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立盈 Chen, Li-ying |
|---|---|
| 論文名稱: |
鄧南光社會紀實攝影作品人物形象研究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 Image of Deng NanGuang's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3 |
| 中文關鍵詞: | 人文關懷 、社會紀實攝影 、人物形象 、鄧南光 |
| 外文關鍵詞: | Humanities Concern, Character Image,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Deng NanGuang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鄧南光是台灣紀實攝影之先驅,對於台灣攝影史的貢獻與影響深遠。留日學習背景開啟他紀實風格的特色,回台後致力於攝影的推廣,積極運作攝影學會與影展事務而奔走台灣各地,是台灣早期紀實風格與攝影社團運作的關鍵推手。鄧氏對於影像題材建構的考量是放在社會生活的角度下思考,具有紀實與抒情之共築特色,「直擊表面性」與「主觀情緒性」特色真實傳達出影像背後的情感與重量。1935至1960年間代表作品客家民情、社會風情與專題系列的創作,顯現了鄧氏表現人物形象主體所蘊藏的情感與內在意義,以及「人」為鏡頭主角的特色與人文關懷面向。鄧南光的作品是表象至主觀之人文紀實的過渡,除了具有歷史紀錄與保存的價值,其對於社會議題的微視觀察,為台灣早期攝影家對社會介入與關懷的最佳代表。
Deng NanGuang was the pioneer of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n Taiwan. Hi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had a profound effect to Taiwan photography history. Deng’s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works were affected by the learning background in Japa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was dedicated to photography promotion, popularized positively numerous photographic academic societies and photography exhibitions. He was an important catalyst in the evolution of photography. Deng NanGuang’s photograph subjects were built on the social life, which had documentary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 conveying “direct appearance” and “subjective emotionality”. Containing Hakka culture, social phenomenon and monographic subjects of Deng’s works from 1935 to 1960, it expressed sensibility and intrinsic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he focused on “human subjects” as well as humanities concern. Deng NanGuang’s works were the transition from surface to subjectivity. In addition to the value of historic records and preservation, his works had the micro observation of social issues. Participated in society and concerned about human subjects, Deng NanGuang was the excellent representation of Taiwan photographer in early time.
一、專書(中文依姓氏筆劃、外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中文書籍
王品驊,《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像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美學書房出版社,2000。
古秀如,《鄧南光影像故事》,新竹:春水文化出版社,2000。
台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北:原亦藝術空間攝影藝廊,1998。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出版社,1986。
吳珮慈,《在電影思考的年代》,台北:書林出版社,2007。
吳忠維,《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
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李松峰,《攝影藝術觀念》,台北:國家出版社,1991。
李鳴鵰,《台灣攝影家群象:李鳴鵰》,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5。
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1988。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女性.影像.書:從女性影展看女性影像之再現》,台北:書林出版社,2006。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張才,《台灣攝影家群象:張才》,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94。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台北:雄獅出版社,2002。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下)》,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8。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上)》,台北:光華畫報雜誌社,1988。
曾恩波,《世界攝影史》,台北:藝術圖書出版社,1973。
游本寬,《美術攝影論思》,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3。
楊玉成,《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楊亮功等編,《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
漢寶德等,鄧南光等攝影,《臺北老地圖散步》,台北:大地地理出版社,2000。
廖春鈴,《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鄧南光,《台灣攝影家群象:鄧南光》,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1989。
劉立行、沈文英,《視覺傳播》,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
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蕭永盛,《時光.點描.李鳴鵰》,台北:雄獅出版社,2005。
蕭永盛,《畫意.集錦.郎靜山》,台北:雄獅出版社,2004。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台北:威仕曼文化出版社,2005。
Arthur Rothstein,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Dave Yorath,廉萍譯,《攝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Earl Babbie,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
Georg Wilhelm Fiedrich Hegel,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三卷,1981,頁809。
Gillian Rose,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Gisele Freund,盛繼潤、黃少華譯,《攝影與社會》,台北:攝影家出版社,1990。
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桑尼譯,《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台北:亞太出版社,1999。
Herschel B. Chipp,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Jean-Paul Sartre,李澤厚譯,《想像心理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Johathan H. Turner,吳曲輝等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John Berger、Jean Mohr,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三延出版社,2007。
John Berger,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John Berger,戴行鉞譯,《視覺藝術鑑賞》,北京:商務印書館書版社,1996。
Kaplan E. Ann,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Liz Wells,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5。
Peter Wollen,劉森堯譯,《電影記號學導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
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7。
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
Umberto Eco,李幼蒸選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電影文集》,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
Vilem Flusser,李文吉譯,《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Wilhelm Worringer,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藝術風格的心理學研究》,台北:亞太出版社,1992。
(二)西文專書
André Bazin. What is Cinema? The Ontology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Andrew Sarris. The American Cinema. New York: Duttom.
Laura Mulve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Mary Ann Doane. Woman’s stake: Filming the Female Bod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eter Lunenfeld.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 G+B arts, 1996.
Robert Hodge and Gunther Kress. Social Semiotics. London: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8.
二、期刊資料
(一)中文期刊
古秀如,〈關於「鄧南光影像故事」〉,《新竹文獻》,12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2,56-59頁。
周志剛,〈口述歷史:台灣第一場攝影研習班〉,《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51-55頁。
康台生,〈攝影構圖的探討〉,《鏡頭下的沈思: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協會1993學術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4,71-80頁。
張照堂,〈南方之光〉,《現代美術》,134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34-43頁。
莊靈,〈台灣近代寫實人像攝影發展初探〉,《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6,91-108頁。
陳立民,〈畫意派攝影與台灣的沙龍攝影表現形式之比較〉,《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235-253頁。
菅原慶乃,〈鄧南光與1930年代的東京〉,《鄧南光百歲紀念展》, 26-34頁。
鄧南光,〈我與萊卡四十年〉,《鄧南光百歲紀念展》,2008,182-188頁。
鄧南光,〈我愛萊卡〉,《鄧南光百歲紀念展》,2008,189-191頁。
蔡文祥,〈台灣攝影文化的DNA〉,《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4-5頁。
簡永彬,〈鄧南光與三○年代日本攝影潮流〉,《雄獅美術》,228期,台北:雄獅出版社,2000,150-154頁。
簡永彬,〈凝視的浪漫—鄧南光百歲紀念展〉,《現代美術》,134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44-53頁。
(二)西文期刊
Andrew Sarris.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Notes on Auteur Theory.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585-588.
Laura Mulvey.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746-757.
Pauline Kael.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Circles and Squares.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541-522.
三、網路資料
陳迪暉,〈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網路社會學期刊》,16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1。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6/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