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蔡昀瑾 Tsai, Yun-Jin |
|---|---|
| 論文名稱: |
全面性教育之跨領域行動教學發展:以國小三年級教案為例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in Action Research: A Case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n 3rd Grade Learners |
| 指導教授: |
徐珊惠
Hsu , Shan-Hui |
| 共同指導教授: |
王儷靜
Wang , Li-Ch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 Leisure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7 |
| 中文關鍵詞: | 全面性教育 、綜合活動領域 、課程與教學 、身體感受 、網路性別暴力 |
| 外文關鍵詞: |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bodily sensations, digital gender violenc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4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2021)。臺灣兒少網路行為調查。
王儷靜(2021)。「積極同意模式」的教育作為──情、理、法。婦研縱橫,114,36-43。
何春蕤(1998)。教改理念下的性/別教育。性/別教育,2,4-13。
李雪菱(2022)。傾聽與理解學童的學習需求:四所小學性教育螺旋式課程的行動研究。課程研究,17(2),59-76。
辛佳慧(2019)。蝴蝶朵朵。字畝文化。
阮芳賦(2010)。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巨流。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105年臺灣兒童性教育知識報告。
性別平等教育協會(2021)。千德爾:彩虹小隊的宇宙冒險情感教育12堂課教學手冊。社團法人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5(2),81-96。
林蓉儀(2016)。國民小學實施「性教育」課程成效之研究—以小熊國小為例。教育行政論壇,8(2),24-54。
林燕卿(1995)。學校性教育。輯於江漢聲、晏涵文(主編),性教育(頁460-484)。性林文化。
林燕卿(2018)。台灣性教育歷史回顧及未來發展方向。臺灣教育評論,7(12),79-84。
紀大偉(2014)。如何翻譯Sexuality演講紀實。婦研縱橫,101,84-89。
晏涵文(1991)。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張老師文化。
晏涵文(2004)。第一章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輯於陳靜瑋、林敬堯(主編),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6-24)。心理。
晏涵文、李蘭、林燕卿、張利中、白瑞聰(1992)。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之需求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3,18-36。
高松景(2006)。愛情重補修:全人發展性教育理念與實務。幼獅文化。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張嘉育、林肇基(2019)。推動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趨勢、迷思、途徑與 挑戰。課程與教學季刊,22(2),31-48。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正中。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捷。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教育部(2012)。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100學年度實施)。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
教育部(2020)。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教育部(2021)。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宣導教材。
教育部(202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
陳艷紅(2019)。我溫柔,我革命。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7,133-137。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女書文化。
黃光雄(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10(3),75-89。
黃瑞琴(202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心理。
楊幸真(2007)。校園生活中的身體經驗與性別實作:一個民族誌的探究。女學學誌,24,103-133。
楊幸真(2009)。青少年性的學習、認同與實踐——二所高中的校園的民族誌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2),31-69。
楊幸真(2010)。校園生活與性別:性別學習與教學實踐。巨流。
葉德蘭(2022)。烟遠路迢迢——臺灣施行全面性教育的前世今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6,125-137。
廖美蓮(2018)。影像性剝削兒少被害人處遇研究:發展反歧視社會工作實務模式。(計畫編號MOST107-2629-H031-001)〔補助〕。科技部。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656242。
廖美蓮(2021)。網路性誘拐——兒少影像性剝削的性別議題與工作挑戰。當代社會工作學刊,11,1-31。
潘慧婷(2010)。身體搜查線——國小中年級身體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五南。
衛生福利部(2018)。107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蕭昭君(2009)。給小學老師的深情邀請─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輯於自蕭昭君、王儷靜、洪菊吟(編),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頁8-10)。教育部。
蕭昭君(2009)。健康課程中的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可能?輯於蕭昭君、王儷靜、洪菊吟(主編),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頁117-119)。教育部。
Goldfarb, E. S., & Lieberman, L. D. (2021).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The case for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68(1), 13-27.
Grundy, S., & Kemmis, S. (1981, July 22-26). Social theory, group dynamics and action research. the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 Adelaide.
Magaly M, & Nicole R, (2013). The Sexuality Education Initiative: a program involving teenagers, schools, parents and sexual health services in Los Angeles, CA, USA.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21(41), 124-135.
Rebecca L. J., Marguerite C. S. & Louise A. M. (2014).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Delivery of relationships and Sexuality Education: The Experience of Queensland Teachers. Sex Education 14 (4), 359-374.
SIECUS(2004).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New York, SIECUS.
UNESCO(2009).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for schools, teachers and health educators. Paris, UNESCO.
UNESCO(2018).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Paris, UNESCO.
校內:2026-12-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