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又真 Wang, Yu-Chen |
|---|---|
| 論文名稱: |
以科際整合作為刑事醫療鑑定缺失之解決途徑 A Different Solution to the Defects of Crimin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edical Disputes: Interdisciplinary |
| 指導教授: |
薛智仁
Hsueh, Chih-J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1 |
| 中文關鍵詞: | 刑事鑑定制度 、醫療糾紛 、科際整合 、共通點理論 |
| 外文關鍵詞: | criminal examination system, medical disputes, interdisciplinary, Common Ground Theo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6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案件涉及非法律的專業知識時,法院會送請鑑定以協助釐清事實。既是非法律的專業知識,以法律人為主的法庭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醫療糾紛案件由於醫療知識的複雜多變,幾乎所有案件都會送請醫療鑑定,但醫療鑑定多是採取機關鑑定,參與鑑定者都不願露面,以書面報告代替出庭口頭報告且無交互詰問,法院只能閱讀書面報告而無法直接向鑑定人討論求問。法院理解醫療鑑定報告是困難重重,醫界人士也常批評審理醫療糾紛的法院是不懂裝懂。
許多學者對鑑定提出大同小異的建議,但醫療鑑定依舊沒有改善。本研究從頭檢視一般鑑定與醫療鑑定的常見批評及相關建議,歸納發現主要問題有二:第一是刑事訴訟法許多規範有體系不一致的情形,是職權進行主義與當事人進行主義的拉扯;第二是法律與醫學在鑑定過程的溝通不良,而無法對醫療鑑定進行監督,因此效率不彰、公信力不足。學者對體系不一致提出許多建言,但卻未對溝通不良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發現,溝通不良其實是不同知識架構的合作所產生,與科際整合是一樣的模式。故筆者以「科際整合」作為探討途徑,分析醫療鑑定中的科際整合障礙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應對。
科際整合障礙的產生,可能是因為誤解其他知識、不熟悉其他知識特有的語言或文化、或是最根本的認知不同造成隔閡。法律與醫學的合作,因前述的障礙出現溝通不良的問題,但過去的建議都是分別處理現行法制的問題,欠缺以全面性的觀點處理科際整合障礙,導致一直無法突破困境。本研究主張以「共通點理論」來改善現況。
法律與醫學必須先認知彼此邏輯、語言、實務運作的不同。接著尋找彼此共通點,並將互動建立於共通點之上。藉由共通點修正制度中的缺陷,讓法律與醫學能在醫療鑑定適切合作,使法院在醫療糾紛訴訟作出合宜的判決結果。
Medical disputes in Taiwan has draw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mass media. medical practitioners claimed the judicial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 that encourage people to raise medical dispute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criminal examination are crucial to the criminal medical disputes; therefore, crimin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worth study. Long have the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in legal affairs pointed out the defects in crimin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y have also proposed their suggestions.
However, the problems remain. This study reviews the defects and suggestion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thoroughly, and submits none of the previous suggestion has responded to the obstacl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egal practitioners and medical doctors in the examination.
Since the examination in medical disputes requires the cooperation of experts from the legal discipline and the medical discipline, that is, the cooperation of two disciplines, examination in medical disputes is a form of interdisciplinary. This study applie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terdisciplinary, to analyze the defects of crimin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medical disput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Common Ground Theory can be a different solution that bridges two disciplines. Together with the revision of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mor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and Common Ground Theory.
中文專書(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法入門-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臺北市:元照,2003。
2. Sadakat Kadri著,吳懿婷譯,《審判的歷史》,臺北市:商周出版,2007。
3.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2版,臺北市:王兆鵬出版,元照總經銷,2007。
4. 王兆鵬、吳景芳譯,司法院刑事廳編輯,《美國法庭交互詰問實務選譯》,臺北市:司法院,1993。
5.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2版,臺北市:承法數位文化出版,2013。
6. 王兆鵬等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2版,臺北市:元照,2004。
7. 石井正一著,陳浩然譯,鄭善印校訂,《日本實用刑事證據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8. 吳志正,《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臺北市:元照,2014。
9. 吳俊毅,《辯護人論》,臺北縣:正典,2009。
10. 李聖隆,《我國醫療糾紛鑑定實務的檢討》,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六),司法院第39、40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研究專輯,1999年5月。
11. 林正弘,《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2版,臺北市:東大,2007。
12.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3版,臺北市,新學林,2012。
13. 林清鈞著,《刑事交互詰問制度之研究》,臺北市:司法院,2009。
14. 林義龍,《醫療糾紛處理與鑑定》,臺北市:元照,2012。
15.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7版,臺北市:林鈺雄出版,元照總經銷,2013。
16.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7版,臺北市:林鈺雄出版,元照總經銷,2013。
17.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4版,臺北市:林鈺雄出版,元照總經銷,2014。
18. 財團法人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療爭議處理參考手冊》,財團法人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2版,2015。
19.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臺北市:五南,2013。
20. 陳學德,《臺中地院醫療調解、諮詢、鑑定制度經驗分享》,臺北市:元照,2014。
21. 湯瑪斯‧摩伊特(Thomas A. Mauet)著,蔡秋明、方家駿譯,《訴訟技巧(第七版)》,2版,臺北市:商周出版,2008。
22. 黃丁全,《醫事法》,臺北市:元照,2000。
23. 黃富源、甘添貴主編,《醫事鑑定及調處案例彙編集》,新北市: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品質策進會,2014。
24. 黃富源主編,《醫事糾紛鑑定初鑑醫師指引手冊》,4版,新北市: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13。
25.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3版,臺北市:新學林,2013。
26.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再修訂3版,臺北市:學富文化,2010。
27. 簡志瑩著,《專家證言與交互詰問之研究》,臺北市:司法院,2004。
專書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吳俊穎、陳榮基、賴惠蓁,〈醫療糾紛鑑定的未來—由專業鑑定探討醫療糾紛鑑定之興革〉,收錄於:吳俊穎等合著,《清官難斷「醫」務事?-醫療過失責任與醫療糾紛鑑定》,2版,臺北市:元照,2013,頁165-186。
2.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醫療糾紛重複鑑定之實證研究〉,收錄於:吳俊穎等合著,《清官難斷「醫」務事?-醫療過失責任與醫療糾紛鑑定》,2013,頁187-214。
3. 姚念慈,〈醫界對於醫療訴訟的幾個迷思〉,收錄於:姚念慈等合著,陳聰富主編,《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臺北市:元照,2014,頁277-318。
4. 張麗卿,〈刑事醫療糾紛之課題與展望〉,收錄於:張麗卿,《醫療人權與刑法正義》,臺北市:元照,2014,頁3-39。
5. 張麗卿,〈傳聞證據與醫療鑑定報告書〉,收錄於:張麗卿,《醫療人權與刑法正義》,2014,頁343-368。
6. 張麗卿,〈醫療糾紛鑑定與刑事責任認定-以戒毒致死案為例〉,收錄於:張麗卿,《醫療人權與刑法正義》,臺北市:元照,2014,頁77-125。
7. 張麗卿,〈醫療糾紛鑑定與對質詰問權〉,收錄於:張麗卿,《醫療人權與刑法正義》,2014,頁309-342。
8. 陳學德,〈醫療風險與糾紛解決之道──從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試辦醫療制度談起〉,收錄於:姚念慈等合著,《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2014,頁1-59。
9. 楊秀儀,〈論初步鑑定對醫療糾紛處理之意義─對立法院「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第七條之期待與展望〉,收錄於:姚念慈等合著,《醫療糾紛處理之新思維:以臺中地院醫療試辦制度為中心》,2014,頁79-98。
10. 盧映潔,〈醫療糾紛事件之刑事鑑定制度探討〉,收錄於:盧映潔等作,《醫療行為與刑事過失責任》,臺北市:新學林,2013,頁179-206。
中文期刊(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 吳俊毅,〈未依法具結的證人陳述與證據禁止-評最高法院對於刑事訴訟法第一五八條之三適用的看法〉,《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112-129。
2. 吳俊穎、楊増暐、陳榮基,〈醫療糾紛鑑定的維持率〉,《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2期,2013年12月,頁203-238。
3. 吳俊穎、賴惠蓁、陳榮基,〈台灣的醫療糾紛狀況〉,《台灣醫學》,第13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8。
4. 李佳玟,〈鑑定報告與傳聞例外—最高法院近年相關裁判之評釋〉,《政大法學評論》,第101期,2008年2月,頁193-254。
5. 李偉強,〈強化鑑定解決醫療糾紛功能〉,第一屆台中醫法論壇學術研討會,收錄於:《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4年3月,頁59-66。
6. 林裕順,〈專家證人 VS. 鑑定人—概括選任鑑定之誤用與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2月,頁263-272。
7. 林頌堅,〈科際整合研究中學術資訊共享問題初探〉,《大學圖書館》,第2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42-53。
8. 邱清華、劉緒倫、饒明先,〈醫療糾紛鑑定之現況、檢討與建議〉,《醫事法學雜誌》,第8卷第2期,2000年9月,頁7-12。
9. 邱琦,〈民事醫療訴訟與專家意見的運用〉,《台灣法學雜誌》,第243期,2014年3月,頁109-128。
10. 姚念慈,〈醫界對於醫療訴訟的幾個迷思〉,《萬國法律》,第186期,2012年12月,頁2-25。
11. 施俊堯,〈刑事鑑定證據之調查與判斷〉,《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頁194-223
12. 施俊堯,〈律師與刑事鑑定〉,《律師雜誌》,第284期,2003年5月,頁64-107。
13. 高鳳仙,〈論我國鑑定制度與美國專家證人制度在醫療事件之角色扮演(上)〉,《萬國法律》,第129期,2003年6月,頁60-71。
14. 高鳳仙,〈論我國鑑定制度與美國專家證人制度在醫療事件之角色扮演(下)〉,《萬國法律》,第1期,2003年6月,頁85-95。
15. 張嘉彬,〈索引典及其於資訊檢索上之探討〉,《書院季刊》,第36期,1998年4月,頁46-59。
16. 張麗卿,〈鑑定制度之改革〉,《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126-140。
17. 許義明,〈我國醫療鑑定之現況與檢討〉,《萬國法律》,第151期,2007年2月,頁55-70。
18. 陳祐治,〈專家證言與鑑定〉,《檢察新論》,第6期,2009年7月,頁138-154。
19. 陳運財,〈刑事醫療訴訟之證明活動〉,《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頁5-20。
20. 陳學德,〈醫療風險與糾紛解決之道──從臺灣臺中地方法院試辦醫療制度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3期,2013年12月,頁174-215。
21. 劉邦揚,《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的實證分析:2000年至2010年》,科技法學評論,第8卷第2期,2011年12月,頁257-294。
22. 劉靜怡,〈是科技?是法律?還是科技法律?-從規範研究軌跡的觀察看台灣的新興研究教學風潮〉,《律師雜誌》,第259期,2001年4月,頁69-87。
23. 蘇嘉瑞,〈醫療糾紛刑事訴訟之實證與趨勢〉,《法官協會雜誌》,第9卷第1期,2007年6月,頁54-70。
中文學位論文(以姓氏筆劃排列)
1. 王家駿,《交互詰問對精神專科醫師醫療業務影響之探討》,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 何鎧任,《我國醫療糾紛處理模式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
3. 李貞儀,《刑事鑑定制度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4. 李毓珮,《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之探討》,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5. 林鳳秋,《醫療糾紛案件中鑑定書定型化之探討》,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1998。
6. 林蕙芳,《醫療糾紛刑事偵查之分析—以台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不起訴處分書為中心》,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 陳文哲,《日本刑事法院囑託鑑定程序》,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8. 陳軍宇,《我國醫療過失刑事責任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9. 黃大中,《刑事程序中鑑定事項與鑑定人地位之研究—從鑑定需求之探索出發》,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3。
10. 黃清濱,《證據調查與舉證責任之研究—以醫療糾紛訴訟為中心》,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4。
11. 熊谷秀,《論鑑定制度之理論構成與實踐》,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2. 劉心橋,《我國刑事鑑定制度之研究-以我國車輛事故鑑定之運作為探討》,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13. 劉邦揚,《我國地方法院刑事醫療糾紛判決的實證研究》,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14. 劉新耀,《論鑑定人於刑事訴訟程序中之功能與地位》,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5. 薛瑞元,《刑事訴訟程序中「機關鑑定」之研究—以醫事鑑定為範圍》,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6. 羅心怡,《刑事程序鑑定人之地位與證據調查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政府統計資訊(以引用順序排列)
1. 司法院司法統計,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 (最後瀏覽:2015/6/12)。
2.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受理委託醫事鑑定案件數統計表》,下載網址:http://www.mohw.gov.tw/cht/DOMA/DM1_P.aspx?f_list_no=608&fod_list_no=762&doc_no=1791(最後瀏覽:2015/6/12)。
3.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網站,《鑑定結果統計表》,下載網址:http://www.mohw.gov.tw/cht/DOMA/DM1_P.aspx?f_list_no=608&fod_list_no=762&doc_no=1791(最後瀏覽:2015/6/12)。
4. 衛生福利部醫事糾紛鑑定資訊系統,網址:https://mcais.mohw.gov.tw/Default.aspx(最後瀏覽:2015/6/12)。
中文網路參考資料(以引用順序排列)
1. 〈冤罪!平反!DNA重新鑑定,陳龍綺含冤1490日終獲無罪〉,苦勞網,2014年4月23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352 (最後瀏覽:2015/6/12)。
2. 胡偉良,〈從法院委託鑑定案例探討公共工程委員會鑑定的若干問題〉,《技師報》,第714期,2010年8月14日,http://www.twce.org.tw/modules/freecontent/include.php?fname=twce/paper/714/3-1.htm(最後瀏覽:2015/6/12)。
3. 邱銘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認知心理學,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年10月,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65/(最後瀏覽:2015/6/12)。
4. 李賢輝,〈多媒體視覺傳達,第三週講義:概論認知心理學〉,1997年3月,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ctu_mvc/ctumvc0c.htm(最後瀏覽:2015/6/12)。
5. 《醫師判賠三千萬/醫界:醫師賠不起》,聯合晚報,2012年4月2日,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7000264.shtml(最後瀏覽:2015/3/26)。
6. 楊憲宏,《當法官變密醫》,蘋果日報,2012年4月2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02/34131141(最後瀏覽:2015/6/12)。
7. 姚念慈,《醫界對法界的偏見》,蘋果日報,2012年4月3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403/34132894(最後瀏覽:2015/6/12)。
8. 藍弋丰個人部落格,2012年4月3日,http://plamc.pixnet.net/blog/trackback/cce60e9ae1/29779652 (最後瀏覽:2015/6/12)。
英文專書(以作者姓氏排列)
1. Allan E. Barsky (2012), Clinicians in court: a guide to subpoenas, depositions, testifying, and everything else you need to know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ublications, Inc.
2. Steven Babitsky, Esp. & James J. Mangraviti, Jr., Esq. (2003), Cross-Examination: The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Experts, Massachusetts: SEAK, Inc.
3. Marjie T. Britz (2008), Criminal Evidence (1st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4. Julie Thompson Klein (1990), Interdiscipl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5. Allen F. Repko (2012),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ory,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2nd edition.
英文專書論文(以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1. Rainer Bromme, ‘Beyond One’s Own Perspective: The Psychology of Cognitive Interdisciplinarity’, in: Peter Weingart & Nico Stehr (Ed.) (2000),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p. 115-133.
2. Stephen Turner, ‘What Are Disciplines? And How Is Interdisciplinarity Different? ’ in: Peter Weingart & Nico Stehr (Ed.) (2000),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 p. 46-65.
3. Peter Weingart, ‘Interdisciplinarity: The Paradoxical Discourse’, in: Peter Weingart & Nico Stehr (Ed.) (2000), Practising Interdisciplinarity, p. 25-45.
英文期刊(以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1. Herbert H. Clark & Meredyth A. Krych, ‘Speaking While Monitoring Addressees for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0 (2004), p.62-81
2. Ellen A. Isaacs & Herbert H. Clark, ‘References in conversation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16(1987), p.26-37.
3. Lisa R. Lattuca,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ity: Grounded Definitions fro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History of Intellectual Culture 3.1 (2003), p.1-20.
英文網路參考資料(以引用順序排列)
1.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available at: https://www.law.cornell.edu/rules/fre, (last visit: 2015/6/12).
2. MedicineNet.Com, available at: http://www.medicinenet.com/script/main/art.asp?articlekey=2991 (last visit: 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