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侯慶宜
Hou, Ching-Yi
論文名稱: 先秦至漢初朋友倫的塑形與轉化
The 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during Ancient China (600 B.C.-100B.C.)
指導教授: 王健文
WA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朋友倫人際關係主客游俠朋黨倫常衝突
外文關鍵詞: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 aristocrat and his hangers-on, chivalrous men, officials’ interest group, conflicts in the Constant Relationships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朋友倫是五倫中相當獨特的一種人際關係,其既非父子、夫婦、兄弟等血緣或姻親關係,亦非具有上下之分的君臣關係,而是人與人間的平等交往關係。本文先歸納出朋友關係的「理想型」,再與現實生活裡其他帶有朋友倫元素,卻非單純朋友關係的新興人際關係相互比較,最後由倫常衝突中朋友倫與其他倫常的地位高低,分析春秋戰國至西漢武帝時期,朋友倫被塑造形成的樣貌,以及影響其他社會人際關係後產生的轉化。
    首先,朋友關係不具有血緣羈絆與支配關係,強調「不挾」的交往;也因如此,必須透過「知」、「信」、「報」三種力量來維持朋友倫,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另外,謹慎交友則是普遍的觀念,透過結交益友,才能提升自我。
    其次,朋友倫在新興人際關係中的變貌,主要可分為三種:一為主客關係,統治者無意與有意的將朋友倫帶入其中,形成一種擬朋友/擬君臣關係;二為游俠交遊,游俠本身善於運用朋友倫的元素,甚至擴及不熟識者身上,但末流之俠則否;三為朋黨結合,與朋友一樣為人群的聚合,但彼此間抱持著有挾的交往。朋友倫的盛行,不免會影響其他人際關係,這三種新興人際關係可視為朋友倫蓬勃發展後對其他社會關係的影響,亦可看做朋友關係轉化後的另一種新樣貌。
    最後,當倫常衝突發生時,朋友倫、血緣倫常和政治倫常三者並無一定的先後高下之分。雖然總體而言人們大多以政治或血緣關係為先,但亦有不少以朋友為重的記載,由此可補充以往探討人倫關係時,只重視「尊尊」或「親親」概念的缺失,「友友」實為先秦至漢初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is a unique one among the Five Constant Relationships. It is neither like a bl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elder and younger brothers nor like a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 It is actually an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This article is firstly going to induce an “ideal ty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and then to compare it with other new relationships with elements of friendship but not a simply friendship. Finally, it is analyzed by the hierarchy reflected by the conflicts in friendship and other Constant Relationships that what images of friendship was formed and what the changes were brought by its influence on other soci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Emperor Wu’s regime of Western Han.
    First of all, friendship is not bound by ties of blood or a dominance relationship. It is stressed on “not being purposeful” in the relationship. Therefore, this relationship is maintained by mutual understanding(知), trust(信), and reciprocity(報). These three supports are closely linked as well as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 In addition, being cautious in selecting friends is a common sense and making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bring positive influences can help us improve.
    Second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friendship in newly risen relationships can be classified under three types as follows. The first typ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ristocrat and his hangers-on in which the ruler more or less attempt to bring elements of friendship. This has established a simulated friendship/ simu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onarch and his courtiers. The following type is chivalrous men’s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y are good at ampl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even to people they are not familiar with, while this doesn’t apply to the minor chivalrous men. The last typ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ials belonging to a same interest group. They also gather as normal friends do. The difference is the officials’ interest group gathers out of interests. The rise of friendship has inevitably influenced on oth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se three types of newly risen relationship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friendship’s prevalence or another formations of friendship.
    Finally, it could not be prioritized in friendship, blood ties,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when it comes to the conflicts in the Constant Relationships. By and large, people tend to prioritize political or blood relationship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records of putting friendship in the first place. As a result, the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is a supplement to relationship discussion in which only respects for the sovereign and filial piety are emphasized in the past. Friendship was as a matter of fact very powerful from pre-Qin period to the beginning of Western Han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一、 「朋友」字義及其變遷 3 二、 朋友倫的內涵 5 三、 時代風氣與朋友倫的變貌 6 第三節 朋友釋義 7 一、 「倗友」古義探源 8 二、 從「倗友」到「朋友」 15 三、 本文朋友倫之定義 16 第四節 研究進程 18 一、 研究方法 18 二、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典型朋友倫常的建構 21 第一節 「不挾」:理想的朋友關係 22 一、 挾:舊有人際關係的規範與限制 22 二、 不挾:朋友倫對舊秩序的突破 24 三、 喪服秩序中朋友倫的位階 28 第二節 朋友關係的三種元素 33 一、 知 34 二、 信 36 三、 報 38 第三節 朋友相處之道 41 一、 擇友與慎交 41 二、 互助與規勸 44 第三章 變調的理想:朋友倫在新興人際關係中的樣貌 49 第一節 朋友倫在主客關係中的轉化與運用 49 一、 主客關係的盛行 49 二、 朋友倫與主客關係中的比較 51 三、 主客關係與朋友倫的結合 56 第二節 朋友倫於游俠現象中的體現 57 一、 游俠現象的興起 57 二、 朋友倫與游俠交遊的比較 60 三、 西漢政權對游俠現象的打壓與收編 64 第三節 朋友倫在朋黨關係中的概念 66 一、 朋黨現象的出現 66 二、 朋友倫與朋黨團體的比較 70 三、 朋黨的負面評價 73 第四章 倫常衝突下的朋友關係 77 第一節 血緣倫常與非血緣倫常的拉鋸戰 77 一、 「為父絕君」與「移孝作忠」: 血緣倫常與政治倫常的抉擇 78 二、 「為宗族疾朋友」與「許友以死」: 血緣倫常與朋友倫常的抉擇 82 第二節 政治倫常與朋友倫常的權衡 84 一、 友道與臣道的相似與兩難 85 二、 「覆楚」與「存楚」:伍子胥與申包胥的兩種抉擇 88 三、 從「賣交」到「誼存君親」:統治階級對朋友倫的看法 90 第五章 結論 95 一、朋友倫之塑形 95 二、朋友倫之轉化 97 三、永不停歇的倫常衝突 98 四、尾聲 99 徵引書目 101 附錄:金文中的「友」 109

    一、古代典籍(依年代排序)

    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漢)班固,《白虎通德論》,上海:上海古籍,1990年
    3.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頂淵,2003初版,2005初版二刷。
    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廖明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臺北:台灣古籍,2001。
    6. (漢)劉向,《新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7。
    7. (漢)劉向,《說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
    8.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盧宣旬摘錄,《重刊宋本儀禮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1976。
    10. (吳)韋昭注,《國語》,臺北:宏業書局,1980。
    1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初版,2005初版第八刷。
    12.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13.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14. (清)任啟運,〈朝廟宮室考〉,收入於《皇清經解續編》卷百三十六,臺北:藝文,初版日不詳。
    1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16.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
    17.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1975。
    18. (清)孫詒讓著,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19.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成都:中華書局,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85。
    20. (清)焦循,《孟子正義》,《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21.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
    22.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23.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漢京,1987。
    2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二版七刷。
    25. 楊伯峻,《論語譯注》,臺北:漢京,1987。
    26.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2004。
    27.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2005。

    二、今人著作(以下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丁四新,《郭店楚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2. 丁禎彥、吾敬東著,《春秋戰國時期觀念與思維方式變革》,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3.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全六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2001。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三冊,濟南市:山東美術,2000。
    7.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
    8. 王瑞傑,《西周禮制文化探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9. 王讚源,《周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10. 甘懷貞,《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出版社,2003。
    11. 田昌五,《中國歷代游俠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2. 白川靜,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出版社,2001。
    13.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編,《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14. 安金槐主編,《中國考古》,臺北:南天書局,1996。
    15. 朱子彥、陳生民著,《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16. 朱東潤主編,《中華文史論叢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增訂版。
    18. 余英時,《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初版,2001初版六刷。
    19. 余英時,《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0.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2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22.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23. 李峰著,徐峰譯,湯惠生校,《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4.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5. 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台灣書房,2007。
    26.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初版,2004初版三刷。
    27.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1979。
    28. 汪湧豪,《中國游俠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9. 汪湧豪、陳廣宏,《江湖任俠-市民社會的英雄主義》,臺北: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30. 周何總編,季旭昇、汪中文主編,《青銅器銘文檢索》卷一、卷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31. 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2. 林素英,《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以喪服思想為討論基點》,臺北:萬卷樓,2003。
    33. 查昌國,《先秦「孝」、「友」觀念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3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5.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增訂版。
    3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1989年初版,2007年初版七刷。
    37. 曹文正,《中國俠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38.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39.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1988年初版,2001初版六刷。
    40. 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1982初版,2003初版五刷。
    41.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1981。
    42. 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三聯書店,1992。
    43.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44.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1977初版,2002初版八刷。
    45.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47. 馮爾康、朱鳳瀚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8.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1991。
    49. 黃俊傑主編,劉岱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1982。
    50. 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1. 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1988。
    52.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2。
    53.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54.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5. 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6. 鄭宗賢,《西漢遊俠的活動特色及其社會關係》,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57.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

    三、外文著作

    1. Jaspers, Karl Theodor, trans. by Ralph Manheim, Way to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0.
    2. (美)史華慈(Ben 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3. (美)愛德華‧羅斯(Edward Alsworth Ross)著,秦志勇、毛永政等譯,《社會控制》,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 (美)劉若愚(James Jo-yu Liu)著,《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
    5. (美)羅爾斯(John Rawls)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正義論》,臺北:桂冠出版社,2003。
    6. (英)麥可‧阿蓋爾(Michael Argyle)著,苗延威譯,《人際關係剖析》,臺北:巨流出版社,1996。
    7. (德)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著,康樂譯,《支配的類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8. (法)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1989。

    四、期刊論文

    1. 丁原明,〈孔、孟、荀交往思想論綱〉,《東岳論叢》1993年第4期,1993年7月,頁70-75。
    2. 丁鼎,〈《儀禮‧喪服》所蘊含的「三綱」、「五倫」觀念〉,《管子學刊》2002年第3期,頁75-78。
    3. 王仲孚,〈殷末的黨爭與覆亡〉,《歷史月刊》第70期,1993年11月,頁30-35。
    4. 王利華,〈周秦社會變遷與「友」的衍化〉,《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月,頁48-53。
    5. 王更生,〈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論〉,《孔孟月刊》第18卷第1期,1979年9月,頁8-10。
    6. 石磊,〈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1982年春,頁1-43。
    7. 朱榮智,〈孟子論交友〉,《孔孟月刊》第41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24-25。
    8. 吳振漢,〈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59-190。
    9. 吳崢嶸,〈「朋」與「友」的詞義發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第25卷第2期,2005年4月,頁77-80。
    10. 吳雅婷,〈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6月,頁271-301。
    11. 李尚儒,〈「無友不如己者」辨疑〉,《求索》,第8期,2004年8月,頁141-144。
    12. 李金坤,〈「無友不如己者」之正詮〉,《孔孟月刊》第44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3-6。
    13. 李麗萍〈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84期,2006年12月,頁144-147。
    14. 周意茹,〈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孔孟月刊》第33卷第2期,1994年10月,頁3-8。
    15. 姚振黎,〈論孔門交友之道〉,《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2期,1984年6月,頁83-97。
    16. 袁慶德,〈「無友不如己者」說解辨惑〉,《語文學刊》,第8期,2008年4月,頁165-166。
    17. 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的變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3卷第1期,1993年,頁1-15。
    18. 彭芊琪,〈「無友不如己者」淺探〉,《孔孟月刊》第42卷第2期,2003年10月,頁35-39。
    19. 程水金,〈「學而」章義探微-兼論孔門為學與交友之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5年3月,頁363-371。
    20. 黃寬重,〈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1999年12月,頁225-256。
    21. 楊寧寧,〈由《史記》看古人交友〉,《學術論壇》2007年第8期,頁164-168。
    22.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食貨月刊》復刊第3卷8第期,1973年11月,頁31-42。
    23. 劉蓉,〈春秋「私徒屬」與戰國「賓客」之比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2卷第4期,2004年7月,頁421-426。
    24. 劉蓉,〈春秋時代的私徒屬〉《史學集刊》第四期,2004年10月,頁100-106。
    25. 劉寬亮,〈簡論孔子的交友觀〉,《運城高等專科校學報》第19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3-16。
    26. 劉謹華,〈淺論孔子的交友觀〉,《國文天地》第23卷第12期,2008年5月,頁15-19。
    27. 鄭慶田,〈孔子的交友之道〉,《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17-124。
    28. 魯金華,〈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之道〉,《理論月刊》2002年第2期,頁80-81。
    29. 閻鴻中,〈唐代以前「三綱」意義的演變-以君臣關係為主的考察〉,《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第7期,1999年12月,頁56-75。

    五、碩博士論文

    1. 古美鳳,〈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立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5。
    2.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3. 孫鑑,〈秦漢時期的朋友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4. 陳瓊玉,〈魏晉忠孝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 閰鴻中,〈先秦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六、電子資料庫

    1. 香港中文大學漢達文庫http://www.chant.org/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