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悅馨
Wu, Yueh-Hsun
論文名稱: 《太平廣記》鬼類故事研究
The Study of Ghost Story in”Tai Ping Guang Chi”
指導教授: 江達智
Chiang, Ta-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太平廣記禁忌
外文關鍵詞: ghost, Tai-Ping-Guang-Chi, taboo
相關次數: 點閱:16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之一,從形象、特質的介紹甚至延伸至宗教思想、社會理念、民俗禁忌等等皆為值得深究的一門領域。
    本篇論文以北宋李昉等人所編纂的《太平廣記》鬼類故事為文本,將四十卷共四百六十七則故事加以分類整理,在第二章細分九個小節描述,包含:宿願未了、人鬼相戀、鬼有所求、人有所求、勸善助人、反無鬼論、鬼索人命、遇鬼場所及無故擾人。第三章則以民俗禁忌為重點,整理出故事中鬼所怕之人與物,且若遇鬼時不告姓名、招魂亦為面對之辦法。最後,第四章縱觀四十卷鬼故事,從中檢視中華文化傳統家庭倫理,包含慎終追遠、傳宗接代等觀念,亦討論佛道信仰對普羅大眾的影響,與誠正信實這類道德理念對於社會潛移默化的作用。
    「鬼」文化折射世間型態、眾生面向,可為人生寫照,同時,對另一世界的謙卑、尊敬,不但能成為維持社會運作的力量,更可深思生命的意義。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ai-Ping-Guang-Chi ghost stories which edited by the chief editor Li Fang of the Bei-Song Dynasty. As we all know that Ghosts are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l those abou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iconic image and traits of ghosts, even the religion thoughts, and the social custom and the taboo are worth studying. We tried to classify the four hundred and sixty seven ghost stories of forty chapters , finding ghosts often appear in the narrative as the ghost has a long-cherished wish to realize, there is an afterlife love affair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host, the ghost wants something, the human being wants something, someone persuades people to perform good deeds and helps the others, the narrator is against the people who don’t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ghost, the ghost as the grim reaper collects souls, the narrator describes the haunted places, and the ghost disturbs the human being without any reason. By the nine classifications, we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prohibition. Furthermore, we inquire into the concept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the belief of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he moral issue. The culture of ghosts reflects this life and how people live. It can be maintained that the ghost stories is kind of portrayal of life. Besides, the humility and respect of otherworld can make people willingly follow social order and think more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 3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5 第二章 《太平廣記》 中鬼現形原因分析 8 第一節 宿願未了 8 一、報仇 8 二、續情 10 (一)親情 10 (二)友情 13 (三)愛情 15 第二節 人鬼相戀 17 一、男子與女鬼 17 二、女子與男鬼 20 第三節 鬼有所求 21 一、遷葬 21 二、其它 22 第四節 人有所求 25 一、卜問人事 25 二、近女色遇鬼 27 第五節 勸善助人 29 一、述冥勸善 29 二、協助世人 30 第六節 反無鬼論 32 第七節 鬼索人命 34 一、祈求欲免 34 二、陰間為官 35 三、無故索命 37 第八節 遇鬼場所 40 一、鬼現廁所--廁鬼 40 二、行旅遇鬼--野鬼 41 三、宿於鬼宅--宅鬼 45 第九節 無故擾人 48 第三章 《太平廣記》鬼故事的民俗禁忌 53 第一節 鬼顧忌事 53 一、鬼怕人 53 (一)正氣之士 53 (二)宗教人士 53 二、鬼怕物 54 (一)唾液 54 (二)桃木 55 (三)麝香 55 (四)羚羊角、犀角、玳瑁 56 (五)火 56 (六)刀劍、鏡 57 (七)茱萸酒 58 (八)符 58 第二節 防鬼之法 59 一、名字與生命 59 二、招魂的儀式 61 第四章 《太平廣記》鬼故事的教化意義 64 第一節 家庭觀念 64 一、慎終追遠 64 二、情感凝聚 65 三、傳宗接代 66 第二節 善惡有報 66 一、佛道觀念 66 二、正氣驅邪 68 第三節 誠正信實 68 第五章 結論 71 附錄一 73 徵引書目 75

    徵引書目
    一、主要原典
    1.北宋‧李昉 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再版。
    二、相關原典
    1.西漢‧孔安國 傳,《古文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東漢‧鄭玄 注,《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4.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臺灣商務,1967。
    5.東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商務,1967。
    6.魏‧何晏 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西晉‧周處,《風土記》,《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七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8.唐‧徐堅,《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1972。
    9.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
    10.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五六冊,子部‧醫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1.清‧黃奭 輯,《神農本草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清‧永瑢、紀昀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1965。
    13. 清‧張庚 纂,《古詩十九首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宏業書局,1971。
    15.?‧李昌齡,《太上感應篇》,(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三、專書
    1.文彥生選編,《中國鬼話》,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
    2.王景琳,《鬼神的魔力 : 漢民族鬼神信仰》,臺北:錦繡文庫,1992。
    3.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4.牙含章、王友三 主編,《中國無神論史研究》,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
    5.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6.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何裕民、張曄,《走出巫術叢林的中醫》,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
    8.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
    9.林禮明,《鬼蜮世界-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的認識》,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10.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1.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1996。
    12.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13.曹英 編,《中國秘密文化鑑賞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14.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4。
    15.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
    16.傅才武,《中國人的信仰與崇拜》,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黃永年、賈憲寶,《唐史史料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18.黃意明,《中國符咒》,香港:中華書局,1992。
    19.張兵,《宋遼金元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0.張庚 纂,《古詩十九首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2.蒲慕州 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2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97。
    24.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
    25.蕭兵,《民俗文化趣談-避邪》,香港,萬里書店,2004。
    四、譯著
    1.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2.弗雷澤(J.G.Frazer),《金枝(上)(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3.基辛(R. Keesing),《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4.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5.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2001。
    五、論文
    (一)鬼類
    學位論文部分:
    1.沈曉柔,〈化生˙復蘇˙成仙:古代中國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臺南:成大史研所碩論,2009。
    2.李燕惠,〈魏晉南北朝鬼神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論,1989。
    3.黃文堅,〈五代、宋文言小說中的「鬼」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論,2009。
    4.黃紹堅,〈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之應用:以唐代小說與中果古代人鬼神仙觀為例〉廈門:廈門大學碩論,2001。
    5.鄧鳳美,〈唐代人鬼戀故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論,1996。
    6.劉芸,〈摘掉鬼神的面具-《子不語》中的神鬼形象分析〉,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論,2006。
    期刊部分:
    1.王寒娜,〈從漢字看中國古代鬼神文化〉,《文教資料》,2006年22期。
    2.余少紅,〈說鬼〉,《寧夏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3.李錦、劉琨,〈中國古代的鬼魂崇拜及其文化影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4.程邦雄,〈「鬼」字形義淺探〉,《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5.鄭煒華,〈志怪小說與「鬼」〉,《甘肅高師學報》,2007年第4期。
    6. 鄭宇,〈釋鬼〉,《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7.薛文禮,〈鬼神的禮俗精神與文化傳承〉,《雁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二)太平廣記
    論文部分:
    1.于秀情,〈《太平廣記》夢類淺析〉,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論,2000。
    2.見世君,〈從《太平廣記》看唐代婦女與民間信仰〉,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論,2008。
    3.曾禮軍〈太平廣記研究-以宗教文化為視角〉,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4.劉淑萍,〈《太平廣記》狐類龍類虎類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論,2003。
    5.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論,2007。
    期刊部分:
    1.王國良,〈談《太平廣記》—以文獻學為主的考察〉,《東吳大學文獻與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2.王梓奕,〈從《太平廣記》看桃的辟邪功效〉,《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8期。
    3.白帥敏,〈論《太平廣記》中的昆蟲志怪〉,《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 2007年第3期。
    4.封樹芬,〈《太平廣記》遇鬼而亡類故事實質及其敘事模式〉,《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5.郭海文、余炳毛,〈《太平廣記》女仙形象分析〉,《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6.陸湘懷,〈論太平廣記的文學文獻價值〉,《撫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7.曾禮軍,〈《太平廣記》神仙小說中的「白鶴」意象探析〉,《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8.趙維國,〈論太平廣記篡修的文化因素〉,《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9.薛克翹,〈太平廣記的貢獻〉,《南亞研究》,1999年第2期。
    10.蔣曉敏、鄒敏,〈淺議《太平廣記》的影響〉,《大眾文藝》,2009年第9期。
    11.霍明琨,〈《太平廣記》與社會文化〉,《學術交流》,2004年第9期。
    12.霍明琨,〈對《太平廣記》的社會文化關照〉,《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6期。
    (三)其它
    1.陳怡靜,〈從檔案文獻、時人文集與筆記小說看馬新貽的形象差異〉,臺南:成大史研所碩論,201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6-07-22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