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子柔
Chung, Tzu-Jou
論文名稱: 台灣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實踐-以民眾參與獎及優秀案例為例
Promoting Publicness of Public Ar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吳玉成
Wu, Yu-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公共藝術民眾參與公共性
外文關鍵詞: Public Art,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台灣公共藝術不論是型態、藝術家、創意與作法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
    注重公共性的開展,但民眾仍對藝術公共性有所疑慮。本文以回顧藝術公共性的探討及國外的優秀案例來建立本文的理論基礎,並以台灣「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獎」及「其他優秀案例」的探索,研究台灣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實踐。藉由不同的參與程度進行分析後,發現公共性必須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檢視:
    一、「台灣公共藝術發展的背景」
    因為台灣公共藝術的時空趨近成熟,不論思想或是空間環境,都有相當程度的
    尊重與重視。也因著重「公共化」理念,制度上出現「計畫型」的公共藝術,
    對「公共溝通」的要求逐漸提昇,發展出台灣自己的一套機制。
    二、「參與的程度」
    不同的參與程度有不同的結果與目的,因應之後不同的需求,能夠更清楚的指
    標去做型態、參與程度或藝術家的選擇。而公共藝術的形式、創意與方法的多
    元也都需要民眾來「參與」與配合。當「專業」的操作與「權力」界線逐漸模
    糊時,也意味著台灣民主的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三、「公共藝術的價值」
    「計畫型」公共藝術涵蓋「多層次的藝術參與」。由近十年「公共藝術民眾參與
    獎」檢視,顯示「計畫型」公共藝術所使用的方法、創意與內涵,越來越受到
    台灣公共藝術界的肯定與重視。而這也反應在公共藝術所追求的核心價值-
    「後續影響力」,讓藝術事件的精神或是物件,得以在設置計畫結束後,持續的
    延續或擴散於民眾的生活當中。

    In recent years, no matter the types, artists, significance and the methods of public arts
    are more and more multiple in Taiwan.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s. However, the public still have doubts about the publicness of the public arts.
    This research reviews the publicness and excellent foreign case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udie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ward of Public Art” and “other
    excellent cases” in Taiwan. Find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publicness in these cases. By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analysis, we knew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having different grad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promoting publicness should be view
    from three aspects : First,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in Taiwan.
    Second,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participation. Third, the value of public art – influence
    and publicness.

    目錄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範圍 2 一、研究對象 2 二、研究範圍 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內容 3 一、文獻研究 3 二、案例研究文獻及案例訪談 3 三、評估表建立 3 四、研究限制 3 第二章、台灣公共藝術發展歷程及公共性爭議 5 第一節、台灣公共藝術發展概況 5 一、公共藝術發展歷程與民主轉型進程 5 二、公共性與藝術性之爭 6 第二節、以國外案例檢視公共性 9 一、公共性的一體多面 9 二、民眾參與和公共性 17 三、藝術的公共性所面臨的挑戰 18 第三節、小結 19 第三章、藝術的民眾參與 21 第一節、一般民主機制的民眾參與和藝術的民眾參與的差異 21 一、多元的藝術參與形式 22 二、社區營造般的參與精神 22 第二節、參與程度評估表 23 一、公共藝術類型的分類 23 二、公共藝術參與程度評估表的建立 23 第三節、案例概要-以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獎及其他優秀案例 25 一、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獎 25 二、其他優秀案例 26 第四節、案例特質 27 一、參與方式的分類 27 二、藝術家的專業背景 27 三、公共藝術參與形態的分類 28 四、參與程度的分類 29 第四章、近年台灣公共藝術提升公共性的創意作法 33 第一節、深度參與的公共性提升經驗 33 一、社造特質 33 二、長時間的經營 38 三、特定參與對象 42 四、一定的參與程序 46 五、專業能力的培訓 48 六、活動項目少 49 七、顯著的後續影響力 50 八、參與和多元的公共藝術形態 51 九、小結 59 第二節、低度參與的公共性提升經驗 59 一、廣泛的參與對象 59 二、時間普遍較短而且活動項目較多 64 三、參與和多元的公共藝術形態 65 四、小結 67 第三節、無參與的公共性提升經驗 67 一、廣泛的不特定對象 68 二、多元的公共藝術形態與公共性建構 68 三、小結 69 第四節、小結 69 第五章、結論 73 參考文獻 74

    1.Anish Kapoor (2016) Cloud Gate,public installation art網站
    2.Archana (2015) 藝術在公共領域-OCAD大學研究生研討會
    3.colossal網站 (2012)
    4.Knight, Cher Krause (2008) Public art – theory, practice and populism
    5.Malcolm Miles (2000) Art space and the city
    6.Mary Jane Jacob (2005) 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走入公共一位前任美術館策展人的衷心告白
    7.Michael J. Lewis (2006) American Art and Architecture
    8.tripadvisor網上評論 (2017)
    9.true評論網 (2017)
    10.水上鄉 (2011) 忠和國小「水上情緣」校園公共藝術推廣報告書
    11.吳瑪悧 (2005) 2005年文建會藝術研習營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
    12.吳瑪悧 (2007)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13.呂春嬌 (2012) 親切的藝術實踐-關於「讀‧樂-公共藝術節」的策展經驗,國立台中圖書館
    14.呂清夫 (1995) 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計畫執行及審議作業要點
    15.李謁政 (2007) 公共藝術的再美學化收於黃健敏(主編),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6.周雅菁 (2009) 台灣公共藝術政策概論,文化部網站¬-公共藝術專文特區
    17.林志銘 (2009) 公共藝術的未來性(Ⅰ) –城市觀點的公共藝術閱讀
    18.林志銘 (2009) 公共藝術的未來性(Ⅱ) –環境與產業觀點之公共藝術
    19.林志銘 (2010) 公共藝術簡訊97期-公共藝術概念再檢討-創造自己的公共藝術故事,由教育推廣活動個案探索公共藝術之再發展趨勢
    20.林志銘 (2015) 民生東鹿&后象,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林志銘 (2017) 黑色公共藝術論,暖暖書屋出版社
    22.林保堯 (1997) 公共藝術的文化觀
    23.林熹俊 (2001) 美育月刊第120期-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
    24.邱琬琦 (1997) 以都市設計觀點探討公共藝術制度改善之芻議
    25.屏東縣政府 (2011) 「藝術國道『土節點』客家意象營造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完成報告書
    26.胡寶林 (2002) 台灣推動公共藝術新課題
    27.倪再沁 (1997) 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藝術家出版社
    28.倪再沁 (2008) 公共藝術觸擊,藝術家出版社
    29.凌敏 (2013) 透視當今美國公共藝術的五大特點,裝飾雜誌245期
    30.高千惠 (1997) 芝加哥公共藝術現代化運動
    31.張 倫 (2016) 中文網-台灣民主深化中的兩檔及兩岸關係
    32.張正霖 (2008) 體驗與思維公共藝術新視界:台灣公共藝術案例的省思
    33.張孝評 (2004) 轉型、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化的分析
    34.張晴文 台灣公共藝術政策的公共性意涵
    35.部落客評價 (2017) 與環境毫無違和感-芝加哥公共藝術之美
    36.陳碧琳 (2012) 文化部網站-公共藝術專文特區-公眾藝術與公共藝術的城市美學想像
    37.黃光政 (2013) 台灣農業管理與工程規畫要素
    38.黃瑞茂 (2010) 藝術書寫:生活場景與公共藝術的行動對話,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39.黃瑞茂、余素惠 (2006) 空間美學新發現:民眾參與—先公共後藝術?
    40.傳兆書 (2013)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41.達達創意公司 (2012)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結案報告書
    42.廖嘉展 (2005) 2005年文建會公共藝術研習營詮釋與實踐,
    43.熊思婷 (2012) 公共藝術簡訊105期-新北市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推廣計畫
    44.維基百科-雲門雕塑
    45.褚瑞基 (2010) 公共藝術簡訊92期-民眾參與性在「公共藝術」中案例分享與政策檢討
    46.褚瑞基 (2010) 公共藝術簡訊94期-公共藝術概念再檢討
    47.鄭麗君 (2016) 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文化部
    48.龍應台 (2012) 2012第三屆公共藝術獎專輯,文化部
    49.龍應台 (2014) 2014第四屆公共藝術獎專輯,文化部
    50.顧虔凡 (2015) 理查德•塞拉:與權力為謀,我不感興趣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