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紹尹
Wu, Shao-Yin
論文名稱: 蘇清良和蘇謝英土水作技術及生命史研究
A Study of SU,SIE-YING & SU,CING-LIANG on Stucco Technique and Life History
指導教授: 蔡侑樺
Tsai, Yu-Hua
徐明福
Hsu, Mi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漢式建築營造日式及洋風建築修復土水匠師小工
外文關鍵詞: Craftsmen, Japanese architecture, Taiwan’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Life history, Stucco
相關次數: 點閱:71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回顧前人於臺灣傳統漢式建築的討論,發現在討論個人技術與生命史之間的關聯性不足,因此以1935年出生的蘇清良,以及1937年生的蘇謝英為例;藉由生命史的敘事分析研究,探究臺灣傳統漢式土水司阜及其妻子小工在各個時代下之生命歷程與技術及其變化。
    本研究首要於第一章節的文獻回顧中,提出生命史作為敘事研究的定義,再論及臺灣傳統建築的研究歷程,回應本研究在當代研究中的定位和意義。
    整個研究的核心討論共劃分為三個章節;第二章為探究蘇氏夫婦的生命歷程,著重於探討二人是以何種契機開始學藝,在不同時期間的生涯或經歷上有何變化,並與當下的時空背景又有何種關聯性。目的在於藉由上述的釐清後,回應臺灣日治時期出生的土水司阜及其妻子,在歷經不同時代下的生活面貌。
    第三章則專注於漢式營造技術的討論,釐清蘇氏夫婦在營造過程中,與環境、人、技術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並在工程中又各自擔任何種角色與崗位。
    第四章為探究二人在日式及洋風建築的修復技術,以二人所擅長之工項為例,逐一討論材料及工法上的施作方式,並追溯其根源,進而與日本相關文獻比較,以此瞭解二人的技術獨特性。
    最後結論結合生命史與技術層面議題,以不變和變化作為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探究傳統土水司阜的技術與生涯在歷經不同時期下至今所呈現的最後樣貌。

    SUMMARY
    This study is about Taiwanese craftsmen, taking SU,CING-LIANG, a local stucco craftsman, and SU,SIE-YING, a female craftsman, as examples to clarify their life history and craftsmanship skills from 1935 to the pres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arious appearances of traditional craftsmen in different era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 and " invariance ".

    Key Words:Craftsmen, Japanese architecture, Taiwan’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Life history, Stucco.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1-2.1 生命史研究方法之回顧 3 1-2.2 漢式建築研究歷程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時間範圍、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10 1-4.1 研究方法 10 1-4.2 研究架構 1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生命史 14 第一節 出生至習藝過程(1935~1950年代) 14 2-1.1 生長背景與學藝契機 14 2-1.2 師承與學藝過程 16 2-1.3 土水工作外的生活 17 第二節 成家立業至短暫休憩(1962~1997) 18 2-2.1 成家立業 18 2-2.2 人生重大轉折與啟發 18 2-2.3 作現代土水到短暫休憩 20 第三節 參與文化資產修復工作迄今(1998~2022) 22 2-3.1 參與文化資產修復工程的契機 22 2-3.2 與重要人物的結識 23 2-3.3 臺北賓館的特殊經歷 23 2-3.4 修復工程的經歷 24 2-3.5 修復工程的團隊 25 2-3.6 傳習與近年生活 26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漢式建築營建技術 30 第一節 營建前的準備及其過程 30 第二節 基礎與牆體構造技術 35 3-2.1 放樣 35 3-2.2 基礎施作 40 3-2.3 磚牆構造施作 42 3-2.4 斗仔砌與土墼牆構造施作 45 3-2.5 面層施作 47 第三節 小結 53 第四章 日式及洋風建築修復技術 54 第一節 木摺壁及木摺天花 55 4-1.1 日本於木摺壁材料與施作規範 55 4-1.2 蘇氏夫婦於木摺壁材料與施作 59 4-1.3 蘇氏夫婦與日本之作法比較 64 第二節 小舞壁 68 4-2.1 日本於小舞壁材料與施作規範 68 4-2.2 蘇氏夫婦於小舞壁材料與施作 73 4-2.3 蘇氏夫婦與日本之作法比較 79 第三節 灰泥線腳技術 84 4-3.1 灰泥線腳材料 84 4-3.2 灰泥線腳施作 86 第四節 洗石子工法 91 第五節 磨石子工法 97 第六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結論及後續研究 102 第一節 結論 102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04 參考書目 I 附錄ㄧ 蘇清良參與施作年表 V 附錄二 蘇清良個人年表 VIII 附錄三 蘇氏夫婦營建工程用語表 XII 附錄四 資料公開授權同意書 XV

    國內專書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高雄:國立中正大學。
    李乾朗(1988),《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臺北: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
    李政賢譯(2006),Gar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Rossman,《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朝倉(2016),《珍藏老篩・廖枝德》,雲林:西螺大橋藝術兵營。
    李麗菁(2014),《臺1線的鄉愁:從上茄苳到二層行》,臺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林會承(2004),《歷史建築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託研究工作計畫》,南投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陳進財(1986),《湖內鄉誌》,高雄市:湖內鄉公所。
    徐明福、蔡侑樺(2020),《大木作:臺灣傳統漢式建築-類型˙計畫˙施作》,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徐明福、蔡侑樺(2021),《臺灣日式建築土水作構造工法調查研究案》,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徐明福等人(2022),《臺灣傳統漢式建築土水作營造技術參考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張嘉祥(2014),《傳統灰作:壁體抹灰記錄與分析》,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黃世輝(1999),《民族藝師黃塗山竹藝生命史》,南投縣:社寮文教基金會。
    黃秀蕙(2011),《巧手天成:剪黏大師王保原的尪仔人生》,臺南:臺南市文化局。
    黃士娟(2016),《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第一期工程 匠師培育計畫 成果報告書》,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葉世文、薛琴(2003),《古蹟修復技術-灰作材料性質與修復工法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董意如(2016),《編竹圍陣:翁明輝生命史》,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趙崇欽(2012),《傳統漢式建築營建行為資料建構計畫》,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蕭梅(1968),《台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格》,臺中:東海大學。
    蕭江碧等人(2004),《日治時期洋風建築「壁塗粉刷」構造及施工方式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蕭瓊瑞(2014),《巧編福竹:盧靖枝生命史》,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國外專書
    山田幸一(1983),《日本壁 技術と意匠》,京都:学芸出版社。
    山田幸ㄧ(1985),《物語ものの建築史.[2]》〈日本壁のはなし〉,東京都 : 鹿島出版会。
    日本建築学会(1989),《建築工事標準仕樣書 JASS15 左官工事》,東京都:日本建築学会。
    日本左官業組合連合会(2020),《左官施工法》,東京都:一般社団法人 日本左官業組合連合会。
    佐藤嘉一郎、佐藤ひろゆき(2001),《土壁˙左官の仕事と技術》,京都:学芸出版社。

    工作報告書
    徐裕健(2002),《「台北市第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二期修護」暨「中正廳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徐裕健(2004),《台南市第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07),《台南市市定古蹟「原台南公會堂(含吳園)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台南市文化局。
    陳太農建築師事務所(2015),《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中學校講堂」暨原紅樓玄關修復工程》,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2016),《臺南市歷史建築東山農會日式碾米廠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陳智宏建築師事務所(2019),《高雄市市定古蹟糖業博物館古蹟本體社宅事務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玉橫建築師事務所(2009),《國定古蹟台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場(中都唐榮磚窯廠)紅磚事務所修復工程解體調查及工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玉橫建築師事務所(2016),《市定古蹟原臺南放送局修復工程施工紀錄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黃俊銘(2006),《省定古蹟『新竹州廳』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2010),《臺南市第三級古蹟海山館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黃俊銘(2018),《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修復再利用第一期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臺灣博物館。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2007),《臺北縣第一級古蹟:淡水紅毛城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2009),《第二級古蹟霧峰林宅頂厝景熏樓組群前中落整體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鄭敏聰(2007),《鳳山縣城殘跡東便門東福橋修復暨景觀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賴福林(2014),《屏東縣縣定古蹟宗聖公祠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薛琴(2005),《台北賓館古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北:外交部。
    韓興興建築師事務所(2010),《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修復工程施工紀錄工作報告書》,臺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韓興興建築師事務所(2010),《原台南神社事務所第二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韓興興(2012),《國定古蹟恆春古城第二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西門經南門到東南砲台】》,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2013),《高雄市市定古蹟鳳儀書院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研究論文、期刊
    林邦輝(1981),《臺灣傳統閩南式廟宇營建與施工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周柏琳(2002),《臺灣傳統建築土埆構造力學性能初探》,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林耀宗(2005),《磚造歷史建築牆體結構行為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林秀青(2013),《孤島女作家蘇青的文學生命史》,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林延隆(2020),〈由高雄田寮區傳統民宅構造試探惡地的傳統營造景緻〉《史蹟勘考復刊號》,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洪千惠(1992),《金門傳統民宅營建計畫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洪樹顯(2005),《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梁世智篙尺技術之研究》,桃園:中學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柳青熏(2017),《不連續的現代性:陳仁和的時代與他的建築》,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徐裕健(1990),《台灣傳統建築營建尺寸規制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張宇彤(1991),《澎湖地方傳統民宅營造法式探微》,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張清忠(2001),《三合土配比及材料行為之研究》,臺北: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莊敏信(2003),《傳統灰作基本操作與應用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黃信富(2000),《伐採季節對省產竹材加工利用性質之影響》,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森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麟(2000),《日治時期洗石子技術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詹倩宜(2012),《劉燕當音樂生命史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鈴木光(2014),《明治以降を主とする左官構法の変遷に関する研究》,東京都:工学院大学博士論文。
    蔡侑樺(2004),《台灣雲嘉南地區編泥牆壁體構造之初探》,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賴銓璉(2017),《陳列的生命史與書寫研究》,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