬:〈我國古典戲曲中西施形象演變初探〉,《文學遺產》(2001年第六期) ,頁107-116。
    洪淑苓:〈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婦女與兩性學刊》(1997年4月),頁151-167。
    胡昭著:〈吳亡後「西施從范蠡作五湖之遊」考辨──兼評《辭源》、《辭海》等關於西施之注〉,《韶關學院學報 · 社會科學》(2006年8月),頁17-19。
    康海琴:〈論《浣紗記》中女性的政治情結〉,《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頁76-80。
    張俊麗、歐麗麗:〈南朝《採蓮曲》與唐朝《採蓮曲》比較分析〉,《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1月),頁57-60。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兼論《三國志》《三國志注》之筆削書法〉,《文史哲》第388期(2022年第1期),頁1-14。
    張高評: 〈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詮釋學──《春秋》宋學詮釋方法之一〉,王水照、朱剛主編:《新宋學》第五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75 308。
    張豔萍:〈《浣紗記》新論──凡人與英雄一體的西施形象〉,《邢臺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22-24。
    梁曉萍:〈豔遇西施故事的流變及其深層文化心理〉,《廈門教育學院學》(2009年3月),頁15-34。
    莊戰燕:〈男性視野中的異類女子 ———《搜神記》婚戀小說中神女鬼女妖女形象文化透析〉《語文學刊》(2002年6月),頁27-30。
    莫艷梅:〈西施故里新探〉,《尋根》(2012年第3期),頁88-92。
    連怡婷:〈唐代詩歌中的吳越舊事〉,《問學集》(2009年第16期),頁148-163。
    郭守運:〈「病態美」的文學呈現與指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46-51。
    閆友新:〈論王維《西施詠》的多重意蘊〉《今古文創》(2020年第21期),頁12-14。
    陳正賢:〈古代文獻西施歸宿考辨述評〉,《浙江檔案》(2011年第3期),頁58-63。
    陳民鎮:〈西施新考〉,《尋根》(2011年第5期),頁17-21。
    陳曉虎:〈唐人筆下的西施形象〉,《江淮論壇》(2004年第1期),頁156-160。
    傅紹良:〈盛唐氣象的誤讀與重讀〉,《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頁127-134。
    曾甘霖:〈西施下落考〉,《船山學刊》第71期(2009年第1期),頁99-102。
    華飛:〈從人物形象出發試論梁辰魚《浣紗記》〉,《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102-103。
    馮茜結、杜楚瑩:〈山中之靈?:《山鬼》的不解謎〉,《神話與文學論文選輯》(2005年),頁62-70。
    楊杭:〈「越女」考釋及唐詩中的越女形象分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2010年9月),頁54-57。
    楊玲:〈西施其人其事新論〉,《求索》(2015年10期),頁126-131。
    楊鈞、王煒常:〈西施故里考辨〉,《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72-78。
    溫毓詩:〈宋玉賦中「神女」書寫的宗教與文化意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一期(2005年12月),頁205-229。
    路成文:〈唐宋詞釋「懶」──兼談稼杆之「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2月),頁76-77。
    雷華:〈「神女」與「女神」──從上古神話看中、西女性意識的差異〉,《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16-21。
    齊睿聰:〈「守節」與「變節」抉擇心態淺析──以梁辰魚明傳奇《浣紗記》西施形象為例〉,《青年文學家》(2021年第3期),頁45-46。
    齊曉靜:〈論西施形象的美化、妖化和奴化──以明傳奇《浣紗記》為座標〉,《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 年6 月),頁19-21。
    劉亭:〈從范蠡、西施看梁辰魚《浣紗記》名利觀〉,《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頁203-204。
    劉航:〈西子經典形象與祓禊之俗及魏晉隋唐的女性觀〉,《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頁74-79。
    劉航:〈論《採蓮》類樂府詩豔情色彩之成因〉,《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十四卷第5期(2007年9月),頁67-71。
    劉琦、楊秀雲:〈文選情類賦與蕭統的論理觀〉,《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月),頁90-92。
    劉毓慶:〈中國文學中水之神話意象的考察〉,《文藝研究》(1996年第1期),頁88-102。
    劉蔭柏:〈西施考〉,《民間文學論壇》(1995年第2期),頁59-61。
    劉曉曦:〈唐代詠西施詩淺析〉,《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40期(2005年第2期),頁96-98。
    鄧穩:〈「越女」形象演變考論〉,《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14年第1期),頁54-61。
    鄭雅寧:〈論林黛玉與西施的關聯及黛玉之死的若干可能性〉,《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9月),頁90-96。
    錢玉址:〈《九歌》主題之謎新解〉,《文史雜誌》,(2001年第二期),頁42-44。
    鮑欣賢:《論《紅樓夢》中的「鏡像人物」塑造──以林黛玉和林紅玉為例》(2023年第 24期),頁145-147。
    豐家驊:〈西施魂歸何處〉,《尋根》(2010年第5期),頁108-113。
    蘭良永:〈林黛玉《西施吟》新解〉,《曹雪芹研究》(2012年第2期),頁144-147
    顧希佳:〈西施的傳說、史實及其他〉,《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1期),頁33-39。
    (三)學位論文
    李媛媛:《西施母題的流變闡釋》(濟南: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周平:〈唐宋兩代女性服飾比較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商華:《從《浣紗記》、《紅線女》管窺梁辰魚思想》(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張明雪:《古典文學中女子笑意象研究──以唐前文獻為研究重點》(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張艷萍:《梁辰魚《浣紗記》西施形象新探》(濟寧: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郭珮瑱:《戲劇中西施形象的嬗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陳佳琪:《吳越爭霸史事與文學》(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麗枝:《美人計故事研究──以西施貂蟬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碩士班,2000年)
    葉仲容:《西施故事源流考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0年)
    趙佳蘭:《魏晉志怪小說女性觀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謝芳芳:《《浣紗記》故事源流考》(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三、網絡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顰作形容詞之解釋為:「皺著眉頭,憂愁不樂的樣子。」網址:https://reurl.cc/7RgyGd(最後查詢時間:2023/05/1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神態之解釋為:「表情態度。」網址:https://reurl.cc/rLy5qy(最後查詢時間:2023/05/08)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紗」,網址:https://reurl.cc/E4YYlR(最後檢索:2024年2月16日)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賽。2024年4月9日,網址:https://reurl.cc/GjAv0d(最後檢索:2024年5月9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