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振皓 Chang, Cheng-Hao |
---|---|
論文名稱: |
學生出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trategy to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
指導教授: |
于富雲
Yu, Fu-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出題題型 、出題鷹架 、數學學習障礙 、學生出題策略 、學習成效 |
外文關鍵詞: | question types, question scaffold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strategy, learning effective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12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學生出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研究,以探討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對學生出題策略三種不同鷹架(故事結構、正確答案、如果不是)以及三種題型應用(計算題、應用題、幾何題)之看法(助益性、偏好、難度)以及配合數學教學融入學生出題策略對出題品質、學習動機、學習適應以及數學能力表現的影響情形。
本研究採用同時混合研究法,以苗栗縣某國民小學四年級的三名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經九週(每週四節抽離式數學課),共五單元之數學教學活動和16次的學生出題策略活動,運用學生訪談大綱和記錄表蒐集質性資料,再以持續比較法分析質化資料,而學生出題品質則以出題品質分析表分析,並採描述性統計分析研究參與者教學介入前後的數學學習動機、出題活動學習動機、學習適應以及數學能力表現的變化情形。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認為學生出題策略之不同設計(出題鷹架、出題題型)皆具有學習助益性,且各有其偏好,並指出各有其難度。
二、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運用學生出題策略的出題品質能符合流暢性和重要性;運用「故事結構」完成的出題品質最好,「如果不是」次之,「正確答案」最低;「應用題」的出題品質最好,「幾何題」次之,「計算題」最低。
三、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和學習適應之各分量表和總分都有正向效果,且他們對學生出題策略活動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
四、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現有正向提升的效果。
文末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與教學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s of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garding three different scaffolding types for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SQG) (including story grammar category, the answer is, and what if/what if not) and three question types (including calculation, application and geometry) (in terms of learning support, preference and difficulty) and the effects of SQG on question-generation perform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ixed-methods research was adopted for th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total of 16 SQG activities with three scaffolding and three question types were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five units of mathematics, lasting for nine week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via student interview and not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data by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The quality of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was analyzed by the assessment rubric of question quality.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grated SQ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articipants thought that the different designs of SQG activities were beneficial for learning support, and each students had own preference toward different scaffolds and received difficulty, and the quality of question meets fluency and importance. In addition, the SQG strategie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of four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bilities.
中文文獻
于富雲(2009)。學生出題教學設計(課程講義)。未出版。
于富雲(2012)。網路學生出題學習系統之建置、運用與影響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6-2520-S-006-002-MY3)。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于富雲、賴奕嬛(2014)。網路多元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策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4),525-560。
于富雲、蘇嘉玲(2015)。學生試卷建置對於學習成果的影響。教育研究集刊,61(2),67-110。
于富雲、蘇嘉玲(2016)。大學生網路出題表現之內容分析與創意指標建立。教育實踐與研究,29(1),97-138。
王宣惠、洪儷瑜(2019)。我們真的認識數學障礙嗎?-台灣數學障礙20年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4(1),59-90。
王淑惠(2008)。淺談數學學障學生的教學。雲嘉特教,7,36-41。
王淑惠(2013)。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策略。雲嘉特教,18,28-34。
王雪瑜(2006)。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特殊教育叢書-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45439。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王儀楦(2020)。融入樂高積木教學與直接教學法對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丘彥南、賴孟泉、徐如維、劉弘仁(2011)。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工作小組報告之一:自閉症類群障礙、溝通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學習障礙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DSM-5草案內容相較於DSM-4之變革。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3。17-21。
朱志清(2011)。非語文學習障礙學生學習行為特徵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教教育學系。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余民寧(2019)。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心理。
李心儀(2016)。不同解題歷程模式中的回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57-161。
李明桓(2010)。線上學生出題題型在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怡慧(2019)。網路學生出題與練習對成人華語學習之成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冠儀(2022)。筆記結合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筆記品質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惠婷(2016)。網路回饋式選擇題學生出題與練習活動之學習成效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源順、楊德清、姚如芬、賴孟龍、黃金鐘、蘇順德、曹雅玲、林睿傑、林俊賢、陳玉市、黃麗玲、李慶志、張麗卿(2022)。國小小學數學4下(第八冊)教師手冊。南一書局。
呂典芸(2021)。議論文架構與學生出題策略對華語線上議論文寫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何美瑩(2014)。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吳念周、于富雲(2011)。學生出題策略融入國小閱讀課程之行動研究。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吳珮綺(2017)。網路學生出題圖文回饋設計對國中英語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孟瑛如、蘇肖好和簡吟文(2008)。澳門地區小學學生數學診斷測驗之建置與發展。特教論壇,4,56-68。
孟瑛如、簡吟文(2014)。由DSM-5的改變談學習障礙未來的鑑定與教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8-34。
孟瑛如、簡吟文、邱佳寧、陳虹君、周文聿(2015)。國民小學三至四年級數學診斷測驗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
林玉雲(2017)。數學補救教學的理想與實施困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5),96-100。
林宜篇、于富雲(2011),學生網路出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生命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8(2),29-56。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正明(2022)。數學創意教學活動對國民中學數理資優學生擬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邱廷榮、于富雲(2011)。網路學生出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古典詩課程其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4),99-128。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洪資雅(2021)。運用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習。
馬淑茵、黃家鳴(1999)。初小數學學習困難:一個教學輔導設計個案。數學教育,4,72-85。
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教育部(2018)。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素與範例試題(定稿版)。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6181/50da6237-355a-4421-84bd-6fb8ab49f324.pdf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https://www.naer.edu.tw/PageSyllabus?fid=52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https://special.moe.gov.tw/articleInfo.php?guid=C18F9574-ACD6-1467-F556-1BE38C55F4F3&paid=141&token=293ac1d4d192f46a4e2d34f6932a22b1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https://reurl.cc/6DWqxr
國教署(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配套措施身心障礙學生領域課程調整應用手冊。http://bese.aying.com.tw/Home/FileDownload
許芷瑜(2021)。不同圖文出題條件之線上學生出題活動對國小英語科學習成效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許素娟(2018)。學習障礙學生的補教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51-54。
張淑惠、唐榮昌(201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解題之應用:以 Montague 的 Solve It 解題策略教學為例。特教園丁,29(3),25-36。
張萬烽(2017)。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縱貫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3),1-32。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52-167,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
連文宏、洪儷瑜(2017)。數學學障與數學合併閱讀障礙國中生計算能力表現之特徵及其差異分析。臺灣數學教育期刊,4(1),35-62。
郭治偉、于富雲(2021)。不同成就小六生社會科選擇題出題表現之比較研究,教育學誌,45,51-98。
郭靜姿、許惠如、劉貞宜、張馨仁和范成芳(2001)。數學學習障礙之鑑定工具發展與應用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35-163。
郭靜姿(2002)。談數學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載於郭靜姿、蔡明富主編,解脫「數」縛-數學學障學生教材設計,3-4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郭蕙瑄(2019)。以PIRLS閱讀範例和鷹架促進國小學生出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陳怡君(2010)。學生網路出題結合練習活動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芸亭(2021)。結合學生出題策略與社會競爭於運算思維遊戲之開發與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
陳昱妘(2020)。臺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疑似學習障礙學生實施轉介前介入現況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斐卿、江家瑋、張鐵懷、黃佩岑和單維彰(2015)。數學自由擬題之設計與評量――一個合作的取徑。科學教育學刊,23(2),185-211。
陳寶婷(2011)。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接納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黃己娥、王天苗(2007)。迢迢學習路――一位學障學生的學習經驗。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1-132。
黃韻如(2005)。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雅婷、陳奕樺(2013)。競賽數位遊戲結合學生出題運用於國小電磁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5(4),1-25。
楊濠傑(2016)。以學生出題策略為核心之桌遊設計與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管曼君(2016)。網路學生出題不同學習輔助設計與認知風格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新北:合記。
廖名顗(2014)。高中職普通科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及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廖遠光、張澄清(2016)。學生擬題教學對情意學習成效及學業成就影響之後設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42。
劉芮妘(2016)。學生提問策略與學生出題策略運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學生課前預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和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劉政宏、黃博勝、蘇嘉玲、陳學志、吳有城(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學刊,57(3),371-402。
劉思嫻(2016)。運用教師提問教學法、學生出題策略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閱讀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蔡凌齊(202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
蔡旻珊、勇威菱 (2017) 。學生出題策略對第二外語日語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育達商職為例。育達學報,31,284-300。
賴奕嬛(2011)。不同線上學生出題導引策略融入國小學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龍振峰(2018)。使用無線即時應答系統與學生出題於EFL教室相互影響閱讀理解及出題之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穆萱(2022)。應用學生出題結合Kahoot!即時反饋系統對護專學生英文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簡文興(2006)。台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Deborah, D. S.(2010)。特殊教育導論:創造不同的人生(黃裕惠、陳明媚、莊季靜譯;初版)。學富文化。(原著初版於2006)
英文文獻
Brown, S. I., & Walter, M. I. (2005), The art of pos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m (n.d.). Getting started with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https://cambridge-community.org.uk/professional-development/gswafl/index.html
Christine Chin (2002), Open Investigations in Science: Posing Problems and Asking Investigative Questio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23(2), 155-166.
Chin, C., & Kayalvizhi, G.(2002). Posing problem for open investigations: What questions do pupils ask?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20(2),269-285.
Forsyth, S.R., & Powell,S.R.(2017).Differcess in the mathematics-vocabulary knowledge of fifth-grade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fficulties.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32(4),231-245.doi:10.1111/ldrp.12144
Fuchs, L.S., Fuchs, D., Powell, S.R., Seethaler, P.M., Cirino, P.T.,& Fletcher, J.M.(2008). Intensive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s with 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S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practice.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31(2), 79–92.
George Couros (2018). The Importance of Assessment AS Learning. https://georgecouros.ca/blog/archives/8131
Lincoln, Y.S.,& Guba,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iller, S., & Mercer, C. (1997). Education aspects of mathematics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 (1), 47-56.
Polya, G. (1973). How to solve it.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oyanova, E., & Ellerton, N. F. (1996).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to students’ problem posing in school mathematics. In P. Clarkson (Ed.),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518–525. Melbourne, Australia: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of Australasi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May 5).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https://icd.who.int/en
Yang, X. (2020). The effect of COMPS-based problem posing intervention on enhancing math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urdue University.
Yang, X. & Xin, Y. P. (2022). Teaching problem posing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45(4), 280-293.
Yu, F. Y. (2009). Scaffolding student-generated question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customizable online learning system.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 1129-1138.
Yu, F. Y., & Liu, Y. H.(2005). Potential values of incorporating multiple-choice questionconstruction for physics experimentation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11), 1319-1335
Yu, F. Y. & Wu, C.P. (2012). Student question-generation: The learning processes involv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perceived valu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57(4), 135-162.
Yu, F. Y. & Wu, C.P. (2013). Predictive effects of online peer feedback types on performance qual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 33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