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嘉卉
Chen, Jia-Hui
論文名稱: 晚清江蘇女性救濟事業研究
Research on Jiangsu Relief Work of Wome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女救濟溺女嫠婦娼妓育嬰堂清節堂濟良所
外文關鍵詞: female assistance, drowning women, widow, prostitutes, nursery school, Qingjie Church, Jiliang Office
相關次數: 點閱:204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女性救濟事業是歷代政府關注的問題,晚清處於變革之中,在女性救濟上也有所體現。清代江蘇經濟最為發達,發展女性救濟事業最早最迅速。它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在西方教會的經營下,政府與民間的救助思想發生了變化。因此,以溺女、嫠婦、娼妓為代表的女性救濟事業在救助力量、救助機構、救助措施上有所轉變。
    在傳統中國,不幸的遭遇貫穿了大部分女性的生活,溺女之風的盛行也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嫠婦與娼妓的增多也與之相關。在清前中期,政府與民間利用法規、輿論、機構以及宗族等力量救濟女性,也出現了一定的弊端。晚清社會受到衝擊,民間的救濟力量比重增加,以慈善機構的救濟為主要救濟方式,並出現了近代轉型的特徵。江蘇在女嬰救濟上,出現育嬰堂系統與保嬰會系統同時並舉,數個育嬰事業圈發展的情況。同時,清節類善堂又大量增加,接納並救濟嫠婦。娼妓也在晚清被納入女性救濟事業當中,濟良所幫助娼妓從良,重新步入社會。
    晚清江蘇的女性救濟拯救了許多女性,雖然它仍有區域上的限制,受限於封建禮教的弊端,但是它推動了女性救濟的近代轉型。並且,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

    Relief Work of Women is a concern of governments throughout the ages,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in a state of change, which is also reflected in women's relief. In the Qing Dynasty, Jiangsu's economy was the most develop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relief was the earliest and fast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pecial era at that time,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Western Church, the rescue ideology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has changed. Therefore, the relief work for women represented by drowning women, bridesmaids and prostitutes has changed in terms of rescue forces, rescue agencies, and rescue measures.
    In traditional China, unfortunate encounters have run through the lives of most women, and the prevalence of drowning women has also brought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increase in prostitutes and prostitutes is also related to it. In the mid-to-early Qing perio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used laws, public opinion, institutions, and clans to provide relief to women. The societ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hit, the proportion of private relief forces increased, and the relief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was the main relief method, and i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lief of baby girls in Jiangsu, the nursery school system and the baby-preserving club system hav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and several baby-care business circles have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as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Qingshan kindness halls to accept and rescue the maid of honor. Prostitute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women’s relief busin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Jiliang Institute helped prostitutes to get back into the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Jiangsu's female relief rescued many women. Although it still had regional restrictions and was limited by the disadvantages of feudal etiquette, it promot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relief. Moreover, it has further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傳統中國女性的不幸遭遇 8 第一節 溺女 8 第二節 嫠婦 15 第三節 娼妓 23 第三章 清前中期江蘇的女性救濟 33 第一節 對女嬰的救濟 33 第二節 對嫠婦的救濟 46 第四章 晚清時期江蘇的女性救濟 53 第一節 育嬰類善堂 53 第二節 清節類善堂 61 第三節 濟良所 74 第五章 晚清時期江蘇女性救濟的轉變 84 第一節 太平天國的影響 84 第二節 西方教會的經營 90 第三節 救濟思想的變化 96 第六章 結論 101 徵引書目 106 附表目錄 圖表 1:近代江蘇省男女比例表 12 圖表 2:松江育嬰堂的組織變化 54 圖表 3:同治光緒年間江蘇育嬰堂建設情況 58 圖表 4:江蘇省救濟嫠婦的善堂統計 62 圖表 5:1850年前後官民設立女性救濟機構的份額對比表 101

    一、史料
    (一)專書
    (漢)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 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臺北:中華書局,1981。
    (唐) 長孫無忌等撰,《故唐律疏議》,收入《四部叢刊》,據日本覆印宋本原書,
    上海涵芬樓景印,上海:上海書店,1985。
    (宋)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 吳自牧撰,《夢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 洪邁撰,李昌憲整理,《夷堅丁志》,收入《全宋筆記》,以涵芬樓本為底本,校以南京圖書館藏丁丙題跋清影宋抄本、上海圖書館藏祝允明手抄本、四庫全書所收《夷堅志》五十卷本,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宋) 蘇軾,《東坡全集》,收入《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
    (元) 脫脫,汪聖鐸點校,《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明) 申時行等修,(明)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明萬曆內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王定安,《兩淮鹽法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吕耀斗等纂,(清)何紹章、(清)馮壽鏡修,《丹徒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江召棠修,(清)魏元曠等纂,《光緒南昌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收入沈雲龍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李汝珍,《鏡花緣》,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光緒九年(1883)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李維清纂修,《上海鄉土志》,據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鉛印本,上海:上海著易堂印行,1907。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選集》,臺北:大通書局,1987。
    (清)李顒,《二曲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沈荇等,《(光緒蕭山長巷)沈氏續修宗譜》,無錫:光緒十九年(1893)承裕堂木活字本,1893。
    (清)吳承志,《遜齋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清)吳師澄,《余孝惠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清)吳榮光編,《吾學錄初編》,臺北:中華書局,1966。
    (清)余治,《得一錄》,蘇州:得見齋刻本,1869。
    (清)余懷,《板橋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沈起鳳,《諧鐸》,收入《古本小說集成》,據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沈欽韓,《幼學堂文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阿桑阿等纂修,《大清會典》,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92。
    (清)季念詒、(清)沈鍠纂,(清)梁悅馨、(清)莫祥芝修,《通州直隸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光緒元年(1875)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俞正燮,《俞正燮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
    (清)俞正燮著,塗小馬、蔡建康、陳松泉點校,《癸巳類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清)俞樾,徐明霞點校,《右台仙館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姚文田、(清)江藩等纂,(清)阿克當阿修,《重修揚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清嘉慶十五年(1810)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姚鼐纂,(清)呂燕昭修,《嘉慶新修江寧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據清光緒六年(1880)刻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夏之蓉、(清)沈之本纂,(清)楊宜侖修,《嘉慶高郵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道光十五年(1845)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徐本、三泰等奉敕纂,(清)劉統勳等續纂,《大清律例》,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徐珂撰 ,《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徐景熹,《乾隆福州府志》,福州: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詒讓著,雪克輯校,《周易》,收入《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清)孫爾準等修,(清)陳壽祺纂,(清)程祖洛等續修,(清)魏敬中續纂,《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同治十年(1871)正誼書院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清)乾隆十二年敕撰,《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崑岡等修,(清)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
    (清)張春帆,《九尾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張德彝,《歐美環遊記(再述奇)》,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清)張履祥撰,《楊園先生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山東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清)博潤等修,姚光發等纂,《光緒松江府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清)黃之雋等撰,《江南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據尊經閣藏板刊刻,臺北:華文書局,1967。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3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曾紀澤,《使西日記(外一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清)賀長齡輯,《清朝經世文編》,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83。
    (清)楊宜崙修,(清)夏之蓉等纂,(清)馮馨等增修,《高郵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九號》,據道光二十五年(1845)范鳳諧等重校刊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褚人獲,《堅瓤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清)趙弘恩,《玉華集》,雍正12年刊本。
    (清)趙弘恩等監修,(清)黃之雋等編纂,《江南通志》,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趙爾巽撰,《清史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七年(1928)清史館鉛印本(關內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蔣啟勛等修,汪士鐸等纂,《同治續纂江寧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六年(1880)刊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清)劉文淇、(清)張安保纂,(清)王檢心修,《重修儀徵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據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劉壽曾纂、(清)謝延庚修,《江都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劉聲木,《萇楚齋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劉體智,《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
    (清)蕭穆等纂,(清)張紹棠修,《續纂句容縣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魏瀛修,(清)魯琪光、鍾音鴻纂,《同治贛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影印,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龐鴻文等纂,(清)鄭鍾祥、(清)張瀛修,《光緒常昭合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活字本影印,〈校刊記〉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上海時中書局鉛印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顧曾烜纂、(清)楊激雲修,《光緒泰興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清)龔定瀛修,(清)夏子鐊纂,《再續高郵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一五五號》,據清光緒九年(1883)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龔嘉雋修,(清)李楁纂,《杭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一九九號》,據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王重民等編,《太平天國》,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王祖畬等纂,《太倉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據民國八年(1919)刊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
    王貽牟纂,鄭輔東修,《民國續纂泰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十三年(1924)抄本影印,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詩歌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中國基督教教調查團編,《Christian Education in China中國基督教教育事業》,北京:商務印書館,1922。
    方濬頤,《二知軒文存》,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據清光緒四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1977。
    江蘇社會科學院,《江蘇史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吳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縣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余家謨等纂,《民國銅山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沈雲龍編,《曾文正公全集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林學增修、吳錫璜纂,《民國同安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影印,上海:上海書店,2000。
    席澍咸,《山陰安昌徐氏家譜》,紹興:清光緒十年持敬堂木活字版印本。
    尚秉和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周震鱗,《北平市社會局救濟事業小史》,北京:北平特別市社會局第一習藝工廠,1929。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關於江甯織造曹家檔案史料》,臺北:九思印行,1977。
    姚靈犀編,《采菲錄》,上海:上海書店,1998。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錢祥保修,桂邦傑纂,《甘泉縣續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據民國十五年(1926)刊本影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詩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孫琬、王德茂等修,李兆洛、周儀暐纂,《武進陽湖合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張允高等纂修,《江蘇省寶山縣續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黃時鑒,《通治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黃雪簑輯,《青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劉源崐編,劉昌治重印,《寶應劉氏家譜》,杭州:鐵冷著作研究會,2010。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瞿佑等、周楞伽校注,《剪燈新話(外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1。
    鐘叔河,《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嶽麓書社,1984。
    鐘叔河,《隨使英俄記》,長沙:嶽麓書社,1984。
    顧公變,《消夏閑記摘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二)報紙
    〈上海濟良所章程〉,《申報》,1903年4月10日,第1版。
    我行我法人述,〈論治洋場之難〉,《申報》,1877年7月12日,第2版。
    〈育嬰善局遺議〉,《申報》,1889年1月25日,第3版。
    抱拙子,〈勸戒纏足〉,《萬國公報》,1882年10月14日,第1版。
    林樂知,〈天足會興盛述聞〉,《萬國公報》,1904年4月。
    知非子,〈儒教辯繆·論納妾〉,《萬國公報》,1883年7月。
    〈保嫠篇〉,《申報》,1891年10月25日,第3版。
    〈南匯恤嫠局情形〉,《申報》,1875年4月20日,第2版。
    〈虐斃養媳〉,《申報》,1880年12月13日,第3版。
    〈清節堂竣工開局告示〉,《申報》,1872年9月18日,第3版。
    〈善堂宜仿西法以臻美善論〉,《申報》,1893年9月3日,第2版。
    〈論妓捐〉,《申報》,1902年10月14日,第1版。
    〈論清節堂聞有安頓失宜致有節婦裹足事〉,《申報》,1873年5月20日,第1版。
    〈論善堂宜定善法〉,《申報》,1875年12月29日,第3版。
    〈論發堂擇配之善〉,《申報》,1889年6月17日,第1版。
    〈濟良分所募捐啟〉,《申報》,1903年4月10日,第3版。
    〈濟良所之歷史與成績〉,《申報》,1919年7月17日,第2版。
    〈濟良所華董金琴孫君意見書〉,《申報》,1908年11月15日,第3版。
    〈濟良所謹啟〉,《申報》,1902年5月2日,第2版。
    〈勸捐濟良所經費說〉,《申報》,1904年12月30日,第1版。
    Door of Hope,Annual Report , 1902, p. 3.
    Door of Hope,Annual Report , 1903, p. 2.
    Door of Hope,Annual Report, 1904,p. 3.
    Door of Hope,Annual Report , 1905, p. 4.
    Door of Hope,Annual Report , 1911, p. 20.
    Door of Hope,Chinese Recorder , February 1, 1905.
    (三)檔案
    〈為無怨堂改設濟良所的照會〉,《蘇州商會檔案》,蘇州市檔案館藏,114-01-0091-024,1908年8月28日。
    二、近人专著
    (日)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峰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法)史式微著,天主教上海教區史料譯寫組譯,《江南傳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法)安克強著,袁燮銘、夏俊霞譯,《上海妓女——19~20世紀中國的賣淫與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于語和、庚良辰,《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十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資料組編,《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4。
    杜芳琴,《中國歷史中的婦女和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文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李楚材,《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汪敬虞,《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邵雍,《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秋光,《近代中國慈善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上海:上海書店,1987。
    賀蕭、韓敏中、盛寧譯,《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徐君、楊海,《妓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高新偉,《淒豔的歲月——中國古代婦女的非正常生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陳邦賢,《花柳病救護法》,上海:上海醫學書局,1917。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項陽,《山西樂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景仰山,《景仰山醫學三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楊潔曾,賀宛男,《上海娼妓改造史話》,上海:三聯書局,1988。
    虞和平,《經元善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褚贛生,《奴婢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韓書瑞,《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三、期刊論文
    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1644-1820)〉,《復興崗學報》,第82期(2004),頁401-104。
    丁芮,〈北洋政府時期京師員警廳的婦女救濟——以濟良所和婦女習工廠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 1 期(2011),頁 43-48。
    王娟,〈晚清民國時期北京的「救娼」與「廢娼」〉,《婦女研究論叢》,2006年第3期(2006),頁 52-53。
    王峰,〈晚清社會救濟轉型研究〉,《遵義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8),頁27-30。
    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社會問題研究:以逼醮、搶醮為例〉,《史林》,2003年第3期(2003),頁105-109。
    王衛平,〈清代江南的育嬰事業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2000),頁75-85。
    王衛平、施暉,〈清代江南地區的育嬰事業〉,《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1999),頁84-89。
    王衛平、黃鴻山,〈清代慈善組織中的國家與社會——以蘇州育嬰堂、普濟堂、廣仁堂和豐備義倉為中心〉,《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2007),頁51-74。
    付志宇,〈略論晚清財政危機與清政府的經濟對策〉,《現代財經》,2007年第11期(2007),頁90-96。
    任雲蘭,〈近代華北自然災害期間京津慈善機構對婦女兒童的社會救濟〉,《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 5 期(2006),頁 141-144。
    李金蓮,〈清代育嬰事業中的職業乳婦探析〉,《中華文化論壇》,2008年第2期(2008),頁19-23。
    李貞德,〈漢隋之間的「生子不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1995),頁747-763。
    吳琦、黃永昌,〈清代湖北育嬰事業的時空分析〉,《史學月刊》,2007年第10期(2007),頁113-115。
    何孔蛟,〈拯救娼妓的慈善機構——上海濟良所〉,《檔案春秋》,2007年第3期(2003),頁32-35。
    何定華,〈童養媳考略〉,《社會》,1983年第1 期(1983),頁33-36。
    汪毅夫,〈清代福建救濟女要的育嬰堂及其同類設施〉,《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4期(2006),頁35-40。
    林秋雲,〈「變質」的慈善 : 晚清滬北棲流公所初探〉 ,《清史研究》 ,2017年第 4期(2017),頁84-97。
    周秋光、黃召鳳,〈晚清地方公益事業的興起與助推國家近代化轉型探析〉,《西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2020),頁149-157。
    胡夢飛,〈清代江蘇地區育嬰慈善機構的歷史考察〉,《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15),頁56-61。
    侯淑娟,〈妓女的重生:近代中國濟良所的個案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 16期(2012),頁47-86。
    夏愛軍、許彩麗,〈清代各階層對孀居婦女採取的救濟措施淺談〉,《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2011),頁93-101。
    徐永志,〈近代溺女之風盛行探析〉,《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1992),頁30-42。
    徐永志,〈恣肆的慾情———晚清狎妓之風與色情業的興盛〉,《文史精華》,1997年11月(1997),頁61-62。
    徐明,〈多樣化取向與清代慈善事業——以湖南慈善育嬰事業為例〉,《江海學刊》,2007年第5期(2007),頁167-168。
    郭松義,〈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2001),頁124-132。
    陳金霞,〈中國近代婦女救濟力量分析研究〉,《世紀橋》,2006年第 1 期(2016),頁32-33。
    黃鴻山,〈財政資助與清代江浙育嬰堂的官辦化問題探析〉,《學習與探索》,2015年第2期(2015),頁152-153。
    黃鴻山,〈清末濟良所的出現與推行〉,《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3期(2009),頁223-226。
    張愛玲,〈天才夢〉,《西風》,1940年第48期(1940),頁542-544。
    董丁瑜,〈1928-1937 年北平婦女救濟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 2 期(2008),頁 128-134。
    [日]曾我部靜雄,鄭清茂譯,〈溺女考〉,《文星》,第10卷第1期(1962),頁50-53。
    曾春花,羅艷虹,〈清代婺源的溺女陋習與育嬰事業〉,《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2008),頁29-31。
    楊瑞,〈中國救濟婦孺會述略〉,《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7),頁 22-24。
    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業〉,《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2002),頁21-25。
    劉宗志,〈清代慈善機構的地域分佈及其原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7),頁162-165。
    蕭倩,〈清代江西民間育嬰事業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頁38-46。
    嚴幸智,〈關注尊嚴:狄更斯與社會救濟〉,《學海》,2004年第6期(2004),頁60 -64。
    Richard. Mrs.T,“The Christian and the Chinese Idea of Womanhood and How our Mission Schools May Help to Develop the Former Idea,”The Chinese Recorder,Vol.31, No.2,1900, pp. 55-56.
    四、學位論文
    王海鵬,《近代基督教會在華婦女事業研究(1840一1920)》,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田紅湖,《近代東南地區溺嬰問題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尚曲,《清代娼妓的法律治理》,鄭州:河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孫雙,《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清節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崔平,《近代婦女救濟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張祖平,《明清時期的政府社會保障體系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黃郁惠,《清季江蘇育嬰事業,1860-190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戴文鋒,《清代臺灣的社會救濟事業》,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五、專書論文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新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119-122。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