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皓情
Hsu, Hao-ching
論文名稱: 台灣檳榔西施攝影研究
The Photography of Taiwan Betel-nut Beauties: A Study
指導教授: 劉瑞琪
Liu, Jui-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陳敬寶亞特米耶夫歐陽峰檳榔西施紀實攝影
外文關鍵詞: Ching-pao Chen, Tobie Openshaw, Betel-nut Beautie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oris Artemieff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檳榔西施現象一直是個熱門的議題,近年來在藝術領域中,也不乏出現許多以此為主題的創作,而其中攝影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形式。本論文所探討的攝影作品,是以臺灣的陳敬寶、比利時的亞特米耶夫(Boris Artemieff)和南非的歐陽峰(Tobie Openshaw)為主。這三位攝影師在拍攝的過程中,雖然都是以局外人的姿態出現對檳榔西施進行探索,但另一方面,在部份作品中也同時表達出對檳榔西施的同情與關懷,本文以此兩種觀視角度為基礎,透過影像的分析,試圖從中歸納出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態度轉變的關鍵。
    本文分為三個部份,首先是對三位攝影師的背景與拍攝過程,做一簡單的闡述與介紹,說明陳敬寶如何使用肖像紀實手法,捕捉西施們的生活片刻,以及她們的個人特質;亞特米耶夫如何以似於視覺民族誌的方式,來向外界介紹臺灣的檳榔西施文化;歐陽峰如何透過西施們的勞動身體,對她們的職業內容進行訪查。第二章是分析攝影師們對檳榔西施文化的調查,說明攝影師所觀察到的西施職業特性,以及西施們又是如何展現自己的身體;第三章是分析攝影師以人道關懷角度出發所拍攝出來的檳榔西施樣貌,說明攝影師如何藉由拍攝位置、角度、場景的不同,再現西施們的身體經驗與社會處境,以及檳榔西施的主體性如何在其中被顯露出來,並且試圖整合兩種交錯的西施形象,釐清攝影師在拍攝時的反思過程。

    The Betel-nut Beauty phenomenon has always been a sensational issue in Taiwan. This topic has been broadly used in artistic works for recent years, among which photography is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and commonest form. In this thesis, I focus on the photographs taken by Ching-pao Chen, Boris Artemieff and Tobie Openshaw. Since these three photographers all expressed compassion in their works while they took the Betel nut Beauty photos as an outsider.

    In my study, I first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s and the shooting processes of each photographer; then I closely examined what the photographers observed of this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Betel-nut Beauties show their bodies. Then I analyzed the images which are more compassionate and humane. Different shooting angles, positions and scenes were used to represent these Betel-nut Beauties’ body experiences and their social stratum, while their Subjectivity was also revealed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this process, I intended to clarify how these photographers showed their retrospective thinking about Betel-nut Beauties by taking thes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images.

    摘要 ……………………………………..…………………..I 圖版目錄 ………………………………………………...…...VI 緒論 ……………………………………………..………..………1 第一章 攝影師的發聲位置 ………………………..…………………24 第一節 肖像紀實攝影:陳敬寶 …………………………….….………27 第二節 視覺民族誌:亞特米耶夫 …………………………….………33 第三節 紀錄片的前製作業:歐陽峰 ………………………….………38 第二章 攝影師的觀察記錄 ………………………………………………..43 第一節 檳榔西施的身體展現 .…..………………………………...…..44 第二節 檳榔西施的職業內容 ……………………………….……...…55 第三節 檳榔西施的社會空間 …...…………………………….61 第三章 攝影師的人道關懷 ………………………………………..…71 第一節 呈現檳榔西施的多重面貌 ………………………….………...72 第二節 再現檳榔西施的社會處境 ……………………………...….…78 結論 …………………………………………………………..91 後記 ……………………………………………………………………………..96 引用文獻 ……………………………………………………..98 附錄 ………………………………………....……………105 附圖 ………………………………………………………………………119

    一、專書
    (一) 中文
    王蜀桂,《臺灣檳榔四季青》,臺北:常民文化,1999。
    汪民安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何春蕤,《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豪爽女人》,臺北:皇冠,1994。
    ───,《性工作:妓權觀點》,臺北:巨流,2001。
    ───,《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8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1996。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遠流,2003。
    孫京濤著,《紀實攝影─風格與探索》,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陳敬寶,《片刻濃妝-檳榔西施影像輯》,臺北:桂冠,2003。
    張美陵,〈內/外,自我/他者:八十年代後期臺灣報導攝影的內在矛盾〉,《人像攝影學術論文集勘誤版》,臺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6,頁1-18。
    甯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4。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顧錚,《世界人體攝影史》,上海:上海文藝,2001。
    Atkins, Robert著,黃麗絹譯,《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1997。
    Berger, John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臺北:商務,2005。
    Benjamin, Walter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
    Berger, John著,張世倫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
    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臺北:桂冠,1992。
    Jenkins, Keith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2002。
    McDowell, 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Rothstein, Arthur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臺北:遠流,2004。
    Stokes, Jane著,趙偉妏譯,《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臺北:韋伯,2007。
    Sontag, Susan,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1997。
    Young, Iris Marion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2007。

    (二) 外文
    Artemieff, Boris, Taiwan’s Binlang Beauties: Portraits of a Culture, Taipei: EnjoyLife Publication, 2005.
    Bazinm, André, “The Ontology of the Photographic Image”, in Classic essay on photography, New Haven: Leete’s Island Books, 1980, pp.237-244.
    Bezner, Lili Corbus, Phot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from the New Deal into the Cold Wa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9.
    Coates, Nigel, “Street Signs,” in ed. John Thackara, Design After Modernism: Beyond the Object, p.99.
    Holland, Patricia, “Sweet It Is to Scan: Personal Photographs and Popular Photography,” in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4.
    Mora, Gilles, PhotoSpeak: a guide to the idea, movements, and techniques of photograph, 1839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Abbeville, 1998.
    Mulvey, Laura,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New York: Palgrave, 1989, pp. 14-26.
    Pike, Kenneth Lee,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Human Behavior, The Hague: Mouton, 1967.
    Rogers, Brett, Documentary Dilemmas: Aspects of British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1983-1993, London: British Council, 1994.
    Sander, August, Ulrich Keller, and Gunther Sander, August Sander: Citize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ortrait Photographs 1892-1952,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6.
    Solomon-Godeau, Abigail, Photography at the Dock,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1.
    Trachtenberg, Alan, Classic essay on photography, New Haven: Leete’s Island Books, 1980.
    Warner Marien, Mary,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 London: Laurence King, 2006.
    Wells, Liz,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4.

    二、期刊論文
    (一) 中文
    王經武,〈論布爾迪厄的攝影社會學〉,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王曉丹,〈臺灣新興色情現象之探討─深入日常生活的色慾化女體〉,《女宣》,2002,頁7-12。
    朱元鴻,〈娼妓研究的另類提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 期,1996年6月,頁1-34。
    何春蕤,〈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臺灣性工作者的對話〉,《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1期,2001,頁1-52。
    邱花妹,〈檳榔西施與八家將的世界〉,《天下雜誌》,第221期,1999,頁234-240。
    叔靖,〈何彼穠矣─關於檳榔西施〉,《新觀念》,第135期,2000,頁74-79。
    張華蓀,《認同、空間與權力:檳榔西施情慾解放之機會與限制》,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郭力昕,〈『片刻身體』裡的人及其隱喻-臺灣攝影家陳敬寶的檳榔西施影像〉,《光線》,第2期,2006,頁18-25。
    ────,〈人道主義攝影的感性化與政治化:閱讀1980年代關於蘭嶼的兩部紀實攝影經典〉,《文化研究》,第六期,2008,頁9-42。
    黃國珍,〈揭開檳榔西施問題的薄紗〉,《警光》,559期,2003,頁35-37。
    黃麗珍,〈來自色彩的聲音:陳敬寶的紀實肖像〉,《攝影人》,第29期,2000,頁76-77。
    甯應斌,〈性工作是否為「工作」?──馬克思的商品論與性工作的社會建構論〉,《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2002年6月,頁87-139。
    賴勇戎整理,〈「勞動、情色、商品、人權—紀實、肖像、檳榔西施」座談會記錄〉,《2000珊瑚潭藝術季跨界藝談論文集》,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2000,頁202-207。

    (二) 外文
    Chin-pao, Chen, “Betel-nut beauties,” i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s/ sexuality, 2008, pp. 301-4.
    David, Kristi, “Chin-pao Chen: Depicting Taiwan,” in Visual Arts Journal: School of Visual Arts Magazine, fall, 2002, pp. 37-9.
    Hong, Lu, “Betel nut Island: A Unique Street Scene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in Taiwan,” in WestEast Magazine, spring, 2004, pp. 160-1.
    Tesch, S., “Review of Friendship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Human development, vol. 26, no. 5, 1983, pp. 266-76.

    三、報紙資料
    呂木蘭,〈檳榔西施之我見〉,《中國時報》,2002年09月18日,民意論壇版。
    周美惠,〈檳榔攤是草根西施俗辣的舞臺〉,《聯合報》,2003年06月10日,B6版文化。
    許又方,〈深情看檳榔西施〉,《中國時報》,2007年02月27日,A19時論廣場版。
    郭力昕,〈如何深情?如何不凡?〉,《中國時報》,2007年3月3日,A19時論廣場版。
    ────,〈女性裸體、男性淫慾、與(哪兒的)「解放」—閱讀兩份女體攝影創作〉,《聯合報》,2004年4月13日,聯合副刊版。
    凌美雪,〈臺灣當代藝術家 國際受矚目-受邀海外展出 引發當地媒體討論〉,《自由時報》,2008年3月27日,b08 藝術文化版。
    陳佳鑫,〈用鏡頭守候 他抓得住她們 南非攝影師 7年探索檳榔西施〉,《中國時報》,2007年02月26日,A08社會脈動版。
    ────,〈從南到北深刻入鏡 網上反應熱〉,《中國時報》,2007年02月26日,A08社會脈動版。
    陳雅雯,〈容顏作為地圖,供人索驥――攝影家陳敬寶和檳榔妹的故事〉,《破周報》,復刊84號,1999,頁15-17。
    張婉珍,〈怎堪檳榔西施賣肉 省政委員伊慶春看了搖頭 直呼為國恥〉,《中央日報》,1997年,3月14日,14版。
    劉家國,〈旅臺攝影家陳敬寶出版「片刻濃妝」攝影專輯〉,《馬祖通訊周刊》,88期,2003年5月19日。
    魏斌,〈檳榔博覽會 辣妹吸客〉,《蘋果日報》,2007年6月30日,A04要聞版。
    Phipps, Gavin, “Pointing a lens at Taiwan’s bevy of betel nut beauties,” in Taiwan News, 1999.11.12, weekend section.

    四、網路資料
    王華雲整理、何春蕤口述,〈檳榔西施議題專訪整理〉,2002,擷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sexwork/types/betelnutbeauties/articles/2003Jan-Jun/20030107a.htm, 瀏覽日期:2008年8月30日。
    司法部網頁,擷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617,瀏覽日期:2009年10月17日。
    行政院主計處新聞稿,擷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1241255371.pdf,瀏覽日期:2008年12月20日。
    季惠民,〈解嚴前後的人道關懷攝影:視覺再現中的臺灣與臺灣性〉,《疆界/將屆: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發表論文,2004,擷取自http://www.srcs.nctu.edu.tw/cssc/essays/1-2.pdf,瀏覽日期:2008年12月3日。
    紀惠容,〈商品化的芭比娃娃〉,《女性電子報》,第95期,2001,擷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94.htm,瀏覽日期:2008年11月30日。
    亞特米耶夫的個人網頁網址,http://artemieff.com/,瀏覽日期:2008年8月30日。
    陳敬寶,〈何彼穠矣—代序〉,擷取自http://blog.roodo.com/chinpao1020/archives/1825638.html,瀏覽日期:2008年12月30日。
    葉震寰,〈見怪不怪,半裸西施不起訴〉,《中國時報》,2005年1月4日。擷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sexwork/types/betelnutbeauties/news/2005Jan-Jun/20050104a.htm,瀏覽日期:2009年10月20日。
    甯應斌,〈「婦權派」與「性權派」的兩條女性主義路線在臺灣〉,亞洲連結會議論文,2002,擷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theory/difference.htm,瀏覽日期:2009年10月6日。
    歐陽峰福利客網址,http://flickr.com/photos/tobie_openshaw/sets/,瀏覽日期:2008年8月30日。
    龔招健,郭至楨採訪,〈用鏡頭重新探索檳榔西施的美麗哀愁〉,《中時電子報》,擷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0309/02.htm,瀏覽日期:2008年09月20日。
    龔招健,〈用影像打破對檳榔西施的刻板印象 歐陽峰:檳榔西施不等於Bad girl〉,《中時電子報》,擷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60309/01.htm,瀏覽日期:2008年09月20日。
    Cuthbert, Daniel, Tobie Openshaw: Betel Nut Girls, from Verbal hmmm web site, 2009, available at: http://text.hmmm.co.za/2009/01/tobie-openshaw-betel-nut-girls.html, accessed March 15, 2009.
    Openshaw, Tobie, Chewing on this: Betelnut Culture in Taiwan, from Youtube web site, 2006, avarible a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o7ZkLwkng, accessed March 15, 2009.
    Tang, Eva, Betel Nut Beauties, from Taiwan Culture Portal web site,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culture.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32&Itemid=157, accessed December 8, 2008.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9-02公開
    校外:2011-09-0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