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書毓
Yeh, Shu-Yu
論文名稱: 國民年金及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 政體中心的觀點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ational Pension Law” and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 from the Polity-Centered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 唐文慧
Tang, W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國家主導政體中心勞退新制國民年金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 Pension Law, the state predominate, polity-centered,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保障台灣勞工老年退休生活的『勞退新制』在西元2004年通過,並在2005年7月1日開始實施,然而保障全民老年經濟安全的『國民年金法』,卻仍於2004年底的第五屆立法院無法通過,並退回行政院重新研擬。本研究進行該兩項政策立法的過程與結果之比較,檢視1993年至2005年的立法院公報,以政體中心論檢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與政黨對兩法案推動過程的影響。
    研究發現:(1)勞退新制推動過程中,國家機關對該法的制訂主導程度較低,而國民年金法則因對政府財政影響很大,明顯由國家機關主導整個法案的推動;再者,(2)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主要由勞委會主導,勞資進行談判,而國民年金則由經建會一手規劃;(3)勞退新制的推動過程中,勞工團體給予政府較大壓力,而推動國民年金立法的社會團體所能給予政府的壓力相對較小;(4)勞退新制的通過是勞工團體、企業協商與妥協的結果,而國民年金法的出現則是政黨競爭的結果;然而(5)政黨在國民年金法推動的後期,幾乎沒有出現相異的主張,政黨競爭相對減弱。

    The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which safeguards laborer’s old-age retirement was passed in 2004 and launched on July 1st, 2005. However, the “National Pension Law” safeguards everyone’s old-age financial security, actually to 2004 year's end, the fifth session of Legislative Yuan is unable to pass, and returns the Executive Yuan repeat to pla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wo legislation policies, processes and the compares results,and survey during 1993 to 2005 session of Legislative Yuan proceeding,discusses the state inspection agency, the social group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via polity-centered influences on two policy impetus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1) for the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impetus, the state predominate at a low level, but since national pension law policies strongly influence government finance, the state agency obviously lead the entire policy impetus; (2) the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was legislated mainly by the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 but the national pension law was lead by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3) for the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impetus, labor groups exert huge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but impels the national pension law legislation the social group actually to be unable like the labor group equally to give the pressure. (4) The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System was passed due to business compromise, but the national pension law appears to be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party competition. However, (5)during later period of the national pension law, political parties have not appeared to hold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political party competition has weakened.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1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22 第一節 理論基礎: 政體中心論 2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5 第三章 國民年金立法過程 37 第一節 國民黨執政時期(西元1993~2000年5月) 38 第二節 民進黨執政時期(西元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 51 第三節 國家機關主導的政策 58 第四章 勞退新制立法過程 62 第一節 立法背景:舊制勞工退休金條例面臨的問題 62 第二節 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 66 第三節 勞資雙方妥協的結果 79 第五章 國民年金與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 81 第一節 國家機關主導程度 82 第二節 政黨之角力 88 第三節 社會團體的影響 90 第四節 兩法案的差異 9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果 9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99 參考文獻 101 圖表目錄 圖表1- 1國民年金立法歷程 1 圖表1- 2行政院提出勞工退休金條例立法歷程 2 圖表1- 3國民年金與勞退制度政策形成比較 16 圖表1- 4研究架構圖 17 圖表5- 1兩法案推動過程的差異 92

    一、中文專書
    Charles e.Lindblom&Edward J.Woodhouse著,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最新政策制訂的過程》,(台北,韋伯,2001年)。
    Gosta Esping-Andersen 原著,古允文譯:《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台北:巨流,一版,1999年)。
    Ian Gough著,古允文譯《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巨流,1995年)。
    Neuman W. Lawrence 原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初版,2000年)。
    Skocpol Theda 原著,劉北成譯:《國家與社會革命》(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台北:桂冠,初版,1998年)。
    王玉明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文化,初版,1994年),頁243-255。
    林國慶:《為福利國催生》,(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5年)。
    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初版,84年5月)。
    林萬億:《福利國》,(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1995年11月)。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版,1994年3月)。
    傅立葉:〈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收錄於蕭新煌、林國民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 ,頁231-256。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一版,1997年7月)。
    唐文慧、王宏仁:《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12月)。
    陳聽安著:《國民年金制度》,(台北:三民書局,初版,2003年)。
    詹火生、古允文主編:《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厚生基金會,初版,1998年),頁3-20。
    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初版,2003年)。
    謝明瑞:《國民年金制度之研究》,(台北:華泰出版社,初版,2003年12月)。

    二、 期刊論文
    王方:〈國民年金之發展與影響:政治社會學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民國八十九年十月),頁94-107。
    王億雯:《福利國家形塑與政治文化:90年代前期年金論述之性別意涵》,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1998年。
    古允文:〈平等與凝聚: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思考〉,《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5卷第1期(2001年六月)。
    古允文:〈政治、政策過程與社會福利發展〉,《社會建設》,第93期(1996年),頁23-29。
    古允文:〈福利國家危機-本質與脈絡〉,《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1990年九月),頁45-55。
    吳明儒、張菁芬:〈私有化或多元主義?--台灣與英國年金制度改革的比較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2期1999年六月),頁37-100。
    吳明儒:〈台灣未來企業退休金制度改革之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2期 (1997年12月),頁137-186。
    呂朝賢:〈貧窮女性化與貧窮程度的性別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8卷第2期(民國1996年9月),頁221-256。
    李安妮:〈性別與貧窮-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2期(民國1998年6月),頁161-190。
    李明聰:《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1996年。
    沈富雄:<建構完整的社會安全體系-沈富雄版國民年金>,《社區發展季刊》,第91輯(2000年10月),頁63-70。
    周怡君:〈台灣的政治變化與社會政策的發展-以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規劃為例〉,《育達學院學報》,第7期(民國93年5月),頁79-97。
    林萬億、黃玫玲:〈論我國國民年金制度的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2000年10月),頁16-17。
    林萬億:〈比較福利國家發展:理論與方法〉,《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1990年9月),頁30-44。
    邱英祧:〈國民年金對經濟、社會福利之影響〉,《長榮學報》,第4卷第2期(2001年1月),頁49-63。
    施威良:《國家機關與社會力的拔河─台灣老人年金議題的形成過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2001年。
    柯木興:〈從宏觀面談我國勞基法退休金制度改革的方向〉,《保險專刊》,第52輯(1998年6月),頁70-78。
    柯木興:〈論年金、保險與年金保險〉,《保險專刊》,第39輯(1995年3月),頁155。
    洪銀山:《國家機關的結構與政策傳承-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8。
    孫健忠:〈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以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73-98
    張世雄:〈社會福利政策與現代政府〉,《社區發展季刊》,第70期(1995年6月),頁172-189。
    張熒真:《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系,2001年。
    許松根、林欣吾:〈社會福利負擔對業者投資意願影響的一種估計方法-以國民年金對民營製造業為例〉,《經濟論文叢刊》,第23期第3卷(84年),頁357-397。
    許振民、周麗芳、何金巡、林建甫:<國民年金與政府財政負擔>,《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31卷第2期(民國九十一年十月),頁67-90。
    郭登聰:〈福利國家危機本質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35卷(1986年9月),頁87-94。
    陳琇惠:〈初探老年經濟安全新策略:保險、救助、及津貼整合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1期(1997年6月),頁161-195。
    陳雲中:〈我國老年年金規劃應考慮的方向與課題〉,《保險專刊》,第47輯(1997年3月),頁1-9。
    傅立葉:〈女性與年金權〉,《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台北,木柵),第39期(1999年10月),頁75-115。
    傅立葉:〈台灣社會保險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5期(1993年11月),頁39-64。
    傅立葉:〈社會福利的發展趨勢〉,《社區發展季刊》,第70期(1995年6月),頁116-129。
    楊明璋:《我國國民年金制度規劃過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2000年1月。
    楊通軒:〈從市民社會論國家在勞資關係中之角色~以台灣為例〉,《輔仁學制》,第38期(2004年),頁131-178。
    楊靜利:〈國民年金規劃構想與費率預估-人口結構、勞動參與與及財務處理因素之考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卷第1期(1995年3月),頁101-121。
    詹火生、許文傑:〈如何範定社會福利的公平正義原則〉,《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5卷第3期(1990年9月),頁11-29。
    詹火生:〈建構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的社會福利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67期(1994年9月),頁28-40。
    潘淑滿、葉明昇:〈我國婦女福利政策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79期(1997年9月),頁131-142。
    蔡吉源、張淑雲:〈論國民年金制度及其效果〉,《政策月刊》,第64期(2000年11月),頁52-56。
    蔡沁蓓:《老人年金政策之排擠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2001年。
    謝宗林、吳惠林:〈社會公平與經濟秩序〉,《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7卷第3期(1997年3月),頁51-73。
    謝明瑞、李鐘榮:〈台灣實施國民年金制度的可行性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創刊號(2002年10月),頁241-264。
    鍾佩珍:《臺灣老年年金制度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府作為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995年。

    三、中文網站資料
    http://www.ly.gov.tw/ly/02_information/0204_law/ly_ord/ly_ord_vi.jsp?lawtype= 03&LY8300_ID=135&ItemNO=02040204&back=true,瀏覽日期:2005年5月24日。
    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economic/index.html,瀏覽日期:2006年5月13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 <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案查詢系統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瀏覽日期:2005年4月27日。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提案系統>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0:0:1:/disk1/lg/lgmempro@@0.992173524016791,瀏覽日期:2005年5月30日。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議事記錄> 網址: 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0:0:1:/disk1/lg/lgmeet:%A6%5E%AD%BA%AD%B6://npl.ly.gov.tw@@0.5156348785478084 ,瀏覽日期:2005年10月30日。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議事暨公報管理系統>: http://lci.ly.gov.tw/ ,瀏覽日期:2005年4月27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條例>,第三章 退休金專戶之提繳與請領,第十四條:http://cs.hilearning.hinet.net/content/rhema_content/cla/download/dl0803_1.doc (瀏覽日期:2005年4月27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退休條例>,第四章 年金保險,第三十五條:http://cs.hilearning.hinet.net/content/rhema_content/cla/download/dl0803_1.doc (瀏覽日期:2005年4月27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動統計資料庫-勞動統計名詞>,網址:http://dbs1.cla.gov.tw/stat/h05/h0507.htm (瀏覽日期:2004年3月23日)。
    行政院經建會網站:<中華民國臺灣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http://www.cepd.gov.tw/upload/MANP/Plan/987137.7154883945.report_table1.pdf (瀏覽日期:2005年5月23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址:<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簡報,九十一年六月>:http://www.cepd.gov.tw/upload/MANP/Welfare/NationalPension@574581.9488778336@.pdf (瀏覽日期:2005年5月30日)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國政出版品-社會安全,九十一年三月>: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3.htm (瀏覽日期:2005年5月23日)
    經建會網址:<諮詢委員會會議紀錄>:http://www.cepd.gov.tw/upload/record/261(2)@913537.9074831393@.doc ,瀏覽日期:2005年10月08日。
    詹火生:〈意識形態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老年經濟安全政策為例〉,社會安全組研究報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3.htm,瀏覽日期:2005年10月30日。

    四、英文專書
    Denzin, N. K., & Lincoln,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Ch.38, 39, Understanding Social Programs Through Evaluation (2nd ed. Newbury Park, 2000)
    Diana M. DiNitto,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Chap. 1-2,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MA.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83)
    Dietrich & Skocpol, Thed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DiNitto, Diana M.,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 5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 2000).
    Gough, Ia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 London: Macmillan, 1979).
    Llobera, Josep,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Researching society and culture, ed. by Seale, Clive.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irst Edition, 1998).
    Skocpol, Theda “Protecting Soldiers and Mothers-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U.S.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 Press, 1992).
    Skocpol, Theda,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ed. by Evans, Peter B. & Rueshemeyer.
    The World Bank ,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

    五、英文期刊論文
    Anderson, Karen M, “ Pension Politics in Three Small States: Denmark,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Spring2004), Vol. 29 Issue 2, pp.289-312.
    Briggs Asa, “The Welfare 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2 (1961), pp.221-58.
    Carrier, John & Kendall, Ian, 1973, “Social Policy and Socail Chang: explanations of the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2(3): 209-224.
    Catherine Jones, 1990,” Hong Kong,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Taiwan: Oikonomic Welfare States.”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25 (4): 446-462.
    Feldstin, Martin , 1974,”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 905-926.
    Higgins, Joan , 1980, “Social Control Theories of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9(1): 1-23
    Holzmann , Robert, “The World Bank approach to pension reform”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Jan-Mar2000, Vol. 53 Issue 1,(2000), pp.11-34 .
    Orloff , Ann S. and Theda Skocpol ,“Why Not Equal Protection? Explaining the Politics of Public Social Spending in Britain,1990-1911, and the United State, 1880s-1920.”Americam Sociological Review, 49,(1984),pp.726-750.
    Tsai, Wen-hui and Chang Ly-yun, Politics,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in Taiwan,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ociology,(1985),pp.133-162
    六、中文報紙

    〈工總全總決戰立院〉,《工商時報》(台北市),2004年06月07日,頭版。
    〈工會龍頭翻案 勞退草案添變數〉,《中國時報》(台北市),2001年11月12日,第21版。
    〈內政部下月提出國民年金制度規劃草案〉,《中央日報》(台北市),1993年10月24日,第3版。
    〈兩大功會異議 勞退立法生變〉,《聯合報》(台北市),2004年05月26日,第11版。
    〈重陽敬老遊行過程平和〉,《中國時報》(台北市),1993年10月24日,第2版。
    〈推動「附加年金制」勞陣等組聯盟〉,《聯合報》(台北市),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勞退制、國會改革 全總催生公投〉,《中國時報》(台北市),2004年05月02日,第13版。
    〈勞退金提撥率 工總反對一步到位6%〉,《經濟日報》(台北市),2004年01月08日,第4版。
    〈勞退金提撥率兩案並陳送審〉,《青年時報》(台北市),2001年05月17日,第6版
    〈勞退基金提撥率提高 李高朝反對〉,《自由時報》(台北市),2001年02月11日,第4版。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8-09公開
    校外:2007-08-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