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吉輝
Zheng, Ji-Hui
論文名稱: 泥岩惡地農塘分佈變遷及影響因子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Distribution of Farm Pond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udstone Badlands Region
指導教授: 張秀慈
Chang, Hsiu-Tzu Bett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泥岩惡地農塘分佈變遷農業遺產保存再生
外文關鍵詞: Mudstone Badlands, Farm Ponds, Distributi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Rural Communities, Preservation, Regener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亞洲農業發展史上,農塘呈現出農民古老而巧妙的技術和方法的智慧結晶,體現農業遺產系統中對水因地制宜的管理與應用。台灣西南泥岩惡地聚落居民常因泥岩惡地自然環境之特殊性與泥岩惡地農業發展之艱辛,因地制宜而挖掘成池,造成農塘之遍佈景象,也使得其農塘在地理分佈、地質環境、功能演變以及發展歷史上與平原台地地區農塘存在諸多不同特徵與研究價值。但近年來因受到都市化的經濟衝擊與少子化的困擾,泥岩惡地之人口減少、農業沒落,致使農塘荒廢消亡情況日趨嚴重,故基於泥岩惡地農塘的特殊性與調查研究之缺乏,探究其分佈變遷之原因。

    本研究以西南泥岩惡地的農塘為研究對象,研究範圍包括台南、高雄地區青灰泥岩惡地分佈的七個鄉鎮區,主要以文本分析、敘述性統計、疊圖分析及邏輯斯迴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針對研究地區2007年至2015年間農塘的形態、分佈、五種變遷類型的特性、規律及其影響因子進行分析。基於對台灣農塘發展歷史、變遷與保存的文本分析,歸納出農塘變遷的形態、自然、社會與政策構面影響因子;利用敘述性統計來了解農塘特性與分佈、變遷之特徵;透過疊圖分析來視覺化展現農塘分佈與變遷之影響因子的初步判斷;結合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不同變遷類型與農塘形態構面、自然構面、社會構面、政策構面影響因子之間的相關性,來驗證疊圖分析與敘述性統計之判斷,確定對於農塘變遷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因子。

    透過敘述性統計得知,消失類型農塘具有面積大、周長長、形狀複雜等特點,且常位於低海拔低坡度之平緩地區。結合疊圖與邏輯斯迴歸分析之結論得知,海拔低、降水多、氣溫低與泥岩惡地地質成為影響農塘消失與縮小的重要自然構面因子;而社會構面因農作面積的減少、果樹與旱作面積的增加、人口外遷之加劇,將使得農塘趨於消亡之威脅;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與保安林的法規與管理辦法等政策構面因子,對於禁止農業開墾與退耕還林的嚴格執行,使農塘消亡情況加劇。本研究從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保存的角度出發,考量消失、縮小類型泥岩惡地農塘的分佈特徵,了解其消亡變遷趨勢與顯著性影響因子,以協助理解泥岩惡地農塘作為農業遺產之迫切性,並針對致使農塘消亡的影響因子提出相關監測、管理及永續利用之建議,以體現農塘與在地農業生產、觀光遊憩、保育防災的保存與再生之意義。

    In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Asia, farm ponds represent the traditional and ingenious techniques of farmers and reflect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in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Residents in Taiwan's mudstone badlands often dig out ponds for the convenience or the nee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the prevalence of farm ponds in the region. Compared with the farm ponds in the plains, those in the badlands ha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al evoluti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atus in current researc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arm ponds in the mudstone badlands, which cover seven townships in Tainan and Kaohsiung with a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udstone. The study utili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verlay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five types of farm ponds in the designated areas from 2007 to 2015,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A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data on Taiwan's farm ponds shows that their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are affected by three main dimensions: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policy/regulator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onds. The overlay analysis visualizes the preliminar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onds. Finall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types of transform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 ponds, and the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se results verify the findings from the overlay analysis an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o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serving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appearing and shrinking mudstone farm ponds and concludes the trend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demise, which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urgency of preserving mudstone ponds as agricultural heritage. The study presents proposals for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ponds to forge a bet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nds and the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urism industry, conserva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農塘相關定義與功能 10 第二節 台灣農塘發展變遷歷史 15 第三節 台灣農塘相關文獻研究 25 第四節 農塘變遷影響因子歸納 33 第五節 研究缺口與小結 39 第三章、研究設計 40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特徵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分佈 4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應用 47 第四節 影響因子選擇與資料來源 50 第五節 研究對象變遷分類 55 第四章、農塘分佈及變遷之敘述性統計 59 第一節 農塘分佈特性之分析 59 第二節 農塘變遷特性之分析 68 第三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小結 75 第五章、農塘分佈變遷與影響因子之疊圖分析 76 第一節 自然構面影響因子之分析 76 第二節 社會構面影響因子之分析 88 第三節 政策構面影響因子之分析 99 第四節 疊圖分析小結 112 第六章、農塘變遷與影響因子之迴歸分析 113 第一節 整體影響因子之迴歸分析 113 第二節 不同構面影響因子之迴歸分析對比 121 第三節 不同地質區影響因子之迴歸分析對比 12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35 第七章、討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果討論 139 第二節 結論 142 第三節 保存與再生建議 14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46 第五節 後續研究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48

    王志文(2003)。桃園台地龍潭地區埤塘消長的地理意義-以納莉颱風水患為例。華岡地理學報, (16) , 133-155。
    王志芳、朱剛露(2017)。城鎮化過程中陂塘景觀系統的特徵演變與成因分析。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04) , 701-709。
    王秀娟、郭瓊瑩、劉建宏、張琪如(2005)。埤塘法規系統建置暨法規制度研訂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
    王瑛曾(2006)。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方偉達(2015)。埤塘溼地歷史變遷管理數位模式之探討。濕地學刊, 4(1) , 43-56。
    尹章義、葉志杰(2012)。左鎮鄉志。台南市 : 左鎮區公所。
    台南縣南化鄉公所(2006)。南化鄉風華錄。台南縣 : 南化鄉公所。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台灣研究叢刊第八十一種〈台灣之山地經濟〉, 台北巿 :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凡(2008)。 GIS 在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展望。地理與地理資訊科學, 24(1), 21-26。
    李丕煜(2005)。鳳山縣志。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吉雄、張則安(2020)。台灣西南部泥岩地區災害的處理對策。中華防災學刊, 12(1), 9-34。
    李委(1986)。田寮鄉志。高雄縣 : 田寮鄉公所。
    李宗鴻、彭薏芳(2017)。埤塘溼地永續發展模式: 桃園埤塘的案例分析。社區永續觀光研究, 1(2), 1-15。
    李梧桐(2006)。埤塘與水圳生態功能重塑評估準則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地區為例。開南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呂唯鈺(2016)。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
    吳正富(1993)。內門鄉志。高雄縣 : 內門鄉公所。
    邱子銘(2006)。晚清台灣開山 [撫番] 政策 (1874-1895)。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邱吉壽(2010)。發展埤塘觀光功能之研究:以慈湖為例。中華大學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研究所。
    宋國城(2005)。台灣風情畫-燕巢探索-泥岩惡地的人地關係。人文社會電子學報, 1(1), 65-84。
    范佐東(1997)。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佈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林玉茹(2015)。紫線番界 :台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林昭遠、王美欣(1999)。台灣西南部泥岩分布區裸地成因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0(1), 13-23。
    林裕彬、鄧東波、鄭瑞鈞(2000)。以嵌塊體形狀指數與統計方法於埤塘景觀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13) , 95-125。
    林暐淳(2015)。遙測影像應用於桃園地區埤塘之變遷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
    林傳(1999)。龍崎鄉懷。台南縣 : 龍崎鄉公所。
    林鑑澄(2009)。泥岩地區資源規劃與保育工法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
    卓雯雯(2014)。雲林縣農塘保存價值評估及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周黛君(2004)。埤塘變遷驅動力之研究-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周鍾瑄(2005)。諸羅縣志。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周璽總(2006)。彰化縣志。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胡申瑜(2013)。雲林地區農塘價值及其與地方依附, 農塘未來利用形式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學系。
    洪波浪、吳興榮(1980)。台南縣志〈自然志〉、〈政制志〉、〈經濟志〉, 台南縣 : 台南縣政府。
    徐慶安(2008)。人工溼地設立與淹水減緩效益之分析雲林沿海地區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郭建志(2002)。桃園台地陂塘人文地景之延續性研究-以中壢青埔特定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郭瓊瑩(1999)。河川廊道之生態規劃與設計。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河川研討會。
    陳子波、陳皆興(1965-1966)。高雄縣志稿〈政事志地政篇〉。高雄縣 : 高雄縣文獻委員會。
    陳正美(2009)。南瀛水圳誌。台南縣 : 台南縣政府。
    陳世榮(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 (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384。
    陳其澎(2003)。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其澎(2013)。水利建設對文化地景的改變之研究: 以百年來桃園縣為例。建築學報, (85) , 77-98。
    陳桓敦、鍾政偉、蔡進祥、王維民(2008)。桃園地區埤塘永續觀光之發展策略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 3(2): 105-122。
    陳時祖(1994)。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 (48) , 25-33。
    陳培桂(2006)。淡水廳志。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鴻圖(2009)。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縣 : 台南縣文化局。
    陳瀅茹(2008)。泥岩地區農塘景觀結構與生物群聚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許正一、賴美君、林盈成、駱佩如(2002)。台灣南部泥岩惡地形土壤之化育作用與分類。土壤與環境, 5(4), 323-329。
    許睿翔(2006)。水田埤塘之系統動力模式。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許蕙琳、吳景明、李許耀華(2008)。國內飲用水源的保育與規劃管理。環境與生態學報, 1(1), 13-30。
    梁耀竹、曾喜育、邱清安、曾彥學(2011)。台灣西部惡地之植群調查。林業研究季刊, 33(3), 23-36。
    張俊斌、李明儒、劉大根(2002)。台灣泥岩集水區整體生態經營策略之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9(3) , 103-108。
    彭羽、王玟濤、盧奕曈、董吉會、米凱(2020))。城市化景觀格局對本土植物多樣性的多尺度影響-以北京市順義區為例。應用生態學報, (12) , 4058-4066。
    黃叔璥(1722)。台海使槎錄。北京 : 線裝書局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 2012。
    黃浩珽(2007)。以土地使用限制補償觀點探討桃園埤塘資源保存維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研究所。
    閔慶文、鐘秋毫(2006)。農業文化遣座保護的多方參與機制。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馮正一、劉怡安(2007)。農塘改建為滯洪設施效益評估之研擬。台灣水土保持, 59:8-15。
    楊沂恩(2007)。泥岩地區邊坡坡面保護新工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溫振華(1997)。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縣 : 高雄縣政府。
    蔡正松(2006)。旗山鎮誌。高雄縣 : 旗山鎮公所。
    蔡志展(1998)。明清台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社會科教育研究, (3) , 25-95。
    鄭遠昌(2020)。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邊坡發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劉宜君、陳啟清(2019)。埤塘保育與管理政策之研究: 法制觀點。中國行政評論, 25(3), 1-23。
    劉還月(1994)。南瀛平埔誌。台南縣 : 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閻克勤、蔡宜穎、紀思寧(2014)。影響桃園市陂塘土地利用變遷因素之研究。建築學報, 15(2/3) , 193-214。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台灣土地慣行一斑。台北市 : 南天出版中心。
    簡俊豪(2013)。因應氣候變遷集水區水源涵養熱點區位之篩選與營造。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
    簡傅彬、方文村、陳淑貞、翁懿凡(2010)。桃園航空城埤塘再生利用規劃研究。農業工程學報, 56(1), 71-83。
    顧雅文(2000)。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Altieri, M. A., & Koohafkan, P. (2004). 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extent,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nd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 for th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Project. FAO, Rome, Italy.
    Chou, W. W., Lee, S. H., & Wu, C. F. (2014). Evalu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value and location of farm ponds in Yunlin County,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1(1), 548-572.
    Cruz, M. J. D., & Koohafkan, P. (2009).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 shared vis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and traditional societal sustainability. Resources Science, 31(6), 905-913.
    Gibbs, L. M. (2009). Water places: cultural, social and more-than-human geographies of nature.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125(3-4), 361-369.
    Huang, S. L., Lee, Y. C., Budd, W. W., & Yang, M. C. (2012). Analysis of changes in farm pond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the peri-urban landscape of the Taoyuan area, Taiw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49(4), 915-928.
    Koohafkan, P., & Cruz, M. J. D. (2011). 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1), 22-28.
    Prentice, R. (1993). 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 Routledge: London.
    Ramakrishnan, P. S. (2004). 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An Eco-Cultural Landscape Perspective. GIAHS background document.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Sayer, C., Andrews, K., Shilland, E., Edmonds, N., Edmonds‐Brown, R., Patmore, I., & Axmacher, J. (2012). The role of pond manageme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2(5), 626-638.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