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怡菁 Yeh, Yi-Ching |
|---|---|
| 論文名稱: |
全真女冠孫不二及《孫不二元君法語》之研究 |
| 指導教授: |
丁煌
Ting, Hu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85 |
| 中文關鍵詞: | 孫不二 、女丹 |
| 相關次數: | 點閱:176 下載:2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孫不二(1118-1182)是金人統治之下,山東寧海(今山東省牟平縣)人。她是全真祖師王重陽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早年她與一般女子無異,結婚生子,生活相當順遂,五十一歲的時候才在重陽度化之下出家。她被奉為全真道清靜派之祖,在女性修煉者當中極受推崇。
與孫不二有關的著作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道門中普遍認定是孫不二的著作,如《孫不二元君法語》及《鳴鶴餘音》中的詩詞,這兩部著作的內容都是有關修煉歷程的描述;另一類的作品則是扶乩所得,乃假託、附會孫不二所作,例如《坤元經》、《坤訣》、《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等,可以看出孫不二的影響。《孫不二元君法語》被認為是孫不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內容分為〈坤道功夫次第〉詩十四首及〈女功內丹〉詩七首,主要探討女丹修煉的方法、原則。
本論文收集多種文獻資料,經由比對、整理後,將孫不二的生平呈現出一個較清楚、完整的輪廓。同時也將目前可見的、署名孫不二所著或與孫不二有關的傳世作品作一全面性的探討,以彰顯孫不二在女丹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基於《孫不二元君法語》歷來所受的肯定與重視,本文試圖參酌不同丹經的說法,並參考相關的佛家修行方法與生理學實證,對其內容作一個更多面向的思考。
全文共分四章,首先探討全真道興起的過程及其教義宗旨,並從文集中瞭解全真道對女性修煉的觀點。其次由全真教記載與正史相對照,整理現存史料包括《道藏》所收錄的《七真年譜》、《金蓮正宗記》、《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等有關全真教發展的資料、全真七子文集、《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與其他女仙傳,以及金石史料對孫不二的記載,以究明孫不二的身世與修道背景。而後,針對與孫不二相關的著作加以詳細整理解讀。最後將焦點集中在《孫不二元君法語》的女丹思想,解析其中的生命觀,並探討這部著作與後代其他女丹作品之間的關係。
none
一、史料(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清‧二峩山人述,《女功煉己還丹圖說》,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于道顯著,《離峰老人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金‧王丹桂撰,《草堂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唐‧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金‧元好問著,〈紫虛大師于公墓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元‧王利用撰,〈全真第二代丹陽抱一无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文昌宮群真增演,《增演坤甯妙經》,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天真皇人撰集,《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五畝園輯,《坤鑑寶鏡》,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金‧王處一撰,《雲光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祖師王喆註,《五篇靈文》,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喆譔,《重陽教化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喆譔,《重陽分梨十化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喆譔,《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喆譔,《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喆譔,《重陽立教十五論》,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重陽子王嚞譔,《重陽全真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王建章纂,《歷代神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元‧王惲撰,《秋澗先生大全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民國‧王蒲園等纂,《重修滑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113》),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金‧靈陽子王頤中集,《丹陽真人語錄》,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用中貞一子著,《女金丹》,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金‧丘處機述,《大丹直指》,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守一子編纂,《道藏精華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沈一炳授、閔一得註,《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五,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清‧沈太虛述、閔一得重訂,《泥丸李祖師女宗雙修寶筏》,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宋‧泥丸陳真人撰,《翠虛篇》,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唐‧純陽呂祖傳、清‧傅金銓述,《樵陽經女功脩煉》,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唐‧呂洞賓述、清‧劉體恕彙輯、清‧劭志琳增輯、黃家騁補編,《呂祖全書》,臺北:皇極出版社,1982年。
明‧王世貞編輯、汪雲鵬補遺,《有象列仙全傳》,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余培林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李建章譯著,《性命圭旨白話解》,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李道純著,《中和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李道謙編,《七真年譜》,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李道謙集,《甘水仙源錄》,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民國‧宋憲章等修、于清泮等纂,1936年鉛本影印,《牟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58》)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明‧宋濂著,《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三》,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明‧宋濂著,《宋文憲公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何緝生述編,《金蓮七真傳義》,臺北:自行出版,1979年。
孟乃昌、孟慶軒輯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清‧柳華陽著,《金仙證論》,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內煉密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金‧金源璹撰,〈全真教祖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金‧馬丹陽撰,《漸悟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馬丹陽真人述,《洞玄金玉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馬鈺(丹陽)撰,《丹陽神光燦》,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宏教真人柳守元譔,《道門功課》,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宣化上人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美國萬佛聖城:法界佛教總會法界佛教大學,西元1990年。
清‧柯劭忞著,《新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施肩吾撰,《西山群仙會真記》,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施耐庵集撰,李泉、張永鑫校注,《彩畫本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元‧苗善時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姚燧著,〈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宗師道行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明‧孫一奎著,《赤水玄珠》,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浮丘公撰,《相鶴經》,據明萬曆周履靖輯刊夷門廣牘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孫汝忠著、張崇烈注、李堪疏,《金丹真傳》,收錄於徐兆仁主編,《金丹集成》,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圭璋著,《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高似孫撰,《緯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夏宗禹著,《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梁‧孫柔之撰,《瑞應圖記》,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韋溪、鍾夏校譯,明‧尹真人傳,《性命圭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金‧晉真人撰,《晉真人語錄》,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席裕康纂輯、歷代真仙傳述,《內外功圖說輯要》,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二集之六,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宋‧翁葆光註、宋‧沈達靈、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民國‧孫椿榮、張象明等纂,《靈寶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477》),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東山老人高曄譔,〈元玄都觀碑〉,收錄於《牟平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58》)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明‧高濂撰,《遵生八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華藏山清列古佛著,《壺天性果女丹十則》,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清‧徐道編、程毓奇續撰,《歷代神仙通鑑》,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唐‧梁丘子撰,《黃庭內景玉經註》,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陸西星著,《玄膚論》,收錄於藏外道書編委會編,《藏外道書》5,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五代‧陳樸撰,《陳先生內丹訣》,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宋‧張君房編,正統道藏版《雲笈七籤》,臺北:自由出版社,1962年。
梁‧陶宏景撰、清‧嚴可均輯,《華陽陶隱居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清‧清靜老人傳、心庵頭陀述,《了道秘錄》,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九集之一,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明‧張文介編,《廣仙列傳》,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梁‧陶宏景撰,《真誥》,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宋‧張伯端撰,《青華秘文》,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宋‧張伯端撰、彭好古注解、閔陽林釋義,《金丹四百字》,收錄於徐兆仁主編,《金丹集成》,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宋‧張伯端撰、王沐淺解,《悟真篇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張紫陽原文、陳子石註解,《悟真篇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五代‧崔希範著、元‧混然子王道淵注解,《入藥鏡》,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延傑注,《張籍詩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張保勝釋譯,《圓覺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晉‧崔豹撰,《古今注》,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元‧陳致虛撰,《上陽子金丹大要》,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脫脫著,《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一》,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金‧清淨散人著,《孫不二元君法語》,收錄於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二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金‧清淨散人著,《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三卷,收錄於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二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莊萬壽註譯,《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神仙部》,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清‧陳銘珪撰,《長春道教源流》,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陳攖寧刪訂、靈陽道人原著,《女功正法》,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五集之三,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郭□撰,《郭氏玄中記》,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民國十四年(1925)王鑒修補本影印,1972年。
清‧閔一得訂正,《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清‧閔小艮傳述,《清規元妙》,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一集之五,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清‧閔小艮撰,《金蓋心鐙》,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清‧黃永亮編著,《七真傳》,收錄於《藏外道書》35,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清‧紫衣道君著,《坤元經》,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戰國楚‧屈原等原著,黃壽祺、梅桐生譯註,《楚辭》,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漢‧諸葛亮著,《諸葛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濟一子傅金銓證道,《濟一子證道秘書十七種》,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清‧濟一子金谿傅金銓彙輯,《女丹詩集前編》,收錄於《女丹集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清‧傅金銓輯,《女金丹法要》,收錄於蕭天石主編,《道藏精華》第五集之三,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明‧焦竑著,《老子翼》,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元‧彭致中集,《鳴鶴餘音》,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焦循、焦琥撰,《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宋‧曾慥編,《道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賀龍驤輯,《女丹合編》,收錄於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宋‧楊士瀛撰,《仁齋直指》,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靈樞譯解》,臺北:樂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楊維傑編譯,《黃帝內經素問譯解》,臺北:樂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明‧楊爾曾撰,《新鐫仙媛紀事》,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齊‧褚澄著,《褚氏遺書》,收錄於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劉一明著,《道書十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元‧劉天素、謝西蟾著,《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金‧長生子劉處玄著,《仙樂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劉國樑注譯,《新譯周易參同契》,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宋‧翠虛真人述,《雜著指玄篇》,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劉琇峰著,《道源精微歌》,收錄於《藏外道書》23,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元‧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趙道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蔣元庭輯、閔一得訂正,《呂祖師先天虛無太一金華宗旨》,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清‧潘昶著,《金蓮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元‧樗櫟道人編,《金蓮正宗記》,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元‧蕭廷芝述,《金丹大成集》,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七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宋‧薛道光、陸墅、元‧上陽子陳致虛註,《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明‧龍遵敘撰,《男女紳言》,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五,臺北:新興書局,1989年。
五代漢‧鍾離權著、唐‧呂洞賓集、唐‧施肩吾傳,《鍾呂傳道集》,收錄於徐兆仁主編,《全真秘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五代‧譚峭撰,《化書》,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三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清‧龔崧林纂修、汪堅總修,清乾隆十年刊本,《洛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476》),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不署撰人,《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不署撰人,《青微丹訣》,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不署撰人,《西昇經》,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不署撰人,《無上秘要》,收錄於《正統道藏》第四十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不署撰人,《道書援神契》,收錄於《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不著撰人,《七真祖師列仙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不著撰人,《七真天仙寶傳》,收錄於林世田等編校,《全真七子傳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崇道詔書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至大詔書碑〉,收錄於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大增等著,《中醫婦科學》,臺北:迅雷出版社,1989年。
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正玄山人著,《女丹心法與導引神功》,臺北:玄真道學出版社,1987年。
王馨世編著,《女性生殖生理與內分泌學》,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9年。
田誠陽著,《中華道家修煉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吳光正編著,《女性與宗教信仰》,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年。
杜芳琴著,《女性觀念的衍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7年。
武岡正著,吳淑麗譯,《神奇的斷食療法》,臺北:青春出版社,西元2000年。
洪丕謨著,《中國神仙養生大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年。
洪建林編,《道家養生秘庫》,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年。
胡孚琛著,《道教與仙學》,北京:新華書局,1993年。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卿希泰著,《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現代醫學社著,《產科與診斷婦科手冊》,臺北:大學出版社,1970年。
陳援庵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陳國符著,《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陳榮洲著,《濟陰綱目新解》,臺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3年。
陳鼓應、趙建偉著,《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郝勤著,《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攖寧著,《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張弘強、杜文傑著,《從氣攝生圖說》,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89年。
張廣保著,《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閔家胤主編,《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與社會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詹石窗著,《道教與女性》,臺北:世界文物,1992年。
鄭志明主編,《以人體為媒介的道教》,嘉義:南華大學宗教中心,2000年。
鄭素春著,《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樊鼎編著,《中醫理法方藥精要》,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
鄺芷人著,《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鄺國強著,《全真北宗思想史》,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
譚電波等編著,《道教養生》,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釋永明著,《佛教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二)外文專書
Despeux Catherine,Immortelles de la chine ancienne—Taoïsm et alchimie feminine , Pardè,Puisseaux,1990。
?‧デスプ著、門田真知子譯,《女のタオイスム—中國女性道教史》,京都:人文書院,1996年。
小柳司氣太編,《白雲觀志》,收錄於《藏外道書》20,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吉岡義豊著,《道教?U研究》,《吉岡義豊著作集》,第一卷,東京都:株式會社五月書房,1989年。
吉岡義豊著,《道教?U實態》,《吉岡義豊著作集》,別卷,東京都:株式會社五月書房,1991年。
野口鐵郎、阪出祥伸等編,《道教事典》,東京市:平河出版社,1994年。
蜂屋邦夫著,《金元時代の道教:七真研究》,東京市:汲古書院,1998年。
蜂屋邦夫著,《金代道教の研究:王重陽?O馬丹陽》,東京市:汲古書院,1992年。
窪德忠著,《中國?U宗教改革:全真教?U成立》,京都市:法藏館,1967年。
三、期刊論文(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中孚子著,〈仙學修煉與精、氣、神〉,《性與命》,第二期,1995年7月30日,頁25-35。
中孚子著,〈內丹學三要件、身體觀及人體關竅〉,《性與命》,第三期,1996年元月30日,頁62-73。
方玲著,〈中國古代的女仙--道教與女丹〉,《漢學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三期,1992年9月,頁208-209。
石田秀實著,林宜芳譯,〈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觀的特質〉,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177-192。
戈國龍著,〈道教內丹學中的順逆問題〉,《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4期,頁56-64。
戈國龍著,〈論內丹學“性命雙修”的思想〉,《道教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26、140。
戈國龍著,〈道教內丹學中“順逆”問題的現代詮釋〉,《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頁114-119、123。
戈國龍著,〈從性命問題看內丹學與禪之關係〉,《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2期,頁23-30。
衣若蘭著,〈最近臺灣地區明清婦女史研究學位論文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頁175-187。
朱滿玲著,〈女丹的精神〉,《宗教學研究》,1997年第4期,頁113-116。
杜正勝著,《形體、精氣與魂魄》,《新史學》,第2卷第3期,1991年9月,頁1-65。
李仲亮著,〈評介《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研究》〉,《全真人》,第4期,1996年丙子冬季號。(http://www.nctu.edu.tw/~jindan/chuanjean/04/4-4.html)
李仲亮著,〈孫不二—搜見真容證圓成〉,《全真人》,第4期,1996年丙子冬季號。(http://www.nctu.edu.tw/~jindan/chuanjean/04/4-2.html)
李貞德著,〈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251-270。
李國彤著,〈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143-161。
林雅谷著,〈氣功中西醫結合研究成就〉,《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年中西醫結合30年特集》,1988年第8卷特Ⅱ集,1988年9月30日,頁82-84。
姜生著,〈論道教丹道理論結構及其演變〉,《道教學探索》,第十號,1997年9月30日,頁132-140。
胡孚琛著,〈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171-176。
胡孚琛著,〈道教內丹學揭秘〉,《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頁87-99。
洪美華著,〈清代中期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1736~1850)〉,收錄於鄭志明編,《宗教與文化》,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頁137-175。
孫克寬著,〈全真教考略〉,《大陸雜誌》,第8卷第10期,1954年5月31日,頁21-25。
陳玉梅著,〈斷食,修身也修靈?〉,《遠見》,133期,1997年,頁166-169。
張岫峰著,〈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中國道教》,2000年第1期,頁31-34。
張珣著,〈幾種道經中對女人身體描述之初探〉,《思與言》,第35卷第2期,1997年6月,頁235-265。
涵真子邢峰注,〈女功內丹七首注〉,《丹道文化》,第28期,2003年三月初版,頁239-245。
梁淑芳著,〈王重陽詩歌的藝術表現及其風格〉,《丹道文化》,第26期,2002年正月。頁84-102。
黃兆漢著,〈全真七子詞述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9期,1988年,頁135-160。
蜂屋邦夫著,張澤洪譯,〈全真教草創期的信仰對象〉,《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頁27-37。
蓋建民著,〈爛腸之食的藥方—辟穀術〉,《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4期,頁15-17。
謝長倭著,〈由人體振動模型探討靜坐過程中可能發生之現象〉,發表於第一屆天帝教天人之學研討會,1998年12月12日。
四、學位論文(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朱麗娟著,〈丘處機《磻溪集》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宏銘著,〈金元全真道士詞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張美櫻著,〈全真七子證道詞之意涵析論〉,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梁淑芳著,〈王重陽詩歌研究—以探索其詩歌中的義理世界為主〉,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崇修著,〈從身體觀論虛靜工夫的哲學義涵〉,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煥玲著,〈全真教體玄大師王玉陽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工具書(依著者姓名筆畫排列)
中國道教協會編輯委員會著,《中國道教大辭典》,台中:東九企業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李遠國著,《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吳楓、宋一夫主編,《中華道學通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
張志哲主編,《道教文化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黃文儀主編,《牛津當代大辭典》,臺北:旺文社,1990年。
潘慎著,《詞律辭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