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鄧亦君 Teng, Yi-Chung |
|---|---|
| 論文名稱: |
賴香吟小說研究 A Study on Lai Xiang-Yin's Fiction |
|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Su, Min-Y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2 |
| 中文關鍵詞: | 賴香吟 、生命書寫 、歷史記憶 、隔閡 、存在焦慮 |
| 外文關鍵詞: | Lai Xiang-Yin, life writing, historical memory, estrangement, existential anxie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52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賴香吟小說作品中有兩大主題的呈現:一是對台灣歷史的探索,賴香吟善於將台灣重大歷史事件融入小說背景,透過人物書寫與時代氛圍的交織,展現賴香吟對台灣的關注;二是對當代人生命困境的描繪,她細膩刻劃當代人所面臨的隔閡和生命困境,呈現個體在社會與生命經驗中的掙扎。
本文將賴香吟的創作生涯劃分為三個時期,分析比較作品的發展與轉變:第一個時期(1987──2000)以《散步到他方》、《霧中風景》、《島》等短篇小說集為代表,題材多元,顯示賴香吟在社會議題的廣泛關懷。第二時期(2001──2020)則聚焦於《其後それから》、《文青之死》,賴香吟將視角轉向個體的生命經驗與存在焦慮。第三時期(2021至今)以《白色畫像》為代表,聚焦於白色恐怖時期的小人物生活,呈現不同身份的人民的日常,賦予歷史更多元的詮釋面貌。
賴香吟的小說創作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意識,也體現對當代人生存處境的細膩觀察,她的作品在議題角度與文學風格上有多元的探討和轉變。
In Lai Hsiang-yin's novels, two major themes are presented: one is the exploration of Taiwan's history. Lai skillfully integrates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s of Taiwan into the background of her novels, showcasing her concern for Taiwan through the intertwining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The second theme is the depiction of modern individuals' life dilemmas. She delicately portrays the barriers and life challenges faced by contemporary people, illustrating the struggles of individuals within their social and life experiences.
This article divides Lai Hsiang-yin's creative career into three periods,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her works: The first period (1987-2000) is represented by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such as "Walking to Another Place," "Scenery in the Mist," and "Island," featuring diverse themes that reflect Lai's broad concern for social issues. The second period (2001-2020) focuses on "After That" and "The Death of a Literary Youth," where Lai shifts her perspective to the individual’s life experiences and existential anxieties. The third period (2021 to present) is represented by " The White Portrait," which centers on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period, presenting the daily lives of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identities and providing a more divers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Lai Hsiang-yin's novel writing not only possesses a profou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reflects a delicate observa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odern individuals. Her works exhibit diverse explor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both thematic perspectives and literary styles.
一、賴香吟作品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7年。
賴香吟,《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賴香吟,《霧中風景》,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2年。
賴香吟,《文青之死》,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6年。
賴香吟,《白色畫像》,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2年。
二、專書
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歷史的腳踪:臺影五十年》,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年。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中國北京:生活 ·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郭松棻,《落九花》,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25年。
珊妲‧慕孚(Chantal Mouffe)著、孫善豪譯,《回歸政治》(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臺北:巨流圖書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2005年。
班‧海默爾(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新北:衛城出版,2021年。
莊瑞琳編,《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臺北:春山出版社,2020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三、單篇論文
王萬睿,〈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藝術學研究》28期(2021年6月),頁125-159。
李淑君、徐國明,〈日常生活與普通人家:賴香吟白色恐怖作品的日常叛離與隱匿文本〉,《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2期(2024年8月),頁67-101。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12期(2007年6月),頁139-203。
洪致文,〈百年來的臺北城市空間認知轉變〉,《臺灣博物季刊》34卷4期(2015年12月),頁10-17。。
唐毓麗,〈身體與變異:探索周芬伶疾病書寫的符號世界〉,《慈濟技術學院學報》20期(2013年3月),頁267-287。
唐毓麗:〈臺北意象與諷刺美學:探索疾病書寫中的人文價值〉,《東海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6月),頁235-272。
陳正茂,〈記光復初期中共在台之地下組織:「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期(2009年7月),頁183-209。
梁世韜,〈流行歌曲與記憶的重唱疊影-論賴香吟〈文青之死〉及《白色畫像》的文本互涉與歷史重構〉,《雲漢學刊》第47期(2024年4月),頁202-246。
黃文倩,〈唯情與不潔:台灣解嚴後女性知識份子的社運敘事與主體困境-以邱妙津〈寂寞的群眾〉、賴香吟〈翻譯者〉與《其後》為例〉,《第十三屆文學與美學國際研討會》,2013年,頁398-431。
黃淑儀、宋惠娟,〈憂鬱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2卷3期(2015年6月),頁66-71。
黃燕女,〈自殺倖存者之生死教育──創傷性自殺死亡及學校如何實施失落與悲傷輔導〉,《諮商與輔導》275期(2018年11月),頁36-39。
廖紹凱,〈置疑的寫作者:論賴香吟《翻譯者》的「自反寫作」與失語困境〉,《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9期(2023年2月),頁79-106。
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11期(2006年4月),頁133-155。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9期(2009年10月),頁7-36。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賴香吟解嚴小說中的知識精華英與底層人民〉,《中外文學》第39卷4期(2010年12月),頁7-43。
劉淑貞,〈風景的罪愆-論賴香吟小說中的抒情主體及其演化〉,《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3期(2021年10月),頁139-179。
鄭淑怡,〈從零餘者、倖存者,回歸於生手的天真:論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的加法書寫〉,《子衿論衡 中正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2021年6月),頁53-80。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4期(2018年3月),頁113-179。
四、學位論文
邱詠仁,《非虛構風潮之文學變革:以台灣文學獎及其作品為分析對象》,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徐緯,《解嚴後台灣小說中的「當代日本」》,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陳昱甯,《當代臺日文學中的女聲研究──以賴香吟〈翻譯者〉與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為觀察對象》,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慧蓉,《賴香吟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靜,《括弧中的迴響:論199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獨白書寫》,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陳蕾琪,《當代台灣小說中的癡呆少女與瘋狂女人書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4年。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鍾秩維,《媒介與自白──賴香吟文學中的個人和國族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謝樺瑩,《臺灣女作家的倖存與創傷書寫:以賴香吟、胡淑雯、陳雪、陳怡如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4年。
藍舸方,《死亡與迴響──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倖存者書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五、網路資料
不義遺址資料庫〈場所功能與位置〉,網址:https://hsi.nhrm.gov.tw/nhrm/zh-tw/11?offset=0&limit=100000&query=%7B%7D&sort=openStart&order=desc(檢索日期:2024年10月17日)
萬新鐵路資料庫〈車站目錄〉,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view/wxrailway/%E8%BB%8A%E7%AB%99%E7%9B%AE%E9%8C%84(檢索日期: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