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關秀惠
Guan, Xiu-Hui
論文名稱: 踰越社會體制的身體意象: 侯俊明的《搜神記》與陳界仁的《魂魄暴亂》研究
The Bodily Images of Transgessing the Social System: Hou Jun–Ming’s Sou Shen Ji and Chen Jie-Ren’s Hun Po Bao Luan
指導教授: 劉瑞琪
Liu, Re-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被虐狂創傷儀式焦慮觀視嘉年華會詭態身體異質性厭棄踰越身體意象陳界仁侯俊明
外文關鍵詞: masochism, trauma, gaze, anxiety, allegory, transgression, bodily images, Chen Jie-Ren, Hou Jun-Ming, ritual, carnival, grotesque bodies, abje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解嚴後的台灣美術脫離政治與傳統的包袱,原先的學院畫風與形式媒材已改朝換代披上異常絢爛的外衣。此背景之下,台灣美術對身體意象的塑造也逐漸有打破傳統/學院人體描繪的視覺美學產生,本文即是關注於這股身體意象的轉變,並將焦點放置於台灣當代藝術頗引起震撼的兩系列作品:侯俊明的《搜神記》與陳界仁《魂魄暴亂》,藉由統整論述這兩系列作品中特殊的身體意象,深入探討台灣美術某一美學形式的出現與社會文化風氣的關聯。
    本文寫作切點主從踰越角度切入,分析《搜神記》與《魂魄暴亂》的身體意象是如何在後解嚴社會開放思潮的觸媒引發下,承載藝術家反動的思維與對社會、國家、歷史的批判與重新詮釋,說明不管在形式上充滿異質性的圖像與文字或是挪用歷史照片後逆轉觀看模式的策略,兩系列作品都有如從巴岱儀以降所論述的踰越性。此外,筆者也試圖剖析兩系列作品的身體意象乃具有詭態身體的特徵,由此詭態身體輔助分析其身體意象的寓意。最後,筆者再從既有的文獻、藝術家的訪談資料與其對創作與動機的陳述,試圖互文參照出這兩系列作品在與社會時序的脈動過程裡,不免有投射了藝術家自身的經驗/情慾的影子,反映了藝術家某種對時局與自身生活的焦慮。經由探討《搜神記》與《魂魄暴亂》隱藏的藝術家焦慮,說明此種詭態身體意象的出現於台灣美術史上的時代意義。

    After the government declared that the martial law had ended, Taiwanese art became to get rid of the burden of politics and tradion and start to wear a gorgeous face gradually. New visual aesthetics which break tradional/academic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 bodies have gradually come into extistence.This thesis pays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and fouses on two convulsive series of works: Hou Jun-Ming’s Sou Shen Ji and Chen Jie-Ren’s Hun Po Bao Luan. It will deep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ese art and social atmosphere by interpreting the specific bodily images of the two series of works.
    The main point of writing this thesis is mainly “transgression”. It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Sou Shen Ji and Hun Po Bao Luan bear the artists’ recations, critical thoughts and re-interpretation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national power in social open atmosphere. Furthermore, I think that these two series of works have the Bataillean transgression aesthetics no matter how their forms and contents are heterogeneous. Morever, I also want to indicate these bodily images of these two series of works have grotesque characteristics, and try to analyze politics meanings of these grotesque bodily images. Lastly, I also seek to figure out how these works reflect the artists’ anxiety and desire by referring to some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of artists intertextualily. In conclusion, I will explain the synchronic meanings of these bodily images in Taiwanese art.

    摘要 2 目錄 4 圖目錄 5 緒論 8 第一章 具有踰越性的表現形式 23 第一節 鬆動社會體制的踰越過程 23 第二節 異質結構論述下的邊緣人身體:《搜神記》 27 第三節 破壞同質性歷史建構機制的殘軀/屍體:《魂魄暴亂》 33 第二章 詭態身體的呈現 40 第一節 不停流動變幻的身體:《搜神記》 42 第二節 控訴國家刑罰暴力的身體:《魂魄暴亂》 52 第三章 反映藝術家焦慮的創傷身體意象 62 第一節 作為中介的儀式:《搜神記》 64 第二節 恍惚主體的精神性踰越:《魂魄暴亂》 68 第三節 被虐的圖/影像 76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2 附圖

    一、 中文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民82。
    Mar Le Bot 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遠流,民85。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4。
    巴赫金,李兆林等譯,《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民87。
    世安文教基金會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90年代》,台北:世安
    文教基金會,民90。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民77。
    李欽賢,〈無禁忌的前衛派〉,《台灣美術閱覽》,台北:玉山社,民85。
    何翠萍,黃應貴編,〈比較象徵學大師-透納〉,《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民81。
    杰夫瑞.C.亞歷山大 (Jeffrey C. Alexander), 史蒂夫.謝德門 (Steven Seidman) 主編,吳潛誠總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民86。
    彼得.布魯克,王志弘等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民92。
    培德.布爾格,蔡佩君等譯,《前衛藝術理論》,台北:時報,民87,
    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藝術家,民86。
    洪北江編,《山海經校注》,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
    茱利亞‧克利斯蒂娃,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民92。
    侯俊明,《搜神記》,台北:時報,民83。
    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台北:木馬文化,民91。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初探》,台北:皇冠,民82。
    ---,《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民84。
    路況,《犬儒圖:當代形象評論集》,台北:萬象,民85。
    郭繼生編,《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民84。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民78。
    黃寶萍,《台灣美術影像閱讀》,台北:藝術家,民85。
    ---,《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台灣美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
    85。
    ---,《當代美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民84。
    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的台灣意識-前90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
    獅,民83。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民84。
    賴瑛瑛,《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目錄1998-1999》,台北:市立美術館,民88。
    佛洛依德,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北京:商務印書館。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等編,《文化人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0。
    萬胥亭,黃瑞祺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左岸,民92。
    廖炳惠編,《關鍵詞》,台北:麥田,民92。
    謝東山 主編,《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家,民91。
    羅蘭.巴特,《神話學》,台北:桂冠,民86。
    ---,許綺玲譯,《明室》,台北:台灣攝影《季刊》,民84。
    蘇意茹,《台灣近代人體藝術發展》,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2月。
    黃明川,〈侯俊明〉,《解放前衛》,公視,民91,錄影帶資料。
    趙川,《揭起歷史的表皮(續)-關於歷史、個人和創作的斷想》,民86,網路資料:http://www.chinatown.com.au/art/article.asp
    《典藏圖錄-1999》,台北:帝門藝術中心,民89。
    《息壤5》,台北:大未來,民88。
    《台灣探究-當代紙上作品》,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88。
    《黃位政:1987-1990作品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79。

    二、 外文

    Bataille, Georges, The Tears of Eros, trans. Peter Connor,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1989.
    Benjamin, Walter, The Origin of Germantragic Drama, New York: Verso, 1985.
    Creed, Babara,“Kristeva, Feminity, Abjection,”in The Monstrous-Feminine: Film,
    Feminism, Psycho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 pp. 10-16.
    Deleuze, Gilles, Masochism: An Interpretation of Coldness and Cruelty,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71.
    Douglas, Mary,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1966.
    Foucault, Michel, Di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9.
    Foster, Hal, 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Londo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Jefferson, Ann,“Body Matters: Self and Other in Bakhtin, Sartre and Barthes,”in
    Bakhtin and Culture Theory, eds. Ken Hirschkop and David Shepherd,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 152-177.
    Kristeva, Julia, Black Sun: Depression and Melancholia, 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can, Jacques,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eds. Jacques-
    Alain Miller,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1.
    M. D., Burness E. Moore, and M. D., Berbard D. Fine, eds. Psychoanalytic Termsa and Concepts,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Mikhail, Bakhtin, Rabelais and His World, trans. Helene Iswolsk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Nochlin, Linda, The Body in Pieces: The Fragment as a metaphor of modernity,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1994.
    Stallybrass, Peter, and Allon White,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gressio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6.
    Studlar, Gaylyn,“Masochism and the Perverse Pleasure of the Cinema,”in Feminism and Film, eds. E. Ann Kapl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03-225.
    Suleiman, Susan Rubin, “Transgression and the Avant-Garde: Bataille’s Histoire de
    L’oeil”, in On Bataille: Critical Essays, eds. Leslie Anne Boldt-Iron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75, p. 313-333.

    三、期刊

    Clair Margat,連俐俐譯,〈面對恐怖的藝術〉,《典藏今藝術》,129期,民92,6月,頁171-181。
    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雄獅美術》,第252期,民81,1月,頁92-156。
    石瑞仁,<心域的道場與刑場-聯看顧福生與侯俊明的身體美學>,《藝術家》,
    民86,4月,頁302-306。
    ---,〈熱眼看政治,冷眼看藝術-從「台灣政治藝術展」的兩種創作實例談
    起〉,《藝術家》,第327期,民91,8月,頁406-407。
    宋文里,〈「擬似民間」的性展演--關於侯俊明和他的極端藝術〉,《山藝術》,第87期,民86,5月,頁84-88。
    林志明,〈記憶/歷史/系譜〉〉,《藝術新聞》,民89,4月,頁67-71。
    胡永芬,〈理性地恍惚,詩意地殘酷-看陳界仁如何「看」〉,《現代美術雙月刊》,第104期,民91,10月,頁50-55。
    李淑禎,<圖解警世地獄>,《雄獅美術》,第283期,民83,9月,頁54-56。
    侯俊明,<侯氏刑天>,《雄獅美術》,第267期,民82,5月,頁26-33。
    陸蓉之,〈解嚴以後的臺灣藝術發展〉,《歷史文物雙月刊》,第5卷,第4期,民
    84年,10月,頁62-69。
    ---,〈台灣當代藝術新貌〉,《藝術家》,第233期,民80,4月,頁245-248。
    ---,〈台灣美術新潮-蛻變的年代:1983年~1993年〉,《雄獅美術》,第219期,民82,8月,頁330。
    ---,〈台灣當代藝術在權力迷宮裡掙扎的文化認同〉,《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第12期,民88,頁164-165。
    陳瑞文,〈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台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第2期,民88,頁5-28。
    ---,〈美術與社會的合流現象〉,《藝術觀點》,創刊號,民88,1月,頁74-80。
    陳宏星,〈失語後的系譜重建:陳界仁藝術語彙的歷史追尋〉,《典藏今藝術》,第
    103期,民90,4月,頁76-78。
    黃海鳴,〈九○年代的台灣新潮美術(1990-1996)〉,《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第
    12期,民88,頁107-162。
    黃茜芳,〈點燃生命的微光〉,《典藏今藝術》,第103期,民90,4月,頁150-155。
    盛鎧,〈以「乳為目,以臍為口」--試論侯俊明的《搜神記》〉,《水筆仔》,9/10月,頁10-20。
    蔡淑玲,〈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民84,7月, 頁116-127。
    ---,〈聽,那萬流匯聚的「中界」--從克麗絲蒂娃的「宮籟」探主體的意話語論述的侷限〉,《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民91,1月,頁158-182。
    鄭乃銘,〈鳥瞰九0年代現代藝術脈絡〉,《炎黃藝術--九○年代台灣文化環境觀察專輯》,第61期,民83,9月,頁91-93。
    鄭慧華,〈從攝魂到招魂之間〉,《現代美術》,第106期,民92,2月,頁44-51。
    ---,〈被攝影者的歷史-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典藏今藝術》,第129期,民92,6月,頁196-201。
    廖新田,<陰性論述-侯俊明作品之深層心理組購法則探討>,《現代美術雙月
    刊》,第86期,民88,10月,台北市立美術館,頁51-61。
    劉紀蕙,〈『現代性』的視覺詮釋: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中外文學》,
    第30卷,第8期,民91,1月,頁45-82。
    《藝術家》紀錄整理,〈儀式性的藝術〉,《藝術家》,第195期,民90,7月,頁194-20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2-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