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佩榆
Lai, Pei-Yu
論文名稱: 女性漫遊者的日常實踐:胡晴舫的行旅書寫研究
The Everyday Life Practices of Flâneuse : Hu Ching-Fang's Travel Writing.
指導教授: 劉乃慈
Liu, Nai-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女性漫遊者旅行文學日常生活批判跨國女性主義
外文關鍵詞: Flâneuse, Travel Literatu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national Feminisms
相關次數: 點閱:6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旅行文學作為反映現代性的重要散文主題之一,經歷上一世紀末台灣解嚴、文學獎的刺激以及觀光產業在全世界範圍蓬勃發展,同時文壇為了區隔文學作品與新型態旅遊手冊,將有關旅遊、觀光的書寫在無形中排除,導致個人多元的旅行經歷陷入同質化的困境。然而,從新世代作家的書寫中多能察覺他們對現代城市和跨國移動普遍關注,顯見旅行的脈絡仍時刻影響人們,也包括了長期旅居在各處的胡晴舫。

    女性漫遊者作為活躍在現代城市中批判資本的觀察身分,隨著女性大量進入城市空間以及展開跨國移動而被提出。不同於一般旅行者,女性漫遊者致力於開拓在現代化進程中被淘汰之處,以審視現代化的目光將各個現代城市收編於相互關聯的全球圖景。筆者藉女性漫遊者的視角提出「行旅」,批判受資本、娛樂為主的觀光產業浸染旅行文化,並從歷史脈絡追述大航海時期隱藏在現代化背後的資本侵略,直指旅者通常攜帶著對現代文化的正面思考,間接或協助資本的擴張,回應當代旅行活動困境與其產生條件。具體的行旅實踐則從胡晴舫旅居城市所見的日常生活與跨國女性中擷取,她的觀察並不指向自身,而是蒐羅被排除在現代化進程外的邊緣景致,以及被定義為困窘於日常生活中而不具自主性的女性等,從他人的日常來擴充行旅視角的多元性。同時,胡晴舫的創作中包含大量的跨國女性身影,她作為其中的一員,將亞際女性做為關注焦點,強調亞洲女性受資本與西方社會壓抑,在當前的全球化的條件下,應通過行旅的步伐回溯受限原因與正視亞洲女性在不同文化與地域的差異。

    胡晴舫藉由她女性漫遊者的批判視角,為當前旅行文學脈絡延伸,在全球化社會帶來更具社會價值與現代化的另一種解釋面向,同時也顯示女性漫遊者能夠洞悉跨階級與框架外的行旅景致。多面向的書寫一致對主導全球化社會的資本脈絡進行審視,強調女性在此範疇中的特殊性,應證女性漫遊者在行旅中具有彈性的位置,讓她的書寫能夠實踐挖掘個體間差異與描繪現代社會的整體共存樣貌。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ravel literature, the prevalence of capitalism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homogenization of travel experiences, gradually erasing their uniqueness and diversity.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reflected in travel writing. This study discusses Taiwanese writer Cing-Fang Hu’s focus on the inherent dilemmas of travel experiences in her essayistic work. Through her 21st-century writings, Cing-Fang Hu portrays female travel experiences that differ from previous representations. She critiques the capitalist modern city and,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female Flâneur, explores new travel paths and observation targets. On a micro level, she describes the everyday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Flâneur, the unemployed, and women—groups often overlooked by most travelers. On a macro level, she re-presents the diversity of Asian women, previously neglected, and emphasi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existence within this group. Consequently, Hu Qingfang's writings on Flâneuse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contemporary Taiwanese travel writing and reveal the value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Flâneuse in the modern era.

    第一章 台灣旅行文學視域中的胡晴舫 1 第一節 在21世紀寫作 胡晴舫的創作軌跡 1 一、胡晴舫的書寫歷程 1 二、胡晴舫與新世代作家 4 第二節 台灣旅行文學的發展脈絡 10 一、日治時期(1895-1945):殖民與現代性的開端 11 二、五零、六零年代:停滯、無根與漂泊 13 三、七零、八零年代:愁緒出走與旅遊疆界拓寬 16 四、九零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以個人為主的多元化及女性旅行者書寫 19 第三節 文獻評述與研究目的 23 一、胡晴舫以城市為首的旅行創作 23 二、胡晴舫在旅行文學中的延伸與當代發展 26 第二章 傳統漫遊者的退場與女性漫遊者的現身 31 第一節 傳統漫遊者的成因與變遷 31 一、傳統漫遊者的定義 31 二、傳統漫遊者的文化意涵 37 三、傳統漫遊者的侷限 39 第二節 女性漫遊者的行旅實踐 40 一、旅行的同質性與異化 41 二、女性漫遊者的合法性 45 三、對資本主義及觀光批判的女性行旅 50 小結 58 第三章 女漫遊者的日常生活檢視 59 第一節 對日常生活的基本認識與其缺失 59 一、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 61 二、消費受控制的官僚制社會 63 三、被忽視的女性角色 68 第二節 城市中的現代化景況 69 一、城市生活節奏的變調 70 二、不允許/不願融入群體的人們 73 三、抵抗生產循環的表現 75 第三節 女性日常生活的多元可能性 80 一、家庭與外貌的雙重囹圄 80 二、自主追尋與城市空間意義的再造 85 小結 90 第四章 跨國女性文化批評 92 第一節 跨國女性主義的成因與內涵 92 一、跨國女性主義的出現背景 93 二、跨國女性主義的內涵 96 三、跨國女性主義的侷限與可能性 99 第二節 亞際女性的多重主體困境 101 一、男性視野下的亞洲女性印象 101 二、追求資本利益的亞洲菁英女性 106 三、代言西方權勢的亞洲女子 109 第三節 亞洲女性主體的恆常與變動 110 一、強調在地的亞洲女性脈絡 112 二、傳統性別角色與家庭責任 113 三、多元族裔的衝突或融合 117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9

    一、專書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著,《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國立編譯館主譯;張君玫譯(臺北:群學,2005)。
    Greg M.Thomas. “Women in public: the display of femininity in the parks of Paris.” in The invisible flaneuse?: Gender, public space, and visual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Paris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6).
    Griselda Pollock. ” Modernity and the spaces of femininity.” in Vison and difference:Feminism , Femininity and Histories (London: Routledge,1992).
    Inderpal Grewal and Caren Kaplan. “Scattered hegemonies : postmodernity and transnational feminist practices”(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
    Linda McDo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國立編譯館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台北:群學,2006)。
    Tester, Keith . The Flâneur (London: Rotledge, 1994).
    大衛.哈維著,《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譯(臺北:群學,2008)。
    王國安,《小說新力──台灣一九七零後新世代小說論》(臺北:秀威資訊,2016)。
    王瑞香、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臺北:貓頭鷹,2019)。
    王鈺婷編,《鍾梅音》,(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
    亨利.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葉齊茂、倪曉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8)。
    ———,《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葉齊茂、倪曉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8)。
    ———,《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葉齊茂、倪曉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8)。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2007)。
    李瑞騰,〈「旅行」?或是「文學」?──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講評〉,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林淑慧,《旅人心境:臺灣日治時期漢文旅遊書寫》,(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下)》,(臺北:女書,2001)。
    約翰.厄里、約拿斯.拉森著,《觀光客的凝視3.0》,黃宛瑜譯(臺北:書林,2016。
    胡晴舫,〈如果香港不屬於任何人#myhongkong〉,香港文學館主編,《我香港,我街道》(新北:木馬,2020)。
    ———,《她》(臺北:時報,2001)。
    ———,《人間喜劇(新版)》(新北:八旗,2017)。
    ———,《她(新版)》(新北:八旗,2018)。
    ———,《我這一代人(新版)》(新北:八旗,2017)。
    ———,《城市的憂鬱(新版)》(新北:八旗,2017)。
    ———,《旅人(新版)》(臺北:麥田,2019)。
    ———,《第三人》(臺北:麥田,2012)。
    ———,《群島》(新北:八旗,2018)。
    ———,《機械時代(新版)》(新北:八旗,2017)。
    ———,《辦公室》(臺北:印刻,2005)。
    ———,《濫情者(15周年紀念版)》(新北:八旗,2017)。
    ———,《懸浮》(臺北:麥田,2014)。
    班雅明,《啟迪:本雅明文選》,張旭東、王斑譯(香港:牛津大學,2012)。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張旭東、魏文生譯(臺北:臉譜出版,200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臺北:聯經,2011)。
    ———,《台灣新文學史(下)》(臺北:聯經,2011)。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11)。
    陳芳明編,《於梨華》,(臺南:臺灣文學館,2016)。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臺灣現代旅行文學》(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黃凡、林耀德,《新世代小說大系》,(臺北:希代,1989)。
    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北京:中央編譯,2006)。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聯經,2020)。
    羅倫.艾爾金著,《漫遊女子:大城小傳,踩踏都會空間的女性身姿》,許淳涵譯(臺北:大塊,2018)。
    東海大學中文系,《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湯世鑄,《魔鬼.上帝.印地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臺北:元尊文化,1998)。
    二、期刊論文
    Aimee Boutin. “Rethinking the Flâneur: Flânerie and the Senses”. Dix-Neuf , 16:2 (2014) .p124-132.
    Elfriede Dreyer and Estelle McDowall. “Imagining the flâneur as a woman.” Communication: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38:1 (2012).p30-44.
    Elizabeth Wilson. “The Invisible Flâneur. “ New Left Review 191:1(1992).p90-110.
    Gaurav Chiplunkar & Jeffrey Weaver. “Marriage Markets and the Rise of Dowry in India.” IZA 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 16135(2023)p.1-77.
    Janet Wolff. “The Invisible Flâneuse. Wome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odernit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985).pp.37-46.
    MELLO, Luísa Antonitsch Mansilha; RIBEIRO, Ana Paula Pereira da Gama Alves. “Wander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City: Being a Woman, Being a Flâneuse.” Revista Estudos Feministas, Florianópolis 29:1(2021)p.1-12.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Under Western eyes: Feminist Schol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In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edited by C. T. Mohanty, A. Russo, and L. Torre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p.51-80.
    林苗玄、平雨晨,〈「去殖民的性別研究:東西方女性主義者的對話」活動紀實〉,《婦研縱橫》第109期(2018),頁92-98。
    林運鴻,〈前衛文類的歷史軌跡,反思「台灣後現代小說」的西方根源與在地實踐〉,《東海中文學報》第 35期(2018.06),頁85-126。
    邱貴芬,〈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聲音:評《第三世界女性與女性主義政治》〉,《中外文學》,第24期(1996),頁127-130。
    侯作珍,〈自我困境與抵抗異化:現代主義在新世代小說中的呈現〉,《東華漢學》第10期(2009),頁361-394。
    孫玲,〈概覽印度婚姻從古至今的嬗變〉,《黑龍江教育學院院報》第29卷第7期(2010)頁182-184。
    馬拉基.愛德溫.維塔馬尼(Malachi Edwin Vethamani)、沈昆賢,〈1969年5月13日種族暴亂:馬來西亞的歷史創傷〉,《思想》第43期(2021),頁19-41。
    張惠珍,〈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頁89-120。
    張毓如,〈辨異與認同:20世紀中期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臺灣學誌》第 13 期(2016),頁29-47。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
    曹金羽,〈漫遊者與自我的起源〉,《社會理論學報》第 19卷第 2 期(2016),483-601。
    閆向莉,〈宗教對印度婦女地位的影響〉,《寧夏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12),頁27-31。
    凱倫.卡布蘭(Caren Kaplan)、茵德波.格雷沃(Inderpal Grewal)著,〈跨國女性主義文化研究:超越馬克思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的分際之外〉,張學菲、蔡祝青、賴慈芸譯,《中外文學》第33卷第2期(2004),頁75-88。
    游美惠、楊佳羚,〈跨國女性主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65期(2013),頁86-90。
    蔡振念,〈漫遊與記憶-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4期(2012),頁219-239。
    游雅雯,〈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形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1卷第1期(2015),頁139-170。
    葉先秦,〈從「文化識別」的概念反思多元文化主義脈絡下馬來西亞華人身分認同兼論華人基督徒〉,《台灣東南亞學刊》,第19卷第1期(2024),頁101-138。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7),頁288-312。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頁61-84。
    潘為欣,〈林獻堂與黃朝琴眼中的美國現代化─以《環球遊記》之美國見聞錄與〈旅美日記〉為例〉,《咁仔店電子學報》(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第二期(2008),頁11-12,網址:https://taiwan.ntue.edu.tw/file/fileList/0/6/47(2023年4月20日)。
    蔣茂霞,〈印度女性社會地位探析〉,《東南亞南亞研究》第4期(2009),頁60-65。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頁35-52。
    蘇碩斌,〈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臺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19期(2014),頁255-286。
    三、學位論文
    王小莉,《當代臺灣旅行文學研究(一九九零至二零零四年》》(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王羽家,《臺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王芷宜,《天地有大美──梁丹丰的旅行文學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18)。
    朱于君,《性別?旅行?全球化?:胡晴舫作品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論文,2009)。
    朱芳玲,《論六、七零年代臺灣留學生文學的原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何蓓茹,《九零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以鍾文音、師瓊瑜、郝譽翔、張惠菁為核心》(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李宜靜,《旅行與城市:胡晴舫散文研究》(屏東:屏東大學中國語文系碩士班論文,2019)。
    李蕙君,《胡晴舫作品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論文,2013)。
    林大鈞,《心遊於物:席慕蓉、舒國治、鍾文音的旅行書寫》(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月香,《城市漫遊——以胡晴舫、張惠菁的女性城市散文為討論對象》(臺東: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論文,2011)。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零年代「臺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韻文,《九零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紀姿菁,《論現代主義旅美女性小說家──以歐陽子、叢甦、陳若曦、李渝為研究對象》(臺東: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張少明,《林文月散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7)。
    張姣姣,《論印度教婚姻陋習及其對印度教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張家琳,《梁丹丰散文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
    陳宗岳,《靈光、寓言詩與反諷的烏托邦─論本雅明思想中對城市經驗的批判性》(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郁玲,《華航、長榮旅行文學獎作品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黃郁玲,《華航、長榮旅行文學獎作品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17)。
    黃雪玲,《女人·旅人——臺灣女遊作家之「身體」力「行」(1990-2015)》(新竹: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2017)。
    楊慧滿,《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之回流想望》,(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21)。
    賴雅慧,《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年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四、報章雜誌
    胡晴舫,〈《她》的創作自述〉,《文訊》第193期,(2001.11),頁103-105。
    ───,〈作家答客問/胡晴舫:「流動」是現代人的共同命運〉,《聯合報》(2015.2.15),副刊。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第230期(2004.12),頁31-36。
    陳宛茜,〈接掌香港光華中心 胡晴舫:台、港都住在我心中〉,《聯合報》(2016.9.23),A16版兩岸。
    陳昭妤,〈《讓你甘心把耳朵借給我》行走的音樂字典 馬世芳〉,《聯合報》,(2021.3.22),C4版。
    黃安勝,〈期待更多冒險行動〉,《民生報》,(1987.4.18),第十版。
    楊照,〈永遠的三毛,真實與夢幻的交界──重讀三毛〉,《聯合報》(2011.1.11)。
    編輯部,〈野性與自主 / 新世代女作家群的崛起〉,《文訊》第137期(1997.03),頁25-27。
    五、網路資源
    李志德,〈【獨家專訪】胡晴舫:我帶著「臺灣的禮物」來到香港〉,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23-taiwan-Hu-Ching-Fang/吳明益,〈旅行書寫〉,《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58(2023. 04. 14 徵引)。
    周項萱,〈在民主社會崎嶇不平的地表上,建築共存:專訪胡晴舫《群島》〉,《UNITAS聯合文學》,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0034(2024 07. 03 徵引)。
    胡晴舫,〈今天,她出發旅行了。〉,《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q7pFEpzqscjVFdz7v76nKgcAd42i9S9G7vEMEYEAe4KUYzDBXqo3o9rYEeRLHVoJl&id=100044193831268(2024 07. 03 徵引)。
    傅月庵,〈【傅月庵書評】胡晴舫猜想 ──《無名者》〉,《鏡文學》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921cul001/(2023.03.25徵引)。
    楊芩雯,〈為何在最民主開放、資訊流通的社會裡,人卻沒辦法對話?──專訪胡晴舫《群島》〉,《博客來》, https://goldentripodawards.moc.gov.tw/gtawards/2018/goldentripodawards.moc.gov.tw/39golden/about.html(2023.04.08徴引)。
    葉青鳳,〈胡晴舫專訪──從浮華世界,窺見人間喜劇〉,《皇冠讀樂網》,https://www.crown.com.tw/Magcontent.aspx?arg0=658&arg1=703&arg2=2680(2023.03.20徵引)。
    詹致中,〈一路走來 隨波逐流〉,《臺北文創》,https://www.tnhf.com.tw/index.php?action=views_in&id=103(2023.05.19徵引)。
    編輯部,〈【往復書簡 DAY.5】胡晴舫 ╳ 童偉格:致我們的朋友們,一切非如此不可〉,《聯合文學unitas生活誌》,https://www.unitas.me/archives/10333(2023.04.19徵引)。
    鄭順聰,〈胡晴舫/在其中又不在其中〉,《聯合文學電子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M0002/224551/web/#2L-3984874L(2023.03.20徵引)。
    羅士庭,〈那天下午,我坐上開往群島的紅VAN——胡晴舫╳Mr.Pizza:小說家的雙城對話〉,《逗點文創結社》,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539(2023.03.18徵引)。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