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乃綺
Chi, Shi-nai
論文名稱: 觀物與詩:邵雍觀物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祝平次
Zhu, ping-tz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擊壤集邵雍觀物安樂
相關次數: 點閱:46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擊壤集》為主要研究文本,期以就文學作品言思想理論的角度來詮解邵雍的觀物思想。

      觀物,做為邵雍觀照萬物及自我實踐的行為,執行時包含有觀者、被觀者及觀物的環境三元素,且在時間上,此行為的進行可分為開始、進行及結束三個時間點,由此解析邵雍在《擊壤集》中所呈現的觀物思想,可知邵雍對觀者的要求是「不溺於情好」,他以詩歌的創作與態度來表現此要求,以為詩歌在記事與狀物能夠真實表現事、物的真實面貌,故能為體道的媒介及闡述道理的工具。至於被觀者「物」的範圍,並不純然侷限於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實物,尚包括天時與人事,因此「物」的範圍不僅是就空間上的存在而言,同時亦包括時間進行的循環變化。另外,觀物進行的環境需「自然」,表現在閑、靜的狀態上;此「自然」一方面指涉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環境,二方面則是對觀者心境的要求,以為觀者心境若處於閑靜無事的自然狀態下,則不受私情俗慮的影響而能有所感通。

      不論是對觀者的要求、觀物時觀者所處的環境或是觀者與被觀者的感應相通,「心」皆為邵雍重視的重點,但「心」在《擊壤集》中較偏向境界的陳述,而「意」則具有變化性。「意」指人心之意念,亦指觀物時所體會的道理。意念有變化性,邵雍認為「神」存於人心,心產生「意」,「意」一方面可與邵雍所觀照的「物理」相接,同時亦可藉由窺知物理來使「意」恢復其本然的狀態,最終與道相通。從認識的角度來看,則觀物乃以致意知理為進行路徑,而從自我實踐的角度來看,則推誠亦為觀物進行的路徑。推誠乃以仁義為依歸,而以踐形為大,以自明誠為回返初心的功夫,是以觀物的結果「天人合一」之天,具有道德成分在其中。天人合一乃物、人、天三者的統一,亦為物、我、情、理四者合一的結果。此觀物結果雜揉儒、道二家對天人合一與聖人的主張。邵雍描述的聖人境界乃一逍遙恆樂的境界,但此樂境的表徵雖為逍遙,但仍包含有純善的成分,故《擊壤集》雖以「樂」貫串全集,但「安樂」才是觀物最終之樂境。其所安者,乃安從於仁義之道所表現出的人格氣象;其所樂者,乃樂於自然無為之境所呈顯出的神仙氣度。

    non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前人研究成果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 2 第二節 研究課題、方法與論文架構 4 一、研究課題 4 二、研究方法 5 三、論文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材料的甄別 8 一、《擊壤集》的版本 9 二、《皇極經世書》編輯之定年 10 三、《漁樵問對》作者考辨 11 四、〈無名君傳〉、〈文中子補傳贊〉、〈戒子孫文〉與〈洛陽懷古賦〉 14 五、〈觀物外篇〉 16 第二章 觀物的條件 17 前 言 17 第一節 對觀者的要求 20 第二節 被觀者的範圍 25 第三節 觀物的環境 32 結 語 37 第三章 觀物與「意」概念的關係 39 前 言 39 第一節 《擊壤集》中「意」字的使用與內涵 40 第二節 「意」的作用與「道」的關係 46 第三節 意與誠的關係 49 結 語 57 第四章 觀物的結果 59 前 言 59 第一節 天人合一 59 第二節 聖人境界的達成 63 第三節 觀者對居處環境的認知變化──以安樂窩為例 69 結 語 74 第五章 結 論 76 參考書目 79 一、邵雍著作 79 二、古典文獻 79 三、今人論著 81 四、學位論文 82 五、論文集 83 六、期刊論文 83 七、網路資料 85

    一、邵雍著作

    【宋】邵雍撰,景印和刻《擊壤集》,日本:中文出版社出版,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2年。
    【宋】邵雍撰,《皇極經世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邵雍撰,《擊壤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邵雍撰,《伊川擊壤集附集外詩》,收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中,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邵雍撰,〈伊川擊壤集序〉,收於《中國歷代文論選》中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4月。
    署名【宋】邵雍撰,《漁樵對問》,《叢書集成初編》據百川學海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邵雍撰,《擊壤集》,收於北京大學編之《全宋詩》第七冊「邵雍卷」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l991年。

    二、古典文獻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於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第46冊中,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收於李學勤主編之《十三經注疏整理本》第二十八冊中,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
    【劉宋】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劉宋】劉義慶撰,【清】余嘉錫箋注,《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宋】朱熹集註,【民國】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宋】呂祖謙編,《宋文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邵伯溫撰,《易學辨惑》,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宋】邵伯溫撰,【民國】夏敬觀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一版,1997年12月二刷。
    【宋】邵博撰,《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一版,1997年12月二刷。
    【宋】祝泌撰,《觀物篇解》,收於《珍本術數叢書》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宋】張行成撰,《皇極經世索隱》,收於《珍本術數叢書》第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宋】黎靖德編,【民國】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台北:華世書局,1978年。
    【明】姚廣孝等奉敕編,重編影印《永樂大典》(六),台北:大化書局,出版年不詳。
    【明】陳繼儒編,《康節先生外紀》,《叢書集成初編》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王植撰,《皇極經世書解》,收於《欽定四庫術數全集》第九冊,台北:逸群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清】俞琰選編,【民國】儲菊人校訂,《詠物詩選》,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12月一版一刷。
    【清】劉寶楠撰,《論語正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清】顧炎武撰,【民國】周蘇平、陳國慶點注,《日知錄》,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一版一刷。
    【清】龔崧林修,【清】汪堅纂,乾隆十年刊本影印《洛陽縣志》,台北:洛陽文獻編委會,1980年9月。

    三、今人論著

    朱立元主編,《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年4月一版一刷。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台北:古風出版社,1986年10月再版。
    李曰剛撰,《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春青撰,《宋學與宋代文學概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刷。
    吳 康撰,《邵子易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9年初版,1980年臺三版。
    孟亞男撰,《中國園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
    洛陽文獻編委會編,《洛陽文獻》,台北:洛陽文獻編委會,1980年。
    洪順隆撰,《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再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1997年10月二版二刷。
    唐明邦撰,《邵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梁 昆撰,《宋詩派別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5月初版。
    陳郁夫撰,《邵康節學記》,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79年初版。
    陳 來著,《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陳昌明著,《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2年初版。
    曾棗莊、李凱、彭君華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葉 朗撰,《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廖國棟撰,《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0月三版。
    廖名春撰,《「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月一版一刷。
    蒙培元撰,《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一版,1998年5月二刷。
    鄭定國撰,《邵雍及其詩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初版。
    錢鍾書撰,《談藝錄》(補訂本),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1月。
    錢鍾書撰,《管錐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
    錢鍾書撰、舒展選編,《錢鍾書論學文選》,廣東:花城出版社,1990年1月一版,1991年9月4刷。
    謝佩芬撰,《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韓經太撰,《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一版一刷。

    四、學位論文

    王國忠撰,《邵雍易數哲學探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林靜撰,《邵雍易學之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徐紀芳,《邵雍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許美敬撰,《邵雍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麗玲撰,《邵子經世天地萬物思想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董金裕撰,《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廖添洲撰,《邵雍處世思想探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趙玲玲撰,《邵康節觀物內篇的研究──天人合一理念的探索》,新莊: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後由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
    鄧振江撰,《邵康節思想研究──試由康節之易學至其心性論說其歷史觀》,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1999年。

    五、論文集

    曾棗莊撰,〈理學詩派的鼻祖──邵雍〉,收於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中,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一刷。

    六、期刊論文

    王競芬撰,〈天人統一于一心──論邵雍儒道兼綜的境界哲學〉,《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頁59-67。
    王祖龍撰,〈中國古代審美和諧觀耦合結構論〉,《美學》,2002年第9期,頁15-25。
    王利民、徐艷撰,〈從《伊川擊壤集》看邵雍的人生志趣〉,《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3年3月,頁57-61。
    王利民,〈《伊川擊壤集》與先天象數學〉,《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總第59期,頁3-10。
    余敦康撰,〈論邵雍的先天之學與後天之學〉,《中華易學》第17卷第1期,總193期,1996年3月,頁14-20。
    李 滿撰,〈邵雍美學思想述評〉,《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8月,頁3-7。
    林月惠撰,〈北宋五子說理詩的淵源與特色〉,《嘉義師院學報》第9期,1995年11月,頁343-371。
    林秀珍撰,〈北宋園林詩的主題類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2月初版一刷,頁213-235。
    徐 剛撰,〈邵雍自然哲學思想對朱熹的影響〉,《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頁69-76。
    高懷民撰,〈邵雍的歷史哲學〉,《華岡文科學報》第17期,1989年12月,頁105-116。
    崔成宗撰,〈宋詩話之詠物詩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頁213-230。
    張 健撰,〈邵雍詩論研究〉,《文學評論》第5期,1978年6月,頁53-113。
    張 晶撰,〈「意」與「理」:宋詩的高致〉,《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9年5月,頁83-88。
    張其成撰,〈邵雍:從物理之學到性命之學〉,《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頁55-63。
    郭玉雯撰,〈邵雍的詩歌理念探析〉,《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年6月,頁285-306。
    陳郁夫撰,〈論邵康節的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2卷第11期,1979年11月,頁51-57。
    陳仕華撰,〈伊川擊壤集板本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5卷第1期,1992年6月,頁171-177。
    程兆熊撰,〈論邵康節的首尾吟及其詩學〉,《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2期,1970年9月,頁75-91。
    鄭定國撰,〈邵雍擊壤集詩數考〉,《孔孟月刊》第31卷第11期,總371期,1993年7月,頁40-43。
    鄭定國撰,〈邵雍擊壤集略說〉,《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2期,1996年7月,頁125-130。
    鄭雪花撰,〈試析邵雍「以物觀物」的詩歌理念〉,《孔孟月刊》第37卷第5期,總437期,1999年1月,頁29-35。
    鄭定國撰,〈邵雍「擊壤集」命名之探討〉,《鵝湖雜誌》第25卷第1期,總289期,1999年7月,頁31-34。
    鄭定國撰,〈邵雍詩境界的探究〉,《科技學刊》第9卷第3期,2000年7月,頁241-256。
    謝 康撰,〈宋代理學家的詩〉,《中原文獻》第9卷第5期,1977年5月,頁3-6。
    羅 光撰,〈邵庸(雍)的認識論〉,《哲學與文化》第4卷第11期,1977年11月,頁20-24。

    七、網路資料

    郭彧撰,〈邵雍年表〉,收於〔孔子2000‧邵雍研究〕網頁。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shaoyongnianb.htm
    郭彧撰,〈邵雍出生地及遷居洛陽年代考〉,收於〔孔子2000‧邵雍研究〕網頁。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shaoyong/sycsdjqjlyndk.htm。
    郭彧撰,〈邵雍的修養功夫與生命境界〉,收於〔孔子2000‧邵雍研究〕網頁。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sydxygfysmjj.htm
    郭彧撰,〈《皇極經世》原書考〉,收於〔孔子2000‧邵雍研究〕網頁。
    URL:http://www/confucius2000.com/shaoyung/hjjsysk.htm
    周寶珠撰,〈北宋時期的西京洛陽〉,《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頁109-116。
    URL:http://www.hubcd.edu.cn/cbb/qwjs/lib/44764.html
    葛兆光撰,〈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關於11世紀80年代理學歷史與思想的考察〉,《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頁24-37。
    URL:http://www.hubce.edu.cn/cbb/qwjs/lib/27481.html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7-16公開
    校外:2005-07-1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