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舒汶
Fu, Shu-Wen
論文名稱: 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
指導教授: 陳碧燕
Chen, P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搖滾樂流行音樂文化華語流行音樂台灣流行音樂羅大佑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作為首位將西方搖滾樂帶入台灣國語流行音樂市場的流行音樂創作者,八○年代羅大佑的成功為台灣、甚至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市場打開了新的創作空間與視野,改變了當時華語社會對國語流行音樂的聽覺感知習慣,其結合社會批判與現實思考的歌詞創作和音樂實踐,更反應了流行音樂在藝術及娛樂的效果外,同時也承載了相當大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論述空間。
      本論文即以羅大佑個人的音樂創作理念、音樂作品,與社會時代背景的相互參照分析,討論流行音樂在商業體制、政治現實與社會文化間所能開展的張力和能量,也希望藉由本論文的論述過程,進一步建構羅大佑在華語流行樂界所具有的開創定位,並從其創作歷程提出一個史觀,闡述音樂作為一種個人政治和文化思考能量的可能。

    None

    緒論.............................................1 第一章 黑色旋風的崛起...........................11 第一節 八○年代初兩岸三地流行音樂背景概況......12 一、台灣........................................12 二、香港........................................17 三、中國大陸....................................19 第二節 羅大佑音樂作為西方搖滾精神的在地化實踐..21 一、聲音的震撼..................................22 二、根植於地方文化的搖滾精神....................28 第三節 結合人文觀察與政治社會思考的國語流行音樂創作..............................................31 一、對政治、社會和歷史文化的觀察思考............33 二、對生命過程與情感本質的透視與揭露............38 第二章 羅大佑在主流音樂體制中的發展空間與限制...44 第一節 八○年代唱片公司對羅大佑叛逆形象的塑造與收編...............................................45 一、果實音樂與滾石唱片的合作及專輯整體企劃的概念...46 二、滾石唱片早期對羅大佑專輯開創性的行銷策略.....49 三、歌手創作理念在商業收編中的自我定位...........55 第二節 MIDI音樂的技術革新對羅大佑創作態度的影響...59 一、八○年代中台灣流行音樂整體環境與專業技術的改變...60 二、《愛人同志》-MIDI音樂與大中國思考所建立的新音樂形象...........................................65 第三節 香港「音樂工廠」的成立...................76 一、嘗試結合商業與人文的音樂製作方向.............79 二、音樂工廠在香港的侷限與2002年在北京的發展.....92 第三章 羅大佑音樂的解讀與挪用.................99 第一節 台灣執政、在野勢力對羅大佑音樂的挪用...100 一、羅大佑早期對歌曲審查制度的抗衡.............101 二、音樂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108 三、創作者的政治表態與文化工作的實踐意義.......115 第二節 香港後殖民論述對羅大佑音樂的解讀.......120 一、周蕾的香港後殖民自創對羅大佑音樂理念的誤讀..124 二、洛楓對羅大佑作品後殖民文本分析的研究侷限....129 第三節 中國大陸對羅大佑音樂形象的操作..........133 一、2000年羅大佑演唱會解禁突顯大陸政治經濟體質的改變..............................................135二、報導媒體與演唱會資本利益連結所引發的媒體論戰................................................139 三、羅大佑成為大陸知識份子理想主義與集體懷舊的文化符號............................................143 第四章 羅大佑音樂理想的延續....................150 第一節 大中國情結的民族情感訴求................151 一、對中國文化的懷鄉情緒........................152 二、以台灣在地鄉土美學作為文化療傷..............156 三、時代進程對羅大佑大中國音樂創作的檢驗........160 第二節 《昨日遺書》作為個人音樂理念的自省......170 一、知識份子的內省與自我質疑....................172 二、游牧思想作為重生的力量......................175 第三節 《二十世紀羅大佑》的發行與「人文公社」的成立..............................................178 一、音樂創作階段的歷史定位......................180 二、音樂文化理想的延伸..........................185 結論............................................190 參考書目........................................196

    中英文參考書目
    方無行,《搖滾黨紀》,台北:萬象,1994。
    方可行,《泥石流本紀-北京搖滾見聞錄》,台北:萬象,1996。
    文瀚,《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1994。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
    王逢振主編,《搖滾與文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0。
    江文瑜、張國慶,《打開頻道說亮話-14位台灣非主流文化工作者訪談》,台北:
    玉山社,1997。
    李岳奇,《流行樂壇最前線-目擊唱片企劃實況》,台北:遠流,1996。
    李廣平、林靜編,《羅大佑:戀曲2000》,廣州:廣州,2000。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
    孟樊主編,《1988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1989。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1995。
    南方朔,《「反」的政治社會學》,台北:萬象,1995。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1995。
    柳時、王茜,《心火宣揚-搖滾和它的文化世界》,天津:百花文藝,2001。
    侯德健,《禍頭子正傳》,台北:聯經,1990。
    胡凌云,《末世新聲》,天津:百花文藝,2001。
    翁嘉銘,《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1992。
    ----------,《迷迷之音》,台北:萬象,1996。
    郝舫,《傷花怒放-搖滾的被縛與抗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陶曉清、馬世芳,余光中,《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台北:滾石唱片,1995。
    梁秉鈞編,《香港的流行文化》,台北:書林,1994。
    黃康顯,《香港社會透視》,台北:三民,1989。
    張立憲編,《之乎者也羅大佑》,北京:現代,2000。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文化,2003。
    陳清僑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1997。
    --------,《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大學,1997。
    陳學明,《班傑明》,台北:生智,1998。
    崔健、周國平,《自由風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
    曾佳慧,《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8。
    楊澤主編,《縱浪談》,台北:時報,1996。
    ------------,《狂飆八0-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廖仁義,《異端觀點》,台北:桂冠,1990。
    羅大佑,《昨日遺書》,台北:羅大佑,1988。
    ---------,《童年》,台北:聯合文學,2002。
    ---------,《昨日遺書-往事2000》,北京:現代,2002。
    羅悅全,《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台北:商周,2000。
    Attali, Jacques 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2000。
    Brown, Charles T. 著,林芳如譯,《搖滾樂的藝術》,台北:萬象,1993。
    Frith, Simon著,彭倩文譯,《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1993。
    Hebdige, Dick 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板橋:駱駝,1997。
    Hobsbawm, Eric J. 著,蔡宜剛譯,《非凡小人物-反對、造反及爵士樂》,台北:城邦文化,2002。
    Joll,James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1992。
    Pountain, Dick、Robins, David 著,古曉倩譯,《酷天下-對一種流行的生活態度的剖析》,北京:中國友誼,2002。
    Said, Edward W. 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1997。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2003。
    Wicke, Peter著,郭政倫譯 ,《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2000。
    Bennett, Tony. Frith, Simon. Grossberg, Lawrance. Shepherd, John. Turner, Geaeme. Edited Rock And Popular Music: Politics, Policies, Institutions. New York : Routledge, 1993.
    Cagle, van M. Reconstructing pop / subculture: Art, rock, and Andy Warhol. London : Sage, 1995.
    Hall, Stuart. Gay, Paul du. Edited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 Sage, 1996.
    McRobbie, Angela. In the Culture Society-art, 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 London : Routledge, 1999.
    Rowe, David. Popular Culture-Rock Music, Sport and the Politics of Pleasure. London : Sage, 1995.
    Wade,Peter. Music, Race, and Nation : musica tropical in Colombia.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0.

    論文
    丁寶山,《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嘉義:中正電訊傳播研究所,1999。
    方巧如,《國內熱門搖滾樂團歌詞所建構的夢幻世界》,台北: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1994。
    王英裕,《全球整編與本土共謀:台灣流行音樂工業轉變之政經分析》,嘉義:中正電訊傳播研究所,1999。
    李逸歆,《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世新大眾傳播研究所,2001。
    陳妍君,《龐克研究-從英國的「性槍」到台灣的「無政府」》,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1。
    蔡宜剛,《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1。
    鄭君仲,《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之探索》,台北:世新傳播研究所,2000。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2。

    雜誌期刊
    王焜生,<美術設計在唱片工業的大張旗鼓--從羅大佑的唱片專輯談起>,《新潮藝術》,24期,頁84-87,2000。
    王尹軒,<滾石不生苔,春去春又來/專訪滾石唱片總經理-段鍾潭>,《交大友聲》,394期,頁54-59,2002。
    李明軒,<羅大佑--新富階級永遠不變的你:以平易近人表現深度>,《中國通財經月刊》,140期,頁44-45,2003。
    何東洪、張釗維,<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發展軌跡-一個徵兆性的考察>,《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主編,台北:遠流,頁149-224,2000。
    吳正忠,<肯定與否定之間-訪羅大佑、談流行歌曲>,《新月書刊》,4期,頁10-14,1984。
    林亞婷,<羅大佑要「出走」?>,《表演藝術》,50期,頁4-6,1997。
    洪欣梵,<捲過台灣一場吉他與汗水的搖滾風暴>,《影響》,90期,頁79-82,1997。
    唐鎔,<羅大佑「光陰的故事」>,《光華》,16卷11期,頁48-51,1991。
    徐宗懋,<羅大佑—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亞洲週刊》,16卷8期,頁18-21,2002。
    ---------,<羅大佑在兩岸全新出擊>,《亞洲週刊》,16卷52期,頁52-53,2002。
    許東明,<中國,戀曲羅大佑!>,《兩岸雙贏》,44期,頁42-44,2002。
    張靜菡,<硬頸男人羅大佑>,《新觀念》,74期,頁120-124,1994。
    陳嬿文,<伍佰VS羅大佑 無法無天玩音樂>,《聯合文學》,19卷3期,頁42-56,2003。
    楊久穎,<當我們學會傾聽-電影、搖滾樂、青少年與次文化的風潮面貌>,《電影欣賞》,92期,頁65-75,1998。
    劉漢盛,<歌手羅大佑(上)>,《音樂與音響》,138期,頁30-35,1984。
    ----------,<歌手羅大佑(下)>,《音樂與音響》,139期,頁27-28,40,1985。
    羅大佑,<就教於吳憲中先生>,《音樂與音響》,61期,頁173-174,1978。
    ----------,<羅大佑看人生>,5卷59期,頁136-137,1992。
    ----------,<香爐火熄滅了煙硝味還沒散去>,《新新聞》,562期,頁92-99,1997。
    ---------,<羅大佑為什麼寫專欄>,《新新聞》,572期,頁87,1998。
    ----------,<李登輝情緒領導,臺灣人民氣打結>,《新新聞》,573期,頁69,1998。
    ----------,<知足而獨立臺灣才美麗>,《新新聞》,574期,頁87,1998。
    ----------,<不婚宣言>,《新新聞》,575期,頁75,1998。
    ----------,<缺少信任的臺灣塑膠共和國>,576期,頁76,1998。
    ----------,<羅大佑談施明德>,《新新聞》,719期,頁92-94,2000。
    ----------,<李登輝症候群,表演過多的正義>,《新觀念》,147期,頁14,2001。
    羅麗達,<大陸一代青年人的心聲-崔建的搖滾歌曲>,《東亞季刊》,28卷4期,頁169-186,1997。
    <反叛的異教徒 / 地下.邊緣論>,《聯合文學》,7卷6期,頁8-57,1991。
    <詩魂歌魄>專輯,《聯合文學》,7卷10期,頁66-151,1991。
    <台灣流行歌>專輯,《中外文學》,25卷2期,頁5-129,1996。
    <血染的風采>專輯,《影響》,90期,頁17-46,1997。
    搖滾客,《music magazine e》,台北:水晶,搖滾客復刊二號,2000年11月。
    搖滾客,《音樂媒體、雜誌及網路專題》,台北:水晶,搖滾客復刊三號,2001年3月。
    Adorno, Theodor W. 作,李紀舍譯,<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25卷2期,頁146-153,1996。
    Sean Scanlan,<Looking for Lo Tayu>,Discover Taipei,14期,P22-24,1999。

    相關網站資料
    破週報,破資料庫,www.pots.com.tw/frameset.htm
    國際邊緣 / 無情評論,www.ncu.edu.tw/~eng/csa
    顏峻,<噪音、或殘破的身體-讓我們面對地下搖滾>,2002年3月15日。
    ------,<從木吉他到噪音閥>,世紀中國,2002年3月18日。
    大衛 R. 沙姆韋,姚君偉譯,<搖滾:一種文化活動>,世紀中國,2002年3月18日。
    吳虹飛,<中國搖滾-大眾和個人的想像>,世紀中國,2002年3月18日。
    夏潮網 / 左翼文化,http://www.china-tide.org.tw/leftcurrent/leftcurrent.htm
    張廣天,<「流行音樂」,剝下你的偽裝>

    五四三音樂站, http://music543.com.tw/
    羅大佑音樂聯盟網,http://www.luodayou.net/index.htm
    追夢羅大佑,http://lotayu.org/modules/news/
    閃亮的日子,http://www.lotayu.net/
    音樂教父羅大佑,http://lotayu.myrice.com/news/news2002.html

    音樂唱片
    羅大佑,《之乎者也》,台北:滾石,1987年再發版。
    ---------,《未來的主人翁》,台北:滾石,1986年再發版。
    ---------,《家》,台北:滾石,1987年再發版。
    ---------,《青春舞曲-羅大佑演唱會實況精華》,台北:滾石,1989年再發版。
    ---------,《愛人同志》,台北:滾石,1988。
    ---------,《衣錦還鄉》,台北:滾石,1989。
    ---------,《情歌 羅大佑-閃亮的日子》,台北:滾石,1989。
    ---------,《情歌 羅大佑-告別的年代》,台北:滾石,1989。
    ---------,《皇后大道東》,台北:滾石,1991。
    ---------,《原鄉》,台北:滾石,1991。
    ---------,《首都》,台北:滾石,1992。
    ---------,《戀曲2000》,台北:滾石,1994。
    ---------,《昨日至今日》,台北:聯合文學,2002。為《童年》一書隨書附贈,羅大佑為此書專門錄製之CD。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