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許士群 Hsu, Shih-Chiun |
|---|---|
| 論文名稱: |
我國公共建設採B.O.T.模式專案管理執行機制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Executive Mechanism under B.O.T. Modulein Domestic Public Infrastructure |
| 指導教授: |
陳耀光
Chen, Yaw-K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e Program(on-the-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6 |
| 中文關鍵詞: | 機制 、興建經營移轉 |
| 外文關鍵詞: | mechanism, B.O.T. |
| 相關次數: | 點閱:46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針對國內外BOT模式之案例內涵,分別從市場面、營建面、法令面、金融面、經營面等五個構面,建構一執行機制,期能充作公、私部門採行BOT模式興建公共建設時之依據。
以BOT模式興辦公共建設,近年來已經成為引進民間資源解決政府財政拮鉅、效率低落之新選擇;BOT模式之引用,除了對現行法令及實務應予檢討外,亦應從整個社會、環境機能變遷的觀點探討,作為發展之基礎。
BOT模式也顯示政府在公共建設的方面並未放棄其給付者或供給者角色,且是在現實條件限制下所採取之「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效益」的合理做法。而現實條件之限制亦提供BOT模式之基礎。
國家機能的擴張,導致財政規模之擴大,造成政府收支失衡、赤字預算。如果政府想繼續扮演給付者角色,則以BOT模式引進民間充沛的資金,維持其服務供給量乃雙贏之不二法門;然,礙於制度,行政部門與私人企業相較,其效率通常處於相對低落之狀態,因此有必要借重高效率的民間企業之經營、管理能力。
BOT契約的成立,取決於公、私雙方互惠性質。民間企業之所以願意承受高風險,投下龐大資金,以B(興建)與T(移轉)換取O(營運),除了追求利潤之外,必然有若僅依賴市場機制無法達成企業目的誘因。否則民間企業儘可自行另作投資以創造利潤,更不需與政府合作而處處受約束。這也是個案中之私人自行投資不可行,而BOT方式對民間企業的「強制性」誘因因此彰顯。所謂「強制性」誘因如下:特許誘因、土地誘因、融資誘因、行政誘因等。
以BOT模式興辦之公共建設,大抵具有「基礎建設」或「大規模開發」之性質,其興辦均具有「特許」之性質,而特許與否係行政機關之裁量,民間企業乃得締結BOT契約之「特許誘因」。.需用大量土地之公共建設(尤其是交通事業),固然民間企業可自行透過自由市場機制,籌集資金價購需用之土地,但在土地稀少、價值普受肯認的台灣,先不論民間企業能否籌及到足夠資金充當購地之財源,如遇上地主惜售或哄抬價格即造成土地取得之難題,透過政府公權力徵收私人土地或撥用公有土地,就成為興辦建設的必要條件,此為BOT之「土地誘因」。
一般而言, BOT模式之投資金額較為龐大,在BOT工程興建完成尚未正式營運之前,因特許公司並不擁有用地所有權,營運是否成功尚屬未定,營建之構造物亦不具太大之市場價值,故而特許公司之信用尚屬有限,此時如無政府之信用擔保,必難以得到銀行之巨額貸款,甚至需直接由政府提供融資,此為BOT之「融資誘因」。
BOT模式興辦公共建設,通常牽涉到土地之使用變更、建築執照之取得以及相關之環境影響評估、環保法規之遵守等問題,此等問題或牽涉到法令之修改、或繫諸委員會之獨立審議、或有待乎行政裁量基準之變更等,凡此均有賴政府直接介入或提供協助,BOT才有成功之可能。由是可見行政協助在BOT的特殊重要性,此為BOT之「行政誘因」。
This research studies diverse aspects of BOT case studies in the lights of market, build, law, finance, and management in the hope of constructing the mechanism of implementation to serve as the base for enterprises to shape
project management of public construction under BOT terms.
BOT is a new option provided with private energy resources for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ight monetary and inefficiency. To make BOT workable, the ground for development should be based on a new light of the diverse changes of the whol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mechanism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enforc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e aspect of processing public construction under BOT terms essentially involves the “infrastructure” or “massive exploitation”, namely “granted”, which is under the evaluation of administrations. This is so-called “granted incentive”. Another incentive is “land incentive”, with plenty of land in use under the construction (the traffic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the access to collecting capital and purchasing the land through free market mechanism; however, in Taiwan, lands are valuable and insufficient. Some landlords are not willing to sell their lands or they tend to raise the price up. In this case, the prerequisite of construction lies i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dress authenticity to summon private land or offer public land, titled as the “land incentive”.
In general, a greater amount of investment capital is needed under BOTterms. Prior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granted enterprises own limited credit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insufficient market-value of constructive building. On the condition, it is difficult to be issued handsome bank loan without the guarantee of the government grantee community, and even the grantee community has to allocate significant budget resources to assure such financial aid.To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under BOT terms usually meet such problems as changing the title of land, , and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laws, which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vision of laws, individual examination of various committees, or the change of conditions under administrational judgment Construction under BOT terms cannot succeed without the direct aid of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ly,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ministrational assistance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The “administrational incentive” accounts for the importance of administrational assistance in making BOT successful.
一、 中文部份
(一) 論文部份
1. 池穎怡,「民間機構參與文化建設整建、經營之可行性研究-以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2. 呂敏男,「BOT計畫投標評選之初步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 邱俊銘,民間參與投資體育館建築模式之研究--以台南市綜合體育館興建工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 吳貞慧,「BOT模式暨風險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5. 吳泓錡,「公共建築工程企劃階段專案管理之研究-以台南市綜合體育館BOT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6. 林芸湘,「BOT特許合約相關條款之初步研究:以特許權、履約保證、保險、爭議處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7. 殷堯生,「以B.O.T.模式開發”公共設施市場用地”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8. 翁明仁,『BOT模式下的融資與財務風險管理』:以台灣高鐵為例,2001年。
9. 陳欽洲,「BOT成本風險之財務評估架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0.張景琪,「BOT計畫前置期評估模型與臺灣個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劉惠芸,『BOT特許合約擬訂重點之初步研究---以工程用地、財務、營運、移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2.蔡明恩,『衡量BOT專案融資財務風險之研究』:運用蒙地卡羅模擬法分析,2001年
13.鄭伯禹,『BOT實務與法制的檢討』---以高鐵案的甄選程序為中心,1999年
(二)規劃報告及書籍
1. 中華民國運輸協會,「研擬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整體作業手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年。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公告」作業手冊,2000年。
3.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甄審作業參考手冊」作業手冊。
4. 行政程序法 中華民國88年2月3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8800027120號令制。
5. 行政程序法,法務部法規委員會印,89年印。
6. 林能白,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令彙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年。
7. 陳耀光,「台灣省立美術館館舍空間整建、營運計畫及工程管理(BOT)案」期末報告書,省美館。
8. 陳耀光,「台灣省以BOT方式興建現代化大型體育場辦理之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書,台灣省立體育場。
9. 陳耀光,「台南市綜合體育館徵求民間機構參與投資興建(BOT)規劃案」期末報告書,台南市政府。
10. 陳耀光,「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中山堂民間參與整建營運(BOT)可行性委託研究」期末報告書,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1. 陳耀光,「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徵選民間機構參與更新中走廊藝術街計畫(BOT)」期末報告書,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12.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及先期規劃作業手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年。
13. 諮群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財務評估模式規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1年。
(三)期刊文章
1. 余德銓、曾沼良、王曦芬,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運作流程之探討,營建知訊,頁24-35,民85.05。
2. 李俊憲、姚乃嘉,BOT專案之執行與風險分析,營建管理季刊,26期,頁27-41,民85年。
3. 李永展,BOT開發個案之解析,營建管理季刊,32期,頁26-36,民86年。
4. 林明鏗,論BOT之法律關係---兼論其立法政策,萬國法律1998年。
5. 姚乃嘉,BOT特許合約研究系列(一):工程用地篇,現代營建1996年。
6. 姚乃嘉,BOT特許合約研究系列(二):特許權篇,現代營建1996年。
7. 姚乃嘉,BOT特許合約研究系列(三):財務篇,現代營建1996年。
8. 姚乃嘉,BOT特許合約研究系列(四):保險篇,現代營建1996年。
9.殷琪:活絡BOT籌資管道 法令應鬆綁,工商時報 於 June 25, 2001 at
2002年刊載。
10 陳天賜,BOT與專案融資,公教資訊季刊。
11.黃明聖,「交通建設BOT之財務融資與財務調整」,經社法治論叢,第23期,1999年。
二、 英文文獻
1. Anthony Robert N. and Herzlinger Regina E.,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1980年。
2. Robert K. T. Tiong, 「The Structure of Build-Operate-Transfer Construction Projects」1992
3. Walker & A. J. Smith,「Privatized Infrastructure : the Build Operate Transfer approach」,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