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立玄
Lin, Li-Syaun
論文名稱: 戰後台北城南文學之地方書寫研究
A Study of the Postwar Local Writings about the Souther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廖淑芳
Liao, Shu-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城南紀州庵溫羅汀康青龍地方書寫文學地景地方感
外文關鍵詞: Southern Taipei City literature, Kishu An, Wen-Luo-Ting, Kang-Qing-Long, local writing, literary landscape, sense of place
相關次數: 點閱:6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城南作為紀州庵文學森林、溫羅汀/康青龍街區、台大/台師大的所在之地,範圍約是台北市古亭、中正區南端、大安區南端一帶,其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歷來吸引諸多的知識分子、文人雅士聚居於此,從外省作家到本土作家,從戰後文人圈到新生代文壇新秀,再再以其高度的文字能力,與自身身處的「地方」展開深刻對話,進而累積出為數可觀的城南文學作品。

    本文試圖耙梳戰後以來的台北城南書寫,並以文學地景、地方感作為研究取徑,探析城南文學中所呈顯的歷史記憶、集體記憶,以及作家透過地方書寫所塑造的地方認同與區域特殊性。過去對於城南地區的地方研究,多以田野觀察與訪談為研究方法,從當地居民的口述史來建構地方的意涵;本文則廣泛蒐羅在地書寫之作,重新梳理城南文學的歷史脈絡,透過城南作家的主體經驗、文學地景動態變遷的再現,除了能夠建構地方意義、召喚身分與地方認同,更標誌了城南文學之於台灣文學中的重要性。

    Southern Taipei City, which contains Kishu An Forest of Literature(紀州庵文學森林), Wen-Luo-Ting district(溫羅汀街區), Kang-Qing-Long district(康青龍街區),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s an area that roughly encompasses Guting, the south of Zhongzheng District, and the south of Da'an District. Its strong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have always attracted many intellectuals and literati from mainland writers to native writers, post-war writers to new generation writers. They used their rich narrative skills to conduct in-depth dialogues with the "place" they live in, and thus contribut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southern Taipei Cit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elineate the postwar literature about Southern Taipei City by utilizing literary landscapes and sense of place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collective memory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of Southern Taipei City, as well as to analyze the place identity and significance shaped by local writing. Previous studies on Southern Taipei City, which were mostly based on field studies and interviews, constructed the meaning of the place from the oral history of local residents. This study extensively collects local texts, and reorganiz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outhern Taipei City literature. Through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local writer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literary landscapes, in addition to constructing place meaning, calling for place identity, it also marks the importance of Southern Taipei City literature in Taiwan literature.

    摘要 I 謝誌 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概念與範疇 14 第五節 章節架構 22 第二章 城南地景/文藝據點/文學場域的歷史變遷與發展 24 第一節 戰後城南文學場域的噤聲:受壓抑的外省知識分子 27 第二節 林海音另一段「城南舊事」:臺北客廳/聯副十年的眾聲喧嘩 34 第三節 文化事業的勃興:開枝散葉的城南人文街區 38 第四節 城南人集體記憶:家離水邊那麼近 49 第五節 小結:戰後城南地方書寫之緣起 62 第三章 紀州庵一帶(一):外省作家的離散青春 65 第一節 王文興的童年日式舊居:紀州庵 67 第二節 余光中地方認同與城南地景之轉變 80 第三節 隱地離散的/傾斜的臺北 96 第四節 小結:他鄉落地,生根我城 113 第四章 紀州庵一帶(二):臺灣本土作家的城市書寫 116 第一節 舒國治的家園書寫:是追憶,是旅行,也是晃蕩 117 第二節 房慧真的小城故事:城南以後 125 第三節 王盛弘筆下的歡樂之都:臺北 142 第四節 小結:城南作為地方/家 154 第五章 溫羅汀/康青龍街區:歷史的渡口、思想的搖籃、文人的靈魂居所 157 第一節 韓良露《臺北說城人》:道不盡的南村落故事 159 第二節 楊佳嫻《雲和》:溫羅汀濃厚的文化氛圍 169 第三節 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盆地邊緣的遷徙 179 第四節 陳柏言田野紀實:溫州街上有什麼? 183 第五節 小結:從溫州街到溫羅汀 191 第六章 結語 193 第一節 浪漫我城:文學之於城南 193 第二節 當代城南擴展的可能:政大生活圈? 196 城南文學年表 198 參考書目 202

    (一)文學
    王文興,《家變》(臺北:洪範,2000)。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臺北:洪範,2000)。
    王盛弘,《關鍵字:臺北》(臺北:馬可孛羅,2008)。
    王盛弘,《十三座城市》(臺北:印刻,2010)。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姜雪譯,《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新北:方舟文化,2022)。
    余光中等,《文學的臺北》(臺北:洪範,1980)。
    余光中,《焚鶴人》(臺北:純文學,1983)。
    余光中,《蓮的聯想》(臺北:水牛,1986)。
    余光中,《日不落家》(臺北:九歌,1998)。
    余光中,《青銅一夢》(臺北:九歌,2005)。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臺北:洪範,2006)。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臺北:九歌,2008)。
    余光中,《青青邊愁》(臺北:九歌,2010)。
    李渝,《應答的鄉岸》(臺北:洪範,1999)。
    李渝,《金絲猿的故事》(新北:聯合文學,2000)。
    李渝,《夏日踟躕》(臺北:麥田,2002)。
    李渝,《溫州街的故事》(臺北:洪範,2006)。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新北:印刻文學,2013)。
    李渝,《那朵迷路的雲:李渝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呂毓卿編,《我們的文學夢1》(臺北:上海銀行文教基金會,2013)。
    李金蓮編,《我台北,我街道2: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臺北:木馬文化,2022)。
    林海音,《芸窗夜讀》(臺北:純文學,1984)。
    林海音,《冬青樹》(臺北:遊目族,2000)。
    林海音,《綠藻與鹹蛋》(臺北:遊目族,2000)。
    林海音,《曉雲》(臺北:遊目族,2000)。
    林文月編,《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臺北:洪範,1991)。
    林文月,《作品》(臺北:九歌,1993)。
    林文月,《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臺北:有鹿文化,2009)。
    林良,《月光下織錦》(臺北:麥田,2015)。
    房慧真,《單向街》(臺北:木馬文化,2007)。
    房慧真,《小塵埃》(臺北:木馬文化,2013)。
    房慧真,《河流》(臺北:印刻,2013)。
    房慧真,《草莓與灰燼》(臺北:麥田,2022)。
    柯慶明編,《臺大八十:我的青春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洪淑苓編,《臺大文學椰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8)。
    胡晴舫編,《我台北,我街道》(臺北:木馬文化,2021)。
    徐鍾珮,《我在臺北及其他》(臺北:純文學,1986)。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臺北:開今文化,1993)。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文化,2000)。
    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杜國清譯,《惡之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郝譽翔,《洗》(臺北:聯合文學,1998)。
    郝譽翔,《逆旅》(臺北:聯合文學,2000)。
    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臺北:九歌,2011)。
    郝譽翔,《回來以後》(臺北:有鹿文化,2013)。
    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殷海光選集.上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殷海光,《隔離的智慧:殷海光選集.下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
    郭松棻,《郭松棻集》(臺北:前衛,1993)。
    陳柏言,《溫州街上有什麼》(新北:木馬文化,2020)。
    陳宛茜,《我們不在咖啡館:作家的故事,第一手臺灣藝文觀察報導》(新北:遠足文化,2020)。
    張經宏,《如果在冬夜,一隻老鼠》(臺北:九歌,2023)。
    覃子豪,《台灣詩人選集1:覃子豪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
    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臺北:天下遠見,1999)。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臺北:遠流,2008)。
    舒國治,《水城臺北》(臺北:皇冠,2010)。
    舒國治,《台北游藝》(臺北:皇冠,2015)。
    楊照,《尋路青春》(臺北:天下文化,2012)。
    楊佳嫻,《雲和》(臺北:木馬文化,2006)。
    楊佳嫻,《小火山群》(臺北:木馬文化,2016)。
    臺靜農,《龍坡雜文》(臺北:洪範,1988)。
    廖振富,《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臺北:玉山社,2020)。
    蔡文甫,《天生的凡夫俗子:蔡文甫自傳》(臺北:九歌,2001)。
    蔡明諺編,《新編賴和全集.新詩散文卷》(臺北:前衛,2021)。
    隱地,《愛喝咖啡的人》(臺北:爾雅,1992)。
    隱地,《盪著鞦韆喝咖啡》(臺北:爾雅,1998)。
    隱地,《漲潮日》(臺北:爾雅,2000)。
    隱地,《自從有了書以後……》(臺北:爾雅,2003)。
    隱地,《身體一條船》(臺北:爾雅,2005)。
    隱地,《春天窗前的七十歲少年》(臺北:爾雅,2008)。
    韓良露,《台北說城人》(臺北:有鹿文化,2017)。
    謝海盟,《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新北:印刻文學,2017)。
    聯合文學編,《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8)。
    蘇雪林、琦君等,《我們的八十年》(臺北 : 時報文化,1991)。

    (二)專書
    Carl O. Sauer,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1925).
    Henri Lefebvre, 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1991).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
    Tim Ingold, Making: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art and architecture (Abingdon: Routledge, 2013).
    王志弘,《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臺北:公共冊所,2015)。
    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2010)。
    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臺北:元尊文化,1997)。
    河出圖社,《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台北古城》(臺北:果賓,2004)。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1999)。
    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2002)。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2004)。
    高傳棋,《穿越時空看台北:臺北建城120週年》(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4)。
    徐逸鴻,《圖說清代台北城》(臺北:貓頭鷹,2020)。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南天,1997)。
    陳室如,《相遇與對話:台灣現代旅行文學》(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莊永明,《城內舊事:臺北建城130週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4)。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聯經,2015)。
    黃文成,《空間與書寫──臺灣當代散文地方感的凝視與詮釋》(臺中:晨星,2013)。
    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
    詹宏志,《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臺北:臉譜,1996)。
    楊佳嫻,《方舟上的日子──台灣眷村文學》(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廖淑芳,《鬼魅、文學敘事與在地性──戰後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埔里:普羅文化,2011)。
    廖淑芳、包雅文,《探索的年代──戰後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其發展》(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北市志》(臺北 :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
    鄧南光,《台北老地圖散步》(臺北:秋雨文化,2000)。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與想像》(高雄:麗文文化,2009)。
    蔡淑惠、劉鳳芯編,《童年.記憶.想像》(臺北:書林,2012)。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女書文化,2005)。
    龍應台,《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2000)。
    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2003)。
    簡義明,《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文化,2005)。
    蘇碩斌等,《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臺北:左岸文化,2019)。

    (三)期刊論文
    王文興,〈憶紀州庵舊事──兼談對紀州庵文學森林的期待〉《文訊》第311期 (2011),頁58-59。
    王盛弘,〈點睛〉《文訊》第311期(2011),頁79-81。
    余光中,〈我的台北城南舊事〉《文訊》第311期(2011),頁56-57。
    林育群,〈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文訊》第311期(2011),頁60-66。
    林怡君,〈愛麗絲的旅行:兒童文學中的女遊典範〉《中外文學》第27卷12期(1999),頁79-96。
    周芬伶,〈夢與地理──余光中詩文中的雨書與地圖學〉,政治大學文學院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余光中先生八十大壽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8)。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
    張琬琳,〈文人,水岸,與紀州庵──尋索臺北城南文學足跡〉《文訊》第311期(2011),頁67-75。
    黃憲作,〈花蓮文學的邊界──論花蓮文學的定義與花蓮文學史撰述的困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8期(2014),頁121-151。
    黃雯娟,〈臺北市街道命名的空間政治〉《地理學報》第73期(2014),頁79-105。
    黃健富,〈掙脫負累,或反身的看見──房慧真散文中的主體與視界〉《奇萊論橫:東華文哲研究期刊》第4期(2017),頁115-145。
    游勝冠,〈論王文興文學的現世性──以《家變》的族群書寫為考察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25期(2021),頁1-24。
    楊佳嫻,〈記憶.啟蒙.溫州街──論李渝的「台北人」書寫〉《中國文學研究》第17期(2003),頁199-224。
    鄒文律,〈重塑「我城」──從西西《我城》到可洛《鯨魚之城》〉《東海中文學報》第36期(2018),頁31-68。
    廖堅均,〈周夢蝶詩歌中的「日常意象」與「地方」建構──以《十三朵白菊花》、《約會》為中心的討論〉《臺灣詩學學刊》第20期(2012),頁61-96。
    廖堅均,〈記憶.地方.城市──「周夢蝶文本」再現的詩人形象與街道空間〉《臺灣詩學學刊》第24期(2014),頁7-45。
    鍾怡雯,〈從理論到實踐──論馬華文學的地誌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頁143-160。
    謝世宗,〈遇見他者──余光中的旅美詩作與其國族認同的形塑〉《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頁113-138。
    蕭蕭,〈人體代謝與天體代御──論余光中展現的身體詩學〉《臺灣詩學學刊》第12期(2008),頁7-31。
    蕭水順,〈角落調適與角度調整──論余光中呈現的地方書寫〉《明道中文學報》第1期(2009),201-219。

    (四)學位論文
    徐裕健,《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變遷:以日據時期台北為個案》(臺北: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徐詩雲,《當代文化階層的地方認同競逐:「公館╱溫羅汀」》(臺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高鈺昌,《台北的三副面孔──八0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高鈺昌,《「聽─見」城市:戰後台灣小說中的台北聲音景觀》(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張家銘,《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形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學森林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郭柏秀,《依附或割裂的地方經驗?台北市寶藏巖聚落的地方認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琬琳,《文化場域變遷及其對臺灣文學的影響──以臺北都市空間轉化為探討核心》(臺北: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浥雯,《「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1990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陳晞哲,《經驗、想像與記憶:解嚴後的台北地景書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所博士論文,2021)。
    曾怡蓁,《屏東地景書寫研究──以在地作家散文作品為對象》(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董卓璘,《當代青年作家的地方書寫探究──以賴鈺婷、楊富閔散文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劉文放,《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賴正哲,《在公司上班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