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君慧
Tsai, Chun-Hui
論文名稱: 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項目發展歷程、推廣策略及發展趨勢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motion Strategy, and Trends of Diabolo in the Nationa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指導教授: 周學雯
Chow, Hsueh-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 Leisure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3
中文關鍵詞: 扯鈴運動競賽制度媒體宣傳運動賽會
外文關鍵詞: diabolo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Media promotion, Sports competi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中扯鈴項目的發展歷程、推廣策略與未來發展趨勢,期望透過系統性分析,掌握該項目自制度建立以來的演進脈絡與現況推廣成果,並進一步提出具前瞻性的發展建議。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項目的歷史發展歷程;(二)分析該競賽項目的推廣策略與實施情形;(三)探討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趨勢。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為7位長期參與該競賽活動之資深教練、裁判、管理人員、優秀退役選手及相關從業人員,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並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該賽事起初是民國89年為體育嘉年華,至90年成為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後,歷經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為100年前的萌芽期,以自由表演為主,逐漸走向規範化競技;第二階段為101至105年的推廣期,重點在於競賽規則修訂與T分數制度的建立;第三階段為106年至今的蓬勃期,標準制度確立,賽事日益制度化並具全國指標性。推廣策略方面:(一)競賽制度設計完善,賽事項目分組多元,提升參與層面;(二)場地設置標準化,特別以國立臺南大學為具代表性的比賽場地;(三)敘獎機制設計合理,如教育部頒發獎狀、升學加分誘因、分級獎項及競速賽標準制,皆有效促進參與動機;(四)媒體行銷策略亦同步推動,包括「民俗體育菁英賽」電視轉播以及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群媒體經營,有效擴大受眾與提升年輕族群參與度。未來發展趨勢方面,研究指出三大方向:(一)賽會傳承與永續發展,需強化標準化管理與人才培育;(二)競賽場地與器材科技化,導入新科技以提升比賽公正性與觀賞性;(三)推廣具娛樂性與互動性的一對一Battle賽事,以提高吸引力與媒體曝光度。依據研究發現,具體提出以下實務建議:建議定期修訂競賽規則、建立賽事回饋機制、多元賽制、打造數位平台並導入商業模式,推動扯鈴競賽永續與普及。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motion strategies, and future trends of diabolo events in Taiwan's Nationa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s.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ven key stakeholders (coaches, judges, administrators, and athletes), the research traces the event's evolution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2000. Findings reveal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initial freestyle standardization (pre-2011), rule refinement with T-score implementation (2012–2016), and systemic maturation (2017–present). Effective promotion strategies include a multi-tiered competition system, diversified event categories, standardized venues (notably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nd academic incentives. Media campaigns through televised "Folk Sports Elite Competitions" and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significantly boosted youth participation. The study proposes three future directions: (1) sustainabl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2) technological upgrades to venues and equipment for enhanced fairness, and (3) dynamic "battle" formats to increase media appeal.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扯鈴發展之概述 9 第二節 臺灣扯鈴運動賽事之概述 13 第三節 臺灣扯鈴運動賽事之相關研究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6 第四節 質性研究信效度 2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1 第一節 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項目發展歷程 31 第二節 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項目推廣策略 38 第三節 教育部體育署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項目發展趨勢 4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結論 49 第二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59 附錄 63 附錄一 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63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 1 受訪者A 65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 2 受訪者B 73 附錄四 訪談逐字稿 3 受訪者C 79 附錄五 訪談逐字稿 4 受訪者D 83 附錄六 訪談逐字稿 5 受訪者E 89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 6 受訪者F 94 附錄八 訪談逐字稿 7 受訪者G 98

    一、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2024年3月12日)。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https://www.ttsga.org.tw/index.php
    方庭良(2020)。扯鈴人的華麗轉身: 敘說競賽式表演和街頭式表演的故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冉茂萍(2011)。扯鈴基本動作學習的雙手協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史育明(2013)。新北市國小扯鈴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民體體育發展中心(2024年3月12日)。民體體育發展中心。https://custom.nutn.edu.tw/
    朱健銘(2013)。全國國小學生扯鈴隊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吳淑鑾(2016)。運動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臺中市東平國小扯鈴隊〔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吳慧貞(2002)。臺灣民俗體育發展初探(1975-1990)。體育學報,32,157-168。
    吳騰達(2000)。我國學校推展民俗體育的問題與對策。學校體育。10(6),26。
    李坤展(2002)。扯鈴在台灣的文化傳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李秉彞(1982)。民俗體育活動的推行與展望。師友月刊,180,13-16。
    林貝芬(2011)。民俗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扯鈴活動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林致圓(2021)。扯鈴運動對高齡者記憶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英亮(2002)。民俗體育簡介。大專體育,61,133-140。
    邱奕文、蕭嘉惠、洪慶懷(2015)。青少年足球運動推廣策略─中華足協觀點。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5(2),213-240。
    姜材貴(2010)。苗栗縣談文國小扯鈴隊發展之研究(1982~2010)〔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施進勝(2011)。e-Learning民俗體育教學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扯鈴教學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徐煜玲(2017)。扯鈴運動之推廣策略〜以苗栗縣談文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高若華(2019)。傳統教學形式與Mosston’s互惠式在國小三年級學童扯鈴教學效果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5-132頁)。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編譯館(1978)。國民小學體育教學指引,第六冊,選授教材。國立編譯館。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個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哲瑋(2011)。扯鈴技藝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3)。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體育司(1983)。發展學校民俗體育中程計畫核定本。教育部體育司。
    陳文展(2012)。臺灣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臺南市新山國小扯鈴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長榮大學。
    陳建宏(2008)。臺北市國小扯鈴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陳政廣(2016)。鈴與棍的周旋-敘說扯鈴展演知識的發生〔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黃明月(2008)。扯鈴訓練對雙胞胎兒童手眼協調反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黃雅芳(2011)。國小學童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對扯鈴運動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慈慧玲(2011)。結構式扯鈴方案對國小原住民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其注意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楊政宗、蔡景昌(2001)。扯鈴123。臺南市:翰林出版社。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17-23。
    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述懿(2013)。扯鈴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125,1-7。
    潘國鎮(2012)。臺灣扯鈴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蔡季樺(2006)。「預期-不確認」理論在國小扯鈴社團之應用〔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蔡淑芬(2014)。扯鈴運動產業經營模式初探-高雄市扯鈴協會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鄧明杰(2011)。鈴聲響起-大學扯鈴校隊團隊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賴巧怡(2012)。扯鈴訓練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手眼協調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賴怡瑄(2019)。臺灣當代扯鈴展演研究 ──以舞鈴劇場《海洋慶典》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鍾瑩燉(2016)。扯鈴發展與規則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顏聖昌(2016)。一位資深教師的扯鈴實踐知識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魏銘欽(2019)。扯鈴教學之注意力收斂與發散效應〔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蘇育呈(2010)。Mosston互惠式與包含式教學在國小扯鈴學習效果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蘇首銘(2014)。扯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能力與注意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二、英文文獻
    Lichtman, M.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CA:Sage.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 CA:Sage.
    Lincoln,Y.S. & Guba, E.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e. Beverly Hills, CA:Sage.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