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筱苹
Ping, Hsu-Hsiao
論文名稱: 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
A study 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heritage to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傅朝卿
Fu, Chao-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教學資源九年一貫國小教育古蹟鄉土教育
外文關鍵詞: heritage, monument, primary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loc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社區學校化與鄉土教育的觀念盛行,學校教育也廣為利用並結合社區資源進行相關的學習活動,而地方上之古蹟為重要的文化資產,其於各個層面被保存的價值與特性,深具了豐富的教育性資源。這些資源的屬性不僅能利用於一般於古蹟中參觀導覽的活動,更可以結合學校的教學科目,應用於相關的學習課題裡進行教學活動。

      目前國小教育在探討或學習古蹟相關課題時,多著重於歷史學習層面,或是建築型態、構件功能的認識,在此之中,學習的意義較為單一且無法全然認知古蹟價值的意涵,或是引發學童的學習興趣。然古蹟本身除了歷史資源之外,更深具了其他有形與無形的教育價值可以運用於學校課程的探討上。本文首先以教育理論與古蹟相關論述等文獻,探討古蹟資源與國小教育應用之可及性與相關性,並實地參觀國小教學活動,了解現階段國小教育中古蹟資源之運用情形。依此在本研究中建構、分析與探討了歷史、文化、藝術、環境、技術五個古蹟教育資源面向,作為探討的主題,另外輔以對於國外案例的觀察和探討,了解與分析「英國遺產」對於古蹟教育資源運用的模式和型態,討論其如何實施古蹟教學,繼而分析台灣國小教育課程與古蹟資源之相關性,並探討與國小學習課題相關之古蹟資源案例。

      Recently,the idea of ”school-community liaison” and “local education” become more popular. Primary education also uses and combines with the resources in community generally. The monument is the important localized culture heritage,whos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btain plentiful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s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an’t only make use of sightseeing in monuments,but can also integrate with schools’ curriculum to apply them in teaching activity on the majority of subjects.

     At present,the application of heritag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primary education often lays stress on learning of historical dimension or architectural type、building components’ function. In the midst of these learning patterns,the intention of learning is unitary and can’t grasp the value of monument comprehensively,or promote the pleasur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tries to compile and comprehend the theory and discussion of education and heritage for a start. Then establishes and analyses historical dimension、cultural dimension、artistic dimension、environmental dimension and technical dimension of the heritage educational resources .Furthermore,observes and discusses the heritage education of 「English Heritage」.Afterward,investigate the mutuality between primary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heritag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2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4 第六節 文獻回顧 1-9 1-6-1• 碩博士論文回顧 1-9 1-6-2• 相關理論與論述 1-11 第二章 古蹟作為教育資源之構成與架構 第一節 古蹟教育資源之構成 2-1 2-1-1• 歷史面向 2-1 2-1-2• 文化面向 2-7 2-1-3• 藝術面向 2-12 2-1-4• 環境面向 2-19 2-1-5• 技術面向 2-25 2-1-6• 小結 2-30 第二節 古蹟教育資源之運用 2-35 2-2-1• 古蹟教育性利用→古蹟教育資源為學習的對象 2-25 2-2-2• 古蹟教育性利用→古蹟教育資源為學習的媒介 2-36 2-2-3• 小結 2-37 第三章 英國「英國遺產」古蹟案例教育資源探討 第一節 歷史面向 3-1 3-1-1• 歷史人物 3-3 3-1-2• 歷史事蹟 3-9 3-1-3• 古蹟中的歷史文物、史料 3-13 第二節 文化面向 3-24 3-2-1• 居家生活文化 3-24 3-2-2• 修道院生活文化 3-29 3-2-2• 軍中生活文化 3-33 第三節 藝術面向 3-36 3-3-1• 古蹟建築與文物的造型、顏色 3-36 3-3-2• 古蹟建築與文物的質地、紋理 3-43 3-3-3• 古蹟建築與文物的美學表現 3-44 第四節 環境面向 3-46 3-4-1• 古蹟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3-46 3-4-2• 古蹟環境的建築空間與戶外環境資源 3-50 第五節 技術面向 3-64 3-5-1• 古蹟建築的力學、構造與材料 3-64 3-5-2• 古蹟建築的設備 3-68 第六節 小結 3-71 第四章 國內古蹟案例教育資源探討 第一節 歷史面向 4-1 4-1-1• 歷史人物 4-2 4-1-2• 歷史事蹟 4-7 第二節 文化面向 4-16 4-2-1• 生活文化 4-16 4-2-2• 修道院生活文化 4-21 4-2-2• 文化消費活動 4-26 第三節 藝術面向 4-29 4-3-1• 古蹟建築與文物的造型、顏色 4-30 4-3-2• 古蹟建築與文物的美學表現 4-36 4-3-3• 古蹟構件、裝飾圖案與其寓意 4-39 第四節 環境面向 4-42 4-4-1• 古蹟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4-42 4-4-2• 古蹟環境的戶外環境資源 4-46 第五節 技術面向 4-48 4-5-1• 古蹟建築的力學、構造與材料 4-48 4-5-2• 古蹟建築的設備 4-50 第六節 小結 4-52 4-6-1• 國內古蹟案例教育資源小結 4-52 4-6-2• 台灣與英國古蹟案例教育資源運用比較 4-60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後續研究 5-3 參考書目 附錄

    一、 中文書目

    王連生,《教育人類學:理論與應用》,五南,臺北市,2002
    王振復,《建築美學》,地景,臺北市,1993
    王文科,《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五南,臺北市,1987
    王美芬、熊召弟,《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心理,臺北市,1995
    王鑫,《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5
    內政部,《古蹟、民俗及有關文物管理維護工作現況》,1989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國姓爺˙延平郡王˙開台聖王-鄭成功與台灣文化資產特展圖錄》,1999
    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閱讀台灣的孔子廟-孔子廟宇台灣文化資產特展圖錄》,2002
    台南市中區忠義國小編著,《台南市忠義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忠義心•鄉土情』》,2003
    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編輯部,《台灣首廟天壇沿革誌》,臺灣首廟天壇管理委員會,臺南市,199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福爾摩沙傳奇-台灣名勝古蹟導覽上冊》,文建會,台北市,200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福爾摩沙傳奇-台灣名勝古蹟導覽下冊》,文建會,台北市,2001
    余安邦等,《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臺北市:遠流,2002
    杜正勝,〈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走過關鍵十年》下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
    李坤崇、歐慧敏,《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心理,臺北市,2000
    李坤崇、劉文夫、黃順忠,2001,《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計畫之歷程、實例分析》,p.p.5-144
    李乾朗、俞怡萍,《古蹟入門》,遠流,臺北市,1999
    李乾朗,《台灣十大傳統民居》,臺中市:晨星出版,p.41,2004
    李朝熙譯,田中一二著,《台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李坤崇、劉文夫、黃順忠,《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課程計畫之歷程、實例分析》,2001
    吳玉成譯,Stanley Abercrombie著,《建築之藝術觀-Architecture as art》,胡氏圖書,臺北市,1996
    吳大猷,《科學和教育》,聯經,臺北市,1986
    沈清松,《台灣精神與文化發展》,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
    林振春,《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9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臺北市,1987
    林惠真,《九年一貫第一階段課程發展實錄》,國際村,臺北市,2001
    林惠真,《九年一貫創新課程:教與學》,國際村,臺北市,2001
    林瑞榮,《課程與教學:教材教法》,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1998
    周儒、 呂建政譯,Donald R. 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著,《戶外教學》,五南,臺北市,1999
    施靜菲,侍建宇譯,John Lancaster著,《國民小學藝術教育》,五南,臺北市,1996
    胡凱譯,沃爾夫岡‧胡格(Wolfgang Hug)著/,《我們的歷史》,1999
    唐淑華,《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心理,臺北市,2004
    夏黎明,1994,〈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p.p.3-9
    徐明福、徐福全,《台南市媽祖廟之變遷》,台南市政府,台南市,1997
    徐裕健計畫主持,《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研究調查與修護建議》,1994
    張玉山,2001,〈國小科技課程之教學設計方法〉,收錄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花蓮師範學院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究及推動小組,p.26
    張子超,《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師大,臺北市,2001
    張霄亭等,《教學原理》,空大,臺北市,200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97
    張嘉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1999
    陳以超,《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臺北市,1986
    陳美如/郭昭佑著,《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臺北市:五南,2003
    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麗文文化,高雄市,2002
    陳國彥,《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學富文化,臺北市,2001
    陳朝平、黃壬來,《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五南,臺北市,1995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心理,臺北市,2004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調查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台南市,1999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2003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彰化縣縣定古蹟「鹿港日茂行」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2003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研究及推動小組,《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2001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臺北市,200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教育部,臺北市,2003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育部,臺北市,2003
    黃壬來,《藝術與人文教育-上》,桂冠,臺北市,2002
    黃沼元,《台灣的老街》,台北:遠足文化,2002
    黃秋月等,《台南市第三級古蹟『台南天壇』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報告書》,台南市政府,台南市,1996
    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 1895-1945》,大地地理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傅朝卿/廖麗君,2000,《全台首學台南孔子廟》,臺南市:臺灣建築與文化資產,p.58-60
    楊冠政,《環境教育》,明文,臺北市,1997
    鄒德儂編譯,《建築造型美學設計》,台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2
    趙工杜,〈古蹟保存實務七年〉,《老建築新用途座談成果紀實》,1998
    趙夢琳譯,Pierre von Meiss著,《建築元素:從造型到場所》,詹氏,臺北市,2003
    廖春文主編,《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五南,臺北市,2001
    漢寶德,《古蹟的維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9
    蔡培慧/陳怡慧/陳伯州,《台灣的舊地名》,台北:遠足文化,2003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江,《藝術概論》,五南,臺北市,1999
    鄭熙彥,《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市:復文出版,p.44-47,1994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1998
    劉玉玲,《教育人類學》,揚智文化,臺北市,2003
    盧美貴,《教改何價----台北市立師院實小學校願景及其本位課程實踐反思》,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2000
    蕭默,2002,《建築藝術欣賞》,臺北市:五南,p.13-17
    戴震宇,《台灣的城門與砲台》,台北:遠足文化,2001
    鍾聖校,《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五南,臺北市,1999
    魏明通,《科學教育》,五南,臺北市,1997
    羅秀芝譯,Ruth Rentschler著,《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五觀藝術管理出版,臺北市,2003

    二、碩博士論文

    朱蕙蘭,《影響台中市居民參與文化活動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4
    沈映汝,《國小台灣史教學之質性研究-理想建構教學實踐與對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教育所稐文,2002
    林琪凱,《九年一貫課程在傳統教學空間實施之問題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中壢市,2003
    卓玲,《 歷史特定地區範圍劃定之研究-以台南市民生綠園附近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9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象與城市空間》,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肇輝,《台灣傳統都市廟前廣場空間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張碩玲,《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
    陳志欣,《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欽河,《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02
    曾健洲,《台灣日治時期測候所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趙慶昇,《新竹舊城區都市實質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廖千慧,《舊市街廟埕空間環境之研究–以竹塹舊城區長和宮、東寧宮、城隍廟、武聖廟為例》,私立中華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2002
    榮芳杰,《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劉倖君,《以社區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融入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國小為例》,p.35,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俐伶,《台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三、期刊

    王啟宗,〈談國小社會科鄉土教材教學〉,《國教輔導》,269,p.4-11,1989
    王佩蓮,〈學校結合社區落實學校本位課程〉,《臺灣教育》,615,p.15-26,2002
    王如哲,〈英國教育改革分析〉,《教育研究資訊》,8卷1期,p.1-23,2000
    王仲孚、林淑華,〈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下的歷史教育座談會紀錄〉,《近代中國》,132,p.197-224,1999
    王明蓀,〈歷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興大歷史學報》,9,p.161-174,1999
    沈映汝,〈國小社會科臺灣史內容之意識型態分析〉,《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3/14,p.35-47,2002
    吳翎君,〈口述歷史方法與小學社會科教學〉,《花蓮師院學報》,12,p.157-172,2001
    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p.83-109,2002
    吳慶烜,〈影響民眾參與古蹟文化空間活動因素之研究-以台南安平古堡為例〉,《嘉南學報》,第29期,p.495-506,2003
    辛晚教,〈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第26期,p.12-20,2000
    呂燕卿,〈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教育研究》,130,p.119-128,2005
    呂燕卿,〈「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p.p.367-399,2002
    李銘輝、臧芷伶,〈遊客對古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交通建設》,9,p.5-14,1994
    李嚴秀峰,〈談蘆洲李宅-將古蹟社區化的範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63,p.76-83,1998
    李端華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法新趨勢:社區參與取向教學法之探究〉,《國教輔導》,360,p.33-41,2004
    李嘉英,〈學校、鄉土、環境與戶外教學-整合戶外教學與國民旅遊〉,《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1,p.18-21,1998
    林振春,〈學校社區化、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文化發展〉,《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1997
    金恒煒,〈從「認識臺灣」座談歷史教育〉,《當代》,120,p.52-67,1997
    邱雲陽,〈高雄市國小學生認識本市古蹟狀況之調查研究〉,《高市文獻》,7:4,p.1-47,1995
    邱明富、吳仲謀、高慧蓮,〈融入科學史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研究》,7,p.163-191,2003
    邱美虹,〈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師大)》,231,p.20-27,2000
    周儒、黃淑芬譯,Rillo, Thomas J.著,〈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p.52-63,1994
    周貞芳,〈從台灣古建築來看保護古蹟的意義〉,《史聯雜誌》,第21期,p.p.110-111,1992
    周鳳美,〈故事線教學策略-建構主義理念在社會科的實施〉,《中等教育》,54卷4期,p.18-31,2003
    林進生,〈鄉土教育的策略與實務分享〉,《屏縣教育季刊》,p.17,2002
    林素朱,〈經濟文化衝突下的古蹟保存之道〉,《社教資料雜誌》,290,p.1-4,2002
    林偉人,〈淺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之友》,p.p.3-12,1999
    林祖良,〈淺談「媽祖文化」之形成〉,《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13,p.219-225,2004
    林茂賢,〈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17,p.91-113,2002
    林慶隆,〈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生活化」教材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54,p.25-35,2002
    林慈淑,〈歷史為何而教-英國教育學者(J. White)與歷史學者(P. Lee)針對中學以下歷史教育之爭〉,《臺灣歷史學會會訊》,7,p.33-36,1998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5,p.179-204,1999
    林靜伶、周儒譯;Stapp, William B著,〈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臺灣教育》,461,p.28-36,1989
    胡煒崟,〈歷史鄉土教學補充教材試編-以『淡蘭古道』為題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5,p.29-36,1996
    姜得勝,〈英國小學教育實況之研究及其對我國教改之借鏡〉,《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p.165-203,1998
    侯懿真,〈九年一貫知多少?淺談九年一貫的未來之路〉,《師說》,175,p.18-20,2003
    洪筱琦,〈談歷史教育與歷史教學〉,《教育文粹》,32,p.62-69,2003
    洪美齡,〈由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談世界觀教育〉,《教師之友》,44卷4期,p.2-9,2003
    徐秀菊、朱怡珊、蘇郁菁,〈臺北市國小一般藝術教育現況及問題分析〉,《教師天地》,130,p.22-30,2004
    容淑華,〈英國教育戲劇/劇場理論與實踐之初探-從英國教育戲劇/劇場之教育哲學觀探討臺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中表演藝術教學等相關課題〉,《臺灣戲專學刊》,3,p.96-112,2001
    許雪姬,〈國民小學鄉土教材之研討-以四年級社會科第七冊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p.123,1990
    許國忠、王靜如,〈科學本質教學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p.15-29,2003
    莊吉發,〈信仰與生活-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文獻》,51卷3期,p.123-137,2000
    郭金水,〈九年一貫學習領域課程銜接觀點與教學設計的關係-以生活課程與社會領域的銜接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52,p.16-18,2003
    張二文,〈民俗採擷.風華再現-結合民間信仰的美勞教學活動〉,《國教天地》,144,p.89-97,2001
    張震鍾,〈文化資產的價值意涵-以臺北市市定古蹟蔣宋故居為例〉,《臺北文獻直字》,147,p.269-294,2004
    陳玉玲,〈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 p.150,1998
    陳其南,〈歷史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社區產業發展〉,《歷史月刊》,第123期,p.14-21,1998
    陳浙雲、余安邦,〈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4,p.33-46,2003
    陳錫祿,〈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p.31-37,2004
    陳凱俐、林亞立,〈文化資產之價值評估-以臺北市古蹟為例〉,《宜蘭技術學報》,9,p.131-146,2002
    陳育倫、李菁,〈媽祖信仰在宗教發展中的作用〉,《臺灣源流》,7,p.66-68,1997
    陳誼璟,〈國小社會科課程統整之初探〉,《教師之友》,41卷2期,p.73-79,2000
    陳朝陽,〈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第40卷,第1期,p.34-43,1999
    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37卷5期,p.15-23,1996
    陳錫祿,〈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實施問題省思〉,《教師天地》,130,p.31-37,2004
    陳琬琬,〈社區資源與國小社會科教學〉,《國教世紀》,176,p.39-43,1997
    陳俊宏,〈九年一貫統整課程之設計-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的課程〉,《國教天地》,141,p.29-34,2000
    陳麗華,〈美國的社會科課程〉,《教育研究》,62,p.44-45,1998
    陳碧祥、洪孟珠,〈六大議題融入單一領域之教材設計-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小學為例〉,《教育研究》,124,p.114-123,2004
    陳美如、郭昭佑,《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五南,臺北市,2003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186,p.117-122,2003
    陳朝平,〈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p.24-31,2001
    黃乾全,〈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p.22-26,1999
    黃麟翔,〈觀光事業與文化資產之結合〉,《觀光管理》,第二期,p.73,1992
    黃運忠、盧秀琴,〈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3,p. 87-112,2004
    黃道遠,〈將「教育的歷史」變成「歷史教育」-新竹市國小鄉土教學的實例〉,《竹塹文獻》,31,p.64-83,2004
    湯梅英,〈英國社會科課程簡介〉,《教育研究》,62,p.65-70,1998
    2004
    單文經,〈美國中小學實施鄉土教育的做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八卷,第二期,p.139-162,1997
    傅朝卿講、曾麗書整稿,〈日治時期建築中的本土意識〉,《高市文獻》,9卷4期,p.29-40,1997
    傅朝卿講、曾麗書整稿,〈日治時期臺灣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9卷4期,p.3-17,1997
    傅朝卿,〈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民宅建築中的西洋時尚〉,《臺灣美術》,50,p.4-11,2002
    傅朝卿,1999,〈從府城到世界的建築與城市觀察-建築動物園篇〉,《鄉城生活雜誌》,62,p.p.31-37
    葉庭宇,〈日本中學社會科課程之「周遭地區學習」〉,《中等教育》,54卷4期,p.80-89,2003
    葉慈芬,〈淺談兒童說故事教學〉,《國教天地》,143,p.90-93,2001
    葉承輝、戴如君,〈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創新教學與課程統整之研究〉,《實小學報》,1,p.118-131,2002
    楊鈴羢,〈談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課程與教學〉,《教師之友》,45卷3期,p.21-28,2004
    楊龍立,〈從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看環境教育的實施〉,《市師環教》,47,p.1-7,2002
    楊子恆,〈社會科課程的轉變與發展-論鄉土教育與社區資源的結合〉,《國民教育》,44卷6期,p.48-55,2004
    廖永靜,〈兒童故事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以「奉茶」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1,p.62-67,1998
    廖敦如,〈與環境的對話-小建築師:一個課程實踐的行動研究〉,《美育》,142,p.60-70,2004
    廖敦如,〈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135,p.83-88,2003
    廖麗君,〈孔廟在台灣-孔廟滄桑兩千年〉,《大地地理雜誌》,9,p.62-90,1998。
    歐用生,〈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鄉土教育》,p.10-22,1995
    劉秀嫚,〈文化教育的課程內涵-國中階段的探討〉,《公民訓育學報》,6,p.209-224,1997
    劉富連,〈從九年一貫課程談自然科學的教學活動設計〉,《屏縣教育季刊》,1,p.26-30,2000
    鄭志敏,〈把歷史帶入生活、從做中學歷史-「臺灣史」通識課程的教學理念與設計〉,《輔英通識教育年刊》,3,p.47-58,2004
    鄭政誠,〈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內容本土化之形成與省思-以臺灣歷史文本為例〉,《臺灣教育》,624,p.2-8,2003
    賴慶三,〈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統整之探討〉,《國民教育》,40卷5期,p.40-46,2000
    蕭倍如、白亦方,〈國小自然科相關網站介紹 (上)〉,《教學科技與媒體》,49,p.41-45,2000
    謝宗榮,〈臺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建築的空間藝術-以鹿港古蹟級寺廟為例〉,《臺灣文獻》,48卷2期,p.73-98,1997
    謝宗榮,〈寺廟藝術(1)-民間信仰與工藝美術〉,《臺灣工藝》,5,p.80-90,2000
    謝碧連,〈臺南迎媽祖耶,迓媽祖耶〉,《臺南文化 》,50,p.80-98,2001
    戴璉璋,〈孔子思想與當前的人文教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p.1-6,1994
    魏萼,〈臺灣的媽祖文化與市場經濟〉,《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卷1期,p.125-136,1997
    簡後聰,〈古蹟解說與保存維護〉,《國教新知》,45:5,p.60-73,1999
    簡後聰,〈孔廟在台灣〉,《國魂》,p.p.55-58,2000
    簡佳珍,〈教室和社區的多元文化互動-以大溪老街、角板山形象商圈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48,p.94-99,2002
    關紹箕、馬英九、莊德仁,〈歷史要怎麼看、怎麼教、怎麼學〉,《歷史月刊》,230,p.82-110,2004
    蘇鈺珊,〈故事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119,p. 63-64,2002
    蘇育任,〈國小自然科第十二冊STS教材的研發與試驗〉,《國民教育研究集刊(臺中師院)》,7,p.31-49,1999
    龔祐祿,2004,〈台灣鄉土教育之展望-從歐洲的統合到文化認同〉,《國民教育》,P.44-45

    四、國小課本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生活課本一年級上學期》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科四年級上學期學習手冊》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學習手冊四年級上學期》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五年級上學期》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五年級上學期教師手冊》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五年級上學期》
    康軒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六年級上學期》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數學課本三年級上學期》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社會課本四年級上學期》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本五年級上學期》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四年級下學期》
    南一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數學課本一年級上學期》
    仁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本三年級上學期》

    五、研究報告、研討會

    尹章義,〈古蹟史料之蒐集與利用〉,發表於《文化資產研討會專輯》,1989
    呂燕卿,《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用書審查規範及編輯指導研究報告》,教育部,2000
    吳毓瑩,〈評量目的與評量形式的相依關係:生活科技基本能力測驗的澄清與再出發〉發表於《中小學生活科技教育研討會議程與論文集》,p.53-56,2000
    李謁政,〈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美學空間〉,《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1999
    楊思偉,〈規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1999
    游家政,〈學校課程統整的規劃與實施〉,發表於「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師資培育機構教師研討會,民國88.8.31~9.1」p.p.34-50,台中縣: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研討會,1999
    歐用生,〈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99
    陳玫良,〈談中小學科技基本能力評量〉,發表於《中小學生活科技教育研討會議程與論文集》,p.57-60,2000
    黃嘉勝,〈我國中小學生活科技基本能力評量〉,發表於《中小學生活科技教育研討會議程與論文集》,p.43-52,2000

    六、英文書目

    Jonathan Barnes,《Design & Technology and the Historic Enviroment》English Heritage,1999

    七、網頁

    「英國遺產」網站:http://www.english-heritage.org.uk/
    專業社群網(TESEC):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開拓文教基金會,1996,社區資源手冊,http://921.yam.com/community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